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面板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8465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出风面板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面板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为实现天井机面板外观美观,舒适性提高,设计一种能够八面出风的面板。传统的八面出风的面板,其包括位于边部的主出风口和位于角部的辅助出风口,其中,辅助出风口上下吹出的风向是水平叶片调节主出风口吹出的空气上下风向调节范围的中间的方向,此种面板辅助出风口吹出风在制冷时由于风向比较向下,容易直接吹到人的活动区域,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吹出风的风向比较向下,容易吹到人的活动区域,舒适性差等问题,提供一种吹出风的风向趋近水平方向,舒适性较高的出风面板。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有该出风面板的空调装置。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出风面板,包括:面板本体,面板本体包括若干边部,以及设置在每两个相邻边部之间的角部;

每个边部上均设置有主出风口,至少一个角部上设置有辅助出风口;每个主出风口处均具有沿主出风口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导风板;

主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在垂直于面板本体的方向的范围为α1~α2,辅助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在垂直于面板本体的方向的范围为β1~β2,其中,β1<α1<β2<α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边部为4个,角部也为4个,每个角部均设置有一个辅助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出风口均对应有一个主风道,主风道用于形成由主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流路;辅助出风口均对应有一个辅助风道,辅助风道用于形成由辅助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流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风道包括主外风道壁和主内风道壁,主外风道壁较主内风道壁远离面板本体的中心;主外风道壁的下端与主内风道壁的下端形成主出风口的相对的两边,主外风道壁下端最低点的切线与面板本体所在平面的夹角为ε1,主内风道壁下端最低点的切线与面板本体所在平面的夹角为ε2;

辅助风道包括辅助外风道壁和辅助内风道壁,辅助外风道壁较辅助内风道壁远离面板本体的中心;辅助外风道壁的下端与辅助内风道壁的下端形成辅助出风口的相对的两边,辅助外风道壁下端最低点的切线与面板本体所在平面的夹角为φ1,辅助内风道壁下端最低点的切线与面板本体所在平面的夹角为φ2;其中,φ2<ε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辅助内风道壁下端最低点的切线与面板本体所在平面的夹角φ2的值为0°≤φ2≤4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风道的风道壁可以是由平面、曲面或者平面和曲面的组合面构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辅助风道的风道壁可以是由平面、曲面或者平面和曲面的组合面构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面板本体包括主体框架、进风面板和出风框,出风框设置在进风面板外侧,主体框架设置在出风框外侧;主出风口和辅助出风口均设置在出风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面板本体还包括角盖,角盖对应角部设置在主体框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面板本体的进风侧可以是平面或者曲面。

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

上述出风面板,面板本体的边部以及角部均能够出风,并且边部的出风范围与角部的出风范围不同,使得出风面板的出风风场比较环绕立体,另外,通过角部出风比边部出风更趋近出风面板所在的平面,也就是说出风面板的出风较为贴近面板表面,从而能够避免出风面板吹出的风直接吹向人体,舒适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风面板的正面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风面板的背面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的B-B剖视图一;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1的B-B剖视图二;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出风面板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出风面板,可应用于天井机,被安装在空调室的天花板上,或者应用于顶出风的柜机上,实现环绕立体的出风,提高舒适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出风面板,包括面板本体1,面板本体1包括若干边部,每个边部上均设置有主出风口,本实施例中边部为4个,因此主出风口也为4个,分别为5a、5b、5c、5d。面板本体1还包括设置在每两个相邻边部之间的角部,因此,角部也为4个,且本实施例中,每个角部均设置辅助出风口,分别为3a、3b、3c、3d。

空调器吹出的风经由主风道9a、9b、9c、9d分别从主出风口5a~5d吹出,同时经由辅助风道9e、9f、9g、9h分别由辅助出风口3a~3d吹出,这样出风面板除电机位4a~4h外,其他位置都有风吹出,从而整个出风风场形成环绕立体式风场,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空调器吹出的风经出风面板上的各风道吹出,其大致风向如图1中X、Y所示。

其中,各风道9a~9h可以为平面风道或者曲面风道,亦可以为平面和曲面的组合面构成,即各风道9a~9h形成的气流流路为直线、曲线,或者为直线和曲线段的组合等。

进一步地,在主出风口5a、5b、5c、5d上,分别具有沿主出风口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导风板7a、7b、7c、7d。其可通过导风板7a、7b、7c、7d绕沿着对应的主出风口5a、5b、5c、5d的长度方向的轴摆动,从而能够改变从主出风口5a、5b、5c、5d吹出的气流X的风向。

参见图3和图4,以其中一个主出风口5c为例,由于导风板7c的作用,从主出风口5c吹出的气流X的风向,具有垂直于出风面板所在的平面方向的范围,该范围为α1~α2。若出风面板安装在水平面上,则气流X的风向在竖直方向上的范围为α1~α2。其他的主出风口5a、5b、5d吹出的气流X的风向,也与主出风口5c吹出的气流X的风向一样能够在角度α1至角度α2范围内改变。

而从辅助出风口3a、3b、3c、3d吹出的气流Y的风向,由于受到主出风口出风的影响,也具有垂直于出风面板所在的平面方向的范围,该范围为β1~β2,其中,β1<α1<β2<α2。如图5和图6或者图7和图8所示,以其中一个辅助出风口3a为例,从该辅助出风口3a吹出的气流Y的风向能够在角度β1至角度β2范围内改变。同样的,其他的辅助出风口3b、3c、3d吹出的气流Y的风向,也一样能够在角度β1至角度β2范围内改变。

这样,本实施例的出风面板的整个出风更加环绕立体,辅助出风口3a~3d吹出的风的风向由于角度小,避免了吹出的风直接吹向人体,且与主出风口5a~5d的出风相呼应,从而使出风面板出风更加均匀,使用该出风面板的空调器的舒适性大大提高。

以出风面板水平安装为例,具体地,主风道9a~9d吹出的风其具体风向调节范围可参见图4中所示(图中所有字母数值均为正值);辅助风道9e~9h吹出的风其具体风向调节范围可参见图6或图8中所示(图中所有字母数值均为正值)。X向的风向在出风面板垂直方向的出风范围是通过电机4a~4c控制导风板7a~7d转动角度ψ来实现改变的,其吹出的风扫风范围为α1~α2。而主出风口X向风向的改变使得辅助出风口Y向风向得以改变,因此,Y向风向具有垂直于出风面板所在的平面方向的范围β1~β2。参见图6或者图8,以其中一个辅助风道9e为例,根据流体急变流动理论得知,弯曲风道压力分布不均,风道壁12压力小侧风量大,风道壁11压力大侧风量小,从而当整个风道压力增大时,大部分风沿压力小侧(风道壁12侧)流出,即β1~β2变小。

例如,当风量一定时,通过控制导风板转动较小角度,使得导风角度ψ减小,则主出风口气流X的风向夹角范围α1~α2变小,主出风口的出风角度变小,因此主出风口的出风阻力增大,于是辅助出口风风量增大,辅助风道的风道压力增大,辅助出风口气流Y的风向夹角范围β1~β2变小,即辅助出风口的出风角度也变小。所以主风道9a~9d流场、压力的变化会影响辅助风道9e~9h的流场、压力的变化,并呈正相关,即,α1~α2范围变小,则β1~β2变小,且始终有β1<α1<β2<α2。

参见图4,以其中一个主风道9c为例,X向的风向在出风面板垂直方向风向角α受外风道最低点10a的切线与水平面夹角ε1、内风道最低点10b的切线与水平面夹角ε2和内外风道最低点10b、10a之间的高度差z1的影响。

出风面板外风道最低点10a的切线与水平面夹角ε1越小,由风道9c吹出的风受到的阻力越小,同时,内风道最低点10b的切线与水平面夹角ε2越小,由风道9c吹出的风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当导风板转角ψ一定时,α1角度越小,这样,由风道9c吹出的风送风方向较趋近于水平方向,并且送风距离也较远,从而不会直接吹向人体,使舒适性提高。另外,内外风道最低点高度差z1变大时,由风道9c吹出的风受到的阻力变小,可以使由风道9c吹出的风送风距离较远。

参见图6或者图8,以其中一个辅助风道9e为例,Y向的风向在出风面板垂直方向风向角β受外风道最低点10d的切线与水平面夹角φ1、内风道最低点10c的切线与水平面夹角φ2和内外风道最低点10d、10c之间的高度差z2的影响。

出风面板外风道最低点10d的切线与水平面夹角φ1越小,由风道9e吹出的风受到的阻力越小,同时,内风道最低点10c的切线与水平面夹角φ2越小,由风道9e吹出的风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当导风板转角ψ一定时,β1角度越小,这样,由风道9e吹出的风送风方向较趋近于水平方向,并且送风距离也较远,从而不会直接吹向人体,使舒适性提高。另外,内外风道最低点高度差z2变大时,由风道9e吹出的风受到的阻力变小,可以使由风道9e吹出的风送风距离较远。

并且,由于β1<α1<β2<α2,也就是说由辅助出风口吹出的风比由主出风口吹出的风更加接近水平方向,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舒适性。

例如,当导风板转角ψ=35度时,α、β与ε1、ε2、φ1、φ2、z1、z2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由上表可清楚看出α、β与ε1、ε2、φ1、φ2、z1、z2的关系:当导风板转角ψ一定时,ε1、ε2、φ1、φ2越大,α和β的角度越大;z1、z2越大,α和β的角度越小。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X向的风向在出风面板垂直方向风向角α以及Y向的风向在出风面板垂直方向风向角β是影响空调器舒适性的关键因素,而α与β范围的大小主要受风道结构和导风板转角ψ的影响。

进一步地,主风道包括主外风道壁13和主内风道壁14,主外风道壁13较主内风道壁14远离面板本体1的中心;主外风道壁13的下端与主内风道壁14的下端形成主出风口的相对的两边,主外风道壁13下端最低点(即上述10a)切线与面板本体1所在平面(出风面板水平安装在天花板时,该平面为水平面)的夹角为ε1,主内风道壁14下端最低点(即上述10b)的切线与面板本体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ε2;

辅助风道包括辅助外风道壁12和辅助内风道壁11,辅助外风道壁12较辅助内风道壁11远离面板本体1的中心;辅助外风道壁12的下端与辅助内风道壁11的下端形成辅助出风口的相对的两边,辅助外风道壁12下端最低点(即上述10d)的切线与面板本体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φ1,辅助内风道壁11下端最低点(即上述10c)的切线与面板本体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φ2;其中,φ2<ε2。

如图6所示的一个出风面板的实施例中,辅助风道的风道壁光滑过度且辅助外风道壁12和辅助内风道壁11的曲面朝向相反的方向,此时φ1因子影响变小,φ2成主要决定因子,只需考虑设计满足φ2<ε2即可达到舒适的出风效果,而无需考虑φ1。

又如图8所示的另一个出风面板的实施例中,辅助风道的风道壁光滑过度且辅助外风道壁12和辅助内风道壁11的曲面朝向相同的方向,φ1,φ2共同成为影响辅助出风口吹出的气流Y的风向夹角范围主要因子,不仅需考虑设计满足φ2<ε2,还需考虑设计满足φ1<ε1。

这样,通过合理的主风道、辅助风道结构设计,使得从辅助出风口吹出的风比从主出风口吹出风更为接近水平方向,因此,当出风面板安装在天花板时,风极大程度地沿着天花板流动而不会直面吹向人体,大大提高了舒适性。进一步地,φ2的值可以为0°≤φ2≤45°。

参见图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面板本体1包括主体框架15、进风面板8和出风框16,出风框16设置在进风面板8外侧,主体框架15设置在出风框16外侧;主出风口和辅助出风口均设置在出风框16上。

参见图4和图6,1a、1d示出了主体框架15的剖面,1b、1c示出了与进风面板8衔接的出风框16的剖面,1a、1d,以及1b、1c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也就是说,出风面板整体的进风侧可以呈平面的,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弧度的曲面。

进一步地,面板本体1还包括角盖(2a、2b、2c、2d),角盖对应角部设置在主体框架上15。特别地,当主出风口5a~5d风向角α足够小时,辅助出风口3a~3d风向角β与角盖2a~2d夹角接近为零,此时各出风口与出风面板的夹角足够小,出风面板的外观面可以被空调器吹出的风清洗。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出风面板,从而该空调装置能够避免吹出的风直接吹向人体,出风更加均匀立体,舒适性大大提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