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户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9152发布日期:2018-08-28 23:19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户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系统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新风机组的崛起也势不可挡,新风机组为室内提供了清洁健康的空气,并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从而保证了室内健康舒适的环境。

冷热源作为可选择性提供冷源和热源的循环系统,往往能够满足新风机组对冷热源的需要,冷热源与新风机组组合使用较之现有户式空调系统(主要是氟利昂制冷空调系统)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等优势。

因此,本申请致力于提供一种户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户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实现了冷热源的低温冷源的阶梯式利用,同时还保证室外新风的送风温度和湿度,实现了新风机组低耗、清洁、健康、舒适的送风,大大提高了本新风机组以及本系统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户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包括:

冷热源和新风机组;

所述新风机组包括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沿空气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换热器、蒸发器、第二换热器;

所述冷热源、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串联形成第一回路;

在制冷工况下,所述冷热源、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均开启;于所述冷热源流出的高温冷源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后,回流至所述冷热源;在所述送风通道中,室外新风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被降温后,流经所述蒸发器被降温除湿,再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器被升温后并送入室内。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冷热源为新风机组的室外新风既提供预冷所需能量,又为其提供升温所需能量,使得低温冷源初步吸收室外新风的热能后,又被作为加热被蒸发器降温除湿后的室外新风,实现了冷热源的低温冷源的阶梯式利用,同时还保证室外新风的送风温度和湿度,实现了新风机组低耗、清洁、健康、舒适的送风,大大提高了本新风机组以及本系统的效率。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冷热源、所述第一换热器依次串联形成第二回路;

在制热工况下,所述冷热源、所述第一换热器均开启,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均关闭;于所述冷热源流出的低温热源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后,回流至所述冷热源;在所述送风通道中,室外新风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被升温后并送入室内。

本技术方案中,本系统在制热工况下直接通过冷热源满足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利用冷热源本身为一种低耗、环保、绿色、健康的能源系统,从而大大降低了本系统以及本新风机组的能耗,提高其环保、绿色和健康等的性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在制热工况下开启,且在制冷工况下关闭。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阀门控制第二回路中高温冷源的控制,从而实现第二回路的开闭,使得第二回路在夏季制冷时不循环,从而保证了夏季制冷时第一回路的高温冷源的流速、流量等的需要,进而保证夏季制制冷时室外新风的送风品质(温度、湿度、清洁度等)。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冷媒子系统,所述冷媒子系统包括所述蒸发器、冷凝器、冷媒以及压缩机;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所述压缩机串联形成第三回路,所述冷媒于所述第三回路内流通;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送风通道处,并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冷媒子系统在制冷工况下开启,且在制热工况下关闭。

本技术方案中,本系统的冷媒子系统只在制冷工况下工作,而在制热工况下不工作,降低了冷媒子系统的使用频率,从而降低了本系统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如冷媒为氟利昂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冷热源、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串联形成第四回路。

本技术方案中,在制冷工况下,在第一换热器首次被室外新风升温后的高温冷源,随后会流经冷凝器再次被升温,从而实现高温冷源的二次升温,从而冷凝器流出的高温冷源在第二换热器将被蒸发器降温除湿的低温室外新风加热,保证了进入室内环境的室外新风的湿度、温度。整个过程中,从冷热源出来的低温冷源发生了三次温变现象,并且将室外新风以及蒸发器中的热能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了高温冷源的三段式梯级利用,大大降低了本系统的新风机组的除湿能耗,降低了本系统的能耗。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并联设置于所述第四回路。

本技术方案中,为了避免二次升温后的高温冷源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室外新风的进风温度,通过第一支路的分流作用,可以将部分含有热能的高温冷源回流至冷热源,从而提高送风温度的精准性,保证了送风品质,提高了本系统的灵活性、智能化、自动化、实用性和适用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三通阀并联设置于所述第四回路。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三通阀来实现限流和分流,使得本系统可根据用户设定的送风要求(湿度、温度等)来限制流入第二换热器的高温冷源。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输出端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在制冷工况下开启,且在制热工况下关闭。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阀门来调控进入第一回路的高温冷源,从而提高本系统的灵活性智能化、自动化、实用性和适用性。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并联设于所述第一回路。

本技术方案中,为了避免初次升温后的高温冷源的温度过高而影响室外新风的进风温度,通过第二支路的分流作用,可以将部分含有热能的高温冷源回流至冷热源,从而提高送风温度的精准性,保证了送风品质,提高了本系统的灵活性、智能化、自动化、实用性和适用性。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室内末端;所述冷热源、所述室内末端依次串联形成第五回路。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室内末端与新风机组的冷热源一体化设计,即室内末端与新风机组共用一个冷热源,从而大大简化了本系统结构,降低了本系统的成本,且新风机组和室内末端的配合作用,有效避免了室内末端的结露等现象,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户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冷热源为新风机组的室外新风既提供预冷所需能量,又为其提供升温所需能量,使得低温冷源初步吸收室外新风的热能后,又被作为加热被蒸发器降温除湿后的室外新风,实现了冷热源的低温冷源的阶梯式利用,同时还保证室外新风的送风温度和湿度,实现了新风机组低耗、清洁、健康、舒适的送风,大大提高了本新风机组以及本系统的效率。

2、本实用新型中,在制冷工况下,在第一换热器首次被室外新风升温后的高温冷源,随后会流经冷凝器再次被升温,从而实现高温冷源的二次升温,从而冷凝器流出的高温冷源在第二换热器将被蒸发器降温除湿的低温室外新风加热,保证了进入室内环境的室外新风的湿度、温度。整个过程中,从冷热源出来的低温冷源发生了三次温变现象,并且将室外新风以及蒸发器中的热能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了高温冷源的三段式梯级利用,大大降低了本系统的新风机组的除湿能耗,降低了本系统的能耗。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阀的限流和分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智能化、自动化、实用性和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户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制冷工况时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制热工况时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冷热源,21.第一换热器,22.蒸发器,23.第二换热器,24.第一阀门,25.冷凝器,26.冷媒,27.压缩机,28.三通阀,29.第二阀门,3.第一支路,4.室内末端,A.不工作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和2所示,一种户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包括:冷热源1和新风机组(图中未标示);新风机组包括送风通道(图中未标示),送风通道沿空气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换热器21、蒸发器22、第二换热器23;冷热源1、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3依次串联形成第一回路(图中未标示);在制冷工况下,冷热源1、第一换热器21、蒸发器22、第二换热器23均开启;于冷热源1流出的高温冷源依次流经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3后,回流至冷热源1;在送风通道中,室外新风流经第一换热器21被降温后,流经蒸发器22被降温除湿,再流经第二换热器23被升温后并送入室内。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冷热源1、第一换热器21依次串联形成第二回路(图中未标示);在制热工况下,冷热源1、第一换热器21均开启,蒸发器22、第二换热器23均关闭;于冷热源1流出的低温热源流经第一换热器21后,回流至冷热源1;在送风通道中,室外新风流经第一换热器21被升温后并送入室内。即如图2所示,在制热工况下,不工作区A内的设备(即蒸发器22和第二换热器23)不运行,均处于关闭状态。

在实施例三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或二的基础上,第一换热器21的输出端(即第二回路中的第一换热器21和冷热源1之间)设有第一阀门24;第一阀门24在制热工况下开启,且在制冷工况下关闭。优选地,第一换热器21的输出端(即第一回路中的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3之间)设有第二阀门29;第二阀门29在制冷工况下开启,且在制热工况下关闭。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共有的部件为冷热源1和第一换热器21,因此,为了减少其生产成本,降低系统中的管路复杂度,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可共用部分管道,而第一阀门24和第二阀门29的位置优选设置在各自不重叠的回路上。优选地,第一阀门24设置在冷热源1的输入端,第二阀门29设置在第二换热器23的输入端。

在实施例四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二或三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支路(图中未标示),第二支路与第二换热器23并联设于第一回路。

在实施例五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二或三的基础上,新风机组还包括冷媒子系统(图中未标示),冷媒子系统包括蒸发器22、冷凝器25、冷媒26以及压缩机27;蒸发器22、冷凝器25、压缩机27串联形成第三回路(图中未标示),冷媒26于第三回路内流通;蒸发器22设于送风通道处,并设于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3之间;冷媒子系统在制冷工况下开启,且在制热工况下关闭。优选地,冷热源1、第一换热器21、冷凝器25、第二换热器23依次串联形成第四回路(图中未标示)。此时,第二阀门29优选设置在冷凝器25的输入端。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支路3,第一支路3与第二换热器23并联设置于第四回路上。优选地,第一支路3和第二换热器23通过三通阀28并联设置于第四回路。

在实施例六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一、二、三、四或五的基础上,还包括室内末端4(如室内机或室内辐射单元等用于室内环境的设备);冷热源1、室内末端4依次串联形成第五回路(图中未标示)。优选地,本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由冷热源1流出的高温冷源一路流向第一回路(或第四回路);另一路流向第五回路,室内末端4和新风机组共同利用冷热源1来满足其各自的需求(如新风机的送风品质:温度、湿度、清洁度等;如室内末端4:防结露、降温等);本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由冷热源1流出的低温热源一路流向第二回路;另一路流向第五回路,室内末端4和新风机组共同利用冷热源1来满足其各自的需求(如新风机的送风品质:温度、湿度、清洁度等;如室内末端4:防结露、降温等)。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冷热源1可以任意可提供高温冷源和低温热源的设备或系统,如燃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污水源热泵系统、海水源热泵系统、水环式水源热泵系统)等。冷媒26可以是氟利昂、氨或其它无害的氟氯碳化物等。由冷热源1提供(即流出时)的高温冷源的温度范围优选为15-22°,包括15°和22°;低温热源的温度范围优选为20-65°,包括20°和65°。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