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7791发布日期:2018-06-08 21:15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使吹出口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可变的风向板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现有的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具备使空气的吸入口及吹出口开口并安装于室内的侧壁上部的箱体,在箱体内形成有使吸入口及吹出口连通的空气通路。空气通路配置有送风机及热交换器。此外,送风机下游侧的空气通路的上壁设置有可装卸的风向板单元。

风向板单元具有基底部、多个纵风向板、连结部及操作部。基底部具有与空气通路的上壁卡合的卡合部。纵风向板在基底部上沿着左右方向并排竖立设置,并可以在左右方向上转动。连结部连接多个风向板。操作部设置于连接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当用户操作操作部时,风向板在左右方向上转动。

此外,吹出口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有相对箱体可装卸的多个横风向板。横风向板在上下方向上转动,使从吹出口送出的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可变。

通过送风机的驱动,室内的空气从吸入口流入空气通路,与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再从吹出口送出至室内。此时,通过风向板单元的操作部的操作,使从吹出口送出的空气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可变。

在停止送风机的旋转的状态下,在卸下横风向板后使用者解除卡合部的卡合,把持住风向板单元并将其向下拉,从而风向板单元被卸下。由此,使用者在可以容易地清扫风向板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吹出口容易地清扫空气通路和送风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第3306250号公报(第4页、第5页、第3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根据上述现有的空气调节机,使用者需要从吹出口将手放入空气通路内来解除风向板单元和空气通路的上壁的卡合。因此,存在从箱体卸下风向板单元的作业变得复杂,且空气调节机的便利性低下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便利性的空气调节机。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备:

箱体,其开设有空气的吸入口及吹出口;

空气通路,其使设置于所述箱体的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吹出口连通;

送风机,其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内;及

风向板单元,其可装卸并具有使从所述吹出口送出的空气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可变的风向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风装置中,所述风向板单元包括所述空气通路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壁形成的基底部,和形成所述箱体的底壁的底壁部。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所述风向板单元沿着所述吹出口的吹出方向滑动地移动而被装卸。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具备:配置于所述箱体内的风向板电机;及连接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底部并连接所述风向板电机的轴部和所述风向板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后端开口且允许所述轴部进入的槽部的同时,被动配合支撑在所述基底部所设置的贯通孔中。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所述槽部的两个侧壁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倾斜。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所述贯通孔形成为长轴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椭圆形。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具备:卡合部,其配置于所述箱体内;移动部件,其配置于所述风向板单元的所述底壁部与所述基底部之间的同时,通过施力部的施力与所述卡合部卡合;及按压部,其通过向所述底壁部开口的开口部而可按压,通过按压所述按压部,所述移动部件移动,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所述基底部的外表面上设置凹凸部,所述按压部和所述凹凸部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相同位置。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具备检测所述风向板单元的装卸的装卸检测传感器,在所述风向板单元被卸下时,禁止所述送风机的驱动。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在所述装卸检测传感器由按钮开关构成的同时,设有面对所述装卸检测传感器的按钮的臂部件,当安装所述风向板单元时,在所述臂部件上滑动并按压所述按钮。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具备检测室内的人体的人感传感器,通过所述风向板避开人体并从所述吹出口送出气流。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具备连接于所述人感传感器并使人感传感器的朝向在左右方向上可变的操作杆,和覆盖所述操作杆且能够打开关闭的盖部。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中,优选在所述操作杆的前端设置凹部的同时,在所述盖部设置嵌合至所述凹部的突起部,选择以下状态之一并保持,使所述人感传感器的朝向在三个方向上可变,所述状态包括:向左方倾斜的所述操作杆的右侧面通过所述突起部被卡止的第一状态;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操作杆的所述凹部嵌合的第二状态;向右方倾斜的所述操作杆的左侧面通过所述突起部被卡止的第三状态。

此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具备:

箱体,其开设有空气的吸入口及吹出口;

空气通路,其使设置于所述箱体的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吹出口连通;

送风机,其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内;及

风向板单元,其可装卸并具有使从所述吹出口送出的空气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可变的风向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调节机中,具备连接于所述人感传感器并使人感传感器的朝向在左右方向上可变的操作杆,和覆盖所述操作杆且能够打开关闭的盖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具有使从吹出口送出的空气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可变的风向板且可装卸的风向板单元包括由空气通路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壁构成的基底部和形成箱体的底壁的底壁部。由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卸下风向板单元而不在远离吹出口的空气通路内进行拆卸作业。因此,能够使空气调节机的便利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侧视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板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板单元的侧视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板单元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板单元的背面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板锁定时的锁定机构的背面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板锁定解除时的锁定机构的背面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板的卡合部的俯视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板的连接部的主视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板的连接部的底面端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装卸感测传感器的截面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装卸感测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侧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人感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人感传感器的侧视截面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操作杆的正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人感传感器朝向左边时的操作杆的俯视截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人感传感器朝向正面时的操作杆的俯视截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人感传感器朝向右边时的操作杆的俯视截面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人感传感器朝向左边时的正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人感传感器朝向正面时的正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人感传感器朝向右边时的正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空气调节机1设置于室内的壁面,并构成与设置于屋外的室外机(未图示)连接的室内机。空气调节机1通过遥控器(未图示)的操作来指示运转开始和运转停止等。

空气调节机1具备安装于室内的侧壁W(参照图2)的箱体2,并相对于箱体2可装卸地设置有形成箱体2的前面的前面板3。箱体2通过将设置在侧面后部的爪部(未图示)与以相近高度安装在侧壁W的顶面S(参照图2)的安装板(未图示)卡合而被支撑。

在箱体2的上表面开设有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吸入口4,在箱体2的下部开设有吹出口5。吹出口5被形成为在箱体2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并设为朝下。当空气调节机1的运转停止时,吹出口5被弯曲了的一个导风面板80封闭。

图2表示空气调节机1的侧视截面图。箱体2的内部设置有使吸入口4和吹出口5连通的空气通路6。空气通路6内配置有送出空气的送风机7。通过送风机7的驱动使室内的空气从吸入口4流入空气通路6,再从吹出口5送出。作为送风机7虽优选使用横流风扇,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送风机。

空气通路6内的吸入口4和送风机7之间配置有热交换器8。热交换器8与配置于室外机的使制冷循环运转的压缩机(未图示)连接,并与在空气通路6中流通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在空气调节机1的制冷运转时及制暖运转时,打开导风面板80,冷气及暖气分别从吹出口5送出至室内。热交换器8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9。

空气通路6在送风机7和吹出口5之间形成管道状的吹出通路63。吹出通路63的上下表面由上壁63a及下壁63b形成,左右表面由轴支撑送风机7的侧壁(未图示)形成。此外,上壁63a及下壁63b的前方向下倾斜,吹出通路63倾斜以引导气流向前和向下。

吹出通路63内的吹出口5的附近设置有相对箱体2可装卸的风向板单元10。风向板单元1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可转动的多个风向板12。由此,从吹出口5送出的空气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可变化。此外,箱体2的空气通路6的终端附近设置有将风向板单元10引导至安装位置的引导部件(未图示)。风向板单元10通过引导部件沿着吹出口5的吹出方向平滑地移动而被装卸。另外,关于风向板单元10的详情将后述。

导风面板80在上下方向上可转动地被支撑在设置于箱体2的伸缩的臂部件(未图示)。如图2所示,导风面板80在空气调节机1的运转停止时封闭吹出口5。由此,无法看到空气通路6内,可以提高空气调节机1的美观。

在空气调节机1的制冷运转时,导风面板80转动至单点划线X的位置,如箭头A所示,将从吹出口5送出的调和空气向水平方向或向上方引导。在空气调节机1的制暖运转时,导风面板80转动至双点划线Y的位置,如箭头B所示,将从吹出口5送出的调和空气向下方引导。由此,从吹出口5送出的调和空气的风向通过导风面板80在上下方向上可变。

吸入口4和热交换器8之间配置有面向吸入口4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过滤器70。过滤器70横跨箱体2的前端部到后端部而配置,并捕获收集通过吸入口4而流入空气通路6的空气中的尘埃。过滤器70通过将聚丙烯制的网(未图示)焊接到具有由ABS等合成树脂形成的多排多列的窗口的矩形框(未图示)而形成。在过滤器70的框的左右端部形成有与设置于箱体2上的小齿轮(未图示)啮合的齿条(未图示)。

箱体2设置有去除并回收附着于过滤器70的尘埃的过滤器清扫装置50。过滤器清扫装置50具备过滤器电机(未图示)、旋转刷51、集尘箱52及导向框架53。

过滤器电机旋转驱动与过滤器70的齿条啮合的小齿轮。导向框架53配置于箱体2内的上部,并引导通过过滤器电机驱动而移动的过滤器70。通过过滤器电机的驱动,过滤器70在与吸入口4相对的捕获收集位置C和相对于捕获收集位置C上下反转的反转位置D之间往复移动。

集尘箱52配置于导向框架53的下方,并相对于箱体2可装卸。旋转刷51配置于集尘箱52上,并通过电刷用电机(未图示)旋转驱动。旋转刷51去除移动的过滤器70上的尘埃,被去除的尘埃积存于集尘箱52内。

图3表示从风向板单元10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4表示风向板单元10的侧视截面图,并表示风向板单元10安装于壳体2的情况。图5表示风向板单元10的俯视图。图6表示风向板单元10的背面截面图。风向板单元10具有基底部11、多个风向板12、连接部13以及底壁部14。

基底部11由空气通路6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壁63b形成。当风向板单元10安装于壳体2时,基底部11的上表面与基底部11的上游侧的下壁63b的上表面齐平。在基底部11的两侧端部设置有贯通孔11a和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15。贯通孔11a形成为长轴在左右方向上配置的大致椭圆形,在贯通孔11a的左右端部设置有切口部11g(参照图11)。多个风向板12在基底部11上沿左右方向并排竖立设置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可转动。

连接部13具有:插通部13c(参照图10),其具有槽部13a并插通至贯通孔11a;和连接棒13b,其与连接至插通部13c的多个风向板12连接。在槽部13a上可装卸地嵌合了设置于后述的风向板电机20的轴部21的封盖部22。插通部13c的水平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圆形,插通部13c具有从周面突起的两个卡合部13d(参照图11),和设置于卡合部13d上方并从基底部11的上方覆盖贯通孔11a的周缘部的凸缘部13e(参照图10)。在使卡合部13d插通至切口部11g后,使插通部13c旋转。由此,在卡合部13d和凸缘部13e之间配置有贯通孔11a的周缘部,插通部13c被动配合(loose-fitted)支撑在基底部11上可旋转的贯通孔11a中。

底壁部14连接设置于基底部11的前端(空气通路6的下壁63b的端部)以形成箱体2的底壁。此外,风向板单元10的右部及左部设置有将风向板单元10锁定至箱体2的锁定机构100。

图7及图8表示风向板单元10的左方的锁定机构100的背面截面图,并分别表示锁定时及解除锁定时的情况。由于右方的锁定机构100具有与左方的锁定机构100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以左方的锁定机构100为代表进行说明。

锁定机构100具有卡合部16(参照图9)、施力部17、移动部件18及按压部19。图9表示箱体2的下端部的左端部的俯视截面图。卡合部16是设置于箱体2的下端部的左端部且具有侧面开口的凹部。卡合部16的前方设置有倾斜的倾斜面25以使越向后方行进就越靠近箱体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移动部件18配置于风向板单元10的底壁部14和基底部11之间,通过螺旋弹簧等构成的施力部17向前端部18a与卡合部16卡合的方向施力。前端部18a的右端部设置有越向上方行进就越向左方倾斜的倾斜部18b。

按压部19通过在底壁部14开设开口部14a而可按压。当使用者向上按压按压部19时,按压部19的前端部19a在移动部件18的倾斜部18上滑动以使移动部件18向右(图中左方)移动。由此,前端部18a向右方移动,前端部18a和卡合部16的卡合被解除,针对风向板单元10的箱体2的锁定也被解除。

图10及图11分别表示连接部13的插通部13c的主视截面图及底面截面图。下壁63b的前端部的后方的箱体2内设置有风向板电机20。风向板电机20的轴部21的前端部被嵌入有截面大致为矩形的封盖部22。

槽部13a后端开放,封盖部22能够从后端进入并脱出。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风向板单元10与风向板电机20的轴部21的连接及连接解除。通过将封盖部22嵌合至槽13a中,连接部13连接到轴部21,并且轴部21的旋转可以传递到风向板12。

图12及图13表示了风向板单元10的右端部的截面立体图及俯视截面图。另外,图12及图13表示了风向板单元10安装至箱体2的情况。箱体2的下端部的两侧端部设置有装卸检测传感器30。

装卸检测传感器30由按钮开关构成,具有按钮31及臂部件32。臂部件32由不锈钢等金属制成的长条状的板形成,并以前端为支点朝向远离按钮31的方向施力并面向按钮31设置。臂部件32的后端部以向上方凸出的方式弯曲而形成弯曲部32a。

图14表示装卸检测传感器30的臂部件32的侧视图。当风向板单元10如箭头S所示从前方安装至箱体2时,突出部15从前方开始在臂部件32上滑动。之后,当突出部15到达单点划线15'的位置时,其搭在弯曲部32a上,臂部件32被压下至单点划线32'所示的位置。此时,按钮31被臂部件32压下至单点划线31'所示的位置。由此,空气调节机1可以判断风向板单元10被安装至壳体2。

当从箱体2卸下风向板单元10时,通过突出部15经由臂部件32解除按钮31的按压。由此,空气调节机1可以判断风向板单元10已经从箱体2卸下。此时,送风机7的驱动被禁止。由此,能够在已卸下风向板单元10的状态下安全地清扫送风机7和空气通路6。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1中,当用户操作遥控器时,开始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在制冷运转时,导风面板80转动到单点划线X(参照图2)所示的位置,如箭头A所示,从吹出口5向水平方向或向上方送出调节空气。由此,进行室内的制冷。在制暖运转时,导风面板80转动到双点划线Y(参照图2)所示的位置,如箭头B所示,从吹出口5向下方送出调节空气。由此,进行室内的制暖。

在通过遥控器的操作使制冷运转及制暖运转停止例如空气调节机1的运转次数超过规定的上限次数的情况下,过滤器清扫装置50的过滤器电机被驱动且小齿轮旋转。由此,过滤器70沿着导向框架53从捕获收集位置C向反转位置D移动,到达反转位置D的过滤器70向捕获收集位置C移动。此时,旋转刷51通过电刷用电机旋转,通过旋转刷51,过滤器70上的灰尘被去除。从过滤器70去除的尘埃被积存于集尘箱52内。可以将集尘箱52从壳体2中取出并废弃集尘箱52中的尘埃。

当空气调节机1的制冷运转和制暖运转停止时,在按下遥控器的规定的按钮的情况下,风向板12配置成与壳体2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垂直(图5的状态)。此时,风向板电机20的封盖部22的长边与壳体2的宽度方向垂直。此外,导风面板80配置在双点划线Y(参照图2)所示的位置。

并且,当使用者在按压部19的位置用手指将风向板单元10在上下方向保持的同时向上按压按压部19时,移动部件18的前端部18a与卡合部16的卡合被解除,从而风向板单元10的锁定被解除。之后,使用者沿着吹出口5的吹出方向使风向板单元10滑动地移动,从而将风向板单元10卸下。

此时,风向板单元10包括由空气通路6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壁63b构成的基底部11和形成箱体2的底壁的底壁部14。由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卸下风向板单元10而不用在远离吹出口5的空气通路6内进行拆卸作业。因此,能够提高空气调节机1的便利性。

此外,由于锁定机构100配置于空气通路6的外侧,因此锁定机构100相对于在空气通路6内流通的气流没有形成阻力。因此,能够防止由锁定机构100导致的气流紊乱,从而防止空气调节机1的送风性能的低下。

在卸下风向板单元10后,使用者可以通过吹出口5容易地清扫空气通路6内和送风机7。此外,也可以容易地清扫风向板12。因此,能够提高空气调节机1的清扫性。此时,由于送风机7的驱动被禁止,因此能够安全地清扫送风机7和空气通路6。

此外,当风向板单元10没有安装到壳体2上时,在通过遥控器的操作指示了制冷运转或制暖运转的情况下,用“请安装风向板单元”等语音来通知。由此,能够针对使用者容易地提示风向板单元10的安装。另外,也可以通过点亮设置于壳体2的前面的显示部(未图示)来进行针对使用者提示风向板单元10的安装的通知。

在空气通路6和送风机的清扫结束后将风向板单元10安装于箱体2。此时,由于移动部件18的前端部18a被按压在箱体2的倾斜面25(参照图9)上,因此前端部18a克服施力部17的施力而移动,当到达卡合部16后与卡合部16卡合。由此,仅通过使风向板单元10沿着吹出口5的吹出方向滑动地移动而不按压按压部19,就能够使前端部18a被卡合至卡合部16,风向板单元10被锁定于箱体2。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风向板12且可装卸的风向板单元10包括:由空气通路6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壁构成的基底部11,和形成箱体2的底壁的底壁部14。由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卸下风向板单元10而不是在远离吹出口5的空气通路6内进行拆卸作业。因此,能够提高空气调节机1的便利性。

此外,风向板单元10沿着吹出口5的吹出方向滑动地移动而被装卸。由此,在防止风向板12与空气通路6的上壁之间的干扰的同时,能够更容易地卸下风向板单元10。

此外,在风向板单元10的连接部13具有后端开口且允许风向板电机20的轴部21进入的槽部13a的同时,被动配合支撑在基底部11所设置的贯通孔11a中。由此,在装卸风向板单元10时,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部13和风向板电机20的连接及连接解除。

另外,当卸下风向板单元10使用者的手指与风向板12接触时,存在封盖部22的长边被配置为相对箱体2的宽度方向倾斜的状态的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由于连接部13也被动配合支撑在贯通孔11a中,因此在能够使轴部21容易地从槽部13a脱出的同时能够使轴部21容易地进入槽部13a。

此外,槽部13a的两个侧壁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倾斜。由此,在将风向板单元10安装于壳体2时,风向板电机20的封盖部22容易地进入槽部13a。因此,能够容易地连接风向板电机20和风向板12。

此外,由于基底部11的贯通孔11a形成为长轴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椭圆形,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连接部13的插通部13c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在装卸风向板单元10时,可以容易地实现连接部13和风向板电机20的连接及连接解除。

此外,具备:配置于箱体2内的卡合部16、配置于风向板单元10的底壁部14与基底部11之间的同时,通过施力部17的施力与卡合部卡合的移动部件18、和通过向底壁部14开口的开口部14a而可按压的按压部19。并且,通过按下按压部19,移动部件18移动,与卡合部16的卡合被解除。由此,使用者在风向板单元10保持在上下方向上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解除锁定。

此外,具备检测风向板单元10的装卸的装卸检测传感器30,在卸下风向板10时禁止送风机7的驱动。由此,能够在卸下风向板单元10的状态下安全地清扫送风机7和空气通路6。

此外,装卸检测传感器30由按钮开关构成,面对装卸检测传感器30的按钮31设置臂部件32,当安装风向板单元10时突出部15在臂部件32上滑动并按压按钮31。由此,即使在按钮31的冲程(移动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将风向板单元10安装于箱体2时可靠地按压按钮31。因此,可以防止装卸检测传感器30的误检测。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所述图1~图1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设置有人感传感器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箱体2的下部,吹出口5的上方以朝向箱体2的前下方的方式安装有检测室内的人体的人感传感器40。人体传感器40由红外线传感器构成,检测室内的人体。人感传感器40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规定的视角(例如60°)。

图16及图17分别表示人感传感器40的立体图及侧视截面图。人感传感器40配置于向箱体2开口的开口部40a内。开口部40a的上方设置有在前面开设开口部40b的收纳室40c,收纳室40c内设置有操作杆41。

操作杆41通过设置于后端的转动轴41a与人感传感器40连接。操作杆41及人体传感器40能够以转动轴41a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转动。在操作杆41的前端凹陷设置有凹部41a,在操作杆41的前部的凹部41a的后方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半球状的凸部41b。如图18所示,在收纳室40c的上壁的前部,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有嵌合了凸部41b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凹陷部40d。

此外,在操作杆41的前方设置有覆盖操作杆41且能够打开关闭的树脂制的盖部42。盖部42通过水平轴将下端轴支撑于箱体2,在盖部42的上端部的背面设置有向后方突出并与操作杆41的凹部41a嵌合的突出部42a。

在盖部42的两个侧端部设有与设置于箱体2的卡合孔42c卡合的卡合爪42b,在盖部42的上端设置有把持部42d。在与壳体2的把持部42d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台阶部40g,在关闭盖部42的状态下,在把持部42d与台阶部40g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由此,可以容易地把持关闭状态下的盖部42的把持部42d。此外,盖部42在与人感传感器40相对的位置开口开口部42f。

空气调节机1的设置者把持住把持部42d并打开盖部42。此时,卡合爪42b弹性变形,与卡合孔42c的卡合被解除。在将空气调节机1设置于侧壁W的右端部的情况下,使操作杆41以转动轴41a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转动,并且使凸部41b嵌合至凹部40d。由此,如图19所示,操作杆41向左方倾斜,且操作杆41的左侧面抵接于收纳室40c的左侧面。并且,当关闭盖部42时,操作杆41的右侧表面被突起部42a卡止,且人感传感器40保持在如图22所示的朝向左的状态。

此外,在设置者将空气调节机1设置于侧壁W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情况下,使操作杆41转动并使凸部41b嵌合至中央的凹陷部40d。并且,当关闭盖部42时,如图20所示,盖部42的突起部42a嵌合至操作杆41的凹部41a,且人感传感器40保持在如图23所示的朝向正面的状态。

此外,在设置者将空气调节机1设置于侧壁W的左端部的情况下,使操作杆41转动并使凸部41b嵌合至右方的凹陷部40d。由此,如图21所示,操作杆41向右方倾斜,且操作杆41的右侧面抵接于收纳室40c的右侧面。并且,当关闭盖部42时,操作杆41的左侧表面被突起部42a卡止,且人感传感器40保持在如图22所示的朝向右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操作杆41的操作,人感传感器40的朝向在左右方向上可变化。由此,能够根据室内的空气调节机1的设置位置优化人感传感器40的检测区域,从而能够可靠地检测室内的人体。

此时,设置者能够不接触人感传感器40就变更人感传感器40的朝向。由此,能够防止通过手指的接触而导致人感传感器40的污染。

在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1中,当在制冷运转时或制暖运转时通过人感传感器40检测到室内的人体时,风向板单元10的风向板12在左右方向上转动,并避开人体从吹出口5送出气流。由此,能够防止风直接持续吹到使用者并减低使用者的健康危害。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具备检测室内的人体的人感传感器40,通过风向板单元10的风向板12避开人体并从吹出口5送出气流。由此,能够防止风直接持续吹到使用者从而减低健康危害。

此外,具备连接于人感传感器40并使人感传感器40的朝向在左右方向上可变的操作杆41。由此,空气调节机1的设置者能够不接触人感传感器40就变更人感传感器40的朝向。因此,能够减低通过手指的接触而导致人感传感器40的污染。此外,由于操作杆41被盖部42覆盖,因此可防止设置者或使用者所不期望的人感传感器40的朝向变更。

此外,选择以下状态之一并保持,使人感传感器40的朝向在三个方向上可变,所述以下状态包括:向左方倾斜的操作杆41的右侧面被突起部42a卡止的状态;突起部42a与操作杆41的凹部41a嵌合的状态;向右方倾斜的操作杆41的左侧面被突起部42a卡止的状态。

由此,能够在根据空气调节机1的设置位置调整人感传感器40的朝向的状态下可靠地保持人感传感器40。因此,能够容易且最佳地维持人感传感器40的检测区域。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5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的俯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所述图1~图1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风向板单元10的基底部11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基底部11的上表面(外表面)上以规定周期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线状的多个突部11b。突部11b和按压部19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突部11b相较于基底部11的平坦面11c向上方突出,突部11b的高度(从平坦面11c开始的突出量)形成为约0.5mm。凹凸11d由突部11b和邻接的突部11b之间的平坦面11c形成。

由此,在卸下风向板单元10时,在使用者用手指在上下方向上将风向板单元10保持在按压部19的位置的情况下,凹凸部11d变为防滑动的,并且使用者能够在向上方按压按压部19的同时可靠地把持住风向板单元10。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机1的便利性。

另外,如果突部11b的高度为约1mm以下,则突部11b对空气通路6内流通的气流没有太大的阻力,从而对空气调节机1的送风性能没有太大的障碍。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基底部11的外表面设置凹凸部11d,按压部19和凹凸部11d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由此,在卸下风向板单元10时,使用者能够可靠地把持住风向板单元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线状的突部11b而在基底部11的外表面上以矩阵状配置点状的突部来形成凹凸部。

此外,也可以将与本实施方式的凹凸部11d相同的凹凸部设置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内容,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施以各种变更并实施。也可以组合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若干个或全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在左右方向上使吹出口的风向可变的风向板的空气调节机。

符号说明

1 空气调节机

2 箱体

3 前面板

4 吸入口

5 吹出口

6 空气通路

7 送风机

8 热交换器

9 排水盘

10 风向板单元

11 基底部

11a 贯通孔

11d 凹凸部

12 风向板

13 连接部

13a 槽部

14 底壁部

15 突出部

16 卡合部

17 施力部

18 移动部件

19 按压部

20 风向板电机

21 轴部

22 封盖部

30 装卸检测传感器

31 按钮

32 臂部件

40 人感传感器

41a 凹部

42 盖部

42a 突起部

50 过滤器清扫装置

51 旋转刷

52 集尘箱

53 引导

70 过滤器

80 导风面板

100 锁定机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