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0525发布日期:2018-10-12 20:29阅读:6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对舒适性要求逐渐提高,柜机空调采用上下出风口的设计,能够满足冷气流上风口淋浴式送风和热气流下风口地毯式送风的要求,实现较佳的送风效果。

但目前柜机风道中采用双离心风机,风机分别布置在上、下位置,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占用空间较大,对于空间较狭窄的环境,难以进行空调的布设,使得空调器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能够减少空调器的空间占用,降低空调器的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出风风道结构,包括双吸离心风机、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第一蜗壳设置在双吸离心风机的第一吸气侧,第二蜗壳设置在双吸离心风机的第二吸气侧,第一蜗壳具有第一出风口,第二蜗壳具有第二出风口。

优选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朝向相同。

优选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双吸离心风机的同一直径的两端。

优选地,第一蜗壳包括沿空气流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旋流段和第一扩张段,第一扩张段沿着空气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递增;和/或,第二蜗壳包括沿空气流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旋流段和第二扩张段,第二扩张段沿着空气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递增。

优选地,第一扩张段向着第二吸气侧扩张;和/或,第二扩张段向着第一吸气侧扩张。

优选地,在垂直于双吸离心风机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内,第一扩张段沿着第一旋流段的出口方向延伸,第二扩张段沿着第二旋流段的出口方向反向延伸。

优选地,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在双吸离心风机的风叶处的直径为300mm-400mm,风叶的直径为240mm-320mm,风叶的轴向高度为90mm-140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出风风道结构,该出风风道结构为上述的出风风道结构。

优选地,壳体包括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对应上出风口设置,第二出风口对应下出风口设置。

优选地,上出风口和/或下出风口处设置有出风挡板。

优选地,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对应第一吸气侧设置,第二进风口对应第二吸气侧设置。

优选地,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设置在第一吸气侧和第一进风口之间,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二吸气侧和第二进风口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出风风道结构,包括双吸离心风机、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第一蜗壳设置在双吸离心风机的第一吸气侧,第二蜗壳设置在双吸离心风机的第二吸气侧,第一蜗壳具有第一出风口,第二蜗壳具有第二出风口。该出风风道结构采用双吸离心风机进行两侧吸风,能够减少风机数量,降低设备成本,同时可以减小出风风道结构的体积,减小空调器的空间占用,增大风机的利用效率,提高风量,还可以提高房间内的循环空气的流动,增强室内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风道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双吸离心风机;2、第一蜗壳;3、第二蜗壳;4、第一出风口;5、第二出风口;6、第一旋流段;7、第一扩张段;8、第二旋流段;9、第二扩张段;10、壳体;11、上出风口;12、下出风口;13、第一进风口;14、第二进风口;15、第一换热器;16、第二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出风风道结构包括双吸离心风机1、第一蜗壳2和第二蜗壳3,第一蜗壳2设置在双吸离心风机1的第一吸气侧,第二蜗壳3设置在双吸离心风机1的第二吸气侧,第一蜗壳2具有第一出风口4,第二蜗壳3具有第二出风口5。

该出风风道结构采用双吸离心风机1进行两侧吸风,能够减少风机数量,降低设备成本,同时可以减小出风风道结构的体积,减小空调器的空间占用,增大风机的利用效率,提高风量,还可以提高房间内的循环空气的流动,增强室内舒适性。

优选地,第一出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5的朝向相同,一般而言,出风口均是背离安装墙面向着远离墙面的方向吹风,因此,使得第一出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5的朝向相同,能够保证第一蜗壳2和第二蜗壳3出风方向的一致性,实现出风风量的最大化,使得室内空气能够进行快速调节。

第一出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5的朝向也可以相背,使得第一出风口4向着第一方向出风,第二出风口5向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出风,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4的出风和第二出风口5的出风能够形成循环,进一步加快室内空气流动效率,实现室内空气的快速调节,同时还可以避免对人体直吹,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优选地,第一出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5分别位于双吸离心风机1的同一直径的两端,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5之间具有最大间距,出风时的相互影响较小,出风效果更好,出风覆盖面积更大,对室内空气温度调节更迅速。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蜗壳2包括沿空气流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旋流段6和第一扩张段7,第一扩张段7沿着空气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递增,第一旋流段6能够对第一吸气侧吸入的气流进行旋流导向,使得第一吸气侧吸入的空气经过第一旋流段6的导流从第一旋流段6的出气口吹出,然后经第一扩张段7进行扩压,增大第一蜗壳2的出风面积和出风压力,提高第一蜗壳2的送风能力和覆盖面积。

优选地,第二蜗壳3包括沿空气流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旋流段8和第二扩张段9,第二扩张段9沿着空气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递增,第二旋流段8能够对第二吸气侧吸入的气流进行旋流导向,使得第二吸气侧吸入的空气经过第二旋流段8的导流从第二旋流段8的出气口吹出,然后经第二扩张段9进行扩压,增大第二蜗壳3的出风面积和出风压力,提高第二蜗壳3的送风能力和覆盖面积。

优选地,第一旋流段6的出风口和第二旋流段8的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反,能够使得第一蜗壳2和第二蜗壳3在旋流段处的出风方向相反,使得第一扩张段7和第二扩张段9形成错位,更加便于实现第一扩张段7和第二扩张段9的结构变化,且保证在实现扩压的基础上之间的第一扩张段7和第二扩张段9的位置不会发生干涉,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优选地,第一扩张段7向着第二吸气侧扩张;和/或,第二扩张段9向着第一吸气侧扩张,能够使得第一扩张段7和第二扩张段9在双吸离心风机1的中心转轴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发生重合,从而减小出风风道结构在双吸离心风机1的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减小出风风道结构的体积,使得出风风道结构占用空间更小,进而实现空调器的小型化,使得空调器可以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场合,并能够提供足够的风量,保证空调的工作性能。

优选地,第一扩张段7和第二扩张段9在双吸离心风机1的中心转轴上的投影基本上完全在双吸离心风机1的中心转轴上重合,使得出风风道结构的结构设计能够达到最优。

优选地,在垂直于双吸离心风机1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内,第一扩张段7沿着第一旋流段6的出口方向延伸,第二扩张段9沿着第二旋流段8的出口方向反向延伸。由于第一旋流段6和第二旋流段8在出风口的方向相反,因此如何扩张段继续沿着旋流段的出风方向延伸,则会导致两个扩张段的出风口方向相反,无法保持同向出风,因此,需要对其中一个扩张段的延伸方向进行调整,使其反向延伸,从而使得第一蜗壳2和第二蜗壳3在第一出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5处的出风方向一致。

第一蜗壳2和第二蜗壳3在双吸离心风机1的风叶处的直径为300mm-400mm,风叶的直径为240mm-320mm,风叶的轴向高度为90mm-140mm。双吸离心风机1的风叶与蜗壳进行尺寸配合时,为了要满足蜗壳内螺旋式流动规律,风叶要与蜗壳在轴向和径向上均需要存在一定的间隙,而设计为上述的尺寸,能够有效的提高风量和降低旋转噪音和宽频噪音。

结合参见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内的出风风道结构,该出风风道结构为上述的出风风道结构。

优选地,壳体10包括上出风口11和下出风口12,第一出风口4对应上出风口11设置,第二出风口5对应下出风口12设置,从而可以使空调器实现上下分布送风,扩大送风范围和送风风量,同时提高房间内的循环空气的流动,增强室内舒适性。

优选地,上出风口11和/或下出风口12处设置有出风挡板,能够根据需要打开或者关闭上出风口11或者下出风口12,实现制冷时上出风和制热时下出风,满足冷气流上风口淋浴式送风和热气流下风口地毯式送风,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壳体10上还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3和第二进风口14,第一进风口13对应第一吸气侧设置,第二进风口14对应第二吸气侧设置,双吸离心风机1的第一吸气侧可以通过第一进风口13进风,双吸离心风机1的第二吸气侧可以通过第二进风口14进风,满足双吸离心风机1的进风要求。

壳体10内还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5和第二换热器16,第一换热器15设置在第一吸气侧和第一进风口13之间,第二换热器16设置在第二吸气侧和第二进风口14之间,从而可以对进入双吸离心风机1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吹出的空气满足要求。

在该空调器工作时,电机带动双吸离心风叶旋转,在双吸离心叶轮的负压作用下,循环气流从两侧进风口吸入,经过换热器后,进入双吸离心叶轮内,经过叶轮做功后,位于第一吸气侧的气流经过第一蜗壳2向上出风,位于第二吸气侧的气流经过第二蜗壳3向下出风,实现由一个双吸离心叶轮、电机和两个蜗壳的作用下,上下分布式送风,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由于双吸离心风机1采用两侧双吸进风,让室内的气流从房间两侧流动,与上下出风形成一个房间内包裹式的循环气流,进一步的提高了房间舒适性。同时,在提高室内机舒适性和性能的基础上,通过离心风叶共用同一个电机,减少电机数量,降低室内机成本,并进一步的解决空调空间不足的问题。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