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中供能的高层建筑能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0554阅读:6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中供能领域,具体涉及高层建筑的集中供能系统。



背景技术:

在集中供能领域中,高层建筑能源系统设计一直是设计单位重点关注的技术难题之一。由于在将空调水输送至高区建筑过程中阻力大。如果高低区建筑共用一套管网系统,在建筑用能负荷较大时,二次侧管网会出现严重的水利失衡现象,低区建筑空调效果会好于高区建筑,高区建筑的供能效果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中供能的高层建筑能源系统,能够保障高层建筑空调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集中供能的高层建筑能源系统,包括集中供能系统冷热源、空调侧一级循环泵、电动调节阀,电动调节阀一路连接高区建筑空调循环泵、高区电动调节阀一和高区建筑换热器,另一路连接低区建筑空调循环泵、低区电动调节阀一和低区建筑换热器,高区建筑换热器和低区建筑换热器之间连接有电动平衡阀,高区建筑换热器连接高区电动调节阀二,高区电动调节阀二连接高区建筑,低区建筑换热器连接低区电动调节阀二,低区电动调节阀二连接低区建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换热站+高低区建筑独立系统”的设计方法,分别为低区建筑、高区建筑设计相对独立的空调系统,以满足全部用户的用能需求,通过采用电动阀门、自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实现自动控制、优化负荷、节约能源的目标。

采用“换热站+高低区建筑独立系统”的设计方法,确保高低区建筑供能效果。由于高区建筑空调水输送阻力大,在用户用能负荷较大时,低区建筑空调效果往往会好于高区建筑。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换热站以及高低区建筑独立输送系统的方案,分别为高低区建筑配置了空调循环泵、阀门、换热器等设备,将这些设备安装于换热站中,根据高低区建筑用户负荷选择相应杨程、功率的空调循环泵以及换热器,确保了高层建筑的空调效果。

采用电动阀门、自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实现了自动控制、节约了能源。由于集中供能系统设备多、管网长、用户多,根据用户负荷确定冷热源输送量就显得至关重要。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电动阀门、自动系统的方式,能根据用户用能需求合理输送冷热源,既实现了对整个集中供能系统的自动控制,又达到了优化负荷、节约能源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一种集中供能的高层建筑能源系统,主要由集中供能系统冷热源1、空调侧一级循环泵2、电动调节阀3、高区建筑空调循环泵4、高区电动调节阀一5、高区建筑换热器6、换热站7、高区电动调节阀二8、高区建筑9、建筑10、低区建筑11、低区电动调节阀二12、电动平衡阀13、低区建筑换热器14、低区电动调节阀一15以及低区建筑空调循环泵16构成。其中产生集中供能系统冷热源1的技术方式(设备)很多,比如风冷热泵主机、地源热泵主机、江(河、湖、海)水源热泵主机、生物质能锅炉、燃气(煤、油)锅炉等等。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集中供能系统冷热源1经过空调侧一级循环泵2、空调一次侧输送管网以及电动调节阀3等被输送至安装于临近高层建筑 10的换热站7中,换热站7中安装了分别针对低区建筑11以及高区建筑9的设备,冷热源从换热站7中被两套系统(设备、管网)分别输送至低区部分11以及高区建筑9中,具体是:冷热源经过低区建筑空调循环泵16、低区电动调节阀15一、低区建筑换热器14以及低区电动调节阀二12被输送至低区建筑11 末端为用户提供冷(热)服务,同时,冷热源也会经过高区建筑空调循环泵4、高区电动调节阀一5、高区建筑换热器6以及高区电动调节阀二8被输送至高区建筑9末端为用户提供冷(热)服务。从换热站7开始,建筑10中的低区建筑 11以及高区建筑9分别对应一套系统,即分别设计二次侧空调循环泵、阀门、管网、换热器等。

换热站7主要由高区建筑空调循环泵4、高区电动调节阀一5、高区建筑换热器6、电动平衡阀13、低区建筑换热器14、低区电动调节阀一15以及低区建筑空调循环泵16组成。其中,高区建筑空调循环泵4、高区电动调节阀一5以及高区建筑换热器6对应的是高区建筑9,而低区建筑空调循环泵16、低区电动调节阀一15以及低区建筑换热器14对应的是低区建筑11。通常情况下,由于高区建筑9较高,空调水输送阻力大,高区建筑空调循环泵4的扬程及功率会大于低区建筑空调循环泵16。电动平衡阀13的作用是调节低区建筑11及高区建筑9空调系统的水力平衡。

在集中供能领域中,针对区域内高层建筑,除了设计换热站外,还会将高层建筑划分为低区、高区分别设计空调系统,建筑10就由低区建筑11与高区建筑10组成。

为了集中供能系统更加节能,本实用新型中设计了很多电动调节阀、电动平衡阀,目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合理调节空调水流量,以达到优化负荷的目标,使得整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既能为用户提供优质能源服务,又确保了整个系统的节能效果,实现了自动控制、优化负荷需求、节约能源的目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