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摆叶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2844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空调摆叶及空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空调,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摆叶及具有该摆叶的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尤其是壁挂式空调,采用摆叶实现左右摆风风向的调节,采用导风板实现上下摆风风向的调节。而且,从空调出风风道来看,摆叶位于导风板的后方,导风板是最靠近空调出风口的风道末端,摆叶在出风风道中位于导风板的前端,也即为出风前端。

为了实现空调出风柔和,现有技术均是从作为风道末端的导风板入手,在导风板上作结构设计,实现柔和、舒适出风。而摆叶作为相较于导风板处于出风前端的摆风结构,通常均是采用侧壁面为平面结构,仅起到改变出风风向的作用。

导风板作为出风末端进行柔风处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柔和出风的目的,但是,毕竟导风板宽度有限,且位于出风末端,对出风进行梳理和柔和处理的能力受限。要达到更好的柔风效果,需要对导风板作更大的结构变化,而导风板结构的大变化会导致整个空调室内机结构的变化,因而大大增加了设计研发及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空调摆叶,通过在摆叶的导风面上形成导流板,在通过摆叶改变出风方向的同时对出风进行预先梳理打散,使得经摆叶后的出风变得柔和,进而有助于提高出风口出风的柔和均匀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摆叶,在所述摆叶的导风面上形成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在所述摆叶的导风面上沿出风方向纵向延伸,并以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摆叶的导风面上的接触部为基部沿远离所述摆叶的导风面的方向横向延伸,所述导流板的导风面与所述摆叶的导风面之间形成大于0°的夹角。

如上所述的空调摆叶,在所述摆叶的两侧导风面上对称形成有所述导流板。

如上所述的空调摆叶,在所述摆叶的同一侧的导风面上、沿与所述摆叶的导风面的出风风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间隔形成有多个所述导流板。

如上所述的空调摆叶,在所述摆叶的同一侧的导风面上的多个所述导流板沿所述出风方向呈发散状排列。

或者,在所述摆叶的同一侧的导风面上的多个所述导流板彼此平行排列。

如上所述的空调摆叶,所述导流板呈鱼鳍形状。

如上所述的空调摆叶,在所述摆叶的导风面上形成有多个导风通孔和/或导风盲孔。

如上所述的空调摆叶,多个所述导风通孔和/或导风盲孔按列沿所述出风方向并排排列。

如上所述的空调摆叶,所述导风通孔和/或所述导风盲孔与所述导流板交替分布在所述摆叶的同一侧的导风面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室内机,在所述室内机中形成有上述的空调摆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摆叶,通过在摆叶的导风面上形成导流板,导流板对出风形成阻力,当局部高速出风经过摆叶时,在导流板的阻力作用下进行减速,使得高速出风被打散,同时导流板对高速气流进行整流梳理,使得经摆叶后的出风在经摆叶导风面的作用下实现出风风向改变的同时,还会经导流板的梳理打散变得柔和均匀,实现在摆叶所处的出风前端对出风进行柔风预处理;预处理后的风再经出风末端的导风板及出风口吹出之后,出风的柔和均匀性得到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出风舒适性。而且,由于空调中的摆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在摆叶上形成导流板,不会增加空调室内机的体积,也不会改变室内机的其他结构,因此,相比于更改导风板结构设计研发成本和生成成本均较低,适合在空调中推广应用。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本发明空调摆叶第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基于本发明空调摆叶第二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是基于本发明空调摆叶第三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上述各图中,附图标记及其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00、摆叶;11、摆叶导风面;12、第一导流板;13、第二导流板;14、第三导流板;15、第四导流板;16、第五导流板;

200、摆叶;21、摆叶导风面;22、第一导流板;23、第二导流板;24、第三导流板;25、导风通孔;

300、摆叶;31、摆叶导风面;32、第一导流板;33、第二导流板;34、第三导流板;35、导风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的基于本发明空调摆叶的第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是该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是该实施例的俯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意,在该第一个实施例中,在摆叶100一侧的摆叶导风面11上形成有三个导流板,分别为第一导流板12、第二导流板13和第三导流板14。具体来说,在图1的侧视图中,摆叶100在空调中应用、实现摆风功能时,摆叶导风面11上的出风方向为自左向右的方向,与出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为上下方向。相应的,在图2的俯视图中,出风方向为自上向下的方向。那么,第一导流板12、第二导流板13和第三导流板14分别在摆叶导风面11上沿出风方向纵向延伸,也即图1中自左向右的方向、图2中自上向下的方向纵向延伸。同时,每个导流板还均以自身与摆叶导风面11上的接触部为基部、沿远离摆叶导风面11的方向横向延伸。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导流板12、第二导流板13和第三导流板14分别相对于摆叶导风面11向左作横向延伸。依靠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形成了每个导流板的导风面。并且,第一导流板12、第二导流板13和第三导流板14的导风面均与所在侧的摆叶导风面11之间形成大于0°的夹角。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导流板的导风面与摆叶导风面11之间的夹角度数均为90°。也即,每个导流板的导风面均与摆叶导风面11垂直。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摆叶导风面与导流板导风面的的夹角度数也可以是大于0°、小于90°的其他度数。

而且,第一导流板12、第二导流板13和第三导流板14在沿出风风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也即图1的上下方向上间隔分布,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导流板12、第二导流板13和第三导流板14。并且,这三个导流板彼此平行、等间距排列。具体来说,第二导流板13位于摆叶导风面11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第一导流板12位于第二导流板13的上方,第三导流板14位于第二导流板13的下方,且第一导流板12与第二导流板13的间距s1和第三导流板14与第二导流板13的间距s2相等。作为优选实施例,假设摆叶100上下的高度为s,则s1=s2=s/3。当然,这个仅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导流板之间的间距及数量还可以根据出风速度高低分布的不同作适应性调整。

此外,在摆叶100上、与摆叶导风面11相对侧的另一侧导风面上也形成有三个导流板,分别为第四导流板15、第五导流板16和第六导流板(图中未示出)。而且,如图2所示意,第一导流板12和第四导流板15左右对称,第二导流板13和第五导流板16左右对称,第三导流板14和第六导流板也左右对称,由此,使得摆叶100两侧导风面上的导流板彼此对称,导风性较为一致,导风均匀。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摆叶100的摆叶导风面上形成导流板,导流板对经过摆叶100的出风形成阻力。当局部高速出风经过摆叶100时,在导流板的阻力作用下被减速,使得高速出风被打散;同时,导流板对高速气流进行整流梳理,使得经摆叶100后的出风在经摆叶导风面的作用下实现出风风向改变的同时,还会经导流板的梳理打散变得柔和均匀,实现在摆叶100所处的空调内机出风口前的出风前端对出风进行柔风预处理。预处理后的风再经出风末端的导风板及出风口吹出之后,出风的柔和均匀性得到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出风舒适性。而且,由于空调中的摆叶100本身在设置时各摆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因此,每个摆叶周边具有一定的空间,在摆叶上形成导流板,不会增加空调室内机的体积,也不会改变室内机的其他结构,因此,相比于更改导风板结构设计研发成本和生成成本均较低,适合在空调中推广应用。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导流板均呈鱼鳍形状。通过设置导流板呈鱼鳍形状,能够减少经过导流板的出风的阻力,实现出风在摆叶100作用下的低阻力转向,避免因设置导流板对出风造成较大阻力而影响到所要求的出风口的送风距离。并且,以摆叶导风面11为例,在摆叶导风面11上形成的三个导流板中,位于中间的第二导流板13横向宽度最大,位于上方的第一导流板12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导流板14的横向宽度相等,且均小于第二导流板13的横向宽度。作为优选实施例,假设摆叶100的厚度为s3,第一导流板12的横向宽度为s4,第二导流板13的横向宽度为s5,满足:s4≥0.6*s3,s5≥1.2*s3。

请参见图3,该图所示为基于本发明空调摆叶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如图3所示意,在该第二个实施例中,在摆叶200一侧的摆叶导风面21上形成有三个导流板,分别为第一导流板22、第二导流板23和第三导流板24。而且,与图1中第一个实施例类似的,第一导流板22、第二导流板23和第三导流板24分别在摆叶导风面21上沿出风方向纵向延伸,也即图3中自左向右的方向纵向延伸。同时,每个导流板还均以自身与摆叶导风面21上的接触部为基部、沿远离摆叶导风面21的方向横向延伸。而且,第一导流板22、第二导流板23和第三导流板24在沿出风风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也即图3的上下方向上间隔分布,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导流板22、第二导流板23和第三导流板24。并且,这三个导流板沿出风方向、也即自左向右的方向呈发散状排列。具体而言,位于中间的第二导流板23基本呈水平方向,而第一导流板22相对于第二导流板23向上偏转,与第二导流板23形成向上的夹角α;而第三导流板24相对于第二导流板23向下偏转,与第二导流板23形成向下的夹角β;且夹角α和夹角β均大于0°。

在该第二个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导流板沿出风方向呈发散状排列,使得出风在经过导流板时形成先收缩再扩展的出风流道,出风更加柔和。

并且,在该实施例中,摆叶导风面21上形成有多个导风通孔25。具体来说,导风通孔25为斜孔,且多个导风通孔25按列沿出风方向并排排列。而且,成列的导风通孔与导流板以上下交替分布的结构形成在导风面上。

通过在摆叶导风面21上形成斜孔的导风通孔25,出风气流冲击到摆叶导风面21上时,使得气流到达斜孔内表面及不具有导风通孔25的摆叶导风面的时间不相同,且会在导风通孔25附近发生气流的发散,实现对气流的降速增压功能。如此一来,经过摆叶21的出风气流在实现风向调整时,还同时会受到导流板的梳理打散和导风通孔25的降速增压,使得从摆叶21送出的风更加柔和、均匀和舒适。而且,通过设置导风通孔25,利用气流不同时间撞击导风面、撞击声音相互混合的特点,还能起到降低出风噪音的效果。

导流板的其他结构及所能产生的技术效果,均可以参考图1实施例的描述。

请参见图4,该图所示为基于本发明空调摆叶的第三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如图4所示意,在该第三个实施例中,在摆叶300一侧的摆叶导风面31上形成有三个导流板,分别为第一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33和第三导流板34。而且,与图1中第一个实施例类似的,第一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33和第三导流板34分别在摆叶导风面31上沿出风方向纵向延伸,也即图4中自左向右的方向纵向延伸。同时,每个导流板还均以自身与摆叶导风面31上的接触部为基部、沿远离摆叶导风面31的方向横向延伸。而且,第一导流板32、第二导流板33和第三导流板34在沿出风风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也即图4的上下方向上间隔分布,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导流板22、第二导流板23和第三导流板24。并且,这三个导流板彼此平行、等间距排列。

并且,在该实施例中,摆叶导风面31上形成有多个导风盲孔35,且多个导风盲孔35按列沿出风方向并排排列。而且,成列的导风盲孔与导流板以上下交替分布的结构形成在导风面上。

通过在摆叶导风面31上形成导风盲孔35,出风气流冲击到摆叶导风面31上时,使得气流到达盲孔表面及不具有导风盲孔35的摆叶导风面的时间不相同,且会在导风盲孔35附近发生气流的发散,实现对气流的降速增压功能。如此一来,经过摆叶31的出风气流在实现风向调整时,还同时会受到导流板的梳理打散和导风盲孔35的降速增压,使得从摆叶31送出的风更加柔和、均匀和舒适。而且,通过设置导风盲孔35,利用气流不同时间撞击导风面、撞击声音相互混合的特点,还能起到降低出风噪音的效果。

导流板的其他结构及所能产生的技术效果,均可以参考图1实施例的描述。

上述各实施例的摆叶结构可以应用到空调中,譬如,应用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将获得出风口出风柔和均匀的舒适性效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