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炉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292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燃气炉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用于检测向炉具燃烧器供给的燃料气体的异常燃烧的温度传感器的燃气炉具。



背景技术:

通过使燃料气体在炉具燃烧器中燃烧来对锅等烹调容器加热的燃气炉具正在广泛地普及。炉具燃烧器包括具有多个火口的燃烧器主体和从燃烧器主体延伸设置的混合管。通过气体通路供给的燃料气体从喷嘴被喷射至混合管的上游侧的开口端,在吸入燃烧用的一次空气的同时流入混合管。然后,通过了混合管的燃料气体与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从火口喷出,当通过火花塞点火时,该混合气体开始燃烧而在火口的外侧形成火焰。

在这样的炉具燃烧器中,有时发生被供给的燃料气体的异常燃烧。例如存在以下情况:在调节(减弱)炉具燃烧器的火力时,如果燃烧速度快于混合气体的喷出速度,则火焰从火口潜入炉具燃烧器的内部,产生从喷嘴喷射的燃料气体在混合管内继续燃烧的现象(以下称为回火)。另外,存在以下情况:当由于从烹调容器溢出汤汁等而火口被堵塞时,燃料气体从混合管的开口端侧泄漏,由于该泄漏的燃料气体引燃而产生火焰在燃气炉具的内部扩散的现象(以下称为逆喷)。

因此,为了检测回火、逆喷,而提出了在混合管的开口端附近事先设置热电偶的方案(专利文献1)。当发生回火、逆喷时,热电偶被加热而产生电动势,因此,通过利用该电动势关闭气体通路的气体切断阀,能够使异常燃烧停止。另外,存在代替热电偶而使用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事先监视固定的时宽内的温度上升量,根据该温度上升量超过阈值而检测出发生异常燃烧,而进行关闭气体通路的气体切断阀的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84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那样使用温度传感器来检测燃料气体的异常燃烧的燃气炉具中,当燃料气体的供给量被设定得较少(炉具燃烧器的火力较小)时,存在难以检测出回火这样的问题。这是由于如下的原因。首先,即使在混合管的内部产生回火,与从混合管的开口端产生的逆喷相比,利用设于混合管的外部的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上升量较小。并且,回火不仅在对炉具燃烧器进行点火之后不久的、混合管的周边温度较低的状态下发生,还在混合管的周边随着炉具燃烧器继续燃烧而变热的状态下发生,因此,尤其在变热了的状态下发生回火时,会使温度上升量进一步变小而难以检测出回火。

本发明是应对以往的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出温度上升量较小的回火并且能够抑制误检测的燃气炉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燃气炉具采用了下面的结构。即,一种燃气炉具,其搭载有包括具有多个火口的燃烧器主体和从该燃烧器主体延伸设置的混合管的炉具燃烧器,当通过气体通路供给的燃料气体从喷嘴被喷射至所述混合管的开口端时,自该开口端流入的所述燃料气体与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经由所述混合管从所述火口喷出,该燃气炉具的特征在于,该燃气炉具包括:罩,其覆盖所述混合管,将所述开口端容纳于内侧;温度传感器,其安装于所述罩,能够测量该罩的内侧的温度;判断单元,其周期性地取得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量温度在规定的判断时宽内的上升量,并判断该上升量是否超过了规定的回火阈值;气体切断单元,在由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上升量超过了所述回火阈的情况下,该气体切断单元切断所述燃料气体的供给;以及判断基准设定单元,其根据所述罩的内侧的温度设定所述回火阈值。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燃气炉具中,通过根据罩的内侧的温度来改变回火阈值,不仅能够在对炉具燃烧器进行点火之后不久等的、罩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发生了回火而测量温度的上升量较大时,能够根据该上升量超过了回火阈值而检测出发生回火,而且在罩的内侧随着炉具燃烧器继续燃烧而变热的状态下发生了回火而测量温度的上升量较小时,也能够根据该上升量超过了回火阈值而检测出发生回火。

另外,由于能够将在罩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的回火阈值设定为大于罩的内侧变热的状态下的回火阈值,因此能够抑制虽未发生回火但测量温度的上升量超过回火阈值而判断为发生了回火这样的误检测。

在上述本发明的燃气炉具中,也可以是,不仅根据罩的内侧的温度设定回火阈值,还根据罩的内侧的温度设定判断时宽。

当在罩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发生回火时,测量温度会随着该回火大幅上升,对于精确地把握该上升量而言需要时间,与此相对,当在罩的内侧变热的状态下发生回火时,测量温度随着该回火的上升幅度会立刻收敛而成为饱和了的状态。因此,通过根据罩的内侧的温度来改变判断时宽,在罩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能够确保足以精确地把握测量温度随着回火上升的上升量的判断时宽,通过使未发生回火的正常燃烧时的上升量与发生回火时的上升量之间的差距变大,能够抑制误检测。另外,在罩的内侧变热的状态下,通过缩短判断时宽,能够迅速地检测出发生回火。

另外,也可以是,在这样的本发明的燃气炉具的混合管和罩中的任意一者设有通过与混合管和罩中的任意另一者相接触而将热量自混合管传递至罩的传热部。

这样一来,当因发生回火而将混合管加热时,该热量会经由传热部传递至罩,因此,与未设有传热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随着回火产生的发热迅速地反映到罩的内侧的温度(温度传感器的测量温度)上。其结果,使用安装于罩的温度传感器,不仅能够提高逆喷的检测精度,还能够提高回火的检测精度。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燃气炉具中,也可以是,利用导热系数大于混合管的导热系数的材料来形成罩。

这样一来,同利用与混合管相同的材料来形成罩的情况相比,提升了导热性,容易将随着回火产生的发热反应到罩的内侧的温度上,因此,易于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测量温度的上升量来检测出回火。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搭载于燃气炉具1的炉具燃烧器4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罩30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炉具燃烧器4产生的燃料气体的异常燃烧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根据罩内温度的上升量来检测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产生的回火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控制部50所执行的回火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在回火检测处理中执行的判断基准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按照回火检测处理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检测是否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在第1变形例的燃气炉具1中检测是否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0是改变判断时宽地对罩内温度的温度上升量δt进行比较的说明图。

图11是第2变形例的控制部50所执行的判断基准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燃气炉具;2、炉具主体;3、顶板;4、炉具燃烧器;5、火撑子;6、操作旋钮;10、燃烧器主体;11、主燃烧器部;12、副燃烧器部;13、炉体;14、主燃烧器头部;15、副燃烧器头部;16、主燃烧器火口;17、副燃烧器火口;18、主燃烧器混合管;19、副燃烧器混合管;20、空气调节装置;21、空气调节装置;22、空气流入口;23、空气流入口;24、载置部;25、载置部;26、主燃烧器气体配管;27、副燃烧器气体配管;27a、喷嘴;30、罩;31、固定螺丝;32、温度传感器;40、气体源配管;41、气体切断阀;42、流量调节阀;5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的外观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包括:炉具主体2,其形成为上表面侧开口的较薄的箱形状;顶板3,其载置在炉具主体2上并覆盖炉具主体2的上表面;炉具燃烧器4r、4l,其以上部自形成于顶板3的通孔突出的方式设置;以及火撑子5r、5l,其围绕炉具燃烧器4r、4l地设置在顶板3的上表面以用于放置锅等烹调容器。

另外,在顶板3上,与炉具燃烧器4r、4l分别对应地设置有操作旋钮6r、6l,该操作旋钮6r、6l用于在点火时、火力调节时等由用户操作。当将操作旋钮6r、6l向下方按下并沿规定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向炉具燃烧器4r、4l供给燃料气体,并利用未图示的火花塞进行点火。之后,当改变操作旋钮6r、6l的旋转角度时,燃料气体的供给量被变更,从而能够调节炉具燃烧器4r、4l的火力。此外,关于右侧的炉具燃烧器4r和左侧的炉具燃烧器4l,两者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因此,在下面,如果没有必要特别地区分右侧和左侧,则仅表述为炉具燃烧器4。

图2是表示搭载于燃气炉具1的炉具燃烧器4的立体图。如图示的那样,本实施例的炉具燃烧器4是具备圆环形状的主燃烧器部11和配置在主燃烧器部11的内侧的副燃烧器部12的双重构造的所谓主副燃烧器(日文:親子バーナ)。构成主燃烧器部11和副燃烧器部12的燃烧器主体10具备炉体13、圆环形状的主燃烧器头部14以及圆形状的副燃烧器头部15等,其中,炉体13形成有未图示的圆环形状的主燃烧器混合室、副燃烧器混合室,主燃烧器头部14覆盖主燃烧器混合室的上部开口并载置于炉体13,副燃烧器头部15覆盖副燃烧器混合室的上部开口并载置于炉体13。

在主燃烧器头部14的外周壁的下表面(载置于炉体13的面),相对于主燃烧器头部14的中央呈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槽(火口槽),当将主燃烧器头部14载置于炉体13时,由多个火口槽和炉体13的上表面形成与主燃烧器混合室连通的多个主燃烧器火口16。同样地,在副燃烧器头部15的外周壁的下表面,相对于副燃烧器头部15的中央呈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火口槽,当将副燃烧器头部15载置于炉体13时,由多个火口槽和炉体13的上表面形成与副燃烧器混合室连通的多个副燃烧器火口17。

另外,从炉体13延伸设置有与主燃烧器混合室连通的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与副燃烧器混合室连通的副燃烧器混合管19。本实施例的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通过使用铁进行的铸造而与炉体13一体地形成。在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与炉体13相反一侧的开口端设置有空气调节装置20,能够调节空气流入口22的开度。通过主燃烧器气体配管26供给的燃料气体当被喷射至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开口端时,在从空气流入口22吸入燃烧用的一次空气的同时流入主燃烧器混合管18。而且,通过了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燃料气体与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被供给到主燃烧器混合室并从主燃烧器火口16喷出,因此,当由未图示的火花塞发出火花时,开始混合气体的燃烧而在主燃烧器火口16的外侧形成火焰。

同样地,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与炉体13相反一侧的开口端设置有空气调节装置21,能够调节空气流入口23的开度。此外,副燃烧器混合管19比主燃烧器混合管18短,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开口端位于比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开口端靠炉体13侧的位置。通过副燃烧器气体配管27供给的燃料气体当被喷射至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开口端时,与从空气流入口23吸入的一次空气一同流入副燃烧器混合管19,通过了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混合气体经过副燃烧器混合室而从副燃烧器火口17喷出。在本实施例的主燃烧器头部14形成有未图示的延烧用狭缝,经由该延烧用狭缝从主燃烧器部11侧向副燃烧器部12侧延烧,由此在副燃烧器部12开始混合气体的燃烧而在副燃烧器火口17的外侧形成火焰。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设有覆盖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罩30。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罩30的立体图。首先,在图3的(a)中示出了安装前的状态下的罩30。罩30通过使用铝平板进行的钣金加工(日文:板金加工)将铝平板的大致矩形的上表面部的左右两端向下方弯折而形成左右两侧面部并且将铝平板的大致矩形的上表面部的前端和后端也向下方弯折从而形成为包围四周的箱状。

另一方面,供罩30载置的载置部24、25分别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例的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上,载置部24、25的上端形成为平坦。在罩30载置于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载置部24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载置部25的状态下,在罩30的上表面部利用固定螺丝31的紧固进行固定。另外,本实施例的载置部24、25对应于本发明的“传热部”。

在图3的(b)中示出了安装罩30后的状态。此外,在图中,为了能够看到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而透过罩30地用虚线表示罩30。如图示那样,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开口端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开口端均配置于罩30的内侧。另外,在罩30上安装有用于测量内侧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2,本实施例的温度传感器32使用了电阻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热敏电阻。在图示的例子中,温度传感器32的顶端贯穿于罩30的靠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侧面部,该顶端接近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开口端的外侧。

在以上说明的炉具燃烧器4中,有时发生被供给的燃料气体的异常燃烧。图4是表示在炉具燃烧器4产生的燃料气体的异常燃烧的例子的说明图。在图中,示出了以水平的面剖切副燃烧器混合管19得到的剖面。另外,对于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剖面,省略了图示,但其基本构造与副燃烧器混合管19相同。如上述那样,通过副燃烧器气体配管27来向副燃烧器混合管19供给燃料气体,该副燃烧器气体配管27和主燃烧器气体配管26是在上游侧自一根气体源配管40分支出来的。

在气体源配管40设置有用于对气体源配管40进行开闭的气体切断阀41和用于对通过气体源配管40的燃料气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节阀42。气体切断阀41与控制部50电连接,被控制部50控制开闭。流量调节阀42经由轴(未图示)与顶板3上的操作旋钮6连接,根据操作旋钮6的旋转来调节燃料气体的流量,从而使炉具燃烧器4的火力变化。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主燃烧器气体配管26、副燃烧器气体配管27以及气体源配管40对应于本发明的“气体通路”。

当打开气体切断阀41和流量调节阀42向副燃烧器气体配管27供给燃料气体时,燃料气体从副燃烧器气体配管27的顶端的喷嘴27a被喷射至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开口端,并与从空气流入口23流入的一次空气一起一边通过副燃烧器混合管19一边混合。而且,通过对经由副燃烧器混合室从副燃烧器火口17喷出的混合气体进行点火而在副燃烧器火口17的外侧形成火焰的燃烧是正常的燃烧。另外,同样地,向主燃烧器气体配管26供给的燃料气体被喷射至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开口端,但向主燃烧器混合管18供给的燃料气体的供给量被设定为多于向副燃烧器混合管19供给的燃料气体的供给量。

与此相对,存在以下情况:当由于从被载置在火撑子5上的烹调容器溢出汤汁等而副燃烧器火口17被堵塞时,由于混合气体不能从副燃烧器火口17喷出,因此从副燃烧器气体配管27的喷嘴27a喷射出的燃料气体从空气流入口23泄漏,当该泄漏的燃料气体被引燃时,如图4的(a)所示,产生从空气流入口23喷出火焰的现象(以下称为逆喷)。此外,逆喷不只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空气流入口23产生,在主燃烧器火口16被堵塞时,在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空气流入口22也有可能同样地产生。如上述那样,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开口端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开口端均配置在罩30的内侧,因发生逆喷而扩散的火焰的热量闷在罩30的内侧,因此,温度传感器32被急剧地加热。控制部50与温度传感器32电连接,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32的测量温度来检测出发生逆喷。并且,控制部50在检测出发生逆喷时,通过关闭气体切断阀41来强制地熄火。

另外,存在以下情况:当在进行炉具燃烧器4的火力调节时混合气体的喷出速度低于燃烧速度、副燃烧器头部15相对于炉体13倾斜地载置时,火焰从副燃烧器火口17潜入炉具燃烧器4的内部,如图4的(b)所示那样产生从副燃烧器气体配管27的喷嘴27a喷射的燃料气体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内燃烧的现象(以下称为回火)。尤其是,在如氢成分较多的气体那样燃烧速度较快的燃料气体中,容易产生回火。此外,回火不限于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产生,在主燃烧器混合管18也有可能同样地产生。并且,一旦发生回火,燃烧被维持到停止燃料气体的供给为止,主燃烧器混合管18、副燃烧器混合管19被加热,因此,覆盖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罩30的内侧的温度(以下称为罩内温度)上升。控制部50当如后述那样根据温度传感器32的测量温度的上升量检测出发生回火时,通过关闭气体切断阀41来强制地熄火。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在主燃烧器混合管18上设有载置部24,在副燃烧器混合管上设有载置部25,罩30在载置(接触)于载置部24、25的状态下固定。因此,当因发生回火而将主燃烧器混合管18、副燃烧器混合管19加热时,该热量会经由载置部24、25传递至罩30。由此,与未设有载置部24、25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随着回火产生的发热迅速地反映到罩内温度(温度传感器32的测量温度)上,使用安装在罩30上的温度传感器32,不仅能够检测出发生逆喷,还能够检测出发生回火。尤其是,对于副燃烧器混合管19,与主燃烧器混合管18相比,燃料气体的供给量较少,因此,回火时的发热量也较少,存在难以检测出发生回火的倾向,但通过使载置部25接触于罩30并向罩30传递热量,能够使利用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温度的上升量增大,从而能够检测出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

另外,本实施例的罩30由铝平板(导热系数:236w/(m·k))形成,同与副燃烧器混合管19、主燃烧器混合管18同样地利用铁(导热系数:84w/(m·k))来形成罩30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提高导热性,因此,容易根据利用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温度的上升量来检测出回火。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在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设置了载置部24、25并使载置部24、25与罩30相接触,但也可以是,与此相反地,事先在罩30侧设置分别朝向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突出的接触部,以使该接触部接触于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状态将罩30事先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利用1个温度传感器32检测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这两者的逆喷和回火,但也可以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32。例如也可以是,使用安装于罩30的靠主燃烧器混合管18侧的侧面部的温度传感器32来检测主燃烧器混合管18处的逆喷和回火,使用安装于罩30的靠副燃烧器混合管19侧的侧面部的温度传感器32来检测副燃烧器混合管19处的逆喷和回火。另一方面,在如本实施例那样利用1个温度传感器32来检测主燃烧器混合管18和副燃烧器混合管19这两者的情况下,通过事先将温度传感器32安装于罩30的靠副燃烧器混合管19侧的侧面部,容易对与主燃烧器混合管18相比回火时的发热量较少的副燃烧器混合管19处的回火进行检测。

图5是表示根据罩内温度的上升量来检测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产生的回火的例子的说明图。在图5的曲线图中,取时间为横轴,取温度为纵轴,用单点划线表示在炉具燃烧器4正常地燃烧的情况下的罩内温度的变化,用实线表示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的情况下的罩内温度的变化。另外,罩内温度是利用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温度。

首先,在图5的(a)中示出了在对炉具燃烧器4进行点火之后不久的、罩30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例如25℃)下发生了回火的例子。在罩30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在炉具燃烧器4正常地燃烧时,罩内温度也会因来自炉具燃烧器4的辐射热而逐渐地上升。与此相对,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了回火的情况下,副燃烧器混合管19被加热,由此使覆盖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罩30的内侧的温度比正常燃烧时大幅上升。因此,取得罩内温度在固定的时宽δt(例如5分钟)内的温度上升量δt,能够根据该温度上升量δt超过预先决定的回火阈值(比正常燃烧时的温度上升量大的值)而检测出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

另外,在图5的(a)中,作为对比,用虚线示出了在主燃烧器混合管18发生了回火的情况下的罩内温度的变化。如上述那样,在燃料气体的供给量比副燃烧器混合管19多的主燃烧器混合管18中,回火时的发热量较多,罩内温度的上升量也较大,因此,与副燃烧器混合管19相比,容易检测出回火。

另一方面,在图5的(b)中,示出了在罩30的内侧随着炉具燃烧器4继续燃烧而变热的状态(例如80℃)下发生了回火的例子。与图5的(a)的罩30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相比,在罩30的内侧变热的状态下,即使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了回火,罩内温度在固定的时宽δt内的温度上升量δt也较小。因此,有时温度上升量δt没有超过回火阈值,从而难以检测出副燃烧器混合管19处的回火。虽说如此,若预先降低回火阈值,则会出现以下情况:在罩30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虽未发生回火,但容易因温度上升量δt超过回火阈值而误检测出回火。另外,在图5的(b)中,省略了对在主燃烧器混合管18发生了回火的情况的图示,但由于罩内温度随着副燃烧器混合管19的回火上升的温度上升量δt小于罩内温度随着主燃烧器混合管18的回火上升的温度上升量δt,因此难以检测出回火。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控制部50执行以下那样的回火检测处理,从而不仅能检测出在罩30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产生的回火,还能检测出在罩30的内侧变热的状态下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产生的回火。

图6是本实施例的控制部50所执行的回火检测处理的流程图。通过燃气炉具1的用户操作操作旋钮6而对炉具燃烧器4进行点火,从而开始该回火检测处理。在回火检测处理中,首先,利用温度传感器32测量炉具燃烧器4的点火时的罩内温度(步骤100)。然后,执行根据测得的罩内温度而相应地设定回火的判断基准的处理(以下称为判断基准设定处理)。

图7是在回火检测处理中执行的判断基准设定处理的流程图。在判断基准设定处理中,首先,判断温度传感器32所测得的罩内温度是否小于80℃(步骤130)。然后,在罩内温度小于80℃的情况下(步骤130:是),将回火阈值设定为第1阈值(在本实施例中为23℃)(步骤132)。

另一方面,在罩内温度为8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130:否),接着判断罩内温度是否小于110℃(步骤134)。然后,在罩内温度为80℃以上且小于110℃的情况下(步骤134:是),将回火阈值设定为比第1阈值小的第2阈值(在本实施例中为13℃)(步骤136)。

与此相对,在罩内温度为11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134:否),将回火阈值设定为比第2阈值更小的第3阈值(在本实施例中为4℃)(步骤138)。在如此根据罩内温度而相应地设定回火阈值之后,结束图7的判断基准设定处理并返回图6的回火检测处理。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罩内温度而相应地设定回火阈值的控制部50对应于本发明的“判断基准设定单元”。

在回火检测处理中,当自判断基准设定处理(步骤102)返回时,接下来,判断自上次的罩内温度的测量起是否经过了规定的采样时间(在本实施例中为15秒)(步骤104)。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每经过采样时间就测量一次罩内温度,在尚未经过采样时间的情况下(步骤104:否)待机,直到经过采样时间为止。

之后,在经过了采样时间的情况下(步骤104:是),利用温度传感器32测量罩内温度(步骤106),判断测得的罩内温度是否为规定的切断温度(在本实施例中为155℃)以上(步骤108)。在罩内温度为切断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步骤108:是),判断为罩30的内侧成为高温并由于某种异常(例如,在主燃烧器混合管18或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逆喷)而成为危险的状态,通过关闭气体切断阀41来强制熄火(步骤110),之后,结束图6的回火检测处理。

另一方面,在罩内温度小于切断温度的情况下(步骤108:否),取得相对于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的上升量(步骤112)。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每经过采样时间(15秒)就测量一次罩内温度,但并不将上次对罩内温度进行测量时的时刻作为基准时刻,而将追溯了规定的判断时宽(在本实施例中为5分钟)的时刻作为基准时刻。另外,在自炉具燃烧器4的点火时起经过的时间未达到判断时宽的情况下,将炉具燃烧器4的点火时的时刻作为基准时刻。

并且,在相对于在基准时刻测得的罩内温度而取得在步骤106中测得的罩内温度的上升量之后,判断该取得的上升量是否超过在基准时刻设定的回火阈值(步骤114)。其结果,在罩内温度的上升量超过了回火阈值的情况下(步骤114:是),判断发生了回火,通过关闭气体切断阀41而强制熄火(步骤110),之后,结束图6的回火检测处理。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判断罩内温度的上升量是否超过回火阈值的控制部50对应于本发明的“判断单元”。另外,进行关闭气体切断阀41的控制的控制部50对应于本发明的“气体切断单元”。

与此相对,在罩内温度的上升量未超过回火阈值的情况下(步骤114:否),根据在步骤106中测得的罩内温度而相应地执行判断基准设定处理(步骤116)。在该步骤116的判断基准设定处理中,执行与上述步骤102的判断基准设定处理(参照图7)相同的处理。即,根据在步骤106中测得的罩内温度而将回火阈值相应地设定为第1阈值、第2阈值以及第3阈值中的一者。

接着,判断是否通过操作旋钮6的操作使炉具燃烧器4停止燃烧(步骤118)。然后,在继续燃烧的情况下(步骤118:否),返回到步骤104的处理,在经过采样时间之后,再次测量罩内温度,重复之后的上述处理。因此,在之后经过了判断时宽(5分钟)后的时刻进行的步骤114中判断回火时,能够使用在步骤116中设定的回火阈值。

在如此重复处理的期间,在未检测出回火的情况下,通过操作旋钮6的操作使炉具燃烧器4停止燃烧时(步骤118:是),结束图6的回火检测处理。

图8是表示按照回火检测处理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检测是否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的例子的说明图。在图8的曲线图中,取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为横轴,取罩内温度相对于基准时刻的判断时宽(5分钟)内的温度上升量δt为纵轴,用单点划线示出了罩内温度在炉具燃烧器4正常地燃烧的情况下的温度上升量δt,用实线示出了罩内温度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了回火的情况下的温度上升量δt。另外,虚线表示根据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来设定的回火阈值。

如图示那样,在炉具燃烧器4正常燃烧时和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时,均是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越高,罩内温度相对于基准时刻的温度上升量δt越小。另外,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越高,罩内温度在正常燃烧时相对于基准时刻的温度上升量δt与罩内温度在发生回火时相对于基准时刻的温度上升量δt之间的差距越小。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如上所述,回火阈值根据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来设定,若罩内温度小于80℃,则将回火阈值设定为第1阈值,若罩内温度为80℃以上且小于110℃,则将回火阈值设定为比第1阈值小的第2阈值,若罩内温度为110℃以上,则将回火阈值设定为比第2阈值小的第3阈值。该第1阈值通过预先实验设定为在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小于80℃情况下的、比正常燃烧时的温度上升量δt的最大值大且比发生回火时的温度上升量δt的最小值小的值(在本实施例中为23℃)。同样地,第2阈值设定为在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在自80℃到110℃的范围内的、比正常燃烧时的温度上升量δt的最大值大且比发生回火时的温度上升量δt的最小值小的值(在本实施例中为13℃),第3阈值设定为在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为110℃以上的情况下的、比正常燃烧时的温度上升量δt的最大值大且比发生回火时的温度上升量δt的最小值小的值(在本实施例中为4℃)。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中,通过根据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来改变回火阈值,不仅能够在对炉具燃烧器4进行点火之后不久的、罩30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发生了回火时,能够根据罩内温度在判断时宽内的温度上升量δt超过了回火阈值而检测出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而且在罩30的内侧随着炉具燃烧器4继续燃烧而变热的状态下发生了回火时,也能够根据罩内温度在判断时宽内的温度上升量δt超过了回火阈值而检测出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

另外,由于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的低温侧(罩30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的回火阈值被设定为大于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的高温侧(罩30的内侧变热的状态下)的回火阈值,因此能够抑制虽未发生回火但温度上升量δt超过回火阈值而误检测出发生回火这样的情况。

在上述本实施例的燃气炉具1还存在如下那样的变形例。以下,以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为中心来说明变形例。另外,在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9是表示在第1变形例的燃气炉具1中检测出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的例子的说明图。在图9的中,也与图8同样地,取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为横轴,取罩内温度相对于基准时刻的判断时宽(5分钟)内的温度上升量δt为纵轴,用单点划线示出了罩内温度在炉具燃烧器4正常地燃烧的情况下的温度上升量δt,用实线示出了罩内温度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了回火的情况下的温度上升量δt。并且,在上述实施例燃气炉具1中,根据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而以分成3阶段(第1阈值、第2阈值、第3阈值)这样的阶梯的方式设定了回火阈值,与此相对,在第1变形例的燃气炉具1中,如图中的虚线所示,根据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而以直线的方式设定了回火阈值。

图9中的虚线所例示的直线是以如下方式得到的:针对每个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例如每隔10℃)求出正常燃烧时的温度上升量δt与发生回火时的温度上升量δt之间的中间值,并考虑到安全方面而设定自该中间值下调后的阈值,进一步利用一次式来近似这些阈值。在第1变形例的燃气炉具1中,在图6所示的回火检测处理中的判断基准设定处理(步骤102,步骤116)中,参照图9的虚线所表示的一次近似式来设定与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相对应的回火阈值。

这样,在第1变形例的燃气炉具1中,通过根据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来以直线的方式改变回火阈值,与以阶梯的方式改变回火阈值的情况相比,尤其在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的低温侧,能够将回火阈值设定得较大,因此,能够抑制虽未发生回火但温度上升量δt超过回火阈值而判断为发生了回火这样的误检测。另一方面,在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的高温侧,能够将回火阈值设定得较小,因此,能够抑制虽发生了回火但温度上升量δt未超过回火阈值而无法判断为发生了回火这样的未检测出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用于取得罩内温度的温度上升量δt的判断时宽设定为5分钟,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来设定判断时宽。图10是改变判断时宽地对罩内温度的温度上升量δt进行比较的说明图。在图10的曲线图中,取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为横轴,取罩内温度相对于基准时刻的判断时宽内的温度上升量δt为纵轴,示出罩内温度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了回火的情况下的温度上升量δt,用实线表示在将判断时宽设定为5分钟的情况,用双点划线表示在将判断时宽设定为3分钟的情况。

如图示那样,在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小于70℃时,若将判断时宽设定为3分钟,则罩内温度的温度上升量δt成为大致恒定(峰值)。即,在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小于70℃的情况下,当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时,罩内温度会随着该回火而在自发生回火起的3分钟以上的时间内大幅上升。与此相对,在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为70℃以上时,在将判断时间设定为5分钟的情况下的罩内温度的温度上升量δt与将判断时间设定为3分钟的情况下的罩内温度的温度上升量δt没有较大的差异。即,在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为70℃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在副燃烧器混合管19发生回火,罩内温度随着该回火的上升幅度也会立刻收敛而在自发生回火起的3分钟以内成为饱和了的状态。

图11是第2变形例的控制部50所执行的判断基准设定处理(图6的步骤102、步骤116)的流程图。在第2变形例的判断基准设定处理中,首先,根据利用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罩内温度来设定回火阈值(步骤150)。在该步骤150的处理中,既可以如上述实施例那样根据回火阈值而以阶梯的方式设定罩内温度,也可以如第1变形例那样以直线的方式设定罩内温度。

接着,判断利用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罩内温度是否小于70℃(步骤152)。并且,在罩内温度小于70℃的情况下(步骤152:是),将判断时宽设定为第1时宽(在第2变形例中为5分钟)(步骤154)。

与此相对,在罩内温度为7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152:否),将判断时宽设定为比第1时宽短的第2时宽(在第2变形例中为3分钟)(步骤156)。在如此根据罩内温度设定了判断时宽之后,结束图11的判断基准设定处理,返回图6的回火检测处理。然后,在经过了所设定的判断时宽后的时刻进行的步骤112的处理中,取得罩内温度相对于设定该判断时宽的基准时刻的温度上升量。

这样,在第2变形例的燃气炉具1中,通过根据基准时刻的罩内温度来改变判断时宽,在罩内温度的低温侧(罩30的内侧的温度较低的状态下),能够确保足以精确地把握罩内温度随着回火上升的温度上升量δt的判断时宽,由于正常燃烧时的温度上升量δt与发生回火时的温度上升量δt之间的差距变大,因此,能够抑制误检测。另外,在罩内温度的高温侧(在罩30的内侧变热的状态下),罩内温度随着回火的上升会立刻饱和,因此,通过缩短判断时宽,能够迅速地检测出发生回火。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例和变形例的燃气炉具1,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而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例如,在上述本实施例和变形例中,以炉具燃烧器4是具备主燃烧器部11和副燃烧器部12的双重构造的所谓主副燃烧器来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具有副燃烧器部12的单燃烧器中,有时也发生回火,特别是在将火力设定得较弱(使燃料气体的供给量较少)的状态下,罩内温度随着回火上升的上升量较小,因此,能够较佳地应用本发明来检测回火。

另外,在上述第2变形例中,根据罩内温度而以分成两个阶段(第1时宽、第2时宽)这样的阶梯的方式设定了判断时宽,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罩内温度而以直线的方式设定判断时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