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热源站自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2642发布日期:2018-12-21 18:58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节能环保热源站自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热源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热源站自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农副产品烘干机,特别是玉米果穗烘干及红辣椒、红枣、蔬菜等烘干所需的热源大多来自热风炉,同时配套的其他温室加工、工作场地采暖等项目均需要提供热量,这些热量来源不一,造成了需要多人看护、温度不易控制,对农副产品烘干不到位等弊端;过多的热量源既会造成环境污染又存在浪费,使得农副产品加工成本增高,农民收入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便于控制温度,减少浪费,提高农民收入的节能环保热源站自动控制系统。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节能环保热源站自动控制系统,其包括控制中心、相连通的热源室和热风预混室;热源室内设有热风炉、热源监测器,热风炉分别连接有与外界相连通的助燃风机、引风机;热风预混室内设有热风预混监测器,热风预混室还连接有与用热设备相通的热风管、可一定程度启闭的冷风门,热风管上设有调温阀;控制中心的输入端分别与热源监测器、热风预混监测器、用热设备相连,控制中心的输出端分别与助燃风机、引风机、冷风门、调温阀相连。

进一步的,热源室内还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补风机,补风机与控制中心的输出端相连。

进一步的,热源室、热风预混室均呈前后长、左右窄的狭长状;热源室的右侧壁与热风预混室的左侧壁上设有上风口和下风口。

进一步的,热风炉连接有狭长状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末端连接有穿过热源室顶部的引风机;补风机分别安装在热源室的前、后侧壁上。

进一步的,冷风门分别安装在热风预混室的前、后侧壁上;多个热风管均匀间隔安装在热风预混室的右侧壁上。

进一步的,热风管的末端连接有活动接头。

由于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通过在热源室产生热量并提升压力,进入热风预混室充分混合,通过热风管送入各个用热设备;控制中心能收集来自热源监测器、热风预混监测器、用热设备的信息,并向助燃风机、引风机、冷风门、调温阀发出动作命令,满足各种需求;热量集中生成、集中管理,并能依据所各用热设备需求的热量单独发送,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精确可控农副产品加工温度,提高加工质量,提高农民收入。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本申请最佳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1.控制中心,2.热源室,3.热风预混室,4.热风炉,5.热源监测器,6.助燃风机,7.引风机,8.热风预混监测器,9.用热设备,10.热风管,11.冷风门,12.调温阀,13.补风机,14.热交换器,15.活动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节能环保热源站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中心1、相连通的热源室2和热风预混室3;热源室2内设有热风炉4、热源监测器5,热风炉4分别连接有与外界相连通的助燃风机6、引风机7;热风预混室3内设有热风预混监测器8,热风预混室3还连接有与用热设备9相通的热风管10、可一定程度启闭的冷风门11,热风管10上设有调温阀12;控制中心1的输入端分别与热源监测器5、热风预混监测器8、用热设备9相连,控制中心1的输出端分别与助燃风机6、引风机7、冷风门11、调温阀12相连。

工作时,热风炉4在助燃风机6、引风机7的作用下,快速高效供热,令热源室2的热空气压力逐渐上升并进入热风预混室3进行充分预混合,并最终通过热风管10送往各个用热设备9。热源监测器5收集热源室2内温湿度信息并通过控制中心1实现助燃风机6、引风机7的自动启闭、自动调整。当热风预混监测器8收集到热风预混室3内的温度高于设定值,控制中心1命令冷风门11开启或开大敞开度实现降温;当热风预混监测器8收集到热风预混室3内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控制中心1命令冷风门11关闭或减小敞开度实现增温。

每个用户设备均可安装传感器并将信息反馈回控制中心1,这样控制中心1能给出启、闭、增大、减小相应调温阀12的命令,从而向每个用户设备提高工各自需求的热量。本申请将热量集中生成、集中管理,降低或杜绝了污染排放;并能依据所各用热设备9需求的热量单独发送,实现了全自动化管理,精确可控农副产品加工温度,提高加工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可同时为农副产品烘干、温室加温、工作场地采暖、破冰等需求提供不同的热源,避免浪费。

热风炉4可采用由气、油、电或无污染排放的燃烧物料作为能源。

如图1、2所示,热源室2内还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补风机13,补风机13与控制中心1的输出端相连。这样控制中心1可根据热源室2内为温湿度情况进行是否补风操作。

如图1、2所示,热源室2、热风预混室3均呈前后长、左右窄的狭长状;热源室2的右侧壁与热风预混室3的左侧壁上设有上风口和下风口。上风口和下风口安装在狭长的热源室2的右侧壁与热风预混室3的左侧壁上,可将压力高的热空气快速送入热风混合室。

如图1、2所示,热风炉4连接有狭长状的热交换器14,热交换器14的末端连接有穿过热源室2顶部的引风机7;补风机13分别安装在热源室2的前、后侧壁上。狭长状的热交换器14可让热源与冷风充分接触、充分换热,在热源室2的前、后侧壁的补风机13则能提供前后流向的冷风,并且能促与换热后的热风进行交换、流通,提高热源室2内整体的工作效率。

如图1、2所示,冷风门11分别安装在热风预混室3的前、后侧壁上;多个热风管10均匀间隔安装在热风预混室3的右侧壁上。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申请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