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7772发布日期:2018-06-08 21:1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在天花板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背景技术:

迄今,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已广为人知。这种室内机组设在天花板附近,向室内空间送出已加热或已冷却的空气。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5-0944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这种室内机组具有多个送风口,在运转时原则上会从全部送风口送出空气。如果送风口的送风风速(即从送风口送出的空气的流速)较低,则暖气或冷气就会仅滞留在离室内机组相对较近的区域,室内空间的各部分处的气温差变大,使室内的舒适度变差。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想到以下对策:提高送风风速,使送风气流(即从送风口送出的空气流)也能到达离室内机组较远的地方。但如果提高送风风速,送风气流就可能会不停地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使人不快。也就是说,仅靠提高送风风速,并不能提高室内的舒适度。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由于送风气流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带来的不快,并缩小室内空间的各部分处的气温差来提高舒适度。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为对象,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设在天花板501上且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上形成有多个送风开口24a~24d,各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处均设有气流阻碍机构50,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用于阻碍调节空气流动,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具有控制器90,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执行气流切换循环,在上述气流切换循环中,切换着进行全部送风动作和部分送风动作,上述全部送风动作是从全部上述送风开口24a~24d向上述室内空间500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上述部分送风动作是通过用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部分上述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来提高剩余上述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风速的动作。

第一方面的室内机组10可以执行全部送风动作和部分送风动作。在全部送风动作中,从全部送风开口24a~24d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在部分送风动作中,形成在室内机组10上的部分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被气流阻碍机构阻碍。其结果是,形成在室内机组10上的剩余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风速比全部送风动作过程中的送风风速高,送风气流会到达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在进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主要从剩余送风开口24a~24d(即部分送风动作过程中的送风风速比全部送风动作过程中的送风风速高的送风开口24a~24d)向室内空间500供给调节空气。

第一方面的室内机组10执行气流切换循环。在该气流切换循环中,控制器90通过控制气流阻碍机构50,以使室内机组10切换着进行全部送风动作和部分送风动作。也就是说,在室内机组10的气流切换循环中,进行全部送风动作和部分送风动作。其中,该全部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该部分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一方面,在多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中,部分上述送风开口24b、24d构成第一开口24X,剩余上述送风开口24a、24c构成第二开口24Y,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在上述气流切换循环中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上述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是通过用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来提高上述第一开口24X的送风风速的动作,上述第二部分送风动作是通过用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上述第一开口24X的送风气流来提高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风速的动作。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一方面,在多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中,部分上述送风开口24b、24d构成第一开口24X,剩余上述送风开口24a、24c构成第二开口24Y,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在上述气流切换循环中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上述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是通过用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来提高上述第一开口24X的送风风速的动作,上述第二部分送风动作是通过用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上述第一开口24X的送风气流来提高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风速的动作。

第二方面的室内机组10可以执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与全部送风动作。第三方面的室内机组10可以执行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

在全部送风动作中,从全部送风开口24a~24d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被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其结果是,第一开口24X的送风风速比全部送风动作过程中的送风风速高,送风气流会到达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在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主要从构成第一开口24X的送风开口24b、24d向室内空间500供给调节空气。在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第一开口24X的送风气流被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其结果是,第二开口24Y的送风风速比全部送风动作过程中的送风风速高,送风气流会到达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在进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主要从构成第二开口24Y的送风开口24a、24c向室内空间500供给调节空气。

第二方面的室内机组10执行气流切换循环。在该气流切换循环中,控制器90通过控制气流阻碍机构50,使室内机组10切换着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至少一个动作与全部送风动作。

第三方面的室内机组10执行气流切换循环。在该气流切换循环中,控制器90通过控制气流阻碍机构50,使室内机组10切换着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

也就是说,在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室内机组10的气流切换循环中,都进行全部送风动作且都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其中,该全部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该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三方面,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在上述气流切换循环中反复依次进行上述全部送风动作、上述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上述全部送风动作和上述第二部分送风动作。

在第四方面中,在室内机组10的气流切换循环中,控制器90通过控制气流阻碍机构50,以使室内机组10依次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也就是说,在上述方面的气流切换循环中,会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之间进行全部送风动作。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一方面,在多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中的各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处均设有风向调节叶片51,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以使制热运转时,进行上述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全部上述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处于下送风状态,进行上述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送风风速变高的上述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处于水平送风状态,其中,上述制热运转是向上述室内空间500供给已加热的调节空气的运转。

在第五方面中,室内机组10在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全部送风开口24a~24d向下送出调节空气。因此,在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已加热的调节空气就被供给到地面附近的区域(即室内的人的脚边)。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在进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设在室内机组10上的多个送风开口24a~24d中的一部分送风开口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像这样,在部分送风动作中,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相对流速较高的送风气流。因此,在送风气流不会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使人不快的前提下,能够使调节空气到达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三或第四方面,在多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中的各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处均设有风向调节叶片51,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以使制热运转时,进行上述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一开口24X和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处于下送风状态,进行上述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一开口24X的送风气流处于水平送风状态,进行上述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处于水平送风状态,其中,上述制热运转是向上述室内空间500供给已加热的调节空气的运转。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从属于上述第四方面,在多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中的各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处均设有风向调节叶片51,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以使制热运转时,进行上述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一开口24X和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处于下送风状态,进行上述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一开口24X的送风气流处于水平送风状态,进行上述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处于水平送风状态,其中,上述制热运转是向上述室内空间500供给已加热的调节空气的运转,而且,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以使上述气流切换循环中,各个上述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上述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和上述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彼此相等。

在第六方面和第七方面中,室内机组10在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向下送出调节空气。因此,在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已加热的调节空气就被供给到地面附近的区域(即室内的人的脚边)。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在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开口24X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室内机组10在进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二开口24Y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像这样,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相对流速较高的送风气流。因此,在送风气流不会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使人不快的前提下,能够使调节空气到达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

在第七方面中,在气流切换循环中,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各自的持续时间、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一致。也就是说,在上述方面的室内机组10中,每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切换送风动作。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一方面,在多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中的各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处均设有风向调节叶片51,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以使制冷运转时,进行上述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全部上述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的方向发生变化,进行上述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送风风速变高的上述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处于水平送风状态,其中,上述制冷运转是向上述室内空间500供给已冷却的调节空气的运转。

在第八方面中,室内机组10在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全部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调节空气的流动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已冷却的调节空气被供给到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在进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设在室内机组10上的多个送风开口24a~24d中的一部分送风开口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像这样,在部分送风动作中,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相对流速较高的送风气流。因此,在送风气流不会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使人不快的前提下,能够使调节空气到达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三或第四方面,在多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中的各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处均设有风向调节叶片51,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以使制冷运转时,进行上述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一开口24X和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的方向发生变化,进行上述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一开口24X的送风气流处于水平送风状态,进行上述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处于水平送风状态,其中,上述制冷运转是向上述室内空间500供给已冷却的调节空气的运转。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从属于上述第四方面,在多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中的各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处均设有风向调节叶片51,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以使制冷运转时,进行上述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一开口24X和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的方向发生变化,进行上述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一开口24X的送风气流处于水平送风状态,进行上述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上述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处于水平送风状态,其中,上述制冷运转是向上述室内空间500供给已冷却的调节空气的运转,而且,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以使上述气流切换循环中,各个上述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比上述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且比上述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

在第九方面和第十方面中,室内机组10在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送出的调节空气的流动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已冷却的调节空气被供给到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在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开口24X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室内机组10在进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二开口24Y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像这样,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相对流速较高的送风气流。因此,在送风气流不会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使人不快的前提下,能够使调节空气到达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

在第十方面中,在气流切换循环中,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各自的持续时间都比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且都比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一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多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中的各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处均设有风向调节叶片51,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构成为可以变成阻碍上述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的姿势,且兼作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

在第十一方面中,风向调节叶片51用于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且兼作用于阻碍调节空气流动的气流阻碍机构50。也就是说,变到规定姿势的风向调节叶片51阻碍从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调节空气流动。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九或第十方面,上述第一开口24X和上述第二开口24Y均由多个且相同数目的上述送风开口24a~24d构成。

在第十二方面中,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均由多个送风开口构成。构成第一开口24X的送风开口24b、24d的数目与构成第二开口24Y的送风开口24a、24c的数目一致。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从属于上述第十二方面,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具有下表面为矩形状的机壳20,沿上述机壳20的下表面的四边各布置有一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沿上述机壳20的下表面的四边中相对的两边中的一边布置的上述送风开口24b和沿另一边布置的上述送风开口24d构成上述第一开口24X,剩余两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c构成上述第二开口24Y。

在第十三方面中,机壳2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四个送风开口24a~24d。这四个送风开口24a~24d中,两个送风开口24b、24d构成第一开口24X,剩余两个送风开口24a、24c构成第二开口24Y。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送风开口24b、24d中,一个送风开口24b沿机壳20的下表面的四边中的第一边布置,另一个送风开口24d沿与该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布置。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送风开口24a、24c中,一个送风开口24a沿机壳20的下表面的四边中的第三边布置,另一个送风开口24c沿与该第三边相对的第四边布置。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一方面,为了让上述室内空间500的气温的指标即指标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上述控制器90使上述室内机组的运转状态在对空气进行温度调节的温度调节状态和停止对空气进行温度调节的停止状态之间切换,而且,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进行控制,以做到:当表示上述室内空间500的空调负荷的空调负荷指标在规定的判断基准值以下时,从上述停止状态切换到上述温度调节状态的上述室内机组不断地进行上述全部送风动作,当上述空调负荷指标超过上述判断基准值时,从上述停止状态切换到上述温度调节状态的上述室内机组执行上述气流切换循环。

在第十四方面中,控制器90以让指标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为目的,使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在温度调节状态和停止状态之间切换。也就是说,当室内机组10处于停止状态时,如果指标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存在差距,则为了让指标温度接近设定温度,控制器90使室内机组10从停止状态向温度调节状态切换。

第十四方面的控制器90在室内机组10从停止状态向温度调节状态切换时,将空调负荷指标与判断基准值进行比较。如果空调负荷指标在规定的判断基准值以下,则控制器90对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机组10不断地进行全部送风动作。而如果空调负荷指标超过规定的判断基准值,则控制器90对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机组10进行气流切换循环。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从属于上述第一方面,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具有距离传感器63,距离传感器63用于检测室内机组与各个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上述墙壁壁面是位于来自各个上述送风开口24a~24d的调节空气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壁面,另一方面,上述控制器90对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进行控制,以使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可以执行多种上述部分送风动作,其中,在多种上述部分送风动作中,送风气流受到上述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的上述送风开口24a~24d互不相同,而且,上述控制器90根据上述距离传感器63的检测值,从可以执行的多种上述部分送风动作中选择要在上述气流切换循环中执行的一种或多种上述部分送风动作。

第十五方面的室内机组10具有距离传感器63。对于形成在室内机组10上的多个送风开口24a~24d中的各个送风开口24a~24d,距离传感器63检测室内机组10与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上述墙壁壁面是位于来自送风开口24a~24d的调节空气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

第十五方面的室内机组10可以执行多种部分送风动作。在室内机组10可以执行的多种部分送风动作中,送风气流受到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的送风开口24a~24d互不相同。

第十五方面的控制器90根据距离传感器63的检测值,从室内机组10可以执行的多种部分送风动作中选择一种或多种部分送风动作。在室内机组10进行的气流切换循环中,切换着进行由控制器90选出的一种或多种部分送风动作、全部送风动作。

-发明的效果-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室内机组10的气流切换循环中,进行全部送风动作和部分送风动作。其中,该全部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该部分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室内机组10的气流切换循环中,进行全部送风动作,并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其中,该全部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该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

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室内机组10的气流切换循环中,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其中,该全部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该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可以将调节空气供给到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和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从而能够缩小室内空间500的各部分处的气温差。

此处,在第一方面的部分送风动作中,送风风速比全部送风动作过程中的送风风速高,因此送风气流可能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但第一方面的室内机组10在气流切换循环中,不是不停地执行部分送风动作,而是切换着进行部分送风动作和全部送风动作。

在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送风风速比全部送风动作过程中的送风风速高,因此送风气流可能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但第二方面的室内机组10在气流切换循环中,不是不停地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而是切换着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的至少一个动作与全部送风动作。第三方面的室内机组10在气流切换循环中,不是不停地执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而是切换着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和全部送风动作。

因此,与送风气流长时间不停地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的情况相比,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中,能抑制带给室内的人的不快。所以,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能抑制由于送风气流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带来的不快,并能缩小室内空间500的各部分处的气温差来提高舒适度。

在上述第四方面中,在室内机组10的气流切换循环中,会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之间进行全部送风动作。也就是说,在气流切换循环中,先进行从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中的一个开口向室内空间500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即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再进行从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这两个开口向室内空间500供给调节空气的全部送风动作。因此,根据上述方面,能够充分保证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的舒适度。

在上述第五方面中,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低的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全部送风开口24a~24d向下送出调节空气,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高的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形成在室内机组10上的送风开口24a~24d中的一部分送风开口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

在上述第六方面和第七方面中,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低的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向下送出调节空气,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高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开口24X或第二开口24Y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

因此,根据第五、第六、第七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在送风气流不会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使人不快的前提下,能够缩小室内空间500的各部分处的气温差来提高舒适度。

在上述第八方面中,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低的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使全部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的方向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高的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形成在室内机组10上的送风开口24a~24d中的一部分送风开口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

在上述第九方面和第十方面中,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低的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使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的方向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高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开口24X或第二开口24Y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

因此,根据第八、第九、第十方面,在制冷运转时,在送风气流不会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使人不快的前提下,能够缩小室内空间500的各部分处的气温差来提高舒适度。

在上述第十三方面中,室内机组10上的各个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的方向互不相同。上述方面的室内机组10可以向与机壳20的下表面的各边正交的方向(即四个方向)送出调节空气。因此,根据上述方面,能够可靠地向室内空间500中室内机组10的周边区域供给调节空气。

第十四方面的控制器90对气流阻碍机构50进行控制,以做到:在空调负荷指标超过规定的判断基准值的状态下,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切换到温度调节状态后,室内机组10执行气流切换循环。

在室内机组10的气流切换循环中,执行部分送风动作。与全部送风动作相比,在该部分送风动作中,能够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

因此,根据第十四方面,在空调负荷指标超过规定的判断基准值的状态(即室内空间500的空调负荷相对较大的状态)下,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切换到温度调节状态后,室内机组10通过进行气流切换循环,能够使室内空间500的气温的指标即指标温度迅速接近设定温度,从而能够提高室内空间500的舒适度。

此处,在部分送风动作中,从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调节空气会形成流速相对较高的气流,该气流到达墙壁处后,调节空气会顺着墙壁流下并沿着地面流动,由此可能能够形成包裹住整个室内空间500的气流。但如果室内机组10与墙壁之间的距离较长,则在进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无法到达墙壁处,从而无法形成包裹住整个室内空间500的气流。因此,例如如果要利用包裹住整个室内空间500的气流来抑制室内空间500温度不均的情况,就需要提高向与室内机组10之间的距离在适当范围内的墙壁送出调节空气的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风速,而不需要提高向与室内机组10相距较远的墙壁送出调节空气的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风速。

对此,第十五方面的控制器90根据距离传感器63的检测值,从室内机组10可以执行的多种部分送风动作中选择要在气流切换循环中执行的一种或多种部分送风动作。因此,根据上述方面,能够根据距离传感器63的检测值,自动选出有助于提高室内舒适度的适当的部分送风动作,从而能够提高空调装置的用户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的立体图。

图2是室内机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省略了机壳主体的顶板。

图3是室内机组的剖视示意图,示出图2的III-O-III截面。

图4是室内机组的仰视示意图。

图5是示出控制器构成的方框图。

图6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位于水平送风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7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位于下送风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8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位于气流阻碍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9是说明图,示出室内机组所进行的第一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且示意性地示出各动作中室内机组的下表面。

图10A是室内空间的俯视图,示出现有的室内机组进行制热运转时室内的温度分布。

图10B是室内空间的俯视图,示出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在制热运转时进行气流切换循环的情况下室内的温度分布。

图11A是室内空间的俯视图,示出现有的室内机组进行制冷运转时室内的温度分布。

图11B是室内空间的俯视图,示出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在制冷运转时进行气流切换循环的情况下室内的温度分布。

图12是说明图,示出室内机组所进行的第二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且示意性地示出各动作中室内机组的下表面。

图13是说明图,示出室内机组所进行的第三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且示意性地示出各动作中室内机组的下表面。

图14是说明图,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室内机组所进行的第四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且示意性地示出各动作中室内机组的下表面。

图15是说明图,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室内机组所进行的第五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且示意性地示出各动作中室内机组的下表面。

图16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室内机组的仰视示意图。

图17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位于水平送风位置上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18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位于下送风位置上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19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位于气流阻碍位置上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风向调节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要说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是本质上的优选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范围进行限制的意图。

-室内机组的构成-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为所谓的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组。该室内机组10与未图示的室外机组一起构成空调装置。在空调装置中,通过用连接管将室内机组10和室外机组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制冷剂回路,在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如图2和图3所示,室内机组10具有机壳20、室内风扇31、室内换热器32、接水盘33、喇叭口36和控制器90。在室内机组10中还设有回风温度传感器61和换热器温度传感器62。

〈机壳〉

机壳20设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501上。机壳20由机壳主体21和装饰板22构成。在该机壳20中收放有室内风扇31、室内换热器32、接水盘33和喇叭口36。

机壳主体21插入形成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501上的开口中。机壳主体21形成为下表面敞开的近似长方体状箱形。该机壳主体21包括近似平板状的顶板21a、从顶板21a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侧板21b。

〈室内风扇〉

如图3所示,室内风扇31是离心风机,从下方吸入空气并向径向外侧排出。室内风扇31布置在机壳主体21的内部中央处。室内风扇31由室内风扇电机31a驱动。室内风扇电机31a固定在顶板21a的中央部。

〈喇叭口〉

喇叭口36布置在室内风扇31的下方。该喇叭口36用于将流入机壳20内的空气引向室内风扇31。喇叭口36与接水盘33一起将机壳2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室内风扇31吸入侧的一次空间21c和位于室内风扇31排出侧的二次空间21d。

〈室内换热器〉

室内换热器32是所谓的交叉翅片(cross fin)型翅片管换热器。如图2所示,室内换热器32俯视时呈口字形,围着室内风扇31而设。也就是说,室内换热器32布置在二次空间21d中。室内换热器32使从室内换热器32内侧通过室内换热器32流向外侧的空气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接水盘〉

接水盘33是由所谓的发泡苯乙烯制成的部件。如图3所示,接水盘33以堵住机壳主体21下端的方式而设。在接水盘33的上表面上,沿着室内换热器32的下端形成有储水槽33b。室内换热器32的下端部插入到储水槽33b中。储水槽33b接收在室内换热器32中生成的冷凝水。

如图2所示,在接水盘33中分别形成有四个主送风通路34a~34d和四个副送风通路35a~35d。主送风通路34a~34d和副送风通路35a~35d是流过室内换热器32后的空气流入的通路,沿上下方向贯穿接水盘33。主送风通路34a~34d是截面呈细长长方形状的通孔。沿机壳主体21的四边各布置有一个主送风通路34a~34d。副送风通路35a~35d是截面呈略微弯曲的矩形状的通孔。在机壳主体21的四个角部处各布置有一个副送风通路35a~35d。也就是说,在接水盘33中,主送风通路34a~34d和副送风通路35a~35d沿着接水盘33的周缘交替而设。

〈装饰板〉

装饰板22是树脂部件,呈方形厚板状。装饰板22的下部呈比机壳主体21的顶板21a大一圈的正方形状。该装饰板22布置为覆盖住机壳主体21的下表面。装饰板22的下表面构成机壳20的下表面,且露出到室内空间500。

如图3和图4所示,在装饰板22的中央部形成有一个正方形状的回风口23。回风口23沿上下方向贯穿装饰板22,并与机壳20内部的一次空间21c连通。被吸入机壳20内的空气,通过回风口23而流入一次空间21c。在回风口23处设有格栅状的回风格栅41。在回风格栅41的上方设有回风口过滤器42。

在装饰板22上形成有送风口26,送风口26呈近似方形环状且围着回风口23而设。如图4所示,送风口26分为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和四个副送风开口25a~25d。

主送风开口24a~24d是与主送风通路34a~34d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细长开口。沿装饰板22的四边各布置有一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中,沿装饰板22的相对的两边布置的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构成第一开口24X,剩余的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构成第二开口24Y。

装饰板22的主送风开口24a~24d与接水盘33的主送风通路34a~34d一一对应。各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与对应的主送风通路34a~34d连通。也就是说,第一主送风开口24a与第一主送风通路34a连通,第二主送风开口24b与第二主送风通路34b连通,第三主送风开口24c与第三主送风通路34c连通,第四主送风开口24d与第四主送风通路34d连通。

副送风开口25a~25d是1/4圆弧状的开口。在装饰板22的四个角部处各布置有一个副送风开口25a~25d。装饰板22的副送风开口25a~25d与接水盘33的副送风通路35a~35d一一对应。各个副送风开口25a~25d与对应的副送风通路35a~35d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副送风开口25a与第一副送风通路35a对应,第二副送风开口25b与第二副送风通路35b对应,第三副送风开口25c与第三副送风通路35c对应,第四副送风开口25d与第四副送风通路35d对应。

〈风向调节叶片〉

如图4所示,在各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设有风向调节叶片51。风向调节叶片51是用于调节送风气流的方向(即从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调节空气的流动方向)的部件。

风向调节叶片51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也就是说,风向调节叶片51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以使送风气流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发生变化。

风向调节叶片51呈从装饰板22的主送风开口24a~24d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细长板状。如图3所示,风向调节叶片51由支承部件52支承,且可绕中心轴53自由转动。其中,中心轴53沿风向调节叶片51的长度方向延伸。风向调节叶片51弯曲,其横截面(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呈向远离做摆动运动的中心轴53的方向凸起的形状。

如图4所示,各个风向调节叶片51与驱动电机54连结。风向调节叶片51由驱动电机54驱动,且绕中心轴53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移动。风向调节叶片51可以位移到气流阻碍位置,在该气流阻碍位置,风向调节叶片51能阻碍流经主送风开口24a~24d的空气流,风向调节叶片51兼作用于阻碍主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的气流阻碍机构50,具体后述。

〈传感器〉

回风温度传感器61布置在一次空间21c的喇叭口36的入口附近。回风温度传感器61检测在一次空间21c中流动的空气的温度(即通过回风口23从室内空间500被吸入室内机组10的空气的温度)。另一方面,换热器温度传感器62安装在室内换热器32上。换热器温度传感器62检测室内换热器32的表面温度。回风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和换热器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值被输入控制器90。

〈控制器〉

控制器90构成为控制室内机组10的动作。虽未图示,但控制器90中设有进行运算处理的CPU、存储数据的存储器以及拨码开关。其中,拨码开关用于供设置作业人员和维护作业人员设定控制器90的动作。

如图5所示,控制器90具有风向控制部91、室内气温控制部92和送风模式决定部93。控制器90还对室内风扇31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等。

风向控制部91构成为通过使驱动电机54工作来控制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该控制器90构成为对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单独进行控制。此外,风向控制部91构成为对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机组10能够执行后述的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而且,风向控制部91构成为改变设在各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以使室内机组10选择性地进行标准送风模式和气流切换循环。

在标准送风模式中,室内机组10仅进行全部送风动作。也就是说,标准送风模式是室内机组10不断地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的运转模式。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可以执行后述的第一送风模式、第二送风模式和第三送风模式作为气流切换循环。由室内机组10的设置作业人员或维护作业人员操作控制器90的拨码开关来设定室内机组10所要进行的作为气流切换循环的送风模式。

室内气温控制部92进行温度控制动作。为了让室内空间500的气温指标即指标温度达到设定温度,该温度控制动作使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在对作为调节对象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的温度调节状态和停止对作为调节对象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的停止状态之间切换。温度控制动作的详情后述。

送风模式决定部93进行模式决定动作。在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因温度控制动作而从停止状态向温度调节状态切换时,该模式决定动作决定要让室内机组10执行标准送风模式和气流切换循环中的哪一个。模式决定动作的详情后述。

需要说明的是,供室内机组10的设置作业人员等对作为气流切换循环执行的送风模式进行设定的拨码开关,也可以设在室内机组10的控制器90以外的地方。该拨码开关也可以设在例如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组的控制器上或空调装置的遥控器上。

供室内机组10的设置作业人员等对作为气流切换循环执行的送风模式进行设定的单元,不限于拨码开关。例如,也可以让室内机组10的设置作业人员等通过操作遥控器,来对作为气流切换循环所要执行的送风模式进行设定。在此情况下,如果让遥控器的显示画面上显示出室内机组10可以执行的送风模式,就易于进行设定作业。

-室内机组的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室内机组10选择性地进行对室内空间500制冷的制冷运转和对室内空间500制热的制热运转。

制冷运转时的室内机组10在温度调节状态与停止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温度调节状态是室内换热器32作为蒸发器工作,在室内换热器32中将空气冷却的状态,停止状态是停止向室内换热器32供给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32中停止将空气冷却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运转时的室内机组10的温度调节状态和停止状态这两种状态下,室内风扇31都工作。

制热运转时的室内机组10在温度调节状态与停止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温度调节状态是室内换热器32作为冷凝器工作,在室内换热器32中对空气加热的状态,停止状态是停止向室内换热器32供给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32中停止对空气加热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制热运转时的室内机组10的温度调节状态和停止状态这两种状态下,室内风扇31都工作。

-室内机组内的空气流动情况-

在室内机组10运转时,室内风扇31旋转。室内风扇31旋转时,室内空间500的室内空气会通过回风口23流入机壳20内的一次空间21c。流入一次空间21c的空气被室内风扇31吸入,并被送往二次空间21d。

流入二次空间21d的空气在流过室内换热器32的过程中被冷却或被加热,然后分流到四个主送风通路34a~34d和四个副送风通路35a~35d中。流入主送风通路34a~34d的空气通过主送风开口24a~24d被送往室内空间500。流入副送风通路35a~35d的空气通过副送风开口25a~25d被送往室内空间500。

-风向调节叶片的动作-

如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通过绕中心轴53旋转移动来改变送风气流的方向。风向调节叶片51可以在图6所示的水平送风位置与图7所示的下送风位置之间移动。风向调节叶片51通过从图7所示的下送风位置进一步旋转移动,还可以移动到图8所示的气流阻碍位置。

当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在图6所示的水平送风位置上时,在主送风通路34a~34d中向下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变为横向,主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为水平送风状态。此时,主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的方向(即从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调节空气的流动方向)例如是与水平方向成约20°角的方向。此时,严格来讲送风气流的方向略比水平方向朝下,但气流的方向实质上可以说是水平方向。

当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在图7所示的下送风位置上时,在主送风通路34a~34d中向下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基本保持不变,主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为下送风状态。此时,严格来讲,送风气流的方向是流向从正下方略微向远离回风口23的方向倾斜的斜下方。

当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在图8所示的气流阻碍位置上时,主送风开口24a~24d的大部分处于被风向调节叶片51堵住的状态,在主送风通路34a~34d中向下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变为流向回风口23侧。此时,流经主送风开口24a~24d时空气的压力损失变大,因此流过主送风开口24a~24d的调节空气的流量减少。调节空气被从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往回风口23侧。因此,从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调节空气马上被吸入回风口23。也就是说,调节空气实质上不会从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气流阻碍位置的主送风开口24a~24d供给到室内空间500。

-风向控制部的动作-

风向控制部91改变设在各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以使室内机组10进行气流切换循环。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气流切换循环的过程中,控制器90实质上将室内风扇31的旋转速度维持在最大值。

此处,首先详细说明室内机组10将第一送风模式作为气流切换循环进行时风向控制部91的动作,然后说明室内机组10将第二送风模式、第三送风模式作为气流切换循环进行时风向控制部91的动作。

〈第一送风模式〉

如图9所示,在作为气流切换循环进行的第一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依次进行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也就是说,在第一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进行两次全部送风动作、一次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一次第二部分送风动作。

〈制热运转时的第一送风模式(气流切换循环)〉

在制热运转时的全部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下送风位置。因此,在制热运转时的全部送风动作中,从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向下送出调节空气。

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气流阻碍位置。因此,从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实质上不会从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的送风风速比全部送风动作中的送风风速高。也就是说,在该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从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实质上向水平方向以比全部送风动作中更高的流速送出调节空气。

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气流阻碍位置。因此,从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实质上不会从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的送风风速比全部送风动作中的送风风速高。也就是说,在该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从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这两个送风开口实质上向水平方向以比全部送风动作中更高的流速送出调节空气。

需要说明的是,在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的任一动作中,都会从副送风开口25a~25d送出调节空气。

如图9所示,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一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依次进行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一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彼此相等的时间(例如120秒)。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设为: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一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各自的持续时间都比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且都比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

〈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的温度分布〉

下面参照图10A和图10B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

图10A和图10B示出室内机组10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的模拟结果。图10A和图10B示出室内机组10开始制热运转20分钟后,室内空间500中高出地面60cm处的气温。在图10A和图10B中,剖面线密度越大的区域,其气温就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模拟对象的房间,地面呈近似正方形状,且平行地布置有两张窄长形的桌子511,桌子511中央设有屏风510。室内机组10布置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的大致中央处。

首先,参照图10A说明在室内空间500中设置有现有的室内机组610的情况下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

在制热运转时,现有的室内机组610中,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都设在下送风位置。现有的室内机组610将经过室内换热器32时被加热的空气从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实质上送向地面。

如图10A所示,在室内空间500中位于室内机组610下方的中央部区域,气温非常高。可推测这是因为从室内机组610向下送出的暖调节空气会滞留在被两个屏风510夹着的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

另一方面,在室内空间500中远离室内机组610的周边部区域,气温并没有充分上升。可推测这是因为从室内机组610向下送出的暖调节空气无法越过屏风510而到达墙壁502侧的区域。

接着,参照图10B说明在室内空间500中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的情况下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

在制热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进行第一送风模式,反复依次进行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

在全部送风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向下送出的暖调节空气,供给到被两个屏风510夹着的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因此,在室内空间500中位于室内机组10下方的中央部区域,气温会上升。不过,因为全部送风动作是间歇进行的,所以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的气温不会过度上升。

另一方面,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送出的暖调节空气向大致水平方向以比全部送风动作中更高的流速被送出。因此,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送出的暖调节空气流过屏风510上方而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墙壁502处。因此,在室内空间500中远离室内机组10的周边部区域,气温也会上升。

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送出的暖调节空气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墙壁502处,并沿着墙壁502流向下方。因此,室内空间500的墙壁502就被调节空气暖热,其结果是,室内空间500的墙壁502温度会上升。所以,在室内空间500的周边部区域,由于墙壁502被调节空气暖热,还能抑制气温下降。

从室内机组10送出并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墙壁502处的暖调节空气,顺着墙壁502流下并沿着地面流动,由此形成包裹住整个室内空间500的气流。由于会形成上述气流,暖调节空气就遍布整个室内空间500,从而将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的气温差抑制得较小。

像这样,与现有的室内机组610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相比,在制热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进行第一送风模式(即气流切换循环)的情况下,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的气温差大幅度减小。

〈制冷运转时的第一送风模式(气流切换循环)〉

在制冷运转时的全部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使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在水平送风位置和下送风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因此,在制冷运转时的全部送风动作中,从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调节空气,且主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的方向会发生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运转时的全部送风动作中,可以将风向调节叶片51的移动范围的下限设在比下送风位置高的位置(即靠近水平送风位置的位置)。

与制热运转时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相同,在制冷运转时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气流阻碍位置。因此,与制热运转时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相同,在制冷运转时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从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实质上向水平方向以比全部送风动作中更高的流速送出调节空气。

与制热运转时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相同,在制冷运转时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气流阻碍位置。因此,与制热运转时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相同,在制冷运转时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从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实质上向水平方向以比全部送风动作中更高的流速送出调节空气。

需要说明的是,在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的任一动作中,都会从副送风开口25a~25d送出调节空气。

如图9所示,在制冷运转时的第一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依次进行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在制冷运转时的第一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各自的持续时间都比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且都比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例如,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各自的持续时间设为600秒,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分别设为120秒。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制热运转时的第一送风模式的的一个周期中,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还可以设为彼此相等的时间。

〈制冷运转时的室内空间的温度分布〉

下面参照图11A和图11B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

图11A和图11B示出室内机组10在制冷运转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的模拟结果。图11A和图11B示出室内机组10开始制冷运转20分钟后,室内空间500中高出地面60cm处的气温。在图11A和图11B中,剖面线密度越大的区域,其气温就越低。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模拟对象的房间,地面呈近似正方形状,且平行地布置有两张窄长形的桌子511,桌子511中央设有屏风510。室内机组10布置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的大致中央处。

首先,参照图11A说明在室内空间500中设置有现有的室内机组610的情况下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

在制冷运转时,现有的室内机组610中,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都在水平送风位置和下送风位置之间周期性地往复运动。现有的室内机组610将经过室内换热器32时被冷却的空气从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供向室内空间500。

如图11A所示,在室内空间500中位于室内机组610下方的中央部区域,气温非常低。与室内空间500中存在的空气相比,从室内机组610送出的冷调节空气的温度低、比重大。因此,即使主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的方向因风向调节叶片51移动而发生变化,温度较低的调节空气也会朝向地面下降。所以,可推测:从室内机组610送出的冷调节空气会滞留在被两个屏风510夹着的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其结果是,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的温度会变得非常低。

另一方面,在室内空间500中远离室内机组610的周边部区域,气温并没有充分下降。可推测这是因为从室内机组610送出的冷调节空气无法越过屏风510而到达墙壁502侧的区域。

接着,参照图11B说明在室内空间500中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的情况下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

在制冷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进行第一送风模式,依次进行第一次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第二次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

在全部送风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送出的冷调节空气,主要供给到被两个屏风510夹着的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因此,在室内空间500中位于室内机组10下方的中央部区域,气温会下降。不过,因为全部送风动作是间歇进行的,所以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的气温不会过度下降。

另一方面,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送出的冷调节空气向大致水平方向以比全部送风动作中更高的流速被送出。因此,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送出的冷调节空气流过屏风510上方而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墙壁502处。因此,在室内空间500中远离室内机组10的周边部区域,气温也会下降。

从室内机组10送出并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墙壁502处的冷调节空气,顺着墙壁502流下并沿着地面流动,由此形成包裹住整个室内空间500的气流。由于会形成上述气流,冷调节空气就遍布整个室内空间500,从而将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的气温差抑制得较小。

像这样,与现有的室内机组610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相比,在制冷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进行第一送风模式(即气流切换循环)的情况下,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的气温差大幅度减小。

〈第二送风模式〉

如图12所示,在作为气流切换循环进行的第二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依次进行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也就是说,在第二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进行一次全部送风动作和一次第一部分送风动作。

〈制热运转时的第二送风模式〉

与第一送风模式相同,在制热运转时的全部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下送风位置。与第一送风模式相同,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气流阻碍位置。

因此,制热运转时,在第二送风模式的全部送风动作中,与第一送风模式的全部送风动作同样地从室内机组10送出调节空气,在第二送风模式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与第一送风模式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同样地从室内机组10送出调节空气。

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二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彼此相等的时间(例如120秒)。

〈制冷运转时的第二送风模式〉

与第一送风模式相同,在制冷运转时的全部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使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在水平送风位置和下送风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与第一送风模式相同,在制冷运转时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气流阻碍位置。

因此,制冷运转时,在第二送风模式的全部送风动作中,与第一送风模式的全部送风动作同样地从室内机组10送出调节空气,在第二送风模式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与第一送风模式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同样地从室内机组10送出调节空气。

在制冷运转时的第二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比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例如,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600秒,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120秒。

〈第三送风模式〉

如图13所示,在作为气流切换循环进行的第三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依次进行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也就是说,在第三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进行一次全部送风动作和一次第二部分送风动作。

〈制热运转时的第三送风模式〉

与第一送风模式相同,在制热运转时的全部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下送风位置。与第一送风模式相同,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气流阻碍位置。

因此,制热运转时,在第三送风模式的全部送风动作中,与第一送风模式的全部送风动作同样地从室内机组10送出调节空气,在第三送风模式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与第一送风模式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同样地从室内机组10送出调节空气。

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三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彼此相等的时间(例如120秒)。

〈制冷运转时的第三送风模式〉

与第一送风模式相同,在制冷运转时的全部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使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在水平送风位置和下送风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与第一送风模式相同,在制冷运转时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气流阻碍位置。

因此,制冷运转时,在第三送风模式的全部送风动作中,与第一送风模式的全部送风动作同样地从室内机组10送出调节空气,在第三送风模式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与第一送风模式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同样地从室内机组10送出调节空气。

在制冷运转时的第三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比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例如,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600秒,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120秒。

-室内气温控制部的动作-

控制器90的室内气温控制部92进行温度控制动作。在温度控制动作中,室内气温控制部92用回风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作为指标温度Ti,同时使用控制器90的存储器所存储的设定温度Ts。设定温度Ts通过由空调装置的用户操作遥控器等而输入到控制器90的存储器中。

为了让指标温度Ti达到设定温度Ts,室内气温控制部92使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在温度调节状态和停止状态之间切换。具体而言,为了让指标温度Ti在以设定温度Ts为中心的目标温度范围(例如(Ts-1)℃以上(Ts+1)℃以下的范围)内,室内气温控制部92使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在温度调节状态和停止状态之间切换。

在室内机组10进行制冷运转时,如果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为温度调节状态且指标温度Ti低于(Ts-1)℃(Ti<Ts-1),则为了不让室内空间500的气温过度下降,室内气温控制部92将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温度调节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在室内机组10进行制冷运转时,如果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为停止状态且指标温度Ti高于(Ts+1)℃(Ts+1<Ti),则为了降低室内空间500的气温,室内气温控制部92将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切换到温度调节状态。

在室内机组10进行制热运转时,如果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为温度调节状态且指标温度Ti高于(Ts+1)℃(Ts+1<Ti),则为了不让室内空间500的气温过度上升,室内气温控制部92将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温度调节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在室内机组10进行制热运转时,如果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为停止状态且指标温度Ti低于(Ts-1)℃(Ti<Ts-1),则为了提高室内空间500的气温,室内气温控制部92将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切换到温度调节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温度调节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后经过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为止,室内气温控制部92禁止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向温度调节状态切换。这是为了避免让设在室外机组上的压缩机频繁地起动和停止工作,从而将压缩机的故障防患于未然。

-送风模式决定部的动作-

控制器90的送风模式决定部93进行模式决定动作。在室内气温控制部92将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向温度调节状态切换时,进行该模式决定动作。

在模式决定动作中,送风模式决定部93使用回风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Tr和控制器90的存储器所存储的设定温度Ts。

送风模式决定部93用控制器90的存储器所存储的基准温度差ΔT0(例如3℃)作为判断基准值。基准温度差ΔT0设为比目标温度范围的上限值与设定温度之差或目标温度范围的下限值与设定温度之差(本实施方式中为1℃)大的值。

而且,送风模式决定部93用制冷时温度差ΔTc和制热时温度差ΔTh作为表示室内空间500的空调负荷的空调负荷指标。其中,用制冷运转时回风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Tr减去设定温度Ts而得到制冷时温度差ΔTc(=Tr-Ts),用制热运转时的设定温度Ts减去回风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Tr而得到制热时温度差ΔTh(=Ts-Tr)。室内的冷负荷越大制冷时温度差ΔTc就越大,室内的热负荷越大制热时温度差ΔTh就越大。

当室内气温控制部92决定将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向温度调节状态切换后,送风模式决定部93将空调负荷指标与判断基准值进行比较。具体而言,制冷运转时送风模式决定部93将制冷时温度差ΔTc与基准温度差ΔT0进行比较,制热运转时送风模式决定部93将制热时温度差ΔTh与基准温度差ΔT0进行比较。

〈空调负荷指标≤判断基准值〉

如果空调负荷指标在判断基准值以下(即,制冷运转时ΔTc≤ΔT0,制热运转时ΔTh≤ΔT0),则可以判断室内空间500的空调负荷相对较小。于是,此时,送风模式决定部93决定送风模式为标准送风模式,该送风模式是要让室内机组10在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切换到温度调节状态后执行的送风模式。

接着,送风模式决定部93向风向控制部91输出要让室内机组10执行标准送风模式的指令信号。风向控制部91收到来自送风模式决定部93的指令信号后,对各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机组10执行标准送风模式。其结果是,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切换到温度调节状态后的室内机组10会执行标准送风模式。

标准送风模式是室内机组10不断地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的运转模式。因此,在室内机组10中,从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已经过温度调节的调节空气。制热运转时风向控制部91将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下送风位置。制冷运转时风向控制部91使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在水平送风位置和下送风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判断基准值<空调负荷指标〉

如果空调负荷指标高于判断基准值(即,制冷运转时ΔT0<ΔTc,制热运转时ΔT0<ΔTh),则可以判断室内空间500的空调负荷相对较大。于是,此时,送风模式决定部93决定送风模式为气流切换循环,该送风模式是要让室内机组10在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切换到温度调节状态后执行的送风模式。

如上述,由室内机组10的设置作业人员或维护作业人员操作控制器90的拨码开关来从第一送风模式、第二送风模式和第三送风模式中事先定出要让室内机组10执行的作为气流切换循环的送风模式。送风模式决定部93向风向控制部91输出指令信号,该指令信号指示室内机组10执行已事先被定作气流切换循环的第一送风模式、第二送风模式和第三送风模式中的一个模式。

风向控制部91收到来自送风模式决定部93的指令信号后,对各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机组10执行第一送风模式、第二送风模式和第三送风模式中的一个模式。其结果是,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切换到温度调节状态后的室内机组10会执行气流切换循环。

在室内机组10执行的作为气流切换循环的第一送风模式、第二送风模式和第三送风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中,都进行部分送风动作。也就是说,在第一送风模式中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在第二送风模式中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在第三送风模式中进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与全部送风动作相比,在上述部分送风动作中,能够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

于是,当空调负荷指标高于判断基准值而可以判断室内的空调负荷相对较大时,让室内机组10执行气流切换循环,利用在气流切换循环中进行的部分送风动作,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其结果是,能够使整个室内空间500的气温迅速接近设定温度。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进行的气流切换循环中,进行全部送风动作且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其中,该全部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该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是向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因此,可以将调节空气供给到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和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远的区域,从而能够缩小室内空间500的各部分处的气温差。

此处,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送风风速比全部送风动作过程中的送风风速高,因此送风气流可能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但室内机组10在气流切换循环中,不是不停地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而是切换着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的一个动作或两个动作与全部送风动作。因此,与送风气流长时间不停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的情况相比,能抑制带给室内的人的不快。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抑制由于送风气流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带来的不快,并能缩小室内空间500的各部分处的气温差来提高舒适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执行的作为气流切换循环的第一送风模式中,会在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之间进行全部送风动作。也就是说,在第一送风模式中,先进行从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中的一个开口向室内空间500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即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或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再进行从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这两个开口向室内空间500供给调节空气的全部送风动作。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进行两次全部送风动作。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送风模式中,在一个全部送风动作与下一个全部送风动作之间仅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的一个动作。因此,能够保证供往室内空间500的地面附近的暖调节空气有足够的供给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室外气温相对较低,也能够可靠地提高室内空间500的地面附近的气温(即室内的人的脚边的气温),其结果是,能够充分保证室内空间500的舒适度。

制热运转时的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低的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向下送出调节空气,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高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开口24X或第二开口24Y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因此,在制热运转时,在送风气流不会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使人不快的前提下,能够缩小室内空间500的各部分处的气温差来提高室内空间500的舒适度。

制冷运转时的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低的全部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使第一开口24X和第二开口24Y的送风气流的方向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在进行送风风速相对较高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过程中,从第一开口24X或第二开口24Y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调节空气。因此,在制冷运转时,在送风气流不会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使人不快的前提下,能够缩小室内空间500的各部分处的气温差来提高室内空间500的舒适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中,各个送风开口24a~24d的送风气流的方向互不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可以向与装饰板22的各边正交的方向(即四个方向)送出调节空气。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向室内空间500中室内机组10的周边区域供给调节空气。

如果在制冷运转时将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长时间设定在气流阻碍位置,则风向调节叶片51的表面会结露,可能有水滴从风向调节叶片51上落下。下面参照图8说明上述问题。

当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图8所示的气流阻碍位置时,从主送风开口24a~24d流出的调节空气沿着风向调节叶片51的整个表面(图8中右侧的凸面)流动。因此,风向调节叶片51的温度就会降到与低温调节空气相同的程度。另一方面,从主送风开口24a~24d流出的调节空气在风向调节叶片51的背面(图8中左侧的凹面)流动的中途,从风向调节叶片51上离开。因此,风向调节叶片51的背面上的靠顶端(图8中的下端)的部分与湿度相对较高的室内空气接触,在该部分,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如果上述状态持续较长时间(如5分钟以上),则当风向调节叶片51背面生成的冷凝水量达到一定程度以上后,冷凝水可能变成水滴落下。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中,在作为气流切换循环执行的第一到第三送风模式这三个模式中,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都相对较短(本实施方式中为120秒),其中,上述部分送风动作中,一部分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被设在气流阻碍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水滴从设定在气流阻碍位置的风向调节叶片51上落下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还可以构成为执行第四送风模式来替代第一送风模式,或者在执行第一到第三送风模式的基础上,还执行第四送风模式。其中,第四送风模式是进行一次全部送风动作、一次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一次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送风模式。该第四送风模式作为气流切换循环被执行。

如图14所示,进行本变形例的第四送风模式的室内机组10反复依次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在第四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进行一次全部送风动作、一次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一次第二部分送风动作。需要说明的是,本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0还可以将反复依次进行全部送风动作、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动作,来作为第四送风模式执行。

在制热运转时的第四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彼此相等的时间(例如120秒)。在制冷运转时的第四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比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且比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长。例如,全部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设为600秒,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均设为120秒。

例如,在室外气温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进行制冷运转时,即使不停地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的气温也不会上升很多。在室外气温不是很低的情况下进行制热运转时,即使不停地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室内空间500中离室内机组10相对较近的区域的气温也不会下降很多。因此,像本变形例一样,在空调负荷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在气流切换循环的一个周期中,可以进行一次全部送风动作、一次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一次第二部分送风动作。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还可以进行从相邻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向室内空间500供给调节空气的动作,来作为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在本变形例中,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二主送风开口24b构成第一开口24X,剩余的第三主送风开口24c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构成第二开口24Y。

在本变形例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和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将第三主送风开口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气流阻碍位置。因此,从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实质上不会从第三主送风开口24c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

在本变形例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风向控制部91将第三主送风开口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将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和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气流阻碍位置。因此,从第三主送风开口24c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实质上不会从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向室内空间500送出调节空气。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还可以构成为在执行第一到第三送风模式的基础上,还执行第五送风模式。其中,第五送风模式是反复交替执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送风模式。该第五送风模式作为气流切换循环被执行。

如图15所示,在第五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进行一次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一次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在制热运转时和制冷运转时,在第五送风模式的一个周期中,第一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的持续时间都设为彼此相等的时间。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在制热运转时,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有时设在比水平送风位置更朝下的位置。例如,在制热运转时的全部送风动作中,全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都设在下送风位置。在该状态下,如果从室内机组10送出的调节空气的温度较低,则不太暖的调节空气可能会直接吹到室内的人身上而使室内的人不快。

于是,本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0的控制器90构成为:如果制热运转时判断用温度低于基准值,则进行强制变更动作,强行将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变更到水平送风位置。本变形例的控制器90用回风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作为判断用温度来进行强制变更动作。

在制热运转时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设在风向比水平送风位置更朝下的位置的状态下,本变形例的控制器90将换热器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值与规定的基准值(例如30℃)进行比较。如果换热器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值在基准值以上,则本变形例的控制器90使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保持不变,而如果换热器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值小于基准值,则本变形例的控制器90强行将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变更到水平送风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变形例的控制器90还可以构成为:用从送风口26送往室内空间500的调节空气的温度的实测值作为判断用温度来进行强制变更动作。此时,本变形例的控制器90将从送风口26送往室内空间500的调节空气的温度的实测值与规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根据结果来进行上述动作。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还可以构成为自动选择作为气流切换循环执行的送风模式。

如图16所示,本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0具有距离传感器63,距离传感器63用于检测室内机组10与房间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该距离传感器63可以采用例如以下传感器:根据用超声波照射墙壁壁面而反射回来的时间来检测距离的传感器。

虽未图示,但设在本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0上的距离传感器63具有四个传感器单元,检测四个方向上的距离。具体而言,该距离传感器63对室内机组10与位于第一主送风开口24a的送风方向(图16中为上方)上的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室内机组10与位于第二主送风开口24b的送风方向(图16中为右方)上的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室内机组10与位于第三主送风开口24c的送风方向(图16中为下方)上的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室内机组10与位于第四主送风开口24d的送风方向(图16中为左方)上的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分别进行检测。

室内机组10与位于第三主送风开口24c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室内机组10与位于第四主送风开口24d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实质上等于距离传感器63的检测值。另一方面,室内机组10与位于第一主送风开口24a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室内机组10与位于第二主送风开口24b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实质上等于用距离传感器63的检测值减去装饰板22的一边长度后得到的值。

此处,例如在大房间中设置有多台室内机组10的情况下,室内机组10与位于来自各个主送风开口24a~24d的调节空气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之间的距离不一定一致。如果室内机组10与房间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较长,则即使从主送风开口24a~24d以较高的流速向该墙壁壁面送出调节空气,调节空气也可能无法到达墙壁壁面处,从而无法形成包裹住室内空间的气流。

于是,本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0的控制器90进行自动选择动作,根据距离传感器63的检测值来选择作为气流切换循环执行的送风模式。

例如,假设室内机组10距离位于第二主送风开口24b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壁面以及位于第四主送风开口24d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壁面相对较近,但室内机组10距离位于第一主送风开口24a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壁面以及位于第三主送风开口24c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壁面较远。

在此情况下,在提高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的送风风速的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中,调节空气到达墙壁壁面处,从而形成包裹住室内空间的气流。另一方面,在提高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的送风风速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中,调节空气无法到达墙壁壁面处,因此不会形成包裹住室内空间的气流。

于是,此时,本变形例的控制器90选择图12所示的第二送风模式来作为要让室内机组10执行的气流切换循环。也就是说,此时,本变形例的控制器90选择第一部分送风动作作为在气流切换循环中执行的部分送风动作。在该第二送风模式中,交替进行全部送风动作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而不进行无法让调节空气到达墙壁壁面处的第二部分送风动作。

如果室内机组10与位于来自各个主送风开口24a~24d的调节空气的送风方向上的墙壁壁面之间的距离均在规定的基准距离以下,则本变形例的控制器90选择图9所示的第一送风模式作为要让室内机组10执行的气流切换循环。也就是说,此时,本变形例的控制器90选择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这两个动作作为在气流切换循环中执行的部分送风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墙壁壁面与室内机组10之间的距离大于规定的基准距离时,还可以让遥控器的显示画面等显示如下内容:即使执行气流切换循环,室内空间500的舒适度也可能无法得到充分提高;禁止执行室内机组10可以执行的多种部分送风动作中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上还可以设置地面温度传感器。该地面温度传感器例如可以采用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其根据对象物辐射出的红外线的量来检测温度。

在本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0中,控制器90的室内气温控制部92还可以使用地面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进行温度控制动作。

此时,室内气温控制部92用回风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Ta与地面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Tf的平均值((Ta+Tf)/2)作为指标温度Ti来进行温度控制动作。也就是说,为了让指标温度Ti(=(Ta+Tf)/2)达到设定温度Ts,室内气温控制部92使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在温度调节状态和停止状态之间切换。

在本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0中,控制器90的送风模式决定部93还可以使用地面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进行模式决定动作。

此时,送风模式决定部93用制冷运转时地面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Tf减去回风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Tr而得到的值(Tf-Tr)以及用制热运转时回风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Tr减去地面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Tf而得到的值(Tr-Tf)作为表示室内空间500的空调负荷的空调负荷指标。室内的冷负荷越大,制冷运转时的空调负荷指标(Tf-Tr)就越大。室内的热负荷越大,制热运转时的空调负荷指标(Tr-Tf)就越大。

当室内气温控制部92决定将室内机组10的运转状态从停止状态向温度调节状态切换后,送风模式决定部93将空调负荷指标与判断基准值进行比较,并根据其结果,决定让室内机组10执行标准送风模式和气流切换循环中的哪一个。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上还可以设置图17~图19所示的那种较宽的风向调节叶片51。图17~图19所示的风向调节叶片5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宽度(即,在与中心轴53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比图6~图8所示的风向调节叶片51宽。采用图17~图19所示的宽度较宽的风向调节叶片51,就能够可靠地将从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调节空气引向预期的方向。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只要具有多个设有风向调节叶片51的主送风开口24a~24d即可,该主送风开口24a~24d的个数不限于四个。例如,在室内机组10上形成有两个主送风开口的情况下,室内机组10进行第一部分送风动作和第二部分送风动作,其中,第一部分送风动作是用风向调节叶片51阻碍第一主送风开口的送风气流来提高第二主送风开口的送风风速的动作,第二部分送风动作是用风向调节叶片51阻碍第二主送风开口的送风气流来提高第一主送风开口的送风风速的动作。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还可以具有用于阻塞主送风开口24a~24d的闸板(shutter),来作为气流阻碍机构。在本变形例的室内机组10中,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均设有开闭式闸板。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还可以不是嵌入天花板501上的开口部中的天花板嵌入式,而是以机壳20吊在天花板501上的状态设置的天花板悬挂式。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设置在天花板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室内机组

20 机壳

24a 第一主送风开口

24b 第二主送风开口

24c 第三主送风开口

24d 第四主送风开口

24X 第一开口

24Y 第二开口

50 气流阻碍机构

51 风向调节叶片

90 控制器

500 室内空间

501 天花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