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8749发布日期:2018-10-02 18:4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制冷模式下,冷风较沉,正常吹出的冷风迅速下降导致冷风直吹用户,用户会感觉不舒适,而且还会影响健康。空调制热模式下,热风较轻,聚集在房间上方,造成房间上下温差过大,头部热脚部冷的不良温度分布,用户体验差。

传统的内导风板的转臂较短,内导风板转动范围都位于风道内或只有部分伸出风道外,影响风量和导风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调整室内机的送风角度和提升送风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其前侧下部限定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出风口;

风道,设置于壳体内部,与出风口连通,用于将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导向出风口;

内导风板,内导风板包括至少一个内板段,至少一个内板段可转动地设置,且至少一个内板段的转动轴线临近出风口的上侧边缘;

内板段包括内板体和至少一个内转臂,至少一个内转臂的第一端连接于内板体的内侧面,至少一个内转臂的第二端与内板段的转动轴连接,以通过内转臂带动内板体转动;

内板段配置为可向前上方转动至使得内板体位于风道的外侧;

每个内转臂形成有用于避让出风口上边缘的避让缺口,以当内板体位于风道的外侧时,避让缺口与出风口的上边缘抵接。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外导风板,位于内导风板的外侧,可转动设置于壳体上,配置为打开或关闭出风口,且外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临近出风口的下侧边缘。

可选地,至少一个内板段的转动轴线与内板体的最短距离大于至少一个内板段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的上侧边缘的距离,以保证制热模式下,内板体向前上方转动至风道的外侧。

可选地,至少一个内板段的转动轴线与内板体的最短距离小于至少一个内板段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下侧边缘的距离,以保证制冷模式下,内板体在风道内转动。

可选地,风道配置为由上风道壁和下风道壁限定而成;

内板段的转动轴线与上风道壁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以避免上风道壁对内板段的转动形成干涉。

可选地,外导风板包括外板体和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的一端连接于外板体的内侧面与内板体对应的位置,另一端与外导风板的转动轴连接;

内板段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内板段在横向方向上依次间隔分布,且相邻的两个内板段的间隔空间与一个第一外转臂对应,以为第一外转臂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可选地,外导风板转动至关闭出风口时,外板体的上边缘记为外板体的第一边缘,外板体的下边缘记为外板体的第二边缘;

外板体的内侧面临近第二边缘的位置形成有向外板体的内侧方向凸出的用于阻隔气流的阻挡筋。

可选地,内导风板还包括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内板段的连接桥,连接桥形成有与相邻的两个内板段的间隔空间相通的用于避让第一外转臂的空间,以避免内导风板对外导风板的转动造成干涉。

可选地,第一外转臂为一个;

内导风板包括两个内板段。

可选地,外导风板还包括两个第二外转臂,两个第二外转臂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外板体的内侧面临近外板体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位置,两个第二外转臂的第二端分别与外导风板的转动轴连接;

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位于两个第二外转臂之间;

内导风板横向方向的长度小于外板体横向方向的长度,以使得内导风板与出风口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形成间隔空间,以为两个第二外转臂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内板体可转动至风道的外侧,增大了内导风板的转动幅度,提高了内导风板的导风作用,并且,内转臂上形成的避让缺口可在内板体转动至风道的外侧时与出风口的上边缘抵接,使得内板段与出风口的上边缘更好地贴合,消除内板段与壳体的前面板的缝隙,减小漏风,提升内板段的导风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外板体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阻隔气流的阻挡筋,冷气流被阻挡筋挡住,改变方向沿外导风板向前侧吹出,避免外板体的后边缘形成凝露水。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外导风板包括两个第二外转臂和位于两个第二外转臂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提升了外导风板的直线度,省去了金属矫正板的使用,节约了材料及喷漆费用;并且相邻的两个内板段之间具有连接该两个内板段的连接桥,连接桥形成有与相邻的两个内板段的间隔空间相通的用于避让第一外转臂的空间,避免了内导风板对外导风板的干涉,保证了外导风板转动的顺畅。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内板体转动至风道的外侧;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方向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以及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内导风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可以是空调室内机100。室内机100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10、蒸发器120、风机130、风道140和内导风板160。空调室内机100与空调室外机(未示出)一同构成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制冷/制热。

壳体110的顶部形成有进风口111a,进风口111a处可布置有进风格栅111,壳体110的前侧下部限定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出风口。壳体110可为横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

蒸发器120用于与从进风口111a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换热风(具体地,制冷时为冷风,制热时为热风)。蒸发器120优选为覆盖风机130的前方和上方空间的三段式翅片蒸发器。

风机130优选为轴线方向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贯流风机,用于促使空气从进风口111a流至蒸发器120处,并将与蒸发器120换热后形成的换热空气流至出风口处,再吹向室内。

壳体110的内部设置有风道140,风道140用于将热交换风从蒸发器120处引流至出风口处,使得换热风从出风口吹出,以实现室内环境的制冷/制热。风道140配置为由上风道壁和下风道壁限定而成。

如图2、4所示,内导风板160包括在横向方向上依次分布的至少一个内板段161,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线应临近出风口的上侧边缘,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横向方向。

内板段161可包括内板体和至少一个内转臂163,该至少一个内转臂163的第一端与内板体连接,第二端向内板体的内侧延伸,并与内板段161的转动轴163a连接,以通过至少一个内转臂163带动内板体转动。

传统方案中,内导风板160的整个转动范围一般都在风道140内或者部分伸出风道140,内导风板160的导风作用并不明显,与外导风板配合对出风方向的调整有限,无法很好地实现冷风上吹和热风下吹。

而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中,内板段161配置为可向前上方转动至使得内板体位于风道140的外侧,每个内转臂163形成有用于避让出风口上边缘的避让缺口163b,当内板体向前上方转动至风道140的外侧时,避让缺口163b可与出风口的上边缘抵接,使得内板段161与出风口的上边缘更好地贴合,消除内板段161与壳体110的前面板的缝隙,减小漏风,提升内板段161的导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板段161包括一个内转臂163,为保持内板体转动的稳定性,内转臂163的第一端应连接于内板体的中部位置。

本实施例中,内板段161包括两个内转臂163,两个内转臂163的第一端可分别连接于内板体临近长度方向两个端部的位置。

空调室内机100还可包括外导风板150,外导风板15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10上,配置为打开或关闭出风口。在空调制冷/制热运行中,外导风板150转动至打开出风口的位置,使得换热风从出风口经外板体的导流吹出,外导风板150转动位置的不同,可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和出风范围;在空调不工作时,外导风板150转动至使得外板体完全关闭出风口,以防止外界杂质进入出风口,并使得室内机100的外形更加美观。

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线应临近出风口的下侧边缘,外导风板150位于内导风板160的外侧,在关闭出风口时,内导风板160应完全转动至外导风板150的内侧,外导风板150将出风口进行完全封闭。内导风板160的尺寸应小于外导风板150的尺寸,因此,内导风板160也可被称为小导风板,外导风板150被称为大导风板。

外导风板150可包括外板体151和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2,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2的一端连接于外板体151的内侧面与内导风板160对应的位置,另一端与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连接。

内导风板160的内板段161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内板段161在横向方向上依次间隔分布,且相邻的两个内板段161的间隔空间与一个第一外转臂152对应,以为第一外转臂152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具体地,内导风板160可包括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内板段161的连接桥162,连接桥162形成有与相邻的两个内板段161的间隔空间相通的用于避让第一外转臂152的空间。相邻的两个内板段161通过连接桥162连接,以使得内导风板160的所有内板段161同步转动,并且通过连接桥162上形成的用于避让第一外转臂152的空间,避免对第一外转臂152的干涉,保证了外导风板150的顺畅转动。

如图4所示,连接桥162包括位于内导风板160内侧的连接板162a和两个第一侧板162b,两个第一侧板162b由相邻的两个内板体的内侧面临近相互靠近的端部的位置分别延伸至连接板162a,两个第一侧板162b间隔设置,以利用两个第一侧板162b及相邻的两个内板体的间隔为第一外转臂152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连接桥162还可包括两个第二侧板162c,两个第二侧板162c由连接板162a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分别延伸至相邻的两个内板体的内侧面,增加连接桥162的稳固性,并且第二侧板162c与临近的第一侧板162b间隔设置,第一侧板162b与第二侧板162c的间隔空间仍然能够参与导风,不会影响内导风板160的导风效果。

外导风板150还包括两个第二外转臂153,两个第二外转臂153的第一端连接于外板体151内侧面临近外板体151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位置,两个第二外转臂153的第二端与外导风板150的转动轴连接,以通过两个第二外转臂153带动外导风板150转动。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2位于两个第二外转臂153之间。

内导风板160横向方向的长度应小于外板体151横向方向的长度,以使得内导风板160与出风口横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形成间隔空间,以为两个第二外转臂153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由此保证外导风板150的转动与内导风板160的转动不会形成干涉。

传统的外导风板150一般只包括位于外导风板150横向两端的两个转臂,为保证外导风板150的直线度,外导风板150的内侧面通常需覆有金属矫正板,增加了材料的使用和喷漆费用。而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在两个第二外转臂153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2,省去了金属矫正板的使用,节约了材料及喷漆费用。

外导风板150转动至关闭出风口时,外板体151的上边缘记为外板体151的第一边缘,外板体151的下边缘记为外板体151的第二边缘。特别地,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中,外板体151的内侧面临近第二边缘的位置形成有向外板体151的内侧方向凸出的用于阻隔气流的阻挡筋(未示出)。在制冷模式下,外板体151参与导风时,冷风被阻挡筋挡住,改变方向,使得冷风沿外板体151向前吹出,避免冷风向后吹出,在外板体151的后侧边缘形成冷凝水。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转臂152为一个,位于外板体151横向方向的大致中部位置。内板段161为两个,两个内板段161的尺寸大致相同,两个内板段161之间的间隔与第一外转臂152相对应。

为增大内板段161的转动范围,实现内板体向前上方转动至风道140的外部,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线与内板体的最短距离应大于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的上侧边缘的距离,也可理解为,内转臂163过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的一点到内转臂163第一端的距离大于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的上侧边缘的距离。由此可保证内板体可向前上方完全转动至风道140的外侧。

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线与上风道壁之间应形成有间隔空间,例如,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线与上风道壁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可为5至10毫米,以避免上风道壁对内板段161的转动形成干涉。

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如图3所示,外导风板150配置为向后下方转动至第一位置,内板段161配置为向前上方转动至第二位置,例如,内板段161可转动至如图2所示的A位置,以通过内板段161和外导风板150的配合向出风口的前方、前下方或下方导出热风。如图1、3所示,转动至第二位置的内板段161可完全位于风道140外部,通过内板段161与外导风板150的配合由此实现热风下吹,减小房间的温度分层,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线与内板体的最短距离应小于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下侧边缘的距离,也可理解为,内转臂163过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的一点到内转臂163第一端的距离小于内板段161的转动轴线与出风口下侧边缘的距离。由此可保证内板体可向后下方转动至风道140内。

空调在制冷模式下,外导风板150配置为向前上方转动至第三位置,内板段161配置为向后转动至第四位置,例如,内板段161可转动至如图3所示的B位置,以通过内板段161和外导风板150的配合向出风口的前方、前下方、前上方或下方导出冷风。通过内板段161和外导风板150的配合向出风口的前上方吹风,实现冷风上吹,避免冷风直吹人体,提升空调送风舒适性。

转动至第四位置的内板体朝向下风道壁的一面与下风道壁之间应形成有间隔空间,例如,处于第四位置的内板体朝向下风道壁的一面与下风道壁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5至8毫米。由此保证制冷模式下,内板体可转动至风道140内,并避免内板体与下风道壁抵接,导致内板体的下部没有冷风吹出,内板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温度差异而形成凝露。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内板段161可转动至风道140的外侧,增大了内导风板160的转动幅度,提高了内导风板160的导风作用,并且,内转臂163上形成的避让缺口163b可在内板体转动至风道140的外侧时与出风口的上边缘抵接,使得内板段161与出风口的上边缘更好地贴合,消除内板段161与壳体110的前面板的缝隙,减小漏风,导风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中,外板体151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阻隔气流的阻挡筋,冷气流被阻挡筋挡住,改变方向沿外板体151向前侧吹出,避免外板体151的后边缘形成凝露水。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中,外导风板150包括两个第二外转臂153和位于两个第二外转臂153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外转臂152,提升了外导风板150的直线度,省去了金属矫正板的使用,节约了材料及喷漆费用;并且相邻的两个内板段161之间具有连接该两个内板段161的连接桥162,连接桥162形成有与相邻的两个内板段161的间隔空间相通的用于避让第一外转臂152的空间,避免了内导风板160对外导风板150的干涉,保证了外导风板150转动的顺畅。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