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648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壁挂式室内机其出风口设置在面板的面板上,当壁挂式室内机送风时,是通过风轮将换热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吹出的。当用户处于该空调器送风范围内时,从空调器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流速较快,会直接吹向用户。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冷风长时间地直接吹在用户体表,容易导致人体不适,不利于用户身体健康,尤其对于老人、小孩等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壁挂式室内机,旨在能够切换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方向,以避免出风气流直接吹向用户,进而提高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舒适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包括有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空调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两挡风板、推动机构及两翻转机构;其中,所述壳体具有一出风口;所述两所述挡风板呈上下排布于所述出风口;所述推动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内,且连接两所述挡风板,以推动两所述挡风板向远离或靠近所述出风口移动;所述两翻转机构安装于所述推动机构,且依次对应连接两所述挡风板,以驱动两所述挡风板翻转。优选地,所述推动机构包括两组分别对应驱动两所述挡风板的驱动组,每一所述驱动组包括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的齿轮,以及推杆,所述推杆可内外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壁,所述推杆的外端与所述挡风板连接,且所述推杆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优选地,两所述翻转机构分设于两组所述驱动组上,每一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驱动组的推杆外端上的第二电机,所述挡风板的迎风面设有凸耳,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凸耳连接,以驱动所述挡风板上下翻转。优选地,所述挡风板的迎风面设有多个沿所述挡风板宽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槽,且多个所述导流槽沿所述挡风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优选地,所述导流槽的深度在所述导流槽的导流方向上呈逐渐减小设置。优选地,所述导流槽具有两相连的导风面,所述两导风面所成的夹角范围为30°~120°。优选地,每一所述挡风板的迎风面自其上边缘向其下边缘呈向外凹的弧状设置。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具有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出风风道,所述蜗壳于所述出风风道内转动安装有导流板。优选地,所述挡风板的迎风面设有保温层。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设置两呈上下排布于所述出风口上的挡风板,并通过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推动机构,推动两所述挡风板于所述出风口的外侧做远离或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往复运动,以使所述两挡风板能够获得较大的翻转空间,并在所述推动机构推动两所述挡风板远离所述出风口后,通过安装于所述推动机构上的两翻转机构,分别驱动两所述挡风板翻转,以改变两挡风板的偏转角度,如此则可通过两挡风板将出风气流引导至不同的方向,从而实现切换所述出风口出风气流的流向。且由于所述两挡风板是在所述出风口的外侧翻转进行导风,故而经所述出风口吹出的出风气流,将顺沿所述挡风板吹向较远的位置,最后才扩散至室内环境中,从而可对较远离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区域进行制冷/制热。而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挡风板仅在出风口内摆动来改变出风气流的流向,出风气流自所述出风口吹出后立即向出风口周向扩散,难以对较远离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区域进行制冷/制热。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壁挂式室内机的挡风板,还起到延长出风气流的送风距离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壁挂式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壁挂式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壁挂式室内机的正常出风模式的示意图;图4为图2的壁挂式室内机的无风感出风模式之一的示意图;图5为图2的壁挂式室内机的无风感出风模式之二的示意图;图6为图2的壁挂式室内机的无风感出风模式之三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壳体410出风风道110面板10挡风板111进风口10A第一挡风板200换热器10B第二挡风板300风轮20导流板400蜗壳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室外侧”、“室内侧”等的描述,则该“室外侧”、“室内侧”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室外侧”、“室内侧”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壁挂式室内机及包括有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空调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切换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方向,以避免出风气流直接吹向用户,进而提高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舒适度。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壁挂式室内机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100、两挡风板10、推动机构(未图示)及两翻转机构(未图示);其中,壳体100具有一出风口;挡风板10呈上下排布于所述出风口;所述推动机构设于壳体100内,且连接两挡风板10,以推动两挡风板10向远离或靠近所述出风口移动;所述两翻转机构安装于所述推动机构,且依次对应连接两挡风板10,以驱动两挡风板10翻转。具体地,壳体100的顶部具有一进风口111,壳体100内部于进风口111的下侧依次设有换热器200及风轮300;壳体100包括面板110,所述出风口设于面板110的下端。所述空调室内机工作时,室内的气流自进风口111进入,经换热器200换热后,由风轮300驱动而流向出风口送出。挡风板10呈上下排布于所述出风口,并通过所述推动机构,推动两挡风板10向远离所述出风口移动而将所述出风口打开,或者推动两挡风板10向靠近所述出风口移动而将所述出风口闭合。所述两翻转机构安装于所述推动机构,且依次对应连接两挡风板10,以在所述推动机构推动两挡风板10远离所述出风口后,所述两翻转机构分别驱动两挡风板10翻转,以改变两挡风板10的偏转角度,如此则可通过两挡风板10将出风气流引导至不同的方向,从而实现切换所述出风口出风气流的流向。应说明的是,所述推动机构推动两挡风板10远离或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往复运动,均是在所述出风口的外侧进行,如此是为了使挡风板10能够获得较大的翻转空间,避免挡风板10在翻转过程中受到所述出风口周缘的干涉。当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工作时,利用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控制器,控制所述推动机构推动挡风板10远离出风口后,再控制所述两翻转机构分别驱动两挡风板10翻转,通过控制两挡风板10翻转的角度,即可切换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多种出风模式。以下将对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各出风模式进行详细介绍,为便于说明,在此将两挡风板10中较位于上方的挡风板10定义为第一挡风板10A,较位于下方的挡风板10定义为第二挡风板10B:请参阅图3,在此模式下,第一挡风板10A和第二挡风板10B分别翻转至此两者的迎风面呈相对设置。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气流未被划分,仅形成一股气流直接自所述出风口吹出,实现快速制冷,此模式适用于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制冷初期,对室内进行快速降温。请参阅图4,在此模式下,第一挡风板10A翻转至其迎风面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上缘,所述第而挡风板10翻转至其迎风面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下缘。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气流被两挡风板10划分为两股气流,其中,第一股气流顺沿第一挡风板10A的迎风面倾斜向上吹出,再呈喷洒状自然沉降下来,在此过程中,风速减小,不会直接吹向用户;第二股气流顺沿第二挡风板10B的迎风面倾斜向下吹向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挂墙,故所述第二股气流亦不会吹向用户。且在此模式下,第一挡风板10A的背风面和第二挡风板10B的背风面之间形成有较小的间隙,有较少量的出风气流自该间隙中通过,并吹向第一挡风板10A和第二挡风板10B的背风面,从而有效均衡第一挡风板10A和第二挡风板10B各自两板面的温差,从而避免在第一挡风板10A和第二挡风板10B的背风面产生冷凝水。即是说,在此模式下,所述壁挂式室内机实现两路出风,且两路均未直接吹向用户,实现无风感出风的同时,有效避免产生冷凝水。请参阅图5,在此模式下,第一挡风板10A和第二挡风板10B分别翻转至此两者的迎风面均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上缘。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气流被两挡风板10划分为两股气流,两股气流分别顺沿第一挡风板10A的迎风面、第二挡风板10B的迎风面倾斜向上吹出,再呈喷洒状自然沉降下来,在此过程中,出风气流被分散,风速减小,不会直接吹向用户。请参阅图6,在此模式下,第一挡风板10A和第二挡风板10B分别翻转至此两者的迎风面均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下缘。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气流被两挡风板10划分为两股气流,两股气流分别顺沿第一挡风板10A的迎风面、第二挡风板10B的迎风面倾斜向下吹出,在此过程中,出风气流被分散,风速减小,气流吹向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挂墙,故出风气流亦不会吹向用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00设置两呈上下排布于所述出风口上的挡风板10,并通过安装于壳体100内的推动机构,推动两挡风板10于所述出风口的外侧做远离或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往复运动,以使挡风板10能够获得较大的翻转空间,并在所述推动机构推动两挡风板10远离所述出风口后,通过安装于所述推动机构上的两翻转机构,分别驱动两挡风板10翻转,以改变两挡风板10的偏转角度,如此则可通过两挡风板10将出风气流引导至不同的方向,从而实现切换所述出风口出风气流的流向。由于挡风板10是在所述出风口的外侧翻转进行导风,故而经所述出风口吹出的出风气流,将顺沿挡风板10吹向较远的位置,最后才扩散至室内环境中,从而可对较远离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区域进行制冷/制热。而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挡风板10仅在出风口内摆动来改变出风气流的流向,出风气流自所述出风口吹出后立即向出风口周向扩散,难以对较远离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区域进行制冷/制热。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壁挂式室内机的挡风板10,还起到延长出风气流的送风距离效果。请参阅图2至图4,所述推动机构的结构有多种设置方式,所述推动机构可以一齐推动两挡风板10同步运动,或者推动两挡风板10各自独立运动。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控制两挡风板10的运动,所述推动机构包括两组分别用以对应驱动两挡风板10的驱动组,每一所述驱动组包括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的齿轮,以及推杆,所述推杆可内外滑动地安装于壳体100内,所述推杆的外端与挡风板10连接,且所述推杆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具体地,每一所述驱动组的第一电机、齿轮和推杆数量均为两个,两所述推杆均可内外滑动地安装于壳体100内,且两所述推杆的外端分别与一挡风板10的两端连接,两个齿轮分别与两个所述推杆的齿条啮合,两个所述第一电机分别对应驱动两所述齿轮,以带动两所述推杆向外或向内推动挡风板10移动。所述推杆滑动安装在壳体100内的方式,可以是在壳体100内设有套环或者滑道,所述推杆的内端通过所述套环或者滑道而与壳体100滑动连接,为防止所述推杆自所述套环滑脱,所述推杆的内端与所述套环设有适配的防脱结构,如防脱卡扣或防脱自锁弹片等。为减小所述第一电机的耗能,所述驱动装置还可以在所述推杆的内端设置一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推杆内端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壳体100连接,以利用所述复位弹簧的弹性辅助所述推杆往复运动,从而可减小所述第一电机的耗能。在其他实施例中,若所述推动装置一齐驱动两挡风板10同步运动,则所述推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的齿轮,以及推杆支架。所述推杆支架可内外滑动地安装于壳体100内,所述推杆支架具有与第一挡风板10A连接的第一推杆、与第二挡风板10B连接的第二推杆,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的连接杆。所述第一推杆或所述第二推杆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以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推杆支架向内或向外滑动,以带动两挡风板10于所述出风口外侧往复运动。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翻转机构的结构有多种设置方式,在此并没有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两所述翻转机构分设于两组所述驱动组上,每一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驱动组的推杆外端上的第二电机,挡风板10的迎风面设有凸耳,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凸耳连接,以驱动挡风板10上下翻转。具体地,每一所述推杆的外端设于电机盒,所述翻转机构的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盒内,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自所述电机盒伸出而与所述凸耳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挡风板10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机构可以包括安装于所述推杆外端的第二电机及曲柄,所述曲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连接,所述曲柄的另一端与挡风板10的迎风面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用以驱动所述曲柄摆动而带动挡风板10上下翻转。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挡风板10可以呈平板状设置,亦可以呈弧状设置,具体不设限定。但是,考虑到呈平板状的挡风板10,其导流效果较差,且当具有较大风速的出风气流直接击打在平板状的挡风板10上时,容易产生较大的噪声。故优选地,每一挡风板10的迎风面自其上边缘向其下边缘呈向外凹的弧状设置。如此设置,使得挡风板10的迎风面形成弧状导向面,当具有较大风速的出风气流吹至挡风板10的迎风面时,将顺沿该弧状导向面平滑吹出,以此增强其导流效果,且不易产生噪声。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挡风板10对出风气流进行疏流,挡风板10的迎风面设有多个沿挡风板10宽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槽(未图示),且多个所述导流槽沿挡风板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具体而言,挡风板1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导流槽可呈向所述出风口侧开口的U型或V型设置均可。挡风板10上的多个导流槽,一方面可在出风气流吹向挡风板10时,将出风气流梳流成多股较小的气流,从而使得出风气流较为平缓地向下扩散出去,避免风感过强而造成用户产生头晕或感冒等不适症状;另一方面,所述导流槽具有两相连的导流面,多个导流槽的导流面则相应地增大了挡风板10与出风气流的接触面积,有效增大了气流流动的风阻,从而有利于降低出风气流的风速,实现无风感出风。优选地,所述导流槽具有两相连的导流面,所述两导风面之间所成的夹角范围为30°~120°,例如45°、65°、85°或115°均可。若所述α小于30°,则导流槽120的两相连的导流面之间所成的夹角过小,导流槽120对出风气流的阻力较大,出风气流不易自导流槽120通过;若所述α大于120°,则导流槽120的两相连的导流面之间所成的夹角过大,导流槽120对出风气流的阻力较小,出风气流快速通过导流槽120,导致导流槽120对出风气流的梳流效果不明显。故将导流槽120的两相连的导流面之间所成的夹角范围限定为30°~120°。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强所述导流槽对出风气流的疏流效果,所述导流槽的深度在所述导流槽的导流方向上呈逐渐减小设置。这种设置方式,是考虑到,出风气流在进入导流槽之前的风速较大,若所述导流槽深度较小,出风气流易于冲出所述导流槽,而不易汇集至所述导流槽内吹出。因此,通过将所述导流槽的深度在所述导流槽的导流方向上呈逐渐减小设置,则可使得所述导流槽在其导流方向前端的槽腔较大,一方面所述导流槽与出风气流的接触面积较大,有利于增大风阻以减小出风气流的风速,另一方面可将较多的出风气流汇集所述导流槽内,增强导流效果;而所述导流槽在其导流方向后端的槽腔较小,则所述导流槽与出风气流的接触面积较小,风阻较小,有利于将出风气流自所述导流槽后端导出。考虑到,在不同模式下,两挡风板10上的导流槽的导流方向不同,故在设计时,应根据用户主要使用的出风模式进行选取。请参阅图4,若用户较为常用前述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无风感出风模式一,而其他出风模式使用较少,则以该出风模式一中两挡风板10的导流方向为准。其中,将第一挡风板10A上的导流槽的深度自第一挡风板10A的下缘向其上缘呈逐渐减小设置,以加强第一挡风板10A对出风气流向上疏流的效果;第二挡风板10B上的导流槽的深度自第二挡风板10B的上缘向其下缘呈逐渐减小设置,以加强第二挡风板10B对出风气流向上疏流的效果。从而可加强该出风模式的无风感出风效果。请参阅图5,若用户较为惯用前述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无风感出风模式二,则以该出风模式二中两挡风板10的导流方向为准。如图5所示,第一挡风板10A和第二挡风板10B上的导流槽的深度均自下向上呈逐渐减小设置,如此则可以加强第一挡风板10A与第二挡风板10B同时对出风气流向上疏流的效果。请参阅图6,若用户较为惯用前述所述壁挂式室内机的出风模式三,则以该出风模式三中两挡风板10的导流方向为准。即第一挡风板10A和第二挡风板10B上的导流槽的深度均自下向上呈逐渐减小设置,以加强第一挡风板10A与第二挡风板10B同时对出风气流向下疏流的效果。请参与图4至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所述风轮300驱动的出风气流有效引导到所述出风口,壳体100内设有蜗壳400,蜗壳400具有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出风风道410,蜗壳400于出风风道410内转动安装有导流板20。导流板20的转动安装方式可以是枢接或者铰接均可,通过调节导流板20转过的角度,可调节所述出风通道内气流的流向偏向两挡风板10的迎风面,进而可控制出风气流向上吹出或向下吹出的气流量。考虑到出风气流温度较低,当出风气流自所述出风口吹出时,两挡风板10的背风面产生冷凝水,故优选地,挡风板10的迎风面设有保温层。具体地,两挡风板10的迎风面均设有所述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可以是保温棉或者隔热泡沫,如此避免出风气流自所述出风口通过时,在挡风板10的背风面产生冷凝水。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