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及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9053发布日期:2018-10-02 18:44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及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联机热回收系统不仅有单冷和热泵型系统的功能,同时由于冷凝负荷和蒸发负荷都可以加以利用,所以能大大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热回收系统所有的室内机都可以单独制冷、制热,即在同一套系统中内机制冷和制热可同时存在;但是即便如此,热回收多联机在某些情况下还是会以较高负荷运行,而多联机变频空调系统在部分负荷时的节能效果比较显著,能效比相对较高;而现在热回收多联机都是自由运行,不会控制系统运行在最佳负荷区域,存在能量浪费的问题。

基于上述多联机空气调节器存在的技术问题,尚未有相关的解决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有效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及空气调节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多联机空气调节器均为自由运行,无法控制系统运行在最佳负荷区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包括压缩机组件、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室内机以及换向阀;换向阀和压缩机组件连接室外换热器一端与换向阀连接,其另一端和节流装置连接;室内机一端和换向阀连接,其另一端与节流装置连接;节流装置和室内机之间还设有蓄积或释放冷媒冷量的蓄冷装置;和/或,室内机和换向阀之间设有蓄积或释放冷媒热量的蓄热装置。

进一步地,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和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换向阀包括第一换向阀和第二换向阀;室外换热器一端与第一换向阀连接,其另一端和节流装置连接;第二换向阀一端与油气分离器连接,其另一端与室内机连接;第二换向阀和室内机之间设有蓄热装置。

进一步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蓄冷装置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电子膨胀阀之间的流路并联设置;蓄冷回路上还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设置于蓄冷装置和第一电子膨胀阀之间;蓄冷装置与气液分离器连接。

进一步地,蓄热装置通过蓄热回路与第二换向阀和室内机之间的流路并联设置,并且蓄热装置与节流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室内机包括第一室内机和第二室内机;第一室内机一端分别与第二换向阀和气液分离器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室内机和节流装置连接;第二室内机一端分别与节流装置和第一室内机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换向阀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和节流装置并联设置;单向阀一端连接室外换热器,另一端连接蓄冷装置和/或室内机;并且单向阀沿室外换热器往蓄冷装置和/或室内机单向导通。

进一步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室内机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室内机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第八电磁阀;蓄冷装置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第五电磁阀;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第一电子膨胀阀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蓄冷装置和室内机之间设有第四电磁阀;蓄冷装置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第五电磁阀;还包括第三电磁阀,第三电磁阀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其另一端与蓄冷装置直接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室内机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二换向阀和室内机之间设有第十三电磁阀;第一室内机和第二换向阀之间设有第六电磁阀;第一室内机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第八电磁阀;第二室内机和第二换向阀之间设有第七电磁阀;第二室内机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第九电磁阀;第二换向阀和蓄热装置之间设有第十二电磁阀;蓄热装置和室内机之间设有第十电磁阀;蓄热装置与节流装置之间设有第十一电磁阀。

进一步地,第二换向阀和室内机之间设有第十三电磁阀;第一电子膨胀阀和室内机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一室内机和第二换向阀之间设有第六电磁阀;第一室内机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第八电磁阀;第二室内机和第二换向阀之间设有第七电磁阀;第二室内机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第九电磁阀;蓄冷装置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第五电磁阀;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第一电子膨胀阀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蓄冷装置和室内机之间设有第四电磁阀;蓄冷装置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有第五电磁阀;还包括第三电磁阀,第三电磁阀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其另一端与蓄冷装置直接连接。

进一步地,换向阀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为冷凝器,室内机内设有蒸发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毛细管;毛细管一端与换向阀连接,其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第一毛细管一端与第一换向阀连接,其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连接;第二毛细管一端与第二换向阀连接,其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换向阀设有直接连接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回路;第二换向阀设有直接连接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回路;第一回路与第一毛细管并联;第二回路与第二毛细管并联。

进一步地,当所述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处于低负荷完全制冷模式时,第一电磁阀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打开、第三电磁阀关闭、第四电磁阀关闭、第五电磁阀打开以及第八电磁阀打开;或,

当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处于高负荷完全制冷模式时,第一电磁阀打开,第二电磁阀关闭、第三电磁阀打开、第四电磁阀打开、第五电磁阀关闭以及第八电磁阀打开。

进一步地,当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处于低负荷主体制冷模式时,第一电磁阀打开,第二电磁阀打开、第四电磁阀关闭、第五电磁阀打开、第六电磁阀打开、第七电磁阀关闭、第八电磁阀关闭、第九电磁阀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打开;或,

当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处于高负荷主体制冷模式时,第一电磁阀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打开、第四电磁阀打开、第五电磁阀关闭、第六电磁阀打开、第七电磁阀关闭、第八电磁阀关闭、第十一电磁阀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打开。

当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处于低负荷完全制热模式时,第一电磁阀打开、第六电磁阀打开、第七电磁阀打开、第八电磁阀关闭、第九电磁阀关闭、第十电磁阀关闭、第十一电磁阀打开、第十二电磁阀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打开;第一换向阀和压缩机连通;或,

当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处于高负荷完全制热模式时,第一电磁阀打开、第六电磁阀打开、第七电磁阀打开、第八电磁阀关闭、第九电磁阀关闭、第十电磁阀打开、第十一电磁阀关闭、第十二电磁阀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打开;或,

当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处于低负荷主体制热模式时,第一电磁阀打开、第六电磁阀打开、第七电磁阀关闭、第八电磁阀关闭、第九电磁阀打开、第十电磁阀关闭、第十一电磁阀打开、第十二电磁阀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打开;第一换向阀和压缩机连通;或,

当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处于高负荷主体制热模式时,第一电磁阀打开、第六电磁阀打开、第七电磁阀关闭、第八电磁阀关闭、第九电磁阀打开、第十电磁阀打开、第十一电磁阀关闭、第十二电磁阀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关闭;第一换向阀和压缩机连通;或,

当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处于低负荷完全热回收模式时,第一电磁阀打开、第六电磁阀打开、第七电磁阀关闭、第八电磁阀关闭、第九电磁阀打开、第十电磁阀关闭、第十一电磁阀打开、第十二电磁阀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打开;第一换向阀和压缩机连通;或,

当所述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处于高负荷完全热回收模式时,第一电磁阀关闭、第六电磁阀打开、第七电磁阀关闭、第八电磁阀关闭、第九电磁阀打开、第十电磁阀关打开、第十一电磁阀关闭、第十二电磁阀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关闭。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有热回收系统;热回收系统为上述所述的多联机热回收系统。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多联机热回收系统中添加蓄冷装置和蓄热装置,通过不同运行模式下蓄能和放能,使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各个运行模式下都能长时间工作在最佳负荷区域,提高多联机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蓄能装置,将热回收系统低负荷运行状态下的能量存储下来,当系统负荷大时利用存储的能量,从而使得多联机系统能长时间运行在最佳负荷区域,并且在几种运行模式中,如果在室内机制冷需求占主体(即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或室内机制冷需求较小时(即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或完全热回收模式),多联机热回收系统能一直处于最佳负荷运行状态,则相应的蓄冷装置和蓄热装置可取消,对应的管路和阀也可取消,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热回收系统低负荷完全制冷模式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热回收系统高负荷完全制冷模式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热回收系统低负荷主体制冷模式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热回收系统高负荷主体制冷模式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热回收系统低负荷完全制热模式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热回收系统高负荷完全制热模式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热回收系统低负荷主体制热模式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热回收系统高负荷主体制热模式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热回收系统低负荷完全热回收模式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多联机热回收系统高负荷完全热回收模式原理图。

图中:1、压缩机;2、油气分离器;3、第一四通阀;4、第二四通阀;5、毛细管;6、室外换热器;7、第一电子膨胀阀;8、单向阀;9、第一电磁阀;10、第二电磁阀;11、第三电磁阀;12、第二电子膨胀阀;13、蓄冷装置;14、第四电磁阀;15、第五电磁阀;16、室内机;17、第六电磁阀;18、第七电磁阀;19、第八电磁阀;20、第九电磁阀;21、第十电磁阀;22、第十一电磁阀;23、蓄热装置;24、第十二电磁阀;25、第十三电磁阀;26、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包括压缩机组件、室外换热器6、室内机16以及换向阀;其中压缩机组件包括有压缩机1、油气分离器2和气液分离器26,油气分离器2设置于压缩机1的排气口处并与压缩机1连接,气液分离器26设置于压缩机的吸气口处,并与压缩机1连接;换向阀可选为双向阀、三通阀或四通阀;本实施例以四通阀进行说明;室外换热器6为冷凝器,室内机16内设有蒸发器;具体地,油气分离器2一端和压缩机1连接,其另一端和第一四通阀3连接;室外换热器6一端与第一四通阀3连接,其另一端和室内机16连接;室内机16和气液分离器26连接,气液分离器16与压缩机1连接;在室外换热器6和室内机16之间设有节流装置;节流装置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7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2;节流装置和室内机16之间还设有用于蓄积或释放冷媒冷量的蓄冷装置13,蓄冷装置13用于在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在不同工况中将冷量存储,并且第二电子膨胀阀12设置于蓄冷装置13和第一电子膨胀阀7之间;进一步地,节流装置两端并联设有单向阀8;节流装置和室内机16之间设有第一电磁阀9;室内机16和气液分离器26之间设有第八电磁阀19或第九电磁阀20;蓄冷装置13和气液分离器16之间设有第五电磁阀15;采用上述方案,使得该多联机热回收系统有如下工作模式:

第一、低负荷完全制冷模式:

如图2所示,当多联机热回收系统以低负荷运行时,压缩机运行频率较低,需提升负荷使系统运行在最佳负荷区域,此时系统有能量可被储存,并且该系统在其它模式低负荷运行时情况相同;经过压缩机1压缩的冷媒流过油气分离器2和第一四通阀3,然后通过室外换热器6换热,通过室外换热器6换热后的冷媒流过单向阀8和第一电子膨胀阀7后分成两路,一路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2节流,节流后的冷媒流过蓄冷装置13将冷量存储,此部分冷媒不再通过室内机16而是直接通过气液分离器26流回压缩机1;另一路冷媒通过室内机16内完成正常制冷循环,并通过气液分离器26回到压缩机1;如图2所示,具体为:第一电磁阀9打开,第二电磁阀10打开、第三电磁阀11关闭、第四电磁阀14关闭、第五电磁阀15打开以及第八电磁阀19打开;

第二、高负荷完全制冷模式:

如图3所示,当系统以高负荷运行时,压缩机1运行频率较高,需减小负荷使系统运行在最佳负荷区域,储存在蓄冷装置13内的能量需要被释放,并且该系统在其它模式低负荷运行时情况相同;经过压缩机1压缩的冷媒流过油气分离器2和第一四通阀3,然后通过室外换热器6换热,通过室外换热器6换热的冷媒流过单向阀8和第一电子膨胀阀7后再经过蓄冷装置13获得冷量,然后再通过室内机制冷后,通过汽液分离器26最后回到压缩机;如图3所示,具体为:第一电磁阀9打开,第二电磁阀10关闭、第三电磁阀11打开、第四电磁阀14打开、第五电磁阀15关闭以及第八电磁阀19打开。

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换向阀为四通阀,四通阀包括第一四通阀3和第二四通阀4;室内机16包括第一室内机和第二室内机;第一室内机一端分别与第二四通阀4和气液分离器26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室内机和第一电子膨胀阀7连接;第二室内机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子膨胀阀7和第一室内机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气液分离器26和第二四通阀4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室内机和第二四通阀4之间设有第六电磁阀17;第一室内机和气液分离器26之间设有第八电磁阀19;第二室内机和第二四通阀4之间设有第七电磁阀18;第二室内机和气液分离器26之间设有第九电磁阀20;室外换热器6一端与第一四通阀3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7连接;第二四通阀4一端与油气分离器2连接,其另一端与室内机16连接;第二四通阀4和室内机16之间设有蓄积或释放冷媒热量的蓄热装置23;第二四通阀4和室内机16之间设有第十三电磁阀25;第二四通阀4和蓄热装置23之间设有第十二电磁阀24;蓄热装置23和室内机16之间设有第十电磁阀21;进一步地,蓄冷装置13与室内机16和第一电子膨胀阀7之间的流路并联设置;蓄冷回路上还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12,第二电子膨胀阀12设置于蓄冷装置13和第一电子膨胀阀8之间;蓄冷装置13与气液分离器26连接;第二电子膨胀阀12和第一电子膨胀阀8之间设有第二电磁阀10;蓄冷装置13和室内机16之间设有第四电磁阀14;蓄冷装置13和气液分离器26之间设有第五电磁阀15;第二电子膨胀阀12两端并联设有第三电磁阀11;第三电磁阀11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8连接,其另一端与蓄冷装置13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有毛细管5包括有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第一毛细管一端与第一四通阀3连接,其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26连接;第二毛细管一端与第二四通阀4连接,其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器26连接;第一四通阀3设有直接连接与气液分离器26的第一回路;第二四通阀4设有直接连接与气液分离器26的第二回路;第一回路与第一毛细管并联;第二回路与第二毛细管并联;进一步地,蓄热装置23与第二四通阀4和室内机16之间的流路并联设置;蓄热装置23与第一电子膨胀阀7连接;蓄热装置23与第一电子膨胀阀7之间设有第十一电磁阀22;采用上述方案,使得该多联机热回收系统有如下工作模式:

第三、低负荷主体制冷模式:

如图4所示,经过压缩机1压缩的冷媒通过油气分离器2后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二四通阀4流入室内机16制热;另一路冷媒流经第一四通阀3后通过室外换热器6换热再经过单向阀8和第一电子膨胀阀7,之后冷媒再分两路,一路冷媒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2节流后通过蓄冷装置13将冷量存储,这部分冷媒不经过室内机16直接回到压缩机1;另一路冷媒与通过第一室内机制热的冷媒一起经过第二室内机制冷最后返回压缩机1;如图4所示,具体为:第一电磁阀9打开,第二电磁阀10打开、第四电磁阀14关闭、第五电磁阀15打开、第六电磁阀17打开、第七电磁阀18关闭、第八电磁阀19关闭、第九电磁阀20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25打开;

第四、高负荷主体制冷模式:

如图5所示,经过压缩机1压缩的冷媒通过油气分离器2后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二四通阀4流入第一室内机制热,另一路冷媒流经第一四通阀3后通过室外换热器6换热再经过单向阀8和第一电子膨胀阀7,之后冷媒经过蓄冷装置13获得冷量,然后该路冷媒与通过第一室内机制热的冷媒一起经过第二室内机制冷最后返回压缩机1;如图5所示,具体为:第一电磁阀9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10打开、第四电磁阀14打开、第五电磁阀15关闭、第六电磁阀17打开、第七电磁阀18关闭、第八电磁阀19关闭、第十一电磁阀20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25打开;

第五、低负荷完全制热模式:

如图6所示,经过压缩机1压缩的冷媒通过油气分离器2后再通过第二四通阀4,从第二四通阀4出来的冷媒分为两路,一路通过蓄热装置23将能量储存,这部分冷媒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7节流后通过室外换热器6和第一四通阀3的第一回路回到压缩机1,另一路冷媒通过第二室内机制热后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7节流再通过室外换热器6和第一四通阀3的第一回路回最后回到压缩机1;如图6所示,具体为:第一电磁阀9打开、第六电磁阀17打开、第七电磁阀18打开、第八电磁阀19关闭、第九电磁阀20关闭、第十电磁阀21关闭、第十一电磁阀22打开、第十二电磁阀24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25打开;第一四通阀3和压缩机1连通;

第六、高负荷完全制热模式:

如图7所示,经过压缩机1压缩的冷媒通过油气分离器2后再通过第二四通阀4,从第二四通阀4出来的冷媒通过蓄热装置23获得能量,然后再通过第一室内机制热,从第一室内机出来的冷媒经第一电子膨胀阀7节流再通过室外换热器6和第一四通阀的第一回路最后回到压缩机1;如图7所示,具体为:第一电磁阀9打开、第六电磁阀17打开、第七电磁阀18打开、第八电磁阀19关闭、第九电磁阀20关闭、第十电磁阀21打开、第十一电磁阀22关闭、第十二电磁阀24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25打开;

第七、低负荷主体制热模式:

如8所示,经过压缩机1压缩的冷媒通过油气分离器2后再通过第二四通阀4,从第二四通阀4出来的冷媒分为两路,一路通过蓄热装置23将能量储存,这部分冷媒直接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7节流后通过室外换热器6和第一四通阀3最后回到压缩机1;另一路冷媒通过第一室内机制热后再分为两路,第一路通过第二室内机制冷后通过汽液分离器26回到压缩机1,第二路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7节流后通过室外换热器6和第一四通阀3的第一回路最后回到压缩机1;如图8所示,具体为:第一电磁阀9打开、第六电磁阀17打开、第七电磁阀18关闭、第八电磁阀19关闭、第九电磁阀20打开、第十电磁阀21关闭、第十一电磁阀22打开、第十二电磁阀24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25打开;第一四通阀3和压缩机1连通;

第八、高负荷主体制热模式:

如图9所示,经过压缩机1压缩的冷媒通过油气分离器2后再通过第二四通阀4,从第二四通阀4出来的冷媒通过蓄热装置23获得能量,然后通过第一室内机制热,从第一室内机制热出来的冷媒分为两路,第一路通过第二室内机制冷后通过汽液分离器26回到压缩机1,第二路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7节流后通过室外换热器6和第一四通阀3的第一回路最后回到压缩机1;如图9所示,具体为:第一电磁阀9打开、第六电磁阀17打开、第七电磁阀18关闭、第八电磁阀19关闭、第九电磁阀20打开、第十电磁阀21打开、第十一电磁阀22关闭、第十二电磁阀24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25关闭;第一四通阀3和压缩机连通;

第九、低负荷完全热回收模式:

如图10所示,低负荷完全热回收冷媒流动路径与低负荷主体制热基本一致,唯一差异为:经过第一室内机制热后的冷媒不再分为两路而是全部流到第二室内机制冷再回到压缩机1;如图10所示,具体为:第一电磁阀9打开、第六电磁阀17打开、第七电磁阀18关闭、第八电磁阀19关闭、第九电磁阀20打开、第十电磁阀21关闭、第十一电磁阀22打开、第十二电磁阀24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25打开;第一四通阀3和压缩机1连通;

第十、高负荷完全热回收模式:

如图11所示,高负荷完全热回收冷媒流动路径与高负荷主体制热基本一致,唯一差异为:经过第一室内机制热后的冷媒不再分为两路而是全部流到第二室内机制冷再回到压缩机1;如图11所示,具体为:第一电磁阀9关闭、第六电磁阀17打开、第七电磁阀18关闭、第八电磁阀19关闭、第九电磁阀20打开、第十电磁阀21关打开、第十一电磁阀22关闭、第十二电磁阀24打开以及第十三电磁阀25关闭。

相应地,结合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有热回收系统;热回收系统为上述所述的多联机热回收系统。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多联机热回收系统中添加蓄冷装置和蓄热装置,通过不同运行模式下蓄能和放能,使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各个运行模式下都能长时间工作在最佳负荷区域,提高多联机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蓄能装置,将热回收系统低负荷运行状态下的能量存储下来,当系统负荷大时利用存储的能量,从而使得多联机系统能长时间运行在最佳负荷区域,并且在几种运行模式中,如果在室内机制冷需求占主体(即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或室内机制冷需求较小时(即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或完全热回收模式),多联机热回收系统能一直处于最佳负荷运行状态,则相应的蓄冷装置和蓄热装置可取消,对应的管路和阀也可取消,效率较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所述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改动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