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3867发布日期:2018-08-04 16:24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除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潮湿的环境会不利于人们的活动,也不利于设备仪器的存放和使用,而除湿机可以起到干燥空气的作用,使人们或设备活动工作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中。现有的除湿机一般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二者形成制冷循环系统。在工作时,蒸发器获得低于环境空气露点的蒸发温度,当空气经过蒸发器时,空气温度一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便会凝结出空气中的水份,而后被蒸发器冷凝后的低温低湿空气通过冷凝器,冷凝器凭借内部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将空气加热后再输送到室内环境,避免低温空气对环境的影响。然而,只设置蒸发器和冷凝器形成的除湿机,在制冷的过程中能效比较低,尤其是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现有的除湿机的除湿能力衰减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旨在具有高除湿能力和高能效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除湿机,包括相互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至少两蒸发器、以及至少两冷凝器;

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至少两显热交换器,每一所述显热交换器均至少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于所述显热交换器内相互邻接且互不导通;

所述第一风道包括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一所述第一蒸发器对应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

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一所述冷凝器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

所述除湿机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临近所述冷凝器设置,将外部空气吸入至第一风道后,依次经由蒸发器、第二风道以及冷凝器后流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入风口、第二入风口、第二出风口之间相隔开,所述第二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相隔开或连通,所述第一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相隔开。

可选地,两所述显热换热器相对设置。

可选地,两所述第一蒸发器的靠近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端部相抵接,两所述第一蒸发器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除湿机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有四个安装位,每两安装位相对设置,两所述第一蒸发器的一端分别卡入两相邻的所述安装位,两第一冷凝器的一端分别卡入另外两相邻的安装位。

可选地,一所述显热交换器之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与另一所述显热交换器之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除湿机还设有至少一补风口,一补风口处设置有一补风冷凝器,该补风冷凝器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连通,所述风机将外部空气自所述补风口吸入后,通过补风冷凝器后排出。

可选地,所述补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补风口相对设置。

可选地,两所述补风口相对设于所述风机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除湿机还设有接水盘和与该接水盘连通的水箱,所述接水盘对应所述蒸发器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除湿机在进行除湿工作时,风机启动,在风机的驱动作用下,外部空气通过每一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风道进行提前预冷,让空气到达蒸发器前端时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之后经过蒸发器降温除湿冷凝成低温低湿的空气后进入显热交换器的第二风道中预冷,再经过冷凝器升温后吹出到室内环境。

具体地,以一个显热交换器为例,显热交换器内的空气流进入第一风道后,经由蒸发器除湿后进入到显热交换器的第二风道,然后通过冷凝器流出。该股空气流在第一风道内的空气为高温高湿的空气,而在第二风道内的空气已经通过蒸发器的降温除湿,形成低温低湿的空气。

因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在显热交换器内相互邻接且互不导通,第一风道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受到第二风道内的低温低湿的空气的影响,二者进行热交换,第一风道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温度被降低,提前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然后,第一风道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再通过蒸发器、进行进一步除湿,如此,提升第一风道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除湿量,也即,既节约了蒸发器的制冷量,又提高了蒸发器的除湿能力,以实现了除湿能力和高能效比的双重目标。

并且,本申请设置至少两个显热交换器,也即,该除湿机形成有至少两股空气流道,每一个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风道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除湿量都会被提升。因此,本申请的除湿机的除湿能力和除湿效率都被极大地提升。同时,每一显热交换器均设置有蒸发器,可进一步提升除湿机的除湿效率和除湿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除湿机100。

参照图1至6,其中,图3相对图1增加了一个补风冷凝器,图5相当于对1增加了两个补风冷凝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除湿机100包括相互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至少两蒸发器10、以及至少两冷凝器50;

除湿机100还包括至少两显热交换器70,每一显热交换器70均至少设有第一风道71和第二风道73,第一风道71和第二风道73于显热交换器70内相互邻接且互不导通;

第一风道71包括第一入风口711和第一出风口713,一蒸发器10对应设于第一出风口713处;

第二风道73包括第二入风口731和第二出风口733,一冷凝器50对应第二出风口733设置;

除湿机100还包括风机90,风机90临近冷凝器50设置,将外部空气吸入至第一风道71后,依次经由蒸发器10、第二风道73以及冷凝器50后流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除湿机100在进行除湿工作时,风机90启动,外部空气通过每一显热交换器70的第一风道71进行提前预冷,让空气到达蒸发器10前端时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之后经过蒸发器10降温除湿冷凝成低温低湿的空气后进入显热交换器70的第二风道73中预冷,再经过冷凝器50升温后最终从风机90的出风口吹出到室内环境。

具体地,以一个显热交换器70为例,显热交换器70内的空气流进入第一风道71后,经由蒸发器除湿后进入到显热交换器70的第二风道73,然后通过冷凝器50流出。该股空气流在第一风道71内的空气为高温高湿的空气,而在第二风道73内的空气已经通过蒸发器10的降温除湿,形成低温低湿的空气。

因第一风道71和第二风道73在显热交换器70内相互邻接且互不导通,第一风道71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受到第二风道73内的低温低湿的空气的影响,二者进行热交换,第一风道71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温度被降低,提前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然后,第一风道71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再通过蒸发器10、进行进一步除湿,如此,提升第一风道71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除湿量,也即,既节约了蒸发器10的制冷量,又提高了蒸发器10的除湿能力,以实现了除湿能力和高能效比的双重目标。

并且,本申请设置至少两个显热交换器70,也即,该除湿机100形成有至少两股空气流道,每一个显热交换器70的第一风道71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除湿量都会被提升。因此,本申请的除湿机100的除湿能力和除湿效率都被极大地提升。同时,每一显热交换器70均设置有蒸发器10,可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除湿效率和除湿能力。

同时,每一显热交换器70经由蒸发器10除湿后的空气均流经其对应的设置在第二出风口733处的一冷凝器50进行升温后回到室内环境中,以保证经由除湿机100除湿的空气与室内空气的温度相差不大,不会是用户不适应室内的环境。

本申请的除湿机100还包括壳体(未图示),上述的蒸发器10、第二蒸发器30、冷凝器50、显热交换器70均设置在该壳体内,该壳体内还设置有隔板组件(未图示),使得两个显热交换器70均能够形成独立的腔室,防止两个显热交换器70之间的气流产生窜动的情况。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壳体对应第一风道71设置空气入口,对应冷凝器50设置空气出口,如此,通过该壳体,使得除湿机100的各个部件的安装和设置都较为方便。壳体可采用塑料材质通过注塑方式生产制成,可采用可拆卸的壳体结构,也即多块分壳拼接组装形成壳体。壳体的形状可采用圆形、方形、正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可以理解的是,该壳体的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还可以设置风门组件,如此,可精确控制风道的打开和关闭。

当然,需要知悉的是,还可以不设置壳体,通过模块化拼装的方式安装上述的各个部件,每个部件均形成总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实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还可以设置压缩机(未图示),该压缩机与蒸发器10、第二蒸发器30、冷凝器50通过节流部件以及管路系统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该压缩机可以设置与蒸发器10、第二蒸发器30以及冷凝器50安装在同一壳体中,共同形成一个除湿机100,也可以采用类似中央空调的多联机系统,一个压缩机带动多个除湿机100。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显热交换器70的工作原理为:显热交换器70是一类只传热不传质的热交换器,工作时两股空气流体呈交叉方式流经换热芯体,第一风道71和第二风道73之间通过分隔板分隔,分隔板两侧两股流体存在温差,两股流体通过分隔板发生热量交换,完成传热过程。分隔板为板状、片状,起分隔作用的部分不应存在任何贯穿孔,只可发生热交换,无质交换;其材质可为塑料、金属,但不限于此两种材质。显热交换器70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正多边体,可为其他偶数边的各种异形体。

蒸发器10、第二蒸发器30、以及冷凝器50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蒸发器(蒸发器10或第二蒸发器30):凭借冷媒循环回路中的低温低压制冷剂的蒸发吸收热量,将经过蒸发器的空气中的水份凝结出来,达成除湿目的。该蒸发器可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时,可采取多排布管形式,一般优选1~4排,其管径优选4mm~10mm,翅片类型优选开窗片,片距优选1.2mm~1.6mm。如此设置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可在节约安装空间和材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通过空气,与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为微通道换热器时,一般优选1~2排,扁管宽度优选8mm~20mm,厚度优选1.2mm~2.0mm,片距优选1.1~1.4mm。如此设置的微通道换热器可提高换热能效。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冷凝器50:凭借冷媒循环回路中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将流经冷凝器50的低温低湿空气加热,达成复热空气的目的,降低除湿过程对环境温度的影响。该冷凝器50可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时,可采取多排布管形式,一般优选1~6排,其管径优选4mm~7mm,翅片类型优选开窗片,片距优选1.2mm~1.6mm。为微通道换热器时,一般优选1~2排,扁管宽度优选8mm~16mm,厚度优选1.2mm~2.0mm,片距优选1.1~1.4mm。该冷凝器50的设置的有益效果类似于蒸发器,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为了增强除湿机100的出风和除湿量,除湿机100还设有至少一除湿进风口(未标示),一除湿进风口设于蒸发器10与第一出风口711之间,风机90将外部空气自除湿进风口吸入后,通过蒸发器10、第二风道73以及冷凝器50后排出。当然还可以设置两个蒸发器,两个蒸发器间隔且邻近设置,除湿进风口设置在该两个蒸发器之间,风机90将外部空气自除湿进风口吸入后,通过第二个蒸发器、第二风道73以及冷凝器50后排出。

通过除湿进风口的设置,使得该除湿机100可额外增加至少一空气流道,该除湿进风口进入的空气能够通过蒸发器进行除湿,形成为低温低湿的空气流,然后进入到第二风道73内,可以与第一风道71内的未进行除湿的高温高湿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一风道71内的空气能够提前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如此,可弥补风道流程长带来的风量的衰减,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除湿能效和除湿效率。

进一步地,除湿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两除湿进风口相对设置。也即,每一显热交换器70的第一出风口711与蒸发器10之间都对应设置有一个除湿进风口,使得该除湿机100的气流数量为四个,每一显热交换器70形成为两股风流,如此,可提升除湿机100的除湿能效和除湿效率,同时使得除湿机100的出风量增加。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两显热交换器70相对设置。通过将两显热交换器70相对设置,可以使得显热交换器70的排布更加合理,风路的设置也更为合理,降低显热交换器70在除湿机100整体排布占据的空间。

进一步地,一显热交换器70之第二风道73的第二出风口733与另一显热交换器70之第二风道73的第二出风口733相对设置。

如此,两个第二风道73的两个第二出风口733相对设置,外部空气第一风道71流出后,两股空气会形成汇流,经由风机90吹出,可提升出风量,减小风量的损失。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6中任一附图,所述第一入风口711、第二入风口731、第二出风口733之间相隔开设置,所述第二入风口731和第一出风口713相隔开或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入风口711和第二出风口733相隔开设置。

可理解地,通常采用设置隔板进行隔开,也可以通过隔板以及各显热交换器70之间的排列形成隔断。本技术方案通过将显热交换器的各风道的风口相互隔开,以使得每股气流之间互不干涉,均具有自己的流通风道,从而保证了出风量大。

当所述除湿机100还包括壳体时,列举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显热交换器70和隔板将壳体内分为相互隔开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及第三腔体,第一入风口711位于第一腔体,第一出风口713和第二入风口731位于第二腔体,第二出风口733位于第三腔体。

具体地,两显热交换器70并排设置将壳体上下分隔成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隔板与显热交换器70连接将第二腔体分隔出第一腔体。

本实施方案通过利用本身器件的组合拼接以实现整体腔体的分隔,也即实现风道分隔,使得除湿机既保证了出风量大的通过本身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更进一步地,将风机90设置在第三腔体,也即将风机90位于两冷凝器50的上方,将风机90设置在该处,可同时兼顾两显热交换器70的第二风道73,使得空气的流动更加均匀,风力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可增大进风量。

为了使得该除湿机安装紧凑、实现小型化,将两所述第一蒸发器10的靠近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端部相抵接,两所述第一蒸发器10呈夹角设置。于此同时,减小了风量的损耗,进而提高了第一蒸发器10处理效率。

为了进一步地使该除湿机安装紧凑、实现小型化,所述除湿机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有四个安装位,每两安装位相对设置,两所述第一蒸发器的一端分别卡入两相邻的所述安装位,两第一冷凝器的一端分别卡入另外两相邻的安装位。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架使得安装更为方便的同时,由于固定架的安装位结构的设置也使得安装更加紧凑,便于实现小型化占用空间小。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为了进一步增强除湿机100的出风量以及换热效果,除湿机100还设有至少一补风口51b(未图示),一补风口51b处设置有一补风冷凝器51,该补风冷凝器51与冷媒循环回路连通,风机90将外部空气自补风口51b吸入后,通过补风冷凝器51后排出。

此时,冷媒循环的原理是: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此时冷媒理论上为气体)流向补风冷凝器51,高温高压的冷媒在补风冷凝器51上面初步降温降湿之后流向用于除湿的冷凝器50后再次降温,然后冷媒经过节流装置(此时冷媒理论上为液体)再流向蒸发器(蒸发器10和第二蒸发器30)。

冷媒在蒸发器上与空气进行热量传递,冷媒吸热使空气凝露,冷媒也由液体转换为气体,冷媒经过蒸发器换热之后再次流向压缩机。

设置补风冷凝器51的原因:除湿机100的冷凝器50的换热面积和所需的风量都要大于蒸发器,现有的除湿机100采用的技术就是加厚冷凝器50部件,但是效率差,能效低,风量并不能增加。多设置一块单独的补风冷凝器51之后,补风冷凝器51的面积可以随意控制自动调节冷凝器50所需的换热面积,补风冷凝器51加上系统本身的冷凝器50的风量大于蒸发器的风量,在大风量的作用下,有效加强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提升整机能效。从系统内部换热角度讲,在有补风冷凝器的系统中,若补风冷凝器51流路与系统本身的冷凝器50进行串联时,压缩机出口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应优先进入补风冷凝器51中与环境温度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再进一步地进入到冷凝器50中与经过蒸发器冷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确保整体冷量的利用率,避免浪费。

进一步地,参照图5和图6,补风口51b的数量为两个,两补风口51b相对设置。也即,每一显热交换器70的位置处都对应设置有一补风口51b和一补风冷凝器51,可以增大风量和换热效率。

参照图6,将两所述补风口51b相对设于所述风机90的两侧。如此两股气流51a形成汇流经由风机90吹出,两股气流之间风阻小,可提升出风量。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风机90为轴流风机、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轴流风机的排风方向是沿着轴的方向直排,风机的进风口和排风口是在一条轴平行线上;轴流风机的风量风压比较小,基本上没什么风压,轴流风机90外观基本上呈圆筒状;离心风机的排风方向是垂直于进风口方向的,可以实现360度指定方向排风;离心风机的风量风压都比较大,如果是管道弯头多,抽风距离和送风距离都比较远,使用离心风机效果较好,离心风机的外观呈蜗牛状。贯流风机的气流贯穿叶轮流动,受叶片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气流能到达很远的距离,无紊流,因气流在叶轮内被强制折转,故压头损失较大、效率较低。叶轮旋转时,气流从叶轮敞开处进入叶栅,穿过叶轮内部,从另一面叶栅处排入蜗壳,形成工作气流。因此,可根据实际的工作场景和实际需求,选择上述的风机。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风道71的第一进风口和/或第一出风口713处设置净化组件;和/或第二风道73的第二进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733处设置净化组件。也即,通过该净化组件,可使得该除湿机100同时具有净化和除湿的功能。净化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过滤结构,其中一所述过滤结构为活性炭层,另一所述过滤结构为HEPA过滤层。

活性炭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活性炭,使空气中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而去除的方法,去除对象包括溶解性的有机物质,微生物、病毒和一定量的重金属,并能够脱色、除臭、空气净化。活性炭经过活化后碳晶格形成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发达细孔,大大增加比表面积,提高吸附能力。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中文意思为高效空气过滤器,达到HEPA标准的过滤网,对于0.1微米和0.3微米的有效率达到99.7%,HEPA网的特点是空气可以通过,但细小的微粒却无法通过。它对直径为0.3微米(头发直径的1/200)以下的微粒去除效率可达到99.97%以上,是烟雾、灰尘以及细菌等污染物最有效的过滤媒介。HEPA分PP滤纸、玻璃纤维、复合PP PET滤纸、熔喷涤纶无纺布和熔喷玻璃纤维五种材质。特点:风阻大,容尘量大,过滤精度高,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各种尺寸和形状,适合不同的机型使用。通过活性炭层和HEPA过滤层,可是得空气的有机污染物和颗粒都被净化,提升空气的净化质量。

进一步地,除湿机100还设有接水盘(未图示)和与该接水盘连通的水箱(未图示),所述接水盘对应所述蒸发器10和第二蒸发器30设置。

通过将接水盘对应蒸发器10和第二蒸发器30设置,使得该接水盘可以承接有蒸发器10和第二蒸发器30流下的冷凝水,再将该冷凝水导流至水箱内,如此,使得冷凝水能较好地导流至水箱内。该水箱内可设有液位检测装置,该液位检测装置与除湿机100的主控器连接,当该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水箱内的水位达到预设阈值时,传递报警信号到主控器,主控器发出提示音或提示信息。如此,可提醒用户是否要将水箱中的水导流出。水箱中的水导流出的方式可为两种:一种为设置出水管,在该出水管上设置阀门,通过阀门来控制水的流出。另一种是在除湿机100的壳体上设置让位口(未标示),该让位口上设置有活动门,水箱对应该让位口设置。通过将活动门打开,从让位口将水箱17取出,然后将水倒掉即可。

进一步地,压缩机和水箱可位于蒸发器10的下方,压缩机与水箱相对设置。将压缩机设置在蒸发器10的下方,可方便管路的连通,因水箱和压缩机均为重量较重的部件,将水箱和压缩机均设置在壳体的下端,可使得除湿机100的安放更加稳定。同时将水箱与压缩机相对设置可节约壳体内部的安放排布空间,使得除湿机100的整体结构布局更加紧凑。为方便移动除湿机100。还可以在壳体的下端设置轮子。

该除湿机100还可以设置空气质量监测装置(未图示),具体可为颗粒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空气质量监测装置与主控板电性连接。如此,可对室内环境空气进行智能检测。

可以理解的是,该除湿机100还可以为家庭智能物联网中的一部分,如该除湿机100设置有信号传输装置,该信号传输装置与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连接,该无线连接的方式可以为WiFi、蓝牙、红外或4G,通过该信号传输装置,移动终端可接受除湿机100的监测数据和工作状态,通过移动终端可控制除湿机100的工作模式,同时,该除湿机100还可形成空气质量报告,发送至移动终端供客户查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