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设备及蓄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7221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蓄能设备及蓄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蓄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能设备及蓄能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蓄能设备,一般采用一个蓄能罐进行蓄能,而一个蓄能罐有时不能满足供能的需要。还有些蓄能设备,采用多个蓄能罐进行并联蓄能,并联蓄能的优点是蓄能多,能够满足供能的需要,但其缺陷是需要所有的蓄能罐都必须保持同步,否则会导致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影响蓄能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满足蓄能供能的需求,操作简单,各蓄能罐无需同步运行的蓄能设备及蓄能系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蓄能设备,包括有至少两个密闭的蓄能罐,每个所述蓄能罐内都布置有上布水器和位于所述上布水器下方的下布水器;

所述至少两个蓄能罐依次排列,且在沿着所述蓄能罐的排列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蓄能罐中的前一个所述蓄能罐的所述下布水器与后一个所述蓄能罐的上布水器通过连接管道串联连接。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蓄能罐的顶部都设置有排气阀。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蓄能罐内沿着所述蓄能罐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温度探测仪。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探测仪为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蓄能系统,包括制能装置、蓄能水泵和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蓄能设备;

在沿着所述蓄能罐的排列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蓄能罐中最前端的所述蓄能罐的所述上布水器与最后端的所述蓄能罐的所述下布水器之间连接有用于向所述蓄能罐中蓄能的蓄能水管;

所述制能装置和所述蓄能水泵分别设置在所述蓄能水管上。

进一步地,该蓄能系统还包括供能水泵;

所述最前端的所述蓄能罐的所述上布水器与所述最后端的所述蓄能罐的所述下布水器之间连接有用于向空调供能端供能的供能水管;

所述供能水泵设置在所述供能水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蓄能水泵和所述供能水泵都为双向水泵。

进一步地,所述蓄能水泵包括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

所述第一水泵设置在蓄能水管上,并位于所述制能装置与所述最前端的所述蓄能罐之间;

所述第二水泵设置在蓄能水管上,并位于所述制能装置与所述最后端的所述蓄能罐之间;

在所述第一水泵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蓄能水管连通的第一旁通管,在所述第一旁通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在所述第二水泵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蓄能水管连通的第二旁通管,在所述第二旁通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供能水泵包括第三水泵和第四水泵;

所述第三水泵设置在所述供能水管上,并位于所述空调供能端与所述最后端的所述蓄能罐之间;

所述第四水泵设置在所述供能水管上,并位于所述空调供能端与所述最前端的所述蓄能罐之间;

在所述第三水泵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供能水管连通的第三旁通管,在所述第三旁通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供能水管连通的第四旁通管,在所述第四旁通管上设置有第四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制能装置为制冷主机,或制热主机,或冷热制备主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多个蓄能罐串联,即将前面的蓄能罐的上布水器与后面的蓄能罐的下布水器通过连接管道连通,一方面增加了蓄水量,也就增加了蓄能量,另一方面在蓄能或供能时所有的水都经一个蓄能罐流出,而无需保持各蓄能罐同步运行,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设备及蓄能系统,能够满足蓄能供能的需求,操作简单,各蓄能罐无需同步运行,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00-蓄能设备; 200-蓄能系统;

1-蓄能罐; 11-上布水器; 12-下布水器;

13-排气阀; 14-温度探测仪; 2-连接管道;

3-制能装置; 4-蓄能水泵; 41-第一水泵;

42-第二水泵; 5-蓄能水管; 50-蓄能水管阀门;

51-第一旁通管; 52-第二旁通管; 53-第一阀门;

54-第二阀门; 6-供能水管; 60-供能水管阀门;

61-第三旁通管; 62-第四旁通管; 63-第三阀门;

64-第四阀门; 7-供能水泵; 71-第三水泵;

72-第四水泵; 8-空调供能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 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能设备100,包括有至少两个密闭的蓄能罐1,每个蓄能罐1内都布置有上布水器11和位于上布水器11下方的下布水器12。

至少两个蓄能罐1依次排列,且在沿着蓄能罐1的排列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蓄能罐1中的前一个蓄能罐1的下布水器12与后一个蓄能罐1的上布水器11通过连接管道2串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设备100,可以蓄冷供冷,也可以蓄热供热。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蓄能包括蓄冷和蓄热,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供能包括供冷和供热。

本实用新型中的蓄能罐1为密闭的,并保持其内部压力平衡。

优选地,至少两个蓄能罐1呈线性排列,当然也可以呈其它排列方式,只要选出其一端为最前端,另一端为最后端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在沿着蓄能罐1的排列方向上,是指沿着蓄能罐1排列的方向或布置方向。如图1所示,可以将左侧视为最前端,将右侧视为最后端,当然也可以将左侧视为最后端,将右侧视为最前端。

蓄能:例如在蓄冷时,所有蓄能罐中的热水分别依次经最前端的蓄能罐1的上布水器11流出,然后经制冷装置制冷,制得的冷水经最后端的蓄能罐1的下布水器12进入最后端的蓄能罐1内,在将该最后端的蓄能罐1充满冷水时,冷水经连接管道2进入其前侧的蓄能罐1内,依次类推。

在蓄热时,所有蓄能罐中的冷水分别依次经最后端的蓄能罐1的下布水器12流出,然后经制热装置制热,制得的热水经最前端的蓄能罐1的上布水器11进入最前端的蓄能罐1内,在将该最前端的蓄能罐1充满热水时,热水经连接管道2进入其后侧的蓄能罐1内,依次类推。

供能:例如在供冷时,最后端的蓄能罐1内的冷水经下布水器12流出至空调末端或空调供能端进行供能,热交换后的热水回到最前端的蓄能罐1内,并将前侧的蓄能罐1中的冷水通过连接管道2向最后端的蓄 能罐1输送。

例如在供热时,最前端的蓄能罐1内的热水经上布水器11流出至空调末端或空调供能端进行供能,热交换后的冷水回到最后端的蓄能罐1内,并将后侧的蓄能罐1中的热水通过连接管道2向最前端的蓄能罐1输送。

通过将多个蓄能罐1串联,即将前面的蓄能罐1的上布水器11与后面的蓄能罐1的下布水器12通过连接管道2连通,一方面增加了蓄水量,也就增加了蓄能量,另一方面在蓄能或供能时所有的水都经一个蓄能罐流出,而无需保持各蓄能罐同步运行,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设备,能够满足蓄能供能的需求,操作简单,各蓄能罐无需同步运行,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

较佳地,如图1所示,每个蓄能罐1的顶部都设置有排气阀13,用于调节密闭的蓄能罐1内部气压平衡,在蓄能罐1内部压力增大时,排气阀13自动开启进行排气,在蓄能罐1与外界压力平衡时,排气阀13关闭。

较佳地,如图1所示,每个蓄能罐1内沿着蓄能罐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温度探测仪14,用于监测水温变化,来判断蓄能量或放能量的变化。

较佳地,温度探测仪14为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蓄能系统200,包括制能装置3、蓄能水泵4和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蓄能设备100。

在沿着蓄能罐1的排列方向上,至少两个蓄能罐1中最前端的蓄能罐1的上布水器11与最后端的蓄能罐1的下布水器12之间连接有用于向蓄能罐1中蓄能的蓄能水管5。

制能装置3和蓄能水泵4分别设置在蓄能水管5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到的蓄能水管和蓄能水泵,是指在蓄能时工作的水管和水泵,并不代表该水管和水泵本身具有蓄能功能,如此命名仅为了描述方便。

有关蓄能设备100的结构、构造及工作原理,请参照前面的描述部 分,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供能端8为空调向外供能(供冷或供热)的末端,也称之为空调末端或用户端。

蓄能:如图2所示,蓄冷时,开启蓄能水管阀门50、制能装置3和蓄能水泵4。最前端的蓄能罐1中的热水经蓄能水管5进入制能装置3内进行制冷,制得冷水经蓄能水管5进入最后端的蓄能罐1内,同时将其内部热水通过连接管道2向前面的蓄能罐1中输送,依次类推。

蓄热时,开启蓄能水管阀门50、制能装置3和蓄能水泵4。最后端的蓄能罐1中的冷水经蓄能水管5进入制能装置3内进行制热,制得热水经蓄能水管5进入最前端的蓄能罐1内,同时将其内部冷水通过连接管道2向后面的蓄能罐1中输送,依次类推。

如此设置,提高了蓄水量,进而提高了蓄能量,又无需在蓄能时保持各蓄能罐同步操作,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较佳地,如图2所示,该蓄能系统200还包括供能水泵7。

最前端的蓄能罐1的上布水器11与最后端的蓄能罐1的下布水器12之间连接有用于向空调供能端8供能的供能水管6,供能水泵7设置在供能水管6上。

供能:如图2所示,供冷时,开启供能水管阀门60和供能水泵7。最后端的蓄能罐1中的冷水经供能水管6进入空调供能端8内进行供冷,热交换之后产生热水经供能水管6回到最前端的蓄能罐1内,并将其内部的冷水通过连接管道2向后面的蓄能罐1输送,依次类推。

供热时,开启供能水管阀门60和供能水泵7。最前端的蓄能罐1中的热水经供能水管6进入空调供能端8内进行供热,热交换之后产生冷水经供能水管6回到最后端的蓄能罐1内,并将其内部的热水通过连接管道2向前面的蓄能罐1输送,依次类推。

如此设置,提高了供水量,进而提高了供能量,又无需在供能时保持各蓄能罐同步操作,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较佳地,蓄能水泵4和供能水泵7都为双向水泵。双向水泵为能够正反方向抽水放水的水泵。例如,当蓄冷时,蓄能水泵4从最前端的蓄 能罐1中抽水,将水输送至制能装置;在蓄热时,蓄能水泵4从最后端的蓄能罐1中抽水,将水输送至制能装置。在供冷时,供能水泵7从最后端的蓄能罐1中抽水,将水输送至空调供能端8;在供热时,供能水泵7从最前端的蓄能罐1中抽水,将水输送至空调供能端8。

如此设置,可以节省管道的布设,便于水路连通。

较佳地,如图3所示,蓄能水泵4包括第一水泵41和第二水泵42。

第一水泵41设置在蓄能水管5上,并位于制能装置3与最前端的蓄能罐1之间。

第二水泵42设置在蓄能水管5上,并位于制能装置3与最后端的蓄能罐1之间。

在第一水泵41的两端设置有与蓄能水管5连通的第一旁通管51,在第一旁通管5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53。

在第二水泵42的两端设置有与蓄能水管5连通的第二旁通管52,在第二旁通管52上设置有第二阀门54。

该第一水泵41和第二水泵42可以为单向泵。

当蓄冷时,将第一阀门53打开,断开第一旁通管51,将第二阀门54闭合,导通第二旁通管52,开启第一水泵41和制能装置,实现蓄冷。

当蓄热时,将第一阀门53关闭,导通第一旁通管51,将第二阀门54打开,断开第二旁通管52,开启第二水泵42和制能装置,实现蓄热。

如此设置,在其中一台水泵损坏时,还可以实现另外的功能。例如在第一水泵41损坏时,还可以通过第二水泵42实现蓄热,在第二水泵42损坏时,还可以通过第一水泵41实现蓄冷。

当然,该第一水泵41和第二水泵42还可以为双向泵,在其中一台水泵损坏时,还可以通过另一台水泵实现蓄冷和蓄热。

较佳地,如图3所示,供能水泵7包括第三水泵71和第四水泵72。

第三水泵71设置在供能水管6上,并位于空调供能端8与最后端的蓄能罐1之间。

第四水泵72设置在供能水管6上,并位于空调供能端8与最前端的蓄能罐1之间。

在第三水泵71的两端设置有与供能水管6连通的第三旁通管61,在第三旁通管61上设置有第三阀门63。

在第四水泵72的两端设置有与供能水管6连通的第四旁通管62,在第四旁通管62上设置有第四阀门64。

该第三水泵71和第四水泵72可以为单向泵。

当供冷时,将第三阀门63打开,断开第三旁通管61,将第四阀门64闭合,导通第四旁通管62,开启第三水泵71,实现供冷。

当供热时,将第三阀门63关闭,导通第三旁通管61,将第四阀门64打开,断开第四旁通管62,开启第四水泵72,实现供热。

较佳地,制能装置3为制冷主机,或制热主机,或冷热制备主机,冷热制备主机为具有制冷和制热功能的主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设备及蓄能系统,能够满足蓄能供能的需求,操作简单,各蓄能罐无需同步运行,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