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9338发布日期:2018-10-09 20:12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热源传导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散热装置采用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增大散热面积和加速空气的流动使散热端的温度降低以达到散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增大了散热装置的体积而且增加了功耗,使经济成本大大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散热装置的热传导和散热等环节进行改造,使其不仅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并降低其经济成本。

中国专利“CN 106440900 A”公开了一种新型快速热传导散热装置,包括吸热模块和相变散热模块,所述吸热模块为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作的元件,所述吸热模块的一侧与需要散热的发热源或设备连接,所述吸热模块的另一侧阵列式分布连接所述相变散热模块,所述相变散热模块包括内部抽真空的相变腔体,所述相变腔体的一端靠近所述吸热模块用于液相蒸发,所述相变腔体的另一端远离吸热模块用于汽相液化,所述相变腔体的下部设有液态回流元件。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散热效果、降低功耗和减少成本的新型快速热传导散热装置。上述的新型快速热传导散热装置,虽然能够提升散热效果、降低功耗和减少成本,但是其应用时安装存在不便且繁琐,达不到应用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高效热源传导装置,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通过设置矩形底座板,并且在矩形底座板的下表面均设有至少三个行走轮,这样便于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移动,可大大提高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的实用性以及应用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热源传导装置,包括:

矩形底座板,其上表面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矩形底座板的下表面均设有至少三个行走轮,且所有行走轮不在同一直线上;

竖直导热筒,其下端竖直设置在所述圆形凹槽内,所述竖直导热筒的侧壁靠近其上端的部位设置有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所述竖直导热筒的侧壁设置第二通孔,以使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称,所述竖直导热筒的侧壁靠近其下端的部位设置有第三通孔;

螺旋状的导热管,其容设在所述竖直导热筒内,所述导热管的侧壁与所述竖直导热筒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所述导热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并且所述导热管的管壁靠近其上端的部位设置有球阀,所述导热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应;

进热管,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延伸至所述竖直导热筒内,所述进热管的管壁靠近其一端的部位开设有传热孔,所述导热管的上端与所述传热孔密封连接,所述进热管的管壁靠近其另一端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单向阀;

第一出热管,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延伸至所述竖直导热筒内,所述第一出热管的一端与所述进热管的一端密封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出热管的管壁靠近其一端的部位设置有第二单向阀,以使所述第一出热管与所述进热管选择性连通;

第二出热管,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并延伸至所述竖直导热筒内,所述第二出热管的一端与所述导热管的下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出热管的管壁靠近其另一端的部位设置有第三单向阀;

多个平置导热片,其沿所述竖直导热筒的轴向均布套设在所述竖直导热筒的外侧壁上,其中,最上层的所述平置导热片位于所述第一通的下方,最下层的所述平置导热片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上方。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中,所述竖直导热筒的底部设置用于支撑所述导热管的支座板。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中,还包括:

推手构件,其包括一端与所述矩形底座板的侧壁连接的两个平置杆、下端与所述平置杆的另一端连接的竖直杆以及设置在两个所述竖直杆上端的平置推杆。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中,所述平置推杆上套设有防滑套。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中,还包括:

散热风机,其容设在所述竖直导热筒内,且位于所述支座板的上表面。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中,所述行走轮设为四个,且均设在所述矩形底座板的下表面的四角处。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中,所述行走轮为带刹车功能以及静音功能的TPR软胶包边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不仅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并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通过设置竖直导热筒、导热管以及多个平置导热片,可以提高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的导热效率,并且通过设置进热管、第一出热管以及第二出热管,进热管可与热源连通,操作简单且容易安装。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通过设置矩形底座板,并且在矩形底座板的下表面均设有至少三个行走轮,这样便于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移动,可大大提高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的实用性以及应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图中标记:1-矩形底座板;2-圆形凹槽;3-行走轮;4-竖直导热筒;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第三通孔;8-导热管;9-进热管;10-传热孔;11-第一单向阀;12-第一出热管;13-第二单向阀;14-第二出热管;15-第三单向阀;16-平置导热片;17-支座板;18-平置杆;19-竖直杆;20-平置推杆;21-防滑套;22-散热风机;23-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高效热源传导装置,包括:

矩形底座板1,其上表面设置有圆形凹槽2,所述矩形底座板1的下表面均设有至少三个行走轮3,且所有行走轮3不在同一直线上;

竖直导热筒4,其下端竖直设置在所述圆形凹槽2内,所述竖直导热筒4的侧壁靠近其上端的部位设置有第一通孔5,与所述第一通孔5相对的所述竖直导热筒4的侧壁设置第二通孔6,以使所述第二通孔6与所述第一通孔5相对称,所述竖直导热筒4的侧壁靠近其下端的部位设置有第三通孔7;

螺旋状的导热管8,其容设在所述竖直导热筒4内,所述导热管8的侧壁与所述竖直导热筒4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所述导热管8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通孔5相对应,并且所述导热管8的管壁靠近其上端的部位设置有球阀23,所述导热管8的下端与所述第三通孔7相对应;

进热管9,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5并延伸至所述竖直导热筒4内,所述进热管9的管壁靠近其一端的部位开设有传热孔10,所述导热管8的上端与所述传热孔10密封连接,所述进热管9的管壁靠近其另一端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1;

第一出热管12,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6并延伸至所述竖直导热筒4内,所述第一出热管12的一端与所述进热管9的一端密封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出热管12的管壁靠近其一端的部位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3,以使所述第一出热管12与所述进热管9选择性连通;

第二出热管14,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7并延伸至所述竖直导热筒4内,所述第二出热管14的一端与所述导热管8的下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出热管14的管壁靠近其另一端的部位设置有第三单向阀15;

多个平置导热片16,其沿所述竖直导热筒4的轴向均布套设在所述竖直导热筒4的外侧壁上,其中,最上层的所述平置导热片16位于所述第一通5的下方,最下层的所述平置导热片16位于所述第三通孔7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导热筒4的底部设置用于支撑所述导热管8的支座板17。

进一步地,还包括:

推手构件,其包括一端与所述矩形底座板1的侧壁连接的两个平置杆18、下端与所述平置杆18的另一端连接的竖直杆19以及设置在两个所述竖直杆19上端的平置推杆20。

进一步地,所述平置推杆20上套设有防滑套21。

进一步地,还包括:

散热风机22,其容设在所述竖直导热筒4内,且位于所述支座板17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行走轮3设为四个,且均设在所述矩形底座板1的下表面的四角处。

进一步地,所述行走轮3为带刹车功能以及静音功能的TPR软胶包边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热源传导装置中,矩形底座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形凹槽2,通过圆形凹槽2可将竖直导热筒4固定起来,在矩形底座板1的下表面设置至少三个行走轮3,在矩形底座板1的侧壁设置有推手构件,这样使用者可以方便推着移动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至热源位置;

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中的进热管9可以通过管道与热源连通起来,第一种工作模式,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直接用于热源的传到输送时,将进热管9的另一端连通热源,打开第一单向阀11,将导热管8上端的球阀23关闭,打开第一出热管12上的第二单向阀13,这样热源的流体可以由进热管9和第一出热管12流动至需要热源的地方;第二工作模式,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用于热源传导散热后输送时,将导热管8上端的球阀23打开,关闭第一出热管12上的第二单向阀13,打开第一单向阀11和第三单向阀15,热源经过进热管9、导热管8和第三出热管14后流动至合适的地方,其中,导热管8、竖直导热筒4以及多个平置导热片16与空气进出,将热源快速进行导热散热,另外,在竖直导热筒4的底部设置散热风机22,可进一步的提高本高效热源传导装置的导热散热效率。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