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914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改进型进风栅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室内机上配置有检修板,检修板的功能包括:在空调室内机处于非故障状态的正常运行期间,检修板需要固定于空调室内机上;而检修作业前,需要将检修板移除固定位置以使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电器、管组等部件暴露于环境,以便检修人员进行相应的排障作业。

目前的检修板通常设置为整体式结构,并且检修作业前需要将检修板整体移除空调室内机。具体参照图1a和图1b,环状结构的检修板01设置于进风栅02的上方,并沿周向卡置于室内空调机的机体外壁。具体的卡置方式参照图1c,在检修板01的内侧和机体外壁之间卡置有弹簧03,弹簧03通过吊角04固定到空调室内机的背板,弹簧03具有的预紧力(沿周向向外)能够产生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摩擦力。也就是说,传统的检修板是通过弹簧的变形产生抵消检修板自身重力的方式固定于空调室内机的,安装较为费力。而且由于弹簧变形量在设计初期已经确定,因此在弹簧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后,如经过多次的检修作业之后,弹簧的弹性系数会减小,这样一来,弹簧的变形无法可靠地抵消检修板的自身重力,这就会导致检修板在自身重力或者外界冲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松脱、下落等现象,这必然会影响空调室内机在非检修状态下的运行可靠性,以及影响空调室内机在检修状态下的安全性,如可能会砸到检修作业的操作人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检修板及其安装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检修板由于是通过弹簧的变形产生抵消检修板自身重力的方式固定于空调室内机而存在的“不仅安装较为费力,而且经过多次的检修作业之后会使空调室内机在非检修状态下存在运行可靠性”的问题,以及在检修板在检修状态下存在安全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栅组件,所述进风栅组件包括多个进风栅,所述多个进风栅中的至少一部分以可枢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机体。

通过多个进风栅相对于机体的转动,可以根据待检修的部件的检修位置打开相应的进风栅使其暴露于环境以便对空调室内机进行检修,即本发明的进风栅同时包含了检修板的功能,且可以实现对多个检修位置的部件的检修。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机体包括吊杆组件,所述进风栅的侧部设置有枢转构件,所述进风栅通过所述枢转构件与所述吊杆组件连接并相对于所述机体转动,以便在检修位置和非检修位置之间切换。

通过这样的设置,进风栅、吊杆组件与机体为独立的三部分,组装和拆卸灵活。且进风栅相对于机体的可枢转连接是通过吊杆组件与枢转构件的配合来实现的,由于机体不参与枢转连接,因此增加了机体的使用寿命周期。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吊杆组件包括吊杆支座,所述吊杆支座上设置有枢转孔,所述枢转构件容纳于所述枢转孔。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枢转构件包括卡爪以及从所述卡爪延伸出的凸出端,所述凸出端容纳于所述枢转孔。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机体的顶部设置有底盘,所述吊杆组件还包括吊杆,所述吊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吊杆支座,所述吊杆的另一端穿出所述底盘后将所述空调室内机悬置于待安装位置。

通过对吊杆支座进行改进,即可实现进风栅相对于机体的枢转。显然吊杆支座的改进要比机体的改进更容易实现,因此本发明的方案便于产品的升级和改装。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吊杆支座上设置有安装位,所述吊杆固定于所述安装位。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位具有开口端和封闭端,所述吊杆设置为通过所述开口端滑入并固定至所述封闭端。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位在靠近所述开口端的位置设置有导向板,以便于所述吊杆滑入所述封闭端。

通过在安装位靠近开口端的位置配置导向板,便于吊杆的安装作业,如导向板可以是但不限于是从安装位向下延伸的倾斜结构(向远离安装位的方向倾斜)。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栅上设置有固定卡,所述固定卡用于将处于非检修位置的所述进风栅固定于所述机体。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室内机为圆形嵌入式空调室内机,所述进风栅为与所述机体的侧壁的外缘相适应的弧形结构。

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将进风栅组件设置为多个相对于机体转动的进风栅的组合形式,一方面可以保证空调室内机的进风功能,即在空调室内机正常运行期间保证进风量,另一方面可以兼作检修板的功能,即在需要检修空调室内机内的如电器管组、电器箱体等部件时,通过进风栅相对机体的转动即可使相关的部件暴露于环境。并且,可以根据待检修部件的检修位置打开相应位置的进风栅即可,操作方便,检修灵活。优选地,通过将进风栅设置为直接相对于吊杆组件、间接相对于机体可枢转的结构形式,在保证进风栅能够在空调室内机在检修位置和非检修位置之间切换的前提下,降低了产品的升级和改装难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圆形嵌入式空调室内机来描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附图中:

图1a为现有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例的空调室内机上的主视示意图;

图1c为图1b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2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进风栅与吊杆支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吊杆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进风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图7中局部c的放大图,图中示出了枢转构件;以及

图9示出图7中局部d的放大图,图中示出了固定卡。

附图标记列表

1、机体;2、底盘;31、吊杆支座;311、安装位;3111、导向板;312、枢转孔;313、支架;314、上安装板;315、下安装板;32、吊杆;41、第一进风栅;411、过滤网;42、第二进风栅;43、第三进风栅;5、面板;61、卡爪;62、凸出端;63、固定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附图中以均匀分布且结构相同的三个进风栅为例介绍了本发明的进风栅组件,但是这种活动方式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进风栅组件包括两个进风栅,两个进风栅的结构可以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发明的主旨。

参照图2至图4,图2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局部b的放大图,图4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包括用于实现制冷/制热/除湿/除霜等功能的机体1,机体1的顶部设置有底盘2,机体1上安装有吊杆组件,吊杆组件包括固定于机体上的吊杆支座31以及固定于吊杆支座31上的吊杆32,吊杆32穿出底盘2后将空调室内机悬置于房顶等待安装位置。机体1的侧壁设置有进风栅组件,进风栅组件包括沿周向分布于机体1侧壁的第一进风栅41、第二进风栅42和第三进风栅43,具体地,机体1上安装有三个吊杆组件,第一进风栅41、第二进风栅42和第三进风栅43均以可枢转的方式与相应位置的吊杆组件的吊杆支座31相连接,以便使第一进风栅41、第二进风栅42和第三进风栅43均能够相对独立的方式相对机体1转动。机体1的底部设置有面板5,面板5上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可以为设置于面板5中部的圆形结构或者沿面板5的周向布置的环状结构。优选地,三个吊杆组件均匀地布置于机体1的周向,第一进风栅41、第二进风栅42和第三进风栅43的结构大致相同,即均为与机体1的侧壁的外缘相适应的120°的弧形结构。

通过(第一、第二、第三)进风栅相对于机体1的转动,在空调室内机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使(第一、第二、第三)进风栅相对机体处于关闭状态(即处于非检修位置),此时(第一、第二、第三)进风栅均作为进风结构,保证了整机的进风量。而在空调室内机处于检修状态时,根据具体部件的检修位置,通过将第一、第二或第三进风栅相对机体旋转打开(即处于检修位置)的方式使机体内的如电器管组、电器箱体等部件暴露于环境以便于相关的检修作业。也就是说,通过对进风栅组件进行巧妙的设计,使(第一、第二、第三)进风栅兼具进风栅和检修板的功能,一方面保证了空调室内机在正常运行状态期间的进风量,另一方面无需单独设置检修板即可保证检修作业的可实现性,并且可以检修位置灵活地选择其中之一作为本次检修作业的检修板。

参照图5和图6,图5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进风栅与吊杆支座的装配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吊杆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并按照图5中的方位,第一进风栅41的左侧设置有枢转构件,枢转构件固定于吊杆支座31。吊杆支座3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和固定吊杆32的安装位311以及用于安装并允许枢转构件转动的枢转孔312。

进一步参照图6,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吊杆支座31包括竖直方向的支架313以及从支架313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延伸出的上安装板314和下安装板315,支架313、上安装板314和下安装板315大致形成u型结构,安装位311设置于上安装板314,下安装板315上设置有安装孔,吊杆支座31通过该安装孔固定于面板5,一对沿竖直方向对准的枢转孔312分别设置于上安装板314和下安装板315。

仍然参照图6,安装位311大致为l形孔,吊杆32从l形孔的开口端滑入封闭端之后,通过吊杆32与安装螺栓之间的螺接固定至上安装板314。为了便于吊杆32的滑入,在l形孔在靠近开口端的位置设置有从安装位311向下延伸的倾、向外倾斜的导向板3111。枢转孔312大致为圆孔,主要用于安装并允许枢转构件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板3111优选为平板。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优选实施例中将吊杆支座31描述成由支架313、上安装板314和下安装板315组成的u型结构,以及将安装位311描述成l形孔,但是,这并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吊杆支座31可以只包括支架313和上安装板314,支架313直接与面板5或者机体固定,安装位311可以是圆孔等,这些改变都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7至图9,图7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进风栅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图7中局部c的放大图,图中示出了枢转构件;图9示出图7中局部d的放大图,图中示出了固定卡。如图7至图9所示并按照图7中的方位,第一进风栅41的右侧部设置有用于实现转动的枢转构件,即第一进风栅41的枢转构件能够在吊杆组件的枢转孔312内转动,以实现第一进风栅41相对于机体1的转动。为了保证第一进风栅41在关闭状态下的稳定性,在第一进风栅41的左侧部设置有固定卡63,在第一进风栅41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形下,第一进风栅41通过固定卡63固定于机体。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卡63可以直接卡置于机体,或者在机体上设置有对应的固定结构,第一进风栅41通过固定卡与固定结构之间的配合固定于第一进风栅,如可以在机体上设置有向内凹的弧面,固定卡412扣在弧面的内侧。

如图8所示,枢转构件主要包括卡爪61以及卡爪在竖直方向向外延伸出的凸出端6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栅41的右侧部设置有上、下两组枢转构件,上方的卡爪61向上延伸出凸出端,下方的卡爪61向下延伸出凸出端,第一进风栅41卡置于上安装板314和下安装板315之间,两个凸出端62分别伸入上安装板314和下安装板315上的枢转孔312内。可以理解的是,卡爪61和设置于其上的凸出端62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枢转构件只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任意可以实现第一进风栅41相对于吊杆组件转动的结构均可以作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枢转构件。如枢转构件包括两个卡爪以及贯穿卡爪的同一根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伸入上安装板314和下安装板315上的枢转孔312内。

进一步参照图8和图9,在第一进风栅41的内侧设置有过滤网411,以防止蚊虫等进入机体1内的电器箱体等部件。同时为了便于过滤网的更换以及清洗,可以将过滤网相对于第一进风栅41设置为可拆卸的方式。

此外,在检修作业期间,如果第一进风栅41发生回弹,则会伤害检修人员,不利于检修作业的安全性。因此为了防止第一进风栅41在检修位置发生回弹,可以将吊杆组件上的枢转孔与枢转构件上的凸出端设置为过盈配合等。显然,过盈配合只是一种能够防止第一进风栅41回弹的示例性描述,事实上任意能够防止第一进风栅41在检修作业期间回弹的结构形式均可以作为对枢转构件的改进。

第二进风栅和第三进风栅的结构及其与吊杆组件的连接与第一进风栅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对进风栅组件进行巧妙的设计,即通过将进风栅组件设置为均能够相对于机体转动的(第一、第二、第三)进风栅,保证了空调室内机的检修作业的灵活操作以及正常运行期间的充分进风;通过对吊杆组件进行改进,即通过将(第一、第二、第三)进风栅均设置为相对于吊杆组件上的吊杆支座的转动,保证了空调室内机在非检修作业期间的运行可靠性以及在检修作业期间的可实现性,且本发明具有组装和拆卸灵活的优点。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