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圈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3349发布日期:2018-12-05 19:4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导风圈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圈组件、和应用该导风圈组件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室外机的噪声一直是关乎产品舒适性的重要指标,空调器室外机的噪声主要来源于风道噪声,而风道噪声的产生主要与导风圈的结构设计有关。现有空调器室外机的导风圈套设于风机的外围一周,用于引导风机产生的气流排出至外部环境中,导风圈内通过的气流量大且流速快,更容易产生噪声。因此导风圈的结构优化对于空调器室外机的噪声改善有直接效果。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导风圈组件,旨在提供一种避免导风圈主体与壳体封闭区域产生涡旋,防止区域气流紊乱,提高风量和风道系统内气流稳定性的导风圈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导风圈组件,所述导风圈组件包括导风圈主体,所述导风圈主体围成导风风道,所述导风圈主体设有与所述导风风道连通的若干导风孔,所述导风孔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导风孔和多个第二导风孔,所述第一导风孔的出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导风孔的出风面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孔和所述第二导风孔在所述导风圈主体的轴向上间隔设置,在所述导风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孔位于所述第二导风孔的后侧。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导风孔和多个所述第二导风孔均沿所述导风圈主体周向分布,且多个所述第一导风孔和多个所述第二导风孔沿所述导风圈主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孔与所述第二导风孔在所述导风圈主体的轴向上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孔和/或第二导风孔呈条形孔、圆弧形孔、V型孔或U型孔。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导风孔和第二导风孔均呈圆弧形孔时,所述第二导风孔所在圆的半径为所述第一导风孔所在圆的半径的2/3。进一步地,定义所述第一导风孔和/或第二导风孔的宽度为d,3mm≤d≤8mm。进一步地,定义所述第一导风孔和第二导风孔之间的距离为h,10mm≤h≤20mm。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安装口;导风圈组件,所述导风圈组件为上述所述的导风圈组件,所述导风圈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口处;风轮,所述风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风轮的出风面与所述安装口相对。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导风圈组件;或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导风圈组件包括导风圈主体,导风圈主体围成导风风道,导风圈主体设有与导风风道连通的若干导风孔,导风孔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导风孔和多个第二导风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风圈主体上设置与导风风道连通的多个第一导风孔和多个第二导风孔,使气流通过第一导风孔和第二导风孔流入导风风道内,在风轮作用下,沿着导风风道流出,从而提高导风圈组件的风量,同时也提高了室外机风道系统内气流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导风孔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导风孔的出风面积,使得通过第一导风孔和第二导风孔进入导风风道的气流,由于第一导风孔和第二导风孔的出风面积不同,而改变导风风道内的气流流场的分布,使得接近导风圈主体内壁面的气流速度降低,气流表面的边界层的厚度增大,导风圈主体径向方向的气流速度呈梯度降低,壁面的剪应力降低,从而达到一定的减阻效果,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风圈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风圈组件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空调室外机115第二导风孔10导风圈组件116扩口部11导风圈主体20壳体111连接部21安装口112导风罩22支架113导风风道30风轮114第一导风孔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风圈组件10,应用于空调室外机100和空调器。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导风圈组件10应用于空调器,导风圈组件10包括导风圈主体11,导风圈主体11围成导风风道113,导风圈主体11设有与导风风道113连通的若干导风孔,导风孔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导风孔114和多个第二导风孔115,第一导风孔114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导风孔115的出风面积。具体地,导风圈主体11包括连接部111、导风罩112及扩口部116,导风罩112呈环形,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均呈扩口结构,连接部111、导风罩112及扩口部116配合围成导风风道113。将导风罩112设置为环形,可提高导风风道113的导风顺畅性,进一步降低紊流等导致的异常噪声。在导风罩11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均呈扩口结构。扩口部116的扩口结构可增大导风圈主体11的风量。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的较小开口端均与导风罩112过渡连接,使得导风圈主体11的内壁一周光滑且连续,避免了风集中进入导风罩112内,而与导风罩112之间产生较强的冲击。也即提高导风的顺畅性,改善了导风气流的流动状态。使得风可沿导风圈主体11的内壁顺滑的流入,减少了导风圈主体11与壳体20连接处的紊流,提高导风圈主体11的导风顺畅性,进一步降低了气流通过导风圈主体11时产生的异常噪声。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11用于与空调室外机100和空调器的壳体20连接,导风罩112垂直于壳体20延伸。可以理解的,导风圈主体11的导风罩112设有与导风风道113连通的多个第一导风孔114和多个第二导风孔115。现有空调器室外机的导风圈套设于风机的外围一周,用于引导风机产生的气流排出至外部环境中,导风圈内通过的气流量大且流速快,更容易产生噪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风圈主体11上设置与导风风道113连通的多个第一导风孔114和多个第二导风孔115,使气流通过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流入导风风道113内,在风轮30作用下,沿着导风风道113流出,从而提高导风圈组件100的风量,同时也提高了室外机风道系统内气流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导风孔114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二导风孔115的出风面积,使得通过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进入导风风道113的气流,由于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的出风面积不同,而改变导风风道113内的气流流场的分布,使得接近导风圈主体11内壁面的气流速度降低,气流表面的边界层的厚度增大,导风圈主体11径向方向的气流速度呈梯度降低,壁面的剪应力降低,从而达到一定的减阻效果,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本实施例中,导风罩112与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一体成型,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导风罩112与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一体成型有利于保证导风罩112与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的连接处光滑且连续,减少气流通过其连接处的紊流,降低异常噪声。另外,可将导风罩112与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在导风圈主体11的轴向上间隔设置,在导风风道113的出风方向上,第一导风孔114位于第二导风孔115的后侧。可以理解的,在导风圈主体11的轴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利用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的不同出风面积,使得进入导风风道113的气流,有利于改变导风风道113内的气流流场的分布,使得接近导风圈主体11内壁面的气流速度降低,气流表面的边界层的厚度增大,导风圈主体11径向方向的气流速度呈梯度降低,壁面的剪应力降低,从而达到一定的减阻效果,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具体地,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沿导风圈主体11(即导风罩112)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在本实施例中,导风圈主体11的导风罩112沿其延伸方向(出风方向)上优选地设置有两排导风孔,两排导风孔中其中一排导风孔为第一导风孔114,另一排导风孔为第二导风孔115。当然,本实施例不限于此。优选地,在导风风道113的出风方向上,第一导风孔114位于第二导风孔115的后侧。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导风孔114和多个第二导风孔115均沿导风圈主体11周向分布,且多个第一导风孔114和多个第二导风孔115沿导风圈主体1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具体地,多个第一导风孔114沿导风圈主体11的周向均匀设置,多个第二导风孔115沿导风圈主体11的周向均匀设置。此时,多个第一导风孔114沿导风圈主体11的周向形成一环形,多个第二导风孔115沿导风圈主体11的周向形成一环形,第一导风孔114形成的环形与第二导风孔115形成的环形并列排列于导风圈主体11的延伸方向上。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孔114与第二导风孔115在导风圈主体11的轴向上一一对应设置。也即在导风圈主体11的延伸方向上,一第一导风孔114与一第二导风孔115一一对应设置。如此设置,使得气流沿着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流入导风风道后,改变导风风道113内的气流流场的分布,使得接近导风圈主体11内壁面的气流速度降低,气流表面的边界层的厚度增大,导风圈主体11径向方向的气流速度呈梯度降低,壁面的剪应力降低,从而达到一定的减阻效果,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当然,一第一导风孔114也可以位于两个第二导风孔115之间,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孔114和/或第二导风孔115呈条形孔、圆弧形孔、V型孔或U型孔。具体地,第一导风孔114和/或第二导风孔115为非圆孔。优选的,第一导风孔114和/或第二导风孔115的长度在导风圈主体11的周向上延伸。可以理解的,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可以呈相同形状,也可以呈不同形状。优选地,第一导风孔114和/或第二导风孔115呈圆弧形孔。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均呈圆弧形孔时,第二导风孔115所在圆的半径为第一导风孔114所在圆的半径的2/3。具体地,第一导风孔114所在圆的圆心与第二导风孔115所在圆的圆心在同一直线上,第一导风孔114所在圆的半径大于第二导风孔115所在圆的半径。如此设置,气流沿着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流入导风风道后,有利于改变导风风道113内的气流流场的分布,使得接近导风圈主体11内壁面的气流速度降低,从而达到减阻和降低噪音的效果。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第二导风孔115所在圆的半径为第一导风孔114所在圆的半径的2/3。可以理解的,第一导风孔114所在圆的圆心与第二导风孔115所在圆的圆心在同一水平线上。也即第一导风孔114的圆弧开口方向和第二导风孔115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同。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第一导风孔114的圆弧开口方向和第二导风孔115与导风圈主体11的延伸相同或相反。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导风孔114和/或第二导风孔115的宽度为d,3mm≤d≤8mm,有利于降低噪音效果,宽度d过大或过小均会导致噪声提高。具体地,第一导风孔114的宽度可以与第二导风孔115的宽度相同,第一导风孔114的宽度也可以与第二导风孔115的宽度不相同;若干第一导风孔114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若干第二导风孔115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不限于此。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案,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均为等间距的圆弧形孔,也即圆弧形孔各部分的宽度一致。宽度d为3mm、4mm、5mm、6mm、7mm、8mm。优选的,宽度d为5mm,是降低噪声的最佳取值。此取值下,宽度d的大小适中,可兼顾导风风道内的气流流场的分布效果,且有利于噪声的降低。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之间的距离为h,10mm≤h≤20mm。距离h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导风风道内的气流流场的分布效果,且不利于噪声的降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均为圆弧形孔,且第一导风孔114所在圆的半径大于第二导风孔115所在圆的半径。此时,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之间的距离h指第一导风孔114的圆弧中心孔壁和第二导风孔115的圆弧中心孔壁之间的距离(如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距离h为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优选的,距离h为15mm。此取值下,距离h的大小适中,可兼顾导风风道内的气流流场的分布效果,且有利于噪声的降低。可以理解的,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之间的距离不同,直接影响气流在导风风道133内的气流流场的分布。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之间的距离在10mm至20mm范围内,气流沿着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流入导风风道133后,导风风道内的气流流场的分布效果最佳,且减阻效果的降低噪声的效果最佳。可以理解的,为了提升导风圈主体11的刚度,本实施例中,导风圈主体11的外壁上设置的筋条(未图示),该筋条可设于两个第一导风孔114之间和两个第二导风孔115之间,也即筋条沿导风圈主体11的延伸方向设置。筋条的设置,有利于降低导风圈主体11在承受风的频繁冲击作用下而产生变形的可能性。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筋条还可以沿导风圈主体11的周向设置,且设于第一导风孔114和第二导风孔115之间。如此设置,可提升导风圈主体11在周向上的刚度,从而避免导风圈主体11产生变形,提升导风圈的稳固性。可以理解的,为了进一步降低噪音效果,导风圈主体11的内外壁上还可以设置降噪件,降噪件可以是海绵体,还可以是其他具有降噪功能的部件,在此不做限定。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100,包括:壳体20,壳体20开设有安装口21;导风圈组件10,导风圈组件10为上述的导风圈组件10,导风圈组件10安装于安装口21处;风轮30,风轮30设置在壳体20内,风轮30的出风面与安装口21相对。该导风圈组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外机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可以理解的,壳体20内设置有安装风轮30的支架22,风轮30安装于支架22上时,风轮30的出风面与安装口21相对,也即风轮30的出风面与导风圈组件10的导风风道113相对。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案中,部分风轮30容纳与导风风道113内。壳体20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因此优选导风圈组件10与壳体20采用冲压成型法一体成型,冲压成型法是金属成型中的常用方法,且成型件壁厚较小,质量较轻,有助于减小壳体20以及导风圈组件10的质量。为了减小导风圈组件10与壳体20之间通过冲压成型法一体成型时的制作难度,导风圈组件10可以制作为如图2和图4所示结构,即,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呈扩口结构,导风罩1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较小开口端。且连接部111和扩口部116的扩口结构的截面呈圆弧段,如此设置,可减少圆弧段的制作数量,减小导风圈组件10与壳体20之间通过冲压成型法一体成型时的制作难度。第二种实现方式,导风圈组件10的连接部111设有连接法兰(未图示),连接法兰连接于壳体的外表面,导风圈组件10的入风端穿过安装口21伸入壳体20内,导风圈组件10的出风端一周通过连接法兰与安装口21处的壳体边沿固定连接。由此通过连接法兰实现了导风圈组件10与壳体20的固定连接。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且导风圈组件10与壳体20之间可拆卸,当壳体20和导风圈组件10中的一个损坏时,可拆卸出该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避免维修或更换由壳体20和导风圈组件10组成的整体。同时,导风圈组件10通过支撑于壳体外表面的连接法兰实现了与安装口21处的壳体20边沿的固定连接,相比于将连接法兰连接于壳体内表面的方案,可防止由导风风道113出口处吹出的风进入导风圈组件10与壳体20之间的缝隙内。可以理解的,连接法兰可以通过至少一个螺纹连接结构和至少一个卡接结构与安装口21处的壳体边沿一周固定连接,螺纹连接结构可以为螺钉或螺栓螺母,当采用螺纹连接结构连接时,连接的稳固性较高,但是操作过程通常比较复杂,且耗时较长,连接效率较低;与之相反,采用卡接结构连接时,操作过程通常比较简单,耗时较短,效率较高,但是连接的稳固性较低,因此连接法兰通过至少一个螺纹连接结构和至少一个卡接结构与导风圈安装口出的壳体边沿一周固定连接,可以同时兼顾连接效率和连接的可靠性。其中,由于卡接结构为机械行业内的常用结构,且结构形式多样,因此在此对卡接结构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当导风圈组件10与壳体20通过连接法连连接时,为了降低导风圈组件10的制作难度。优选的,导风圈组件10由注塑成型法一体成型,注塑成型法一体成型时的操作过程简单,容易实现,且成型效率较高,有助于简化导风圈组件10的制作过程,降低导风圈组件10的制作成本,提高导风圈组件10的制作效率。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导风圈组件10。该导风圈组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外机100。该空调室外机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