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方向可调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9511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送风方向可调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更具体地说,是涉及送风方向可调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空调出风的柔和性,现有技术出现了一种能够送出混合风的送风装置,如图1所示。该送风装置包括有多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11,多个导风体11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个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12。在空调的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该送风装置之后,空调内部风道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经送风间隙12进入到贯通风道,并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同时,贯通风道的后端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而且,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但是,这种送风装置中的导风体基本都采用固定安装方式安装到空调上,一旦固定之后,送风方向不可调节,送出的风基本上沿最前端导风体的导风面吹出。由于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不可调节,无法满足需改变送风方向的应用场合,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送风方向可调的空调送风装置,扩展了送风装置的应用场合和提高了使用便利性。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送风方向可调的空调送风装置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至少在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最前端的前端导风体上形成有容置槽,在所述容置槽中形成有可转动的、用于改变从所述前端导风体的出风口送出的风的方向的导风板。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在所述前端导风体上、沿所述前端导风体内圈周向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所述容置槽,每个所述容置槽内形成有一个所述导风板。从而,利用多个导风板实现对多个不同方向的送风控制。

优选的,所述前端导风体为环形,所述容置槽为四个,沿所述前端导风体内圈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优选的,多个所述导风板为独立可转动。通过独立控制每个导风板,能够根据需求实现多个不同方向上的出风。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导风板被配置为:

在所述导风板的关闭状态下,所述导风板完全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导风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导风板位置相对应的所述前端导风体的内圈导风面平滑过渡。由此,在导风板关闭、无需改变出风方向时保持顺畅出风。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在所述导风板的两端形成有转轴,在所述前端导风体上、与所述内圈导风面相对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彼此相对的驱动电机和转轴孔,所述导风板的一个转轴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所述导风板的另一个转轴可转动的形成在所述转轴孔内。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有防止所述导风板脱落的防脱机构。

优选的,为便于装配,所述防脱机构包括有卡固件和固定件,所述卡固件与所述导风板的转轴卡接,所述固定件形成在所述前端导风体上,所述卡固件与所述固定件可拆卸式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卡固件为卡簧,所述固定件为与所述卡簧上的孔相匹配的凸起。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设置有上述的送风方向可调的空调送风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在空调送风装置的导风体上形成容置槽,在容置槽中形成可转动的导风板,利用导风板的转动实现改变从送风装置送出的风的方向,在实现送出混合的、较为柔和的风的同时,还可以改变出风方向,满足了需改变送风方向的应用,提高了空调送风性能,扩展了应用场合,提高了使用便利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空调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基于本发明送风风向可调的空调送风装置一个实施例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图2实施例在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正视图;

图5是图2实施例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上述各图中,附图标记极其对应的部件名称为:

11、导风体;12、送风间隙;

2、前端导风体;21、出风口;22、容置槽;23、下导风板;231、第一转轴;24、上导风板;25、左导风板;26、右导风板;27、驱动电机;28、电机盒;29、卡簧;210、凸起;

3、第一中间导风体;4、第二中间导风体;5、后端导风体;6、贯通风道;7、送风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

参见图2至图5示出了基于本发明送风风向可调的空调送风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和图2分别是该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在两种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正视图,图5是图2中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2至图5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包括有四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从前往后(图2中为从左至右)分别为前端导风体2、第一中间导风体3、第二中间导风体4和后端导风体5。每一个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且后端导风体5的进风口为整个装置的非热交换风进口,前端导风体2的出风口21为整个装置的混合风出风口。四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6,而相邻的两个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7。

并且,在前端导风体2上、具体来说是在前端导风体2的内圈导风面上形成有四个容置槽22(图3中仅标注了容置下导风板23的容置槽),且四个容置槽22沿前端导风体2的内圈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在每个容置槽22内均形成有一个导风板,共有四个导风板,分别为下导风板23、上导风板24、左导风板25和右导风板26。每个导风板均可以转动,且优选每个导风板为独立可转动。具体来说,是能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以某个转动轴为轴转动。通过导风板的转动,能够改变从前端导风体2的出风口21所送出的风的方向。并且,四个导风板均被配置为:在导风板的关闭状态下,每个导风板完全容置于其所对应的容置槽22内;并且,每个导风板的上表面与该导风板位置相对应的前端导风体2的内圈导风面平滑过渡。

具体来说,下导风板23在关闭状态下,完全容置于容置槽22内,且下导风板23的上表面与其周边的前端导风体2的内圈导风面平滑过渡。因此,从送风间隙7及贯通风道6送出的风将沿前端导风体2下部的内圈导风面及下导风板23的上表面送出,送风方向基本为水平方向或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向下,送风方向效果基本等同于不设置下导风板23、单纯依靠前端导风体2的导风面送风。也即,下导风板23不起到风向改变的作用。而如果下导风板23转动一定角度,如图3所示,下导风板23以前端背向远离容置槽22向上、后端向下的方向转动一定角度时,从送风间隙7及贯通风道6送出的风在下导风板23的作用下,下部的风将大部分沿下导风板23的导风面吹出,吹出的方向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偏,偏移的角度取决于下导风板23的偏转角度。从而使得从前端导风体2的出风口21所吹出的风的方向向上偏转,实现了对出风方向的改变。

上导风板24在关闭状态下,完全容置于相应的容置槽内,且上导风板24的上表面与其周边的前端导风体2的内圈导风面平滑过渡。因此,从送风间隙7及贯通风道6送出的风将沿前端导风体2上部的内圈导风面及上导风板24的上表面送出,送风方向基本为水平方向或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向下,送风方向效果基本等同于不设置上导风板24、单纯依靠前端导风体2的导风面送风。也即,上导风板24不起到风向改变的作用。而如果上导风板24转动一定角度,如图3所示,上导风板24以前端背向远离容置槽向外、后端向内的方向转动一定角度时,从送风间隙7及贯通风道6送出的风在上导风板24的作用下,下部的风将大部分沿上导风板24的导风面吹出,吹出的方向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偏,偏移的角度取决于上导风板24的偏转角度。从而使得从前端导风体2的出风口21所吹出的风的方向向下偏转,实现了对出风方向的改变。

左导风板25在关闭状态下,完全容置于相应的容置槽内,且左导风板25的上表面与其周边的前端导风体2的内圈导风面平滑过渡。因此,从送风间隙7及贯通风道6送出的风将沿前端导风体2左侧的内圈导风面及左导风板25的上表面送出,送风方向基本为水平方向或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向左,送风方向效果基本等同于不设置左导风板25、单纯依靠前端导风体2的导风面送风。也即,左导风板25不起到风向改变的作用。而如果左导风板25转动一定角度,如图3所示,左导风板25以前端背向远离容置槽向右、后端向左的方向转动一定角度时,从送风间隙7及贯通风道6送出的风在左导风板25的作用下,左侧的风将大部分沿左导风板25的导风面吹出,吹出的方向为向右偏,偏移的角度取决于左导风板25的偏转角度。从而使得从前端导风体2的出风口21所吹出的风的方向向右偏转,实现了对出风方向的改变。

右导风板26在关闭状态下,完全容置于相应的容置槽内,且右导风板26的上表面与其周边的前端导风体2的内圈导风面平滑过渡。因此,从送风间隙7及贯通风道6送出的风将沿前端导风体2右侧的内圈导风面及右导风板26的上表面送出,送风方向基本为水平方向或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向右,送风方向效果基本等同于不设置右导风板26、单纯依靠前端导风体2的导风面送风。也即,右导风板26不起到风向改变的作用。而如果右导风板26转动一定角度,如图3所示,右导风板26以前端背向远离容置槽向左、后端向右的方向转动一定角度时,从送风间隙7及贯通风道6送出的风在右导风板26的作用下,右侧的风将大部分沿右导风板26的导风面吹出,吹出的方向为向左偏,偏移的角度取决于右导风板26的偏转角度。从而使得从前端导风体2的出风口21所吹出的风的方向向左偏转,实现了对出风方向的改变。

由于每个导风板均可以单独控制,因此,可以根据出风方向的要求去控制每个导风板的偏转角度,不仅能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四个方向送风的需求,还可以实现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等方向的送风。而如果四个导风板全部都打开时,出风会向中间聚集,达到聚风的效果,出风面积小,但是出风集中,风力强劲,送风距离远。

如图5所示意的后视方向的立体图,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导风板均通过驱动电机的驱动实现转动。具体来说,以下导风板23为例,下导风板23的左右两端均形成有转轴。其中,在其右侧的转轴为第一转轴231,在其左侧的为第二转轴(图中未示出)。在前端导风体2上、与内圈导风面相对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彼此相对的驱动电机27和转轴孔(图中未示出)。其中,驱动电机27的位置与下导风板23的第一转轴231的位置相对应,驱动电机27通过电机盒28固定(具体来说是可以固定在送风装置上位于导风体外侧的支架上),第一转轴231与驱动电机27的输出轴转动连接。而下导风板23的第二转轴插入转轴孔内、与转轴孔转动配合。通过该结构,可以实现控制驱动电机27对下导风板23进行转动控制。其余导风板的驱动结构与此结构类似,在此不作详细阐述。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为防止导风板脱落,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有防脱机构。具体来说,仍以下导风板23为例,防脱机构包括有卡簧29和形成在前端导风体2上的凸起(图中未示出)。在下导风板23与驱动电机27装配到位之后,将卡簧29卡在下导风板23的第一转轴231上,然后,将卡簧29上的孔卡到凸起上,利用卡簧29和凸起的可拆卸式卡接实现下导风板23与前导风体2的防脱定位。同样的,在下导风板23的第二转轴处也设置有一套由卡簧和凸起构成的防脱机构(图中未示出)。防脱机构中的卡簧29作为卡固件、凸起作为固定件,便于实现防脱机构的安装和拆卸。但是,并不局限于采用卡簧29作为卡固件、凸起作为固定件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当然,防脱机构也不局限于卡固件和固定件的结构形式,也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来实现,只要能达到防止下导风板23脱落的目的即可。

将该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设置在空调室内机本体上,具体来说是设置在室内机的热交换器与室内机的出风口之间,能够实现利用导风板的转动改变空调送出的风的方向,在实现送出混合的、较为柔和的风的同时,还可以改变出风方向,满足了需改变送风方向的应用,提高了空调送风性能,扩展了应用场合,提高了使用便利性。

需要指出和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在前端导风体2上形成容置槽和导风板,实现对出风方向的调整。但是,并不局限于此,除了在前端导风体2上形成容置槽和导风板之外,也可以采用在其他导风体上形成容置槽和导风板的结构,这些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和保护范围。

上述实施例中,在前端导风体2上形成有四个容置槽及四个导风板,但也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少数量或更多数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和保护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