一种应用在分体换热芯式的热交换器上的风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3548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在分体换热芯式的热交换器上的风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芯散热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在分体换热芯式的热交换器上的风道。



背景技术:

分体换热芯式的热交换器主要使用的风道见图1,其在内循环风扇3’的出口端直接连接有换热芯8’的一侧入口,所述内循环风扇3’所吹动的第一换热风需要在换热芯8’内部转弯后才能顺利进入换热芯8’的换热部分,其使得现有的换热芯8’虽然布置很长,但是其有效换热面积利用率低,其由于内循环风扇3’所吹出的热风需要在换热芯内部转弯,其转弯阻力较大,影响了整个热交换器的换热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在分体换热芯式的热交换器上的风道,其提高了换热芯的有效换热面积,确保了换热芯的换热能力,且有效降低了成本。

一种应用在分体换热芯式的热交换器上的风道,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内循环风道、外循环风道,所述内循环风道内设置有内循环风扇,所述外循环风道内设置有外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风道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外循环风道的内侧入口端,所述外循环风道对应于内侧入口端的对应区域设置为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连通换热芯的第一入口,所述换热芯位于所述外循环风道的内部,所述换热芯的第二入口处布置有所述外循环风扇的出风口。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芯相对于第一入口的连通区域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侧部出口,所述换热芯相对于第二入口的连通区域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侧部出口,所述外循环风道对应于第一侧部出口、第二侧部出口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连接出口;

所述内循环风道水平放置、所述外循环风道竖直放置,所述内循环风道的一侧连接所述外循环风道的一端布置,所述外循环风道对应连接安装所述内循环风道的一端为所述空腔结构;

所述内循环风道位于所述外循环风道的上端一侧水平布置,所述外循环风道的上端连接所述内循环风道、且外循环风道的上端为空腔结构;

所述空腔结构的下方布置有所述换热芯,所述换热芯的上端开有所述第一入口,所述换热芯的下方布置有所述外循环风扇,所述换热芯的下端开有所述第二入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换热芯不需延伸至外循环风道的对应于内循环风道的端部,使得通过内循环风扇吹出的风预先进入到空腔结构内快速转向,之后进入到换热芯的第一入口内直接进行换热,其提高了换热芯的有效换热面积,确保了换热芯的换热能力,且有效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分体换热芯式的热交换器的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内循环风道1、外循环风道2、内循环风扇3、外循环风扇4、出口端5、内侧入口端6、空腔结构7、换热芯8、第一入口9、第二入口10、第一侧部出口11、第二侧部出口12。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应用在分体换热芯式的热交换器上的风道,见图2:其包括内循环风道1、外循环风道2,内循环风道1内设置有内循环风扇3,外循环风道2内设置有外循环风扇4,内循环风道1的出口端5连接外循环风道2的内侧入口端6,外循环风道2对应于内侧入口端6的对应区域设置为空腔结构7,空腔结构7连通换热芯8的第一入口9,换热芯8位于外循环风道2的内部,换热芯8的第二入口10处布置有外循环风扇4的出风口。

换热芯8相对于第一入口9的连通区域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侧部出口11,换热芯8相对于第二入口10的连通区域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侧部出口12,外循环风道2对应于第一侧部出口11、第二侧部出口12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连接出口,内循环风道1水平放置、外循环风道2竖直放置,内循环风道1的一侧连接外循环风道2的一端布置,外循环风道2对应连接安装内循环风道1的一端为空腔结构7。

具体实施例、见图2:内循环风道1位于外循环风道2的上端一侧水平布置,外循环风道2的上端连接内循环风道1、且外循环风道2的上端为空腔结构7;空腔结构7的下方布置有换热芯8,换热芯8的上端开有第一入口9,换热芯8的下方布置有外循环风扇4,换热芯8的下端开有第二入口10。

图2中箭头为内循环风、外循环风的流向结构示意。

换热芯8不需延伸至外循环风道2的对应于内循环风道1的端部,使得通过内循环风扇3吹出的风预先进入到空腔结构7内快速转向,之后进入到换热芯8的第一入口9内直接进行换热,其提高了换热芯8的有效换热面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