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9358发布日期:2018-10-02 18:4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尤其涉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天花板嵌入式的空调室内机,其包括:侧面具有进风口的室内机主体;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的下方且具有出风口的出风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的过滤装置。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中,在安装状态下,室内机主体嵌入天花板,只有出风面板从天花板露出,因此,当要维护设置于室内机主体的进风口处的过滤装置时,需要先将出风面板拆下才能进行操作,过滤装置的维护作业十分不便。

因此,如何提高室内机主体内的过滤装置的维护作业的便利性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能方便地对设置在室内机主体内的过滤装置进行维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侧面具有进风口的室内机主体;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的下方且具有出风口的出风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的过滤装置,其中,所述出风面板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贯通口,所述室内机主体具有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的导轨,该导轨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在所述过滤装置经由所述贯通口上下移动时对所述过滤装置进行引导,所述加强部件具有第一固定部,所述过滤装置具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互配合,从而将所述过滤装置固定于所述室内机主体。

顺便提一下,此处使用的“侧面”、“上”、“下”等术语均表示在空调室内机的实际安装状态下的方向。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出风面板具有贯通口,过滤装置可经由贯通口出入室内机主体,因此,在要对过滤装置进行维护时,只需将过滤装置经由贯通口从室内机主体内取出或经由贯通口安装于室内机主体内即可,无需将出风面板拆下,并且,在进行过滤装置的维护时,能利用导轨对过滤装置的移动进行引导,且能通过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相互配合将过滤装置固定于室内机主体,使过滤装置的维护作业变得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在所述导轨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还能利用导轨对过滤装置进行固定。

在上述情况下,优选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均是突起部,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固定部从下方支承所述第二固定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能以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

在上述情况下,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有一个,在安装状态下,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固定部从下方支承所述第二固定部。这样一来,在将过滤装置拆下时,即使因第二固定部移动至原本与之配合的第一固定部的下方而导致过滤装置临时失去支承、过滤装置往下掉落,或者因第一固定部损坏而导致过滤装置临时失去支承、过滤装置往下掉落,过滤装置的掉落也会在靠下方的第一固定部从下方与第二固定部抵接时得到阻止,因此,有助于提高对过滤装置进行维护作业时的安全性。

在上述情况下,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交错地分别设置有多个,在安装状态下,最上方的所述第一固定部从下方支承最上方的所述第二固定部。这样一来,在将过滤装置拆下时,即使因最上方的第二固定部移动至最上方的第一固定部的下方而导致过滤装置临时失去支承、过滤装置往下掉落,或者因最上方的第一固定部损坏而导致过滤装置临时失去支承、过滤装置往下掉落,过滤装置的掉落也会在次上方的第一固定部从下方与最上方的第二固定部抵接时得到阻止,因此,有助于提高对过滤装置进行维护作业时的安全性。

在上述情况下,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是从所述过滤装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突出的突起部,且具有下侧倾斜面和上侧倾斜面,所述下侧倾斜面和所述上侧倾斜面分别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这样一来,在对过滤装置进行维护时,能减小将过滤装置从室内机主体内取出时因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抵接而产生的阻力,也能减小将过滤装置安装于室内机主体内时因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抵接而产生的阻力,过滤装置的维护作业变得轻松。此时,优选在所述过滤装置中,在将所述下侧倾斜部与所述侧壁所成的角度设为α并将所述上侧倾斜部与所述侧壁所成的角度设为β时,β≥α。这样一来,有助于减小将过滤装置安装于室内机主体内时因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抵接而产生的阻力并增大安装状态下第一固定部对第二固定部的支撑力,避免过滤装置的安装状态不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所述导轨具有对所述过滤装置进行引导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包括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一引导面和所述第二引导面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相互成锐角地交叉,所述过滤装置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呈下底侧的底角为锐角且卡入所述第一引导面与所述第二引导面之间的梯形。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在进行过滤装置的维护时,能利用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从两个方向对过滤装置的移动进行引导,因此,能使过滤装置的移动更为稳定,并且,能防止过滤装置装反。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所述出风面板具有覆盖所述贯通口的遮蔽板,所述遮蔽板相对于所述出风面板能拆装和/或翻转。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在无需维护过滤装置时,能利用遮蔽板来覆盖贯通口,藉此,能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另一方面,在需要维护过滤装置时,只需将遮蔽板拆下或翻转至不覆盖贯通口的位置即可。

在上述情况下,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遮蔽板具有对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进行引导的导流部。这样一来,通过利用导流部将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朝向所需的方向引导,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框架和滤网,所述滤网卡合至所述框架。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在滤网需要更换时,无需将其连同框架一起废弃,因此,有助于降低运行成本。

在上述情况下,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框架上设置有把手部。这样一来,在进行过滤装置的维护时,能利用把手使过滤装置移动,维护作业变得更为方便。此时,优选所述把手部由设有开口的板部构成。这样的话,能以简单的结构形成把手部,方便滤网装置的拆装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在所述室内机主体内设置有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内侧,且被所述过滤装置环绕。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流入热交换器的是由过滤装置过滤后的空气,因此,有助于使热交换器保持清洁,降低热交换器的维护频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所述加强部件包括横梁,该横梁沿水平方向延伸,在所述横梁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部。

在上述情况下,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中的一方是突起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中的另一方是孔部或凹陷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能以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出风面板具有贯通口,过滤装置可经由贯通口出入室内机主体,因此,在要对过滤装置进行维护时,只需将过滤装置经由贯通口从室内机主体内取出或安装于室内机主体内即可,无需将出风面板拆下,并且,在进行过滤装置的维护时,能利用导轨对过滤装置的移动进行引导,且能通过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的相互配合将过滤装置固定于室内机主体,过滤装置的维护作业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过滤装置和导轨的配合结构的仰视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过滤装置和导轨的配合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的虚线框中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导轨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过滤装置的立体图,且表示组装了滤网的状态。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过滤装置的立体图,且表示拆下了滤网的状态。

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变形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过滤装置与横梁的配合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空调室内机

10 室内机主体

11 壳体

111 顶板

112、112A 横梁

1121A 突起部

113 导轨

1131 第一固定部

20 出风面板

21 底框

22 筒部

211 贯通口

212 遮蔽板

2121 导流部

30、30A 过滤装置

31 框架

311 第二固定部

312 把手部

313A 孔部

32 滤网

40 风扇

JF 进风口

CF 出风口

GS 引导面

GS1 第一引导面

GS2 第二引导面

QM1 下侧倾斜面

QM2 上侧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根据空调室内机的实际安装状态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过滤装置和导轨的配合结构的仰视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过滤装置和导轨的配合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图3中的虚线框中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导轨的局部立体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过滤装置的立体图,且表示组装了滤网的状态,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过滤装置的立体图,且表示拆下了滤网的状态。

顺便提一下,在本申请中,“上”、“下”等方向用语均表示在空调室内机的实际安装状态下的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包括:侧面具有进风口JF的室内机主体10;设置在室内机主体10的下方且具有出风口CF的出风面板20;以及设置在进风口JF处的过滤装置30。并且,出风面板20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贯通口211,室内机主体10具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包括设置在进风口JF处的导轨113,该导轨113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在过滤装置30经由贯通口211上下移动时对过滤装置30进行引导。并且,如图2至图5所示,导轨113具有第一固定部1131,过滤装置30具有第二固定部311,第一固定部1131与第二固定部311相互配合,从而将过滤装置30固定于室内机主体10。

此处,如图1所示,室内机主体10整体大致呈立方体形状,具有顶面、底面和四个侧面,各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JF,各进风口JF处均设有过滤装置30。并且,虽未图示,但在室内机主体10内还设置有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设置在进风口JF的内侧,且被过滤装置30环绕,并且,在热交换器的内侧设置有风扇40,该风扇40的旋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室内机主体10具有壳体11,该壳体11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顶板111、与顶板111平行设置且构成加强部件的横梁112以及将顶板111与横梁112连接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113,由顶板111、横梁112和导轨113围成进风口JF。并且,如图2所示,导轨113具有对过滤装置30进行引导的引导面GS,该引导面GS包括第一引导面GS1和第二引导面GS2,第一引导面GS2和第二引导面GS2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相互成锐角地交叉,在导轨113的第一引导面GS1上形成有多个作为第一固定部1131的突起部。与此相应,如图2所示,过滤装置30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呈下底侧的底角为锐角且卡入第一引导面GS1与第二引导面GS2之间的梯形(此处,第一引导面GS1与梯形的侧边平行,第二引导面GS2与梯形的底边平行),并且,如图3、图6和图7所示,过滤装置30具有框架31和卡合至框架31的滤网32,在框架31上设置有多个作为第二固定部311的突起部,该突起部从过滤装置30(具体是框架31)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突出。此处,第一固定部1131与第二固定部311在上下方向上交错地分别设置有多个,在安装状态下,最上方的第一固定部1131从下方支承最上方的第二固定部311,其余的第一固定部1131与其余的第二固定部311不接触(根据情况,也可设置成相互接触)。并且,如图4所示,过滤装置30的第二固定部311具有下侧倾斜面QM1和上侧倾斜面QM2,下侧倾斜面QM1和上侧倾斜面QM2分别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在将下侧倾斜部QM1与侧壁所成的角度设为α并将上侧倾斜部QM2与侧壁所成的角度设为β时,β≥α。并且,如图6和图7所示,在框架31上设置有把手部312,该把手部312由设有开口的板部构成。并且,虽未图示,但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热交换器环绕风扇40的四周。

此外,如图1所示,出风面板20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呈方形,具有底框21和筒部22,其中,底框21形成有出风口CF,筒部22从底框21朝向上方延伸,以与室内机主体10连接。并且,出风面板20具有覆盖贯通口211的遮蔽板212,该遮蔽板212相对于出风面板20能拆装,且遮蔽板212具有对从出风口CF吹出的空气进行引导的导流部212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出风面板20具有贯通口211,过滤装置30可经由贯通口211出入室内机主体10,因此,在要对过滤装置30进行维护时,只需将过滤装置30经由贯通口211从室内机主体10内取出或经由贯通口211安装于室内机主体10内即可,无需将出风面板20拆下,并且,在进行过滤装置30的维护时,能利用导轨113对过滤装置30的移动进行引导,且能通过第一固定部1131与第二固定部311的相互配合将过滤装置30固定于室内机主体10,使过滤装置30的维护作业变得方便。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导轨113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131,因此,还能利用导轨113对过滤装置30进行固定。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室内机主体10内设置有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设置在进风口JF的内侧,且被过滤装置30环绕,因此,流入热交换器的是由过滤装置30过滤后的空气,有助于使热交换器保持清洁,降低热交换器的维护频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第一固定部1131和第二固定部311均是突起部,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固定部1131从下方支承第二固定部311,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固定部1131和第二固定部311。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第一固定部1131与第二固定部311在上下方向上交错地分别设置有多个,在安装状态下,最上方的第一固定部1131从下方支承最上方的第二固定部311,因此,在将过滤装置30拆下时,即使因最上方的第二固定部311移动至最上方的第一固定部1131的下方而导致过滤装置30临时失去支承、过滤装置30往下掉落,或者因最上方的第一固定部1131损坏而导致过滤装置30临时失去支承、过滤装置往下掉落,过滤装置30的掉落也会在次上方的第一固定部1131从下方与最上方的第二固定部311抵接时得到阻止,因此,有助于提高对过滤装置30进行维护作业时的安全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第二固定部311是从过滤装置30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壁突出的突起部,且具有下侧倾斜面QM1和上侧倾斜面QM2,下侧倾斜面QM1和上侧倾斜面QM2分别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因此,在对过滤装置30进行维护时,能减小将过滤装置30从室内机主体10内取出时因第一固定部1131与第二固定部311抵接而产生的阻力,也能减小将过滤装置30安装于室内机主体10内时因第一固定部1131与第二固定部311抵接而产生的阻力,过滤装置30的维护作业变得轻松。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将下侧倾斜部QM1与过滤装置30的侧壁所成的角度设为α并将上侧倾斜部QM1与过滤装置30的侧壁所成的角度设为β时,β≥α,因此,有助于减小将过滤装置30安装于室内机主体10内时因第一固定部1131与第二固定部311抵接而产生的阻力并增大安装状态下第一固定部1131对第二固定部311的支撑力,避免过滤装置30的安装状态不稳定。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导轨113具有对过滤装置30进行引导的引导面GS,引导面GS包括第一引导面GS1和第二引导面GS2,第一引导面GS1和第二引导面GS2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相互成锐角地交叉,过滤装置30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呈下底侧的底角为锐角且卡入第一引导面GS1与第二引导面GS2之间的梯形,因此,在进行过滤装置30的维护时,能利用第一引导面GS1和第二引导面GS2从两个方向对过滤装置30的移动进行引导,能使过滤装置30的移动更为稳定,并且,能防止过滤装置30装反。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出风面板20具有覆盖贯通口211的遮蔽板212,遮蔽板212相对于出风面板20能拆装,因此,在无需维护过滤装置30时,能利用遮蔽板212来覆盖贯通口211,藉此,能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美观性,另一方面,在需要维护过滤装置30时,只需将遮蔽板212拆下即可。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遮蔽板212具有对从出风口CF吹出的空气进行引导的导流部2121,因此,通过利用导流部2121将从出风口CF吹出的空气朝向所需的方向引导,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过滤装置30包括框架31和滤网32,滤网32卡合至框架31,因此,在滤网32需要更换时,无需将其连同框架31一起废弃,因此,有助于降低运行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框架31的下部设置有把手部312,因此,在进行过滤装置30的维护时,能利用把手312使过滤装置30移动,使维护作业变得更为方便。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把手部312由设有开口的板部构成,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形成把手部312,方便滤网装置30的拆装作业。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内机主体10整体大致呈立方体形状,但室内机主体的形状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变更,例如也可形成为大致呈圆柱形状,还可形成为四棱柱以外的棱柱形状等。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出风面板20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呈方形,但出风面板的形状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变更,例如既可形成为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呈圆形,也可形成为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等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室内机主体10的各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JF,且各进风口JF处均设有过滤装置30,但进风口和过滤装置的数量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遮蔽板212相对于出风面板20能拆装,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遮蔽板设成相对于出风面板能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也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1131与第二固定部311在上下方向上交错地分别设置有多个,在安装状态下,最上方的第一固定部1131从下方支承最上方的第二固定部311,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以下结构:第一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部设置有一个,在安装状态下,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部从下方支承第二固定部。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在将过滤装置拆下时,即使因第二固定部移动至原本与之配合的第一固定部的下方而导致过滤装置临时失去支承、过滤装置往下掉落,或者因第一固定部损坏而导致过滤装置临时失去支承、过滤装置往下掉落,过滤装置的掉落也会在靠下方的第一固定部从下方与第二固定部抵接时得到阻止,因此,有助于提高对过滤装置进行维护作业时的安全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1131与第二固定部311均为突起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第一固定部1131和第二固定部311中的一方形成为突起部,并将另一方形成为孔部或凹陷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仅设置一个第一固定部和一个第二固定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导轨113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131,在过滤装置30上设置与第一固定部1131配合的第二固定部311,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8所示,也可在横梁112A上设置突起部1121A作为第一固定部并在过滤装置30A上设置孔部313A或凹陷部作为第二固定部。当然,也可在横梁上设置孔部或凹陷部作为第一固定部而在过滤装置上设置突起部作为第二固定部。另外,还可在导轨和横梁上同时设置第一固定部,且在过滤装置上设置相应的第二固定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手部312由设有开口的板部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由手柄等来形成把手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