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装置真空层结构及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849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储能装置真空层结构及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装置真空层结构及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能源节约已经成为必然和社会共识,各种电器越来越朝向节省能源、使用方便、节约空间、安全高效和一机多能等特点的方向发展。储能装置作为各大办公大楼以及实验当中重要的一员也不例外。

通常的储能装置是由一个特定空间外加一保温层的一个简易装置。为了适应节约能源需求,减少所储存能量的散失,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更能减少能量散失的保温材料做成的储能装置,其中以目前常见的储冰槽最为常见,该结构是一个特定形状的中空装置,并且在装置的外表面附一保温层,内部加入盐水作为储存冷量的物质,通过与外界管道内的流体进行能量交换达到储存冷量的效果。这种结构的储能装置可以储存大量的能量并且在使用上也较为方便。

但是,目前的这种储能方式中的储能的部分和外部的壳体之间存在大量气体,由于气体会导致储能部分和外部壳体之间存在能量的辐射,导致能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储能装置真空层结构,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储能部分和外部壳体之间存在的导热和对流,导致储能过程能量损耗过多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真空层结构,包括:内胆和外壳;

所述内胆用于能量储存,所述内胆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内胆和所述外壳之间的空间为真空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连通有管道,所述管道上连接有真空泵和压力表,所述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胆之间的压力,当压力超出给定值时,所述真空泵用于将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胆之间的空气抽出,以使所述内胆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真空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内胆包括第一侧壁、第一底面和第一顶面,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底面上均设置有第一磁性物质,所述外壳包括第二侧壁、第二顶面和第二底面,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二底面上设置有第二磁性物质,所述第一磁性物质和所述第二磁性物质相互靠近一端的磁极相同,以使所述内胆可悬浮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面固定连接在第一侧壁的一端,且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一侧壁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底面和第二顶面分别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的底端和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环槽,所述第一底面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环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均设置有第一磁性物质,且所述第一磁性物质与所述第一安装环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边沿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三安装环槽,所述第二底面上设置有第四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环槽和所述第四安装槽内均设置有第二磁性物质,且所述第二磁性物质与所述第三安装环槽和所述第四安装槽的边沿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内胆还包括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第一底面一端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固定环与所述第一侧壁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固定环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螺纹孔和第一环槽,多个所述第一螺纹孔沿所述第一固定环的周向均匀排布;

所述第一底面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螺纹孔匹配的第二螺纹孔,螺栓穿过第二螺纹孔进入第一螺纹孔将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一固定环连接,所述第一环槽匹配的第二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和所述第二环槽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圈。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设置在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第二底面一端的内侧,且所述第二固定环与所述第二侧壁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二固定环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螺纹孔和第三环槽,所述第三螺纹孔沿所述第二固定环的周向均匀排布;

所述第二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匹配的第四螺纹孔,螺栓穿过第四螺纹孔进入第三螺纹孔将所述第二底面与所述第二固定环连接,所述第二底面上还设置有与第三环槽匹配的第四环槽,密封胶圈设置在第三环槽和第四环槽之间。

一种储能装置,具有上述的储能装置真空层结构,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顶端;

所述端盖包括盖体、换热管道和电磁铁,所述换热管道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均设置在所述盖体的顶端,所述换热管主体呈“S”型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底端,所述电磁铁卡接在所述盖体上,所述电磁铁用于将所述内胆吸附至与换热管抵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换热板和保温层,所述换热板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底端,且所述换热板与所述换热管抵接,所述换热板与所述盖体一体化设置;所述保温层将所述外壳和所述端盖的外侧包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真空层结构,包括:内胆和外壳;

所述内胆用于能量储存,所述内胆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内胆和所述外壳之间的空间为真空空间。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储能部分和外部壳体之间存在的导热和对流,导致储能过程能量损耗过多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内胆侧壁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内胆底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外壳侧壁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外壳侧壁的局部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外壳底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端盖的半剖视图。

图标:100-内胆;200-外壳;300-端盖;110-第一侧壁;120-第一底面;111-第一固定环;112-第一安装环槽;121-第二安装槽;122-第二螺纹孔;210-管道;220-第二侧壁;230-第二底面;221-第三安装环槽;222-第二固定环;231-第四螺纹孔;232-第四安装槽;310-电磁铁;320-换热管主体;321-流体入口;322-流体出口;330-换热板;340-盖体;1110-第一螺纹孔;2220-第三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真空层结构,包括:内胆100和外壳200;

所述内胆100用于能量储存,所述内胆100设置在所述外壳200内,所述内胆100和所述外壳200之间的空间为真空空间。

其中,在外壳200的内表面上镀有一层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例如:镀银(银镜反应)、抛光氧化镜面铝、光亮铬和抛光不锈钢等等,通过将外壳200的内壁上设置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以降低内胆100为外壳200之间的辐射散热。

本实施例中,内胆100设置在外壳200内,内胆100用于储能能量,将内胆100和外壳200之间间隙的空间设置为真空空间,可以有效的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储能部分和外部壳体之间存在能量辐射,导致能量损失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外壳200的侧壁上连通有管道210,所述管道210上连接有真空泵和压力表,所述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外壳200和所述内胆100之间的压力,当压力超出给定值时,所述真空泵用于将所述外壳200和所述内胆100之间的空气抽出,以使所述内胆100与所述外壳200之间形成真空空间。

本实施例中,在外壳200的侧壁上连接有管道210,并且在管道210的一端连接真空泵和压力表,所述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外壳200和所述内胆100之间的压力,当压力超出给定值时,真空泵工作可将外壳200和内胆100之间的空气抽出,以使外壳200和内胆100之间形成真空空间,以减小内胆100内储存的能量的损耗。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内胆侧壁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内胆底面的局部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外壳侧壁的局部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外壳底面的局部剖视图。如图2、3、4和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内胆100包括第一侧壁110、第一底面120和第一顶面,所述第一侧壁110和所述第一底面120上均设置有第一磁性物质,所述外壳200包括第二侧壁220、第二顶面和第二底面230,所述第二侧壁220和第二底面230上设置有第二磁性物质,所述第一磁性物质和所述第二磁性物质相互靠近一端的磁极相同,以使所述内胆100可悬浮的设置在所述外壳200内部。

第一磁性物质和第二磁性物质可为磁铁或者是永磁。

本实施例中,在内胆100的第一侧壁110和第一底面120上均设置有第一磁性物质,在外壳200的第二侧壁220和第二底面230上也均设置有第二磁性物质,并且,第一磁性物质和第二磁性物质相互抵靠的一端的磁极相同,通过同性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使内胆100可悬浮的设置在外壳200的内部,这样,可以避免内胆100在储能的过程中与外壳200之间的接触,从而使内胆100和外壳200之间不会发生接触式的能量传递,减小能量的损失。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面固定连接在第一侧壁110的一端,且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一侧壁110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底面120与所述第一侧壁110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底面230和第二顶面分别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220的底端和顶端。

其中,第一侧壁110与第一底面1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在第一侧壁110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滑槽,多个滑槽沿第一侧壁110的底面均匀排布,在第一底面120与第一侧面相对抵靠的一端设置有多个与滑槽匹配的滑道,通过滑槽与滑道的连接,将第一侧壁110与第一底面120连接。

或者,在第一侧壁110的底端设置有多个插槽,在插槽内设置有多个环槽,环槽沿插槽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在第一底面120与第一侧面相抵接的一端上设置有多个插接杆,在插接杆上设置有与环槽匹配的环形凸起。

第二侧壁220和第二底面23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与第一侧壁110和第一底面120的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底面120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一侧壁110的底端,第一顶面固定设置在第一侧壁110的顶端,且第一顶面与第一侧壁110一体化设置,第二底面230和第二顶面分别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侧壁220的底端和顶端。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设置,使对装置内部的进行检修和维护变的方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11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环槽112,所述第一底面12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21,所述第一安装环槽112和所述第二安装槽121内均设置有第一磁性物质,且所述第一磁性物质与所述第一安装环槽112和所述第二安装槽121的边沿留有间隙。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侧壁110和第一底面120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环槽112和第二安装槽121,第一安装环槽112和第二安装槽121内均用于装设第一磁性物质,并且第一磁性物质与第一安装环槽112和第二安装槽121的边沿留有间隙,当安装槽受到到热胀的时候,减小对第一磁性物质的损害。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真空层机构的外壳侧壁的局部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壁220上设置有第三安装环槽221,所述第二底面230上设置有第四安装槽232,所述第三安装环槽221和所述第四安装槽232内均设置有第二磁性物质,且所述第二磁性物质与所述第三安装环槽221和所述第四安装槽232的边沿留有间隙。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侧壁220和第二底面230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安装环槽221和第四安装槽232,第三安装环槽221和第四安装槽232内均用于装设第二磁性物质,并且第一磁性物质与第三安装环槽221和第四安装槽的边沿留有间隙,当安装槽受热膨胀的时候,减小对第二磁性物质的损害。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内胆100还包括第一固定环111,所述第一固定环111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110靠近所述第一底面120一端的内侧,且所述第一固定环与所述第一侧壁110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固定环1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螺纹孔1110和第一环槽,多个所述第一螺纹孔1110沿所述第一固定环的周向均匀排布;

所述第一底面120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螺纹孔1110匹配的第二螺纹孔122,螺栓穿过第二螺纹孔122进入第一螺纹孔1110将所述第一底面120与所述第一固定环连接,所述第一环槽匹配的第二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和所述第二环槽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圈。

其中,第一固定环111可设置在第一侧壁110的内侧,且固定环与第一侧壁110的截面呈“L”型,优选地第一固定环111上的第一螺纹孔1110为四个。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侧壁110远离所述端盖300一端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固定环111,并且第一固定环111与第一侧壁110一体化设置,可提高内胆100的密闭性,在第一固定环1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螺纹孔1110和第一环槽,在第一底面120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螺纹孔1110匹配的第二螺纹孔122,螺栓穿过第二螺纹孔122进入第一螺纹孔1110将所述第一底面120与所述第一固定环111连接,所述第一环槽匹配的第二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和所述第二环槽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圈,这样通过螺栓将第一底面120和第一固定环111连接,由于,螺栓和螺纹的连接,便于在安装过程中的操作,同时,螺纹和螺栓便于生产,在损坏时,便于更换,并且通过第一环槽和第二环槽设置了密封胶圈,有利于提高内胆100的密封性,提高装置的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外壳200还包括第二固定环222,所述第二固定环222设置在第二侧壁220靠近所述第二底面230一端的内侧,且所述第二固定环222与所述第二侧壁220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二固定环222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螺纹孔2220和第三环槽,所述第三螺纹孔2220沿所述第二固定环222的周向均匀排布;

所述第二底面23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2220匹配的第四螺纹孔231,螺栓穿过第四螺纹孔231进入第三螺纹孔2220将所述第二底面230与所述第二固定环222连接,所述第二底面230上还设置有与第三环槽匹配的第四环槽,密封胶圈设置在第三环槽和第四环槽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侧壁230靠近第二底面230一端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环222,第二固定环222与第二侧壁220一体化设置,并在第二固定环222上设置多个第三螺纹孔2220和第三环槽,通过在第二底面230上设置有第三螺纹孔2220匹配的第四螺纹孔231,螺栓穿过第四螺纹孔231和第三螺纹孔2220将第二底面230和第二固定环222连接,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提高可操作性,同时,由于在第三环槽和第四环槽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圈,可提高第二底面230与第二固定环222之间的密封性。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主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端盖的半剖视图。如图7和8所示,一种储能装置,具有上述的储能装置真空层结构,包括端盖300,所述端盖300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外壳200的顶端;

所述端盖300包括盖体340、换热管道210和电磁铁310,所述换热管道210的流体入口321和流体出口322均设置在所述盖体340的顶端,所述换热管主体320呈“S”型设置在所述盖体340的底端,所述电磁铁310卡接在所述盖体340上,所述电磁铁310用于将所述内胆100吸附至与换热管抵接。

其中,电磁铁310的个数可以为多个,在盖体340上设置有多个卡槽,多个电磁铁310均匀卡接在盖体340上,并且在卡槽和电磁铁310之间通过胶黏剂进行密封设置,优选地,电磁铁310的个数为四个,盖体340上卡槽设置为四个。

其中,换热管主体320也可呈蛇形均匀排布地设置在盖体340的底端。

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气体通过换热管的流体入口321进入,通过换热管的主体从换热管的流体出口322流出,由于换热管的主体设置在盖体340的底端,当电磁铁310通电将内胆100吸附至与换热管接触时,换热管与内胆100进行能量交换,再能量交换完成之后,地磁铁断电,内胆100受自身的重量下降,最终悬浮在外壳200内部。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换热板330和保温层,所述换热板330设置在所述盖体340的底端,且所述换热板330与所述换热管抵接,所述换热板330与所述盖体340一体化设置;所述保温层将所述外壳200和所述端盖300的外侧包裹。

其中,换热板330的材质优选为黄铜,换热板330优选为圆柱形具有较小的高度。

换热板330与盖体34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并在盖体340的底端设置有多个螺母预留孔,在换热板330上设有与通孔或者螺纹孔与螺母预留孔匹配,通过螺栓加固换热板330和盖体340之间连接的稳定,且换热板330与盖体340之间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下压合而成。

本实施例中,换热板330设置在所述盖体340的底端,且所述换热板330与所述换热管抵接,这样,当电磁铁310通电之后,内胆100向上运动到与换热板330接触即停止向上运动,由于,换热管主体320与换热板330抵接,这样,换热管内的热量会传递到换热板330上,换热板330的表面积大与换热管,从而可以加快与内胆100之间的能量传递,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在外壳200和盖体340的外侧包裹有保温层,通过保温层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地减小外壳200与外部环境的能量交换,从而减小能量的损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