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胶炉风道及排胶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465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排胶炉风道及排胶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胶炉风道及排胶炉。



背景技术:

在热敏电阻等电子元器件生产过程中,排胶是其中的一道工序,排胶操作主要通过排胶炉完成,排胶炉中设有用于热空气流动的流道。

现有技术中的排胶炉中的风道设计不良,部分热空气从风道内散出,从而使热空气的利用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胶炉风道,以缓解现有技术中风道设计不良从而使热空气利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胶炉风道包括:热循环腔、循环组件和两片导风片,所述循环组件设于所述热循环腔的顶部,两片所述导风片相对地设于所述热循环腔的两侧,两片所述导风片的下端均设有挡风部,两个所述挡风部均位于两片所述导风片之间;

其中一片所述导风片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加热件。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组件包括电机和与所述电机连接的风轮,所述电机和所述风轮均位于所述热循环腔的顶部且所述风轮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热循环腔包括一个顶板和两个侧板,所述顶板位于所述循环组件的下方,两个所述侧板相对地设于两片所述导风片之间且均与所述顶板连接;

两个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通风孔。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片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内部与所述热循环腔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和多个所述出风口沿所述热循环腔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片包括竖直部和与所述竖直部连接的弧形部,所述竖直部位于所述弧形部的上方且与所述循环组件相对设置;

所述弧形部向远离所述循环组件的方向凸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胶炉风道包括:热循环腔、循环组件和两片导风片,循环组件设于热循环腔的顶部,两片导风片相对地设于热循环腔的两侧,两片导风片的下端均设有挡风部,两个挡风部均位于两片导风片之间;其中一片导风片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加热件。在排胶炉工作过程中,冷空气从导风片上的进风口进入热循环腔,经过加热件时被加热,被加热的热空气经过循环组件时热量被搅拌均匀,然后流动至进风口相对的导风片上,接触到相对的导风片后沿导风片向下流动,流动至导风片的下侧后挡风部防止热空气从热循环腔的下端流出,引导热空气向设置进风口的导风片流动,与设置进风口的导风片的下侧接触后,导风片上的挡风部引导热空气沿导风片向上流动,流动至导风片的上侧时在循环组件的作用下热空气再与对面的导风片的上侧接触,重复上述过程在热循环腔内循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胶炉风道的导风片能够防止热空气从热循环腔的底部排出,使热空气在热循环腔内循环,提高热空气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胶炉,以缓解现有技术中风道设计不良从而使热空气利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胶炉包括壳体、输料组件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排胶炉风道,所述排胶炉风道位于所述输料组件的上方,所述排胶炉风道和所述输料组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输料组件包括驱动件和多根辊棒,多根所述辊棒均位于所述排胶炉风道中的热循环腔的下方且长度方向均与所述热循环腔的延伸方向垂直,多根所述辊棒均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与多根所述辊棒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多根所述辊棒的下侧设置有接胶件。

进一步的,所述排胶炉的下侧设置有支架。

所述的排胶炉与上述的排胶炉风道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热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胶炉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胶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胶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热循环腔;110-顶板;120-侧板;130-加热件;210-电机;220-风轮;300-导风片;310-竖直部;311-进风管;312-出风管;320-弧形部;400-壳体;410-辊棒;420-接胶件;430-出胶管;500-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热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热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胶炉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胶炉风道包括:热循环腔100、循环组件和两片导风片300,循环组件设于热循环腔100的顶部,两片导风片300相对地设于热循环腔100的两侧,两片导风片300的下端均设有挡风部,两个挡风部均位于两片导风片300之间;其中一个导风片300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加热件130。

进一步的,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管311,进风管311的内部与热循环腔100相通,热空气通过进风管311进入热循环腔100。

进一步的,循环组件包括电机210和与电机210连接的风轮220,电机210和风轮220均位于热循环腔100的顶部且风轮220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

如图1所示,电机210位于热循环腔100的外部,风轮220位于热循环腔100的内部,风轮220的轴线与电机210的输出轴的轴线重合且与电机210的输出轴连接;风轮220上设有多个倾斜方向相同的叶片,电机210带动风轮220绕风轮220的轴线转动时,风轮220使热循环腔100的上部的热空气自图1所示的左侧流动至右侧。在排胶炉工作过程中,在风轮220的作用下,上部的热空气自右向左流动,从而推动与左侧导风片300接触的热空气向下流动,下部热空气自左向右流动,与右侧导风片300接触的热空气向上流动,从而实现热空气在热循环腔100内的循环流动。

进一步的,电机210和风轮220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电机210和多个风轮220一一对应连接,且沿热循环腔100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使电机210和风轮220的数量均为多个,使热循环腔100内不同的位置均可实现热空气的循环。

进一步的,热循环腔100包括一个顶板110和两个侧板120,顶板110位于循环组件的下方,两个侧板120相对地设于两片导风片300之间且均与顶板110连接;两个侧板120上均设置有通风孔。

如图1所示,一个侧板120连接于顶板110的一端、另一侧板120连接于顶板110的相对的另一端,两个侧板120的侧端面均与顶板110的下端面垂直;顶板110和两个侧板120均位于两片导风片300之间;两个侧板120上均设有多个通风孔,多个通风孔在侧边的侧端面上均匀分布。在排胶炉工作过程中,工件从顶板110与两个侧板120围成的区域内通过,从进风口进入的热空气进入热循环腔100,并通过侧板120上的通风孔进入或流出顶板110与两个侧板120围成的区域,实现在热循环腔100内的循环。

在排胶炉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废气,为防止废气对工件造成影响,导风片300上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管312,出风管312的内部与热循环腔100相通。

如图1所示,出风口与进风口设于同一导风片300上,出风口位于进风口的下侧且出风口的中心与进风口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面上;出风管312设于出风口的背离热循环腔100的一侧,出风管312的轴线与出风口的轴线重合。排胶炉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从出风口处排出,并通过出风管312排放至指定的位置,防止对工件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沿热循环腔100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

具体地,进风口的数量与出风口的数量相等,相同数量的进风口与出风口一一相对设置,相对设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导风片300上沿热循环腔100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将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可使热空气通过多个进风口进入热循环腔100内,使热循环腔100内的热空气分布均匀;在热循环腔100内不同位置产生的废气可通过相应位置的出风口及时排除,防止废气在热循环腔100内堆积对工件产生影响。

进一步的,导风片300包括竖直部310和与竖直部310连接的弧形部320,竖直部310位于弧形部320的上方且与循环组件相对设置;弧形部320向远离循环组件的方向凸出。

弧形部320为四分之一圆弧,圆弧的两端均设有直边,两个直边相互垂直,弧形部320通过直边与竖直部310连接;进风口设置于竖直部310的远离弧形部320的端部。在将导风片300设置于热循环腔100的两侧时,竖直部310位于弧形部320的上方,竖直部310沿竖直方向设置,弧形部320向远离循环组件的方向凸出,在弧形部320的两个直边中,一个沿竖直方向设置、另一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两片导风片300的水平设置的直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热空气沿图1所示的左侧的导风片300的竖直部310向下流动,流动至弧形部320时,弧形部320对热空气进行阻挡,防止热空气从热循环腔100的底部流出,同时使热空气向右侧的弧形部320流动,热空气流动至右侧的弧形部320时,沿弧形部320的端面向竖直部310流动,进而沿竖直部310向热循环腔100的顶部流动。使导风片300包括竖直部310和弧形部320,实现对热空气的阻挡和沿竖直方向流动的引导,使热空气在热循环腔100内循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胶炉风道包括:热循环腔100、循环组件和两片导风片300,循环组件设于热循环腔100的顶部,两片导风片300相对地设于热循环腔100的两侧,两片导风片300的下端均设有挡风部,两个挡风部均位于两片导风片300之间;其中一片导风片300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加热件130。在排胶炉工作过程中,冷空气从导风片300上的进风口进入热循环腔100,经过加热件130时被加热,被加热的热空气经过循环组件时热量被搅拌均匀,然后流动至进风口相对的导风片300上,接触到相对的导风片300后沿导风片300向下流动,流动至导风片300的下侧后挡风部防止热空气从热循环腔100的下端流出,引导热空气向设置进风口的导风片300流动,与设置进风口的导风片300的下侧接触后,导风片300上的挡风部引导热空气沿导风片300向上流动,流动至导风片300的上侧时在循环组件的作用下热空气再与对面的导风片300的上侧接触,重复上述过程在热循环腔100内循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胶炉风道的导风片300能够防止热空气从热循环腔100的底部排出,使热空气在热循环腔100内循环,提高热空气的利用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胶炉,以缓解现有技术中风道设计不良从而使热空气利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排胶炉包括壳体400、输料组件和实施例一提供的排胶炉风道,排胶炉风道位于输料组件的上方,排胶炉风道和输料组件均设于壳体400内。

如图2和图3所示,排胶炉风道中的多个电机210设于壳体400的外部,且沿壳体40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风轮220设于壳体400的内部,风轮220与电机210连接;热循环腔100位于风轮220的下侧,两片导风片300相对地设于热循环腔100的两侧;输料组件位于热循环腔100的下侧。排胶炉工作过程中,输料组件输送工件在热循环腔100内沿热循环腔100的延伸方向运动,冷空气通过导风片300上进风口进入热循环腔100,在经过加热件130时被加热在风轮220的作用下热空气在热循环腔100内循环对工件进行加热,产生的废气通过导风片300上的出风口排出,同时,导风片300上的挡风片防止热空气从输料组件的下方排出,提高热空气的利用率。

进一步的,输料组件包括驱动件和多根辊棒410,多根辊棒410均位于排胶炉风道中的热循环腔100的下方且长度方向均与热循环腔100的延伸方向垂直,多根辊棒410均与壳体400转动连接,驱动件与多根辊棒410传动连接。

多个辊棒410的直径相等,且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在输料过程中,驱动件驱动多根辊棒410绕其自身的轴线向相同的方向转动,将工件从热循环腔100的一端输送至另一端。

进一步的,多根辊棒410的下侧设置有接胶件420。

如图3所示,接胶件420包括两块长度方向与热循环腔100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接胶板,两块接胶板相对地设于多根辊棒410的下方,相对的端部连接;两块接胶块均自自由端至连接端向下倾斜,形成漏斗状;两块接胶板的自由端与壳体400内的支撑架连接,两块接胶板的连接处设有多个沿接胶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出胶口,每个出胶口的下方均设有出胶管430。当工件上的胶在热空气的作用下熔化后从辊棒410的缝隙滴落至接料板上,并从出胶口处排出,沿出胶管430排放至指定的位置。

进一步的,排胶炉的下侧设置有支架500。

如图3所示,支架500位于壳体400的下侧且与壳体400的下端连接。支架500对排胶炉起到支撑作用,方便利用排胶炉进行相应的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热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