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气强制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6138发布日期:2019-02-19 18:2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炉气强制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烧炉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炉气强制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燃烧炉、电弧燃烧炉又名碳硫燃烧炉,简称电弧炉,它是利用高压、高频振荡电路,形成瞬间大电流点燃样品,使样品在富氧条件下迅速燃烧后产生的混合气体,经过化学分析程序,定量而快捷地分析出样品中碳、硫含量的设备,它是我国理化工作者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装饰、手脚炉之分。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理论,彻底改变了已相对落后的传统设计,电源不需左零、右相,完全解除了操作者的后顾之忧,成为理化工作者真正满意的工作伙伴。

该炉最适合用于钢铁样品的燃烧,也可在加入一定的添加剂的情况下燃烧其它样品,本电弧炉与碳硫联测分析仪配套使用,采用电导法、非水滴定法、气容法、碘量法、酸碱滴定法等各种分析方法,来定量分析样品的碳硫含量。

但现有技术的燃烧炉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无法使得装置能够快速的将内部的热气吸收并且储藏冷气排出循环加氧使得燃烧更加的彻底,从而无法使得装置能够更加的智能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炉气强制循环装置,其结构包括:排气扇、装置壳体、智能活动循环加热装置、控制台、固定底座、支撑垫、散热扇、控制器,所述固定底座位于装置壳体的下侧表面两者相互垂直并且与其通过焊接的方式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支撑垫两两相互平行垂直安装在固定底座下表面的四个边角,所述散热扇位于装置壳体的右侧表面同时嵌入装置壳体的内部两者契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控制台设于装置壳体前表面的下端两者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智能活动循环加热装置设于装置壳体的内侧表面并且与装置壳体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控制器位于控制台前端面的右侧两者契合活动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排气扇位于装置壳体上表面的右侧两者相互垂直固定贯通连接在一起;

所述智能活动循环加热装置设有动力输出装置、动力传输装置、动力调节装置、活动加压装置、顶动位移装置、顶动加压装置、位移转动装置;

所述动力输出装置位于设备内部的左侧底面两者固定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设于动力输出装置的右侧端面两者通过啮合的方式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活动加压装置贯通连接与动力传输装置的上端面并且与其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力调节装置位于活动加压装置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活动加压装置啮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顶动位移装置设于动力调节装置的内侧表面两者通过焊接的方式活动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位移转动装置设于活动加压装置的外侧面两者贯通连接,所述位移转动装置贯通安装在顶动加压装置的上端面。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力输出装置设有转子副、进油座、隔板、键槽杆、转柱、壳架、转动柱,所述隔板位于壳架的内侧表面并且与壳架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进油座垂直于壳架的外侧表面两者相互贯通连接在一起,所述转柱垂直贯通隔板的外侧表面并且与下方的转子副焊接在一起,所述键槽杆包裹着转柱的外侧表面同时与转柱契合安装在一起,所述转动柱垂直于转柱的上端面并且与转柱固定焊接在一起,所述转动柱与上方的动力传输装置活动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力传输装置设有皮带、皮带架、滚轮架、活动架、转动板、轴承座、轴杆架,所述皮带架位于滚轮架的外侧表面并且与滚轮架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皮带包裹着皮带轮的外侧表面同时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转动板位于滚轮架的下侧表面并且与滚轮架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轴承座位于活动架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活动架固定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轴杆架位于轴承座的内侧表面同时与其间隙配合,所述转动板与活动架通过焊接的方式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皮带架与转动柱啮合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力调节装置设有主动轮、锥齿轮、电机、弹簧轴、支架、活动轮、活动块、调节杆、转轴,所述主动轮位于电机的上侧方并且与电机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锥齿轮设于主动轮上表面的左右两端,所述转轴垂直于锥齿轮的后侧表面同时与锥齿轮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弹簧轴包裹着转轴的外侧表面同时与转轴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调节杆包裹着调节杆的外侧表面两者机械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架采用铰链连接的方式安装在转轴的前方,所述活动块嵌入活动轮的内侧表面两者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活动块与支架的一段接合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活动轮与前方的活动加压装置啮合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活动加压装置设有活动座、接合座、进气管、叶片轮、固定架、空槽板、回形道,所述接合座垂直于活动座的上侧表面两者贯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进气管位于接合座的前端面同时两者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回形道设于进气管的内侧表面同时与进气管贯通连接在一起,所述固定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回形道的外侧表面两者固定连接,所述空槽板垂直于回形道的上端面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叶片轮与活动轮活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顶动位移装置设有位移杆、转动座、电磁铁、限位块、弹簧、接合杆、压动垫、杆体,所述杆体嵌入电磁铁的内侧表面两者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弹簧包裹着杆体的外侧表面两者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限位块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杆体的上下两端面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压动垫位于杆体的前端面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接合杆设于压动垫的前端面两者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接合杆嵌入转动座的内部同时与转动座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位移杆垂直与杆体的上表面并且与杆体固定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顶动加压装置设有下压杆、铰链架、转动轮、电机座、安装板、压动块、滑架,所述压动块嵌入滑架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滑架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下压杆位于压动块的上表面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叫铰链架位于下压杆的上方连接铰链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转动轮位于铰链架的后侧表面并且安装在安装板的前表面,所述电机座位于安装板的后侧表面同时贯通安装在安装板的后侧表面两者机械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位移转动装置设有叶片架、主动轴、进气管、接合管、空槽架、安装架、蓝冰层,所述主动轴位于叶片架的后侧表面并且与其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进气管设于主动轴的上端面两者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接合管垂直贯通安装在进气管的外侧表面,所述空槽架设于进气管的右端面两者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安装架设于空槽架的内部两者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蓝冰层设于安装架的内侧表面两者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

有益效果

本发明炉气强制循环装置,在使用设备的时候先使得设备通电后,然后内部的电机接通电源后根据电磁感应原理使得前方的主动轮旋转提供动力,然后主动轮左右两端的锥齿轮在主动轮的作用下正反转,同时通过转轴的转动传递下使得前方的支架带动活动块在活动轮的内部进行转动,在需要活动轮的转动时需要前方的调节杆压动支架使得活动块与活动轮啮合从而使得活动轮旋转,并且下方的进油座进入高压的液压油来使得内部的转子副旋转同时带动上方的转柱旋转,并且在键槽杆的限位下能够使得转动更加的稳定,然后前方的皮带架啮合通过皮带将动力输出向上然后通过活动架和转动板在转动的间隔时间的作用下能够调节活动架的开合时间,并且在转动的转动板的搅动下能够使得炉膛内部的气体循环的更加的彻底,然后上方的叶片轮旋转将下方燃烧的炉气通过叶片轮的旋转下负压吸附,通过进气管和回形道的输送下使得上方的蓝冰层能够快速的吸热,蓝冰可以看做是一种高效的蓄冷或热载体,蓝冰经冷藏后就是优良的冰源,冷热型蓝冰经加热后可以做为热源,在使用中不产生水或其多余物质,并且可以无限次的使用,蓝冰制冷或制热完全是一个能量转换的物理过程,没有化学作用,本身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物质成分,利用其本身对媒介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来进行,具有快速吸收和缓慢释放的特性,然后吸收的热量在释放时通过叶片轮的反转放出,然后被吸附热量的气体通过接合管与外界空气混合,在下压杆和铰链架的作用下加压从新进入炉膛的内部,通过叶片架的输送下使得内部的燃烧更加的彻底,并且在保温期利用蓝冰层可以很好的做到保温的工作。

基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采用燃烧炉在进行工作的时候能够使得装置能够快速的将内部的热气吸收并且储藏冷气排出循环加氧使得燃烧更加的彻底,从而达到使得装置能够更加的智能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炉气强制循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炉气强制循环装置的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炉气强制循环装置的机构细化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炉气强制循环装置的使用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炉气强制循环装置的使用示意图二。

图中:排气扇-1、装置壳体-2、智能活动循环加热装置-3、控制台-4、固定底座-5、支撑垫-6、散热扇-7、控制器-8、动力输出装置-31、动力传输装置-32、动力调节装置-33、活动加压装置-34、顶动位移装置-35、顶动加压装置-36、位移转动装置-37、转子副-311、进油座-312、隔板-313、键槽杆-314、转柱-315、壳架-316、转动柱-317、皮带-321、皮带架-322、滚轮架-323、活动架-324、转动板-325、轴承座-326、轴杆架-327、主动轮-331、锥齿轮-332、电机-333、弹簧轴-334、支架-335、活动轮-336、活动块-337、调节杆-338、转轴-339、活动座-341、接合座-342、进气管-343、叶片轮-344、固定架-345、空槽板-346、回形道-347、位移杆-351、转动座-352、电磁铁-353、限位块-354、弹簧-355、接合杆-356、压动垫-357、杆体-358、下压杆-361、铰链架-362、转动轮-363、电机座-364、安装板-365、压动块-366、滑架-367、叶片架-371、主动轴-372、进气管-373、接合管-374、空槽架-375、安装架-376、蓝冰层-37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说明,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5,本发明提供炉气强制循环装置,其结构包括:排气扇1、装置壳体2、智能活动循环加热装置3、控制台4、固定底座5、支撑垫6、散热扇7、控制器8,所述固定底座5位于装置壳体2的下侧表面两者相互垂直并且与其通过焊接的方式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支撑垫6两两相互平行垂直安装在固定底座5下表面的四个边角,所述散热扇7位于装置壳体2的右侧表面同时嵌入装置壳体2的内部两者契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控制台4设于装置壳体2前表面的下端两者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智能活动循环加热装置3设于装置壳体2的内侧表面并且与装置壳体2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控制器8位于控制台4前端面的右侧两者契合活动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排气扇1位于装置壳体2上表面的右侧两者相互垂直固定贯通连接在一起;

所述智能活动循环加热装置3设有动力输出装置31、动力传输装置32、动力调节装置33、活动加压装置34、顶动位移装置35、顶动加压装置36、位移转动装置37;

所述动力输出装置31位于设备内部的左侧底面两者固定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动力传输装置32设于动力输出装置31的右侧端面两者通过啮合的方式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活动加压装置34贯通连接与动力传输装置32的上端面并且与其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力调节装置33位于活动加压装置34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活动加压装置34啮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顶动位移装置35设于动力调节装置33的内侧表面两者通过焊接的方式活动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位移转动装置37设于活动加压装置34的外侧面两者贯通连接,所述位移转动装置37贯通安装在顶动加压装置36的上端面,所述动力输出装置31设有转子副311、进油座312、隔板313、键槽杆314、转柱315、壳架316、转动柱317,所述隔板313位于壳架316的内侧表面并且与壳架316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进油座312垂直于壳架316的外侧表面两者相互贯通连接在一起,所述转柱315垂直贯通隔板313的外侧表面并且与下方的转子副311焊接在一起,所述键槽杆314包裹着转柱315的外侧表面同时与转柱315契合安装在一起,所述转动柱317垂直于转柱315的上端面并且与转柱315固定焊接在一起,所述转动柱317与上方的动力传输装置32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力传输装置32设有皮带321、皮带架322、滚轮架323、活动架324、转动板325、轴承座326、轴杆架327,所述皮带架322位于滚轮架323的外侧表面并且与滚轮架323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皮带321包裹着皮带轮322的外侧表面同时两者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转动板325位于滚轮架323的下侧表面并且与滚轮架323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轴承座326位于活动架324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活动架324固定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轴杆架327位于轴承座326的内侧表面同时与其间隙配合,所述转动板325与活动架324通过焊接的方式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皮带架322与转动柱317啮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力调节装置33设有主动轮331、锥齿轮332、电机333、弹簧轴334、支架335、活动轮336、活动块337、调节杆338、转轴339,所述主动轮331位于电机333的上侧方并且与电机333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锥齿轮332设于主动轮331上表面的左右两端,所述转轴339垂直于锥齿轮339的后侧表面同时与锥齿轮339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弹簧轴334包裹着转轴339的外侧表面同时与转轴339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调节杆338包裹着调节杆338的外侧表面两者机械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架335采用铰链连接的方式安装在转轴339的前方,所述活动块337嵌入活动轮336的内侧表面两者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活动块337与支架335的一段接合成一体化结构,所述活动轮336与前方的活动加压装置34啮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活动加压装置34设有活动座341、接合座342、进气管343、叶片轮344、固定架345、空槽板346、回形道347,所述接合座342垂直于活动座341的上侧表面两者贯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进气管343位于接合座342的前端面同时两者组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回形道347设于进气管343的内侧表面同时与进气管343贯通连接在一起,所述固定架345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回形道346的外侧表面两者固定连接,所述空槽板346垂直于回形道347的上端面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叶片轮344与活动轮336活动连接,所述顶动位移装置35设有位移杆351、转动座352、电磁铁353、限位块354、弹簧355、接合杆356、压动垫357、杆体358,所述杆体358嵌入电磁铁353的内侧表面两者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弹簧355包裹着杆体358的外侧表面两者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限位块354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杆体358的上下两端面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压动垫357位于杆体358的前端面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接合杆356设于压动垫357的前端面两者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接合杆356嵌入转动座352的内部同时与转动座352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位移杆351垂直与杆体358的上表面并且与杆体358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顶动加压装置36设有下压杆361、铰链架362、转动轮363、电机座364、安装板365、压动块366、滑架367,所述压动块366嵌入滑架367的内侧表面并且与滑架367采用间隙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下压杆361位于压动块366的上表面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叫铰链架362位于下压杆361的上方连接铰链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转动轮363位于铰链架362的后侧表面并且安装在安装板365的前表面,所述电机座364位于安装板365的后侧表面同时贯通安装在安装板3645的后侧表面两者机械连接在一起,所述位移转动装置37设有叶片架371、主动轴372、进气管373、接合管374、空槽架375、安装架376、蓝冰层377,所述主动轴372位于叶片架371的后侧表面并且与其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进气管373设于主动轴372的上端面两者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接合管374垂直贯通安装在进气管373的外侧表面,所述空槽架375设于进气管373的右端面两者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安装架376设于空槽架375的内部两者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蓝冰层377设于安装架376的内侧表面两者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

本发明的原理:在使用设备的时候先使得设备通电后,然后内部的电机333接通电源后根据电磁感应原理使得前方的主动轮331旋转提供动力,然后主动轮331左右两端的锥齿轮332在主动轮331的作用下正反转,同时通过转轴339的转动传递下使得前方的支架335带动活动块337在活动轮336的内部进行转动,在需要活动轮336的转动时需要前方的调节杆338压动支架335使得活动块337与活动轮336啮合从而使得活动轮337旋转,并且下方的进油座312进入高压的液压油来使得内部的转子副311旋转同时带动上方的转柱315旋转,并且在键槽杆314的限位下能够使得转动更加的稳定,然后前方的皮带架322啮合通过皮带321将动力输出向上然后通过活动架324和转动板325在转动的间隔时间的作用下能够调节活动架324的开合时间,并且在转动的转动板325的搅动下能够使得炉膛内部的气体循环的更加的彻底,然后上方的叶片轮344旋转将下方燃烧的炉气通过叶片轮344的旋转下负压吸附,通过进气管343和回形道347的输送下使得上方的蓝冰层377能够快速的吸热,蓝冰可以看做是一种高效的蓄冷或热载体,蓝冰经冷藏后就是优良的冰源,冷热型蓝冰经加热后可以做为热源,在使用中不产生水或其多余物质,并且可以无限次的使用,蓝冰制冷或制热完全是一个能量转换的物理过程,没有化学作用,本身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物质成分,利用其本身对媒介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来进行,具有快速吸收和缓慢释放的特性,然后吸收的热量在释放时通过叶片轮344的反转放出,然后被吸附热量的气体通过接合管374与外界空气混合,在下压杆361和铰链架362的作用下加压从新进入炉膛的内部,通过叶片架371的输送下使得内部的燃烧更加的彻底,并且在保温期利用蓝冰层77可以很好的做到保温的工作。

本发明所述的动力调节装置33指的是将动力输出并且可以实现调节动力转向的装置。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燃烧炉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无法使得装置能够快速的将内部的热气吸收并且储藏冷气排出循环加氧使得燃烧更加的彻底,从而无法使得装置能够更加的智能化,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燃烧炉在进行工作的时候能够使得装置能够快速的将内部的热气吸收并且储藏冷气排出循环加氧使得燃烧更加的彻底,从而达到使得装置能够更加的智能化的目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不仅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因此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