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271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是空调器中实现热量交换的主要设备。空调器为了弥补制热量不足等问题一般还设置有电加热器。现有电加热器一般位于换热器的出风侧,从壳体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先经过热交换器换热后,再经过电加热器加热。空调器制热时,经过热交换器交换后的气流温度上升且风速降低,再经过电加热器时,换热效率降低,造成电加热器的实际换热量小于标称换热量,从而造成制热效果不好的体验。

另外,空调制冷时,实现凉而不冷匀风效果的技术方案往往采用增加辅助电机将自然温度空气引入的方法,或是射流形成负压引入自然温度空气的方法,与空调内部经过蒸发器换热的冷风混合温度上升从而实现凉而不冷的效果。但以上两种方法都存在增加额外风机风扇或是射流出风口的做法,挤占空调其他功能部件的空间,造成换热效率下降,结构复杂,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解决现有技术中气流先经过热交换器换热再经过电加热器加热导致电加热器的换热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壳体内的热交换器和风机,所述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和电加热器,所述换热器本体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电加热器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换热器本体被配置为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进风侧进入、并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出风侧吹出的风不经过所述电加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电加热器被配置为从所述电加热器的进风侧进入、并从所述电加热器的出风侧吹出的风不经过所述换热器本体进行热交换。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换热器本体,所述电加热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换热器本体之间。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换热器本体距离最近的端部具有安装间隙,所述电加热器安装至所述安装间隙。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本体、电加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本体呈v字形。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立式空调,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立式空调的下部,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立式空调的上部,所述v字形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进风口。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本体、电加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本体呈u字形。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立式空调,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立式空调的后部,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立式空调的前部,所述u字形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换热器本体均连接有中间进出液管,所述中间进出液管位于所述电加热器的出风侧或进风侧。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电加热器的出风侧设置有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具有布置方向与风向呈一定角度将风导向第一换热器本体的出风侧方向的导风状态,所述第二导风件具有布置方向与风向呈一定角度将风导向第二换热器本体的出风侧方向的导风状态。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具有布置方向与风向相同的非导风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和电加热器,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分别经过热换热器本体和电加热器,且经过换热器本体的气流不经过电加热器,经过电加热器的气流不经过换热器本体,因而,换热器本体和电加热器的换热效率互不影响,提高了电加热器的换热效率。

本发明在电加热器不工作时,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部分经过换热器本体进行热交换,部分经过电加热器不进行热交换,进行热交换的气流与未进行热交换的气流混合,形成温度适宜的混和风;在空调室内机中采用这种热交换器之后,温度适宜的混合风从室内机出风口吹出,达到制冷时出风凉而不冷、制热时出风热而不燥的舒适性体验,提高了空调使用者的舒适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a-a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热交换器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电加热器的导风件处于非导风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电加热器的导风件处于导风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热交换器的分解图。

上述各图中,附图标记及其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

2、热交换器;21、第一换热器本体;22、第二换热器本体;23、电加热器;231、第一导风件;2311、非导风状态限位块;2312、导风状态限位块;232、第二导风件;2321、非导风状态限位块;2322、导风状态限位块;24、进出液管;3、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壳体内的热交换器、风机和其他配件。本实施例主要对热交换器进行改进: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和电加热器,换热器本体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电加热器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换热器本体被配置为从换热器本体的进风侧进入、并从换热器本体的出风侧吹出的风不经过电加热器进行热交换,电加热器被配置为从电加热器的进风侧进入、并从电加热器的出风侧吹出的风不经过换热器本体进行热交换。在壳体内从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气流方向上,换热器本体和电加热器互不遮挡,从空调室内机壳体的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风,分别经过换热器本体和电加热器,经过换热器本体的风仅与换热器本体进行热交换,经过电加热器的风仅与电加热器进行热交换。因而,换热器本体和电加热器的换热效率互不影响,提高了电加热器的换热效率。在电加热器不工作时,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部分经过换热器本体进行热交换,部分经过电加热器不进行热交换,进行热交换的气流与未进行热交换的气流混合,形成温度适宜的混和风,提高了空调使用者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换热器本体,电加热器位于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换热器本体之间,第一换热器本体和第二换热器本体距离最近的端部具有安装间隙,电加热器安装至安装间隙。当然,换热器本体也可仅仅包括一个换热器本体,电加热器位于换热器本体的一个端部。或者,换热器本体包括若干换热器本体和若干个电加热器,换热器本体和电加热器间隔排布。

请参见图1至图6示出的基于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1后部的进风口11、位于壳体1前部的出风口12、位于壳体1内的热交换器2、风机3、接水盘(图中未标记)等,在进风口11上设置有进风格栅和滤网(图中未标记),在出风口12上设置有导风板(图中未标记)。

下面对本实施例热交换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2包括第一换热器本体21、第二换热器本体22和电加热器23。电加热器23位于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之间。第一换热器本体21为l型,第二换热器本体22为l型,第一换热器本体21的一个端部与第二换热器本体22的一个端部距离最近,并且距离最近的端部具有安装间隙,电加热器23安装至安装间隙,第一换热器本体21、电加热器23和第二换热器本体三者呈u字形。u字形的开口朝向出风口12。电加热器23可固定安装至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上。

因而,在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之间设置电加热器23,使得从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的风分别经过第一换热器本体21、第二换热器本体22和电加热器23,经过第一换热器本体21的风仅与第一换热器本体21进行热交换,经过第二换热器本体22的风仅与第二换热器本体21进行热交换,经过电加热器23的风仅与电加热器23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器本体21、第二换热器本体22和电加热器23的换热效率互不影响,提高了电加热器的换热效率。在电加热器23不工作时,从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的气流部分经过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进行热交换,部分经过电加热器23不进行热交换,进行热交换的气流与未进行热交换的气流混合,形成温度适宜的混和风,提高了空调使用者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均连接有中间进出液管24,通过中间进出液管24与制冷剂循环回路连接。将中间进出液管24布置于电加热器23的出风侧,经过电加热器23的风可进一步与中间进出液管24进行热交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量。

如图5、6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电加热器23的出风侧设置有第一导风件231和第二导风件232,第一导风件231具有布置方向与风向呈一定角度将风导向第一换热器本体21的出风侧方向的导风状态,第二导风件232具有布置方向与风向呈一定角度将风导向第二换热器本体22的出风侧方向的导风状态。第一导风件231和第二导风件232具有布置方向与风向相同的非导风状态。

具体的,第一导风件231和第二导风件232均为平板状,第一导风件231和第二导风件232可转动地安装在电加热器23的出风侧。第一导风件231通过联动机构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导风件231转动,以实现第一导风件231与电加热器23的角度的改变,电加热器23上设置有用于限定第一导风件231与电加热器23垂直的非导风状态限位块2311和用于限定第一导风件231与电加热器23呈一定夹角的导风状态限位块2312,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导风件231转动至非导风状态限位块2311时,第一导风件231布置方向与风向相同,即第一导风件231与电加热器23垂直,处于非导风状态;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导风件231转动至导风状态限位块2312时,第一导风件231的布置方向与风向呈一定夹角,即第一导风件231与电加热器23呈一定角度,将经过电加热器23的风导向第一换热器本体21的出风侧方向,以利于经过电加热器23的风与经过第一换热器本体21的风在出风侧的混合,得到温度舒适的风。第二导风件232通过联动机构连接有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导风件232转动,以实现第二导风件232与电加热器23的角度的改变,电加热器23上设置有用于限定第二导风件232与电加热器23垂直的非导风状态限位块2321和用于限定第二导风件232与电加热器23呈一定夹角的导风状态限位块2322,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导风件232转动至非导风状态限位块2321时,第二导风件232布置方向与风向相同,即第二导风件232与电加热器23垂直,处于非导风状态;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导风件232转动至导风状态限位块2322时,第二导风件232的布置方向与风向呈一定夹角,即第二导风件232与电加热器23呈一定角度,将经过电加热器23的风导向第二换热器本体22的出风侧方向,以利于经过电加热器23的风与经过第二换热器本体22的风在出风侧的混合,得到温度舒适的风。

空调室内机工作时,在电加热器23工作时,控制第一导风件231和第二导风件232处于非导风状态,在电加热器23停止工作时,控制第一导风件231和第二导风件232处于导风状态,以利于经过换热的风和未经过换热的风在出风侧混合,得到温度舒适的风。

其中,第一导风件231和第二导风件232的数量均可设置有多个。

请参见图7至图8示出的基于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另一个实施例。

如图7-图8所示,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1下部的进风口11、位于壳体1上前部的出风口12、位于壳体1内的热交换器2、风机3、接水盘(图中未标记)等,在进风口11上设置有进风格栅和滤网(图中未标记),在出风口12上设置有导风板(图中未标记)。

下面对本实施例热交换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2包括第一换热器本体21、第二换热器本体22和电加热器23。电加热器23位于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之间。第一换热器本体21为板形,第二换热器本体22为板形,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呈一定角度,第一换热器本体21的一个端部与第二换热器本体22的一个端部距离最近,并且距离最近的端部具有安装间隙,电加热器23安装至安装间隙,第一换热器本体21、电加热器23和第二换热器本体三者呈v字形。v字形的开口朝向进风口11。电加热器23可固定安装至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上。本实施例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的结构可增加与壳体1内部风道相对面的换热器部分的长度,减小与风道近似平行的换热器部分的长度,使内部风道与换热器接触更合理,从而使换热器在同等换热面积条件下,提高换热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本实施例在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之间设置电加热器23,使得从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的风分别经过第一换热器本体21、第二换热器本体22和电加热器23,经过第一换热器本体21的风仅与第一换热器本体21进行热交换,经过第二换热器本体22的风仅与第二换热器本体21进行热交换,经过电加热器23的风仅与电加热器23进行热交换。因而,第一换热器本体21、第二换热器本体22和电加热器23的换热效率互不影响,提高了电加热器的换热效率。在电加热器23不工作时,从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的气流部分经过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进行热交换,部分经过电加热器23不进行热交换,进行热交换的气流与未进行热交换的气流混合,形成温度适宜的混和风,提高了空调使用者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本体21和第二换热器本体22均连接有中间进出液管24,通过中间进出液管24与制冷剂循环回路连接。将中间进出液管24布置于电加热器23的进风侧,壳体内的风可进一步与中间进出液管24进行热交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量。

本实施例在电加热器23的出风侧设置有第一导风件231和第二导风件232,第一导风件231具有布置方向与风向呈一定角度将风导向第一换热器本体21的出风侧方向的导风状态,第二导风件232具有布置方向与风向呈一定角度将风导向第二换热器本体22的出风侧方向的导风状态。第一导风件231和第二导风件232具有布置方向与风向相同的非导风状态。具体结构和实现方式同上描述,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