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循环水凉水塔回水压力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6912阅读:10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循环水凉水塔回水压力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新型涉及一种水冷塔降温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循环水凉水塔回水压力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冷却水用的水冷塔在运行过程中,为了提高水冷塔的换热效率,提高对冷却水降温作业的工作效率,需要流经水冷塔的高温冷却水具备一定的水压,以满足水冷塔自身运行的需要和高温冷却水流动的需要,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在对冷却水通过水冷塔进行降温时,往往需要多个凉水塔并联后同步运行,但由于当前高温水冷塔与冷却水回水管间缺乏有效的压力调节能力,因此导致水冷塔运行时,通过水冷塔的高温冷却水压力不稳定且压力调节能力差,从而导致部分水冷塔易因水压过高而造成水冷塔设备结构受损,同时也导致部分水冷塔因水压不足而不能正常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当冷却水水量不足时,也无法有效的满足水冷塔对冷却水压力稳定的需要,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水冷塔系统,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循环水凉水塔回水压力调节系统,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有效的避免冷却水中固体杂质污染物对水冷塔管路造成堵塞及对水冷塔表面造成污染,从而提高水冷塔运行稳定性和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有效的对回流到水冷塔的冷却水水压进行调节,从而满足不同水冷塔对冷却水冷却作业时的压力调节能力,除此之外,还可在冷却水水量不足时,满足在水量减少的同时位置输送到水冷塔冷却水压力恒定,从而提高水冷塔运行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循环水凉水塔回水压力调节系统,包括主回水管、水冷塔、缓冲蓄水罐、增压水泵、空气增压泵、分流管、导流管、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节流阀及控制系统,主回水管通过导流管与缓冲蓄水罐相互连通,缓冲蓄水罐通过分流管与水冷塔相互连通,水冷塔至少两个,且各水冷塔间相互并联,分流管与水冷塔间通过导流管相互连通,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若干个,一流量传感器和一个压力传感器构成一个工作组,且每条与水冷塔连通的导流管内设两个工作组,且工作组嵌于导流管内表面,两工作组沿导流管轴线方向均布,相邻两工作间间距为导流管有效长度的1/3—2/3,增压水泵数量与水冷塔数量一致,且每条与水冷塔连通的导流管上均设一个增压水泵,且增压水泵位于导流管上两个工作组之间位置,增压水泵进水口通过节流阀与导流管连通,空气增压泵通过导气管与缓冲蓄水罐相互连通,控制系统通过滑轨安装在缓冲蓄水罐外表面,并分别与增压水泵、空气增压泵、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节流阀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蓄水罐为密闭腔体结构,其底部侧表面设一个进水口和至少一个排水口,顶部上端面设一个增压口和至少一个泄压阀,所述的进水口通过单向阀与主回水管间的导流管相互连通,所述的排水口通过控制阀与分流管相互连通,所述的增压口分别与空气增压泵和泄压阀相互连通,且所述的空气增压泵和泄压阀相互并联。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蓄水罐外表面另设若干散热翅板,且各散热翅板环绕缓冲蓄水罐轴线均布。

进一步的,所述主回水管与导流管间通过水过滤装置相互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为基于FPGA芯片和DSP芯片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自动控制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另设无线数据通讯模块。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有效的避免冷却水中固体杂质污染物对水冷塔管路造成堵塞及对水冷塔表面造成污染,从而提高水冷塔运行稳定性和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有效的对回流到水冷塔的冷却水水压进行调节,从而满足不同水冷塔对冷却水冷却作业时的压力调节能力,除此之外,还可在冷却水水量不足时,满足在水量减少的同时位置输送到水冷塔冷却水压力恒定,从而提高水冷塔运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缓冲蓄水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新型循环水凉水塔回水压力调节系统,包括主回水管1、水冷塔2、缓冲蓄水罐3、增压水泵4、空气增压泵5、分流管6、导流管7、流量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9、节流阀10及控制系统11,主回水管1通过导流管12与缓冲蓄水罐3相互连通,缓冲蓄水罐3通过分流管6与水冷塔2相互连通,水冷塔2至少两个,且各水冷塔2间相互并联,分流管6与水冷塔2间通过导流管12相互连通,流量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9若干个,一流量传感器8和一个压力传感器9构成一个工作组,且每条与水冷塔2连通的导流管12内设两个工作组,且工作组嵌于导流管12内表面,两工作组沿导流管12轴线方向均布,相邻两工作间间距为导流管12有效长度的1/3—2/3,增压水泵4数量与水冷塔2数量一致,且每条与水冷塔2连通的导流管上12均设一个增压水泵4,且增压水泵4位于导流管12上两个工作组之间位置,增压水泵4进水口通过节流阀10与导流管12连通,空气增压泵5通过导气管13与缓冲蓄水罐3相互连通,控制系统11通过滑轨14安装在缓冲蓄水罐3外表面,并分别与增压水泵4、空气增压泵5、流量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9、节流阀10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蓄水罐3为密闭腔体结构,其底部侧表面设一个进水口31和至少一个排水口32,顶部上端面设一个增压口33和至少一个泄压阀34,所述的进水口31通过单向阀34与主回水管1间的导流管相互连通,所述的排水口32通过控制阀与分流管6相互连通,所述的增压口33分别与空气增压泵5和泄压阀34相互连通,且所述的空气增压泵5和泄压阀34相互并联。

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蓄水罐3外表面另设若干散热翅板14,且各散热翅板14环绕缓冲蓄水罐3轴线均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回水管1与导流管12间通过水过滤装置15相互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11为基于FPGA芯片和DSP芯片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自动控制电路。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11另设无线数据通讯模块。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时,高温冷却水通过主回水管输送到缓冲蓄水罐内,然后通过分流管将缓冲蓄水罐内的高温冷却水输送到各水冷塔位置处,其中冷却水在输送到水冷塔时,首先经过导流管中的第一个工作组对冷却水从缓冲蓄水罐流出的压力进行检测,并在冷却水压力过大时,由节流阀对冷却水流量调节,当冷却水压力不足时,则由空气增压泵和增压水泵对冷却水进行增压,以满足水冷塔运行需要,同时在冷却水经过调压后,由第二个工作组对调压后的冷却水压力检测,并以第二个工作组检测数据作为增压水泵、空气增压泵、节流阀运行控制反馈信号,从而实现平衡各水冷塔运行压力的需要。

其中当冷却水水量不足时,则通过空气增压泵为缓冲蓄水罐内补充高压空气来实现对欠缺部分的冷却水压力进行补充。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有效的避免冷却水中固体杂质污染物对水冷塔管路造成堵塞及对水冷塔表面造成污染,从而提高水冷塔运行稳定性和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有效的对回流到水冷塔的冷却水水压进行调节,从而满足不同水冷塔对冷却水冷却作业时的压力调节能力,除此之外,还可在冷却水水量不足时,满足在水量减少的同时位置输送到水冷塔冷却水压力恒定,从而提高水冷塔运行的稳定性。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