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燃气炉节能灶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5628发布日期:2019-04-09 22:26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质燃气炉节能灶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炉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燃气灶头,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物质燃气炉节能灶头结构。



背景技术:

生物质燃气炉是将生物质燃料在气化炉中进行燃烧,产生含有焦油、水分等物质的可燃气体,混合可燃气体通过管道导入燃气炉中,经过燃气炉中的过滤装置将焦油、水分等杂质冷凝液化,并排出炉外,同时将清洁的生物质燃气导入灶头中燃烧,以实现灶头的做饭、烧水等功能。

现有技术中,灶头通常采用的是单孔供气式,这种灶头常存在供气不足,火力较小,火力不均匀,容易受外界气流干扰,容易熄灭等缺陷。2014年,我公司自主研发了一款多孔进气的生物质燃气炉灶头,申请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申请号为CN201420428796.6),该灶头多孔进气,起火快,燃烧火焰均匀,不易受外界气流干扰,且结构简单,维护保养方便,制造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应用。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现阶段用户对炉具的节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用户反馈,炒菜时,在铁锅离开灶头将炒好的菜装入碗碟中时,燃气炉仍然处于燃烧状态,造成了燃气的无用消耗,火焰中的大量热量释放到厨房的空气中,使得厨房中温度较高,影响了用户体验;若频繁通过手动开火和关火,不但操作麻烦,还会影响灶头开关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质燃气炉节能灶头结构,解决了上述问题,炒菜锅离开灶头时,自动控制灶头火焰熄灭,达到了节能降耗,降低厨房热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生物质燃气炉节能灶头结构,包括灶头底座以及安装在灶头底座上的灶头主体,灶头主体中设有炉丝,所述灶头主体包括灶头外圈、活动夹层、灶头内衬和挡风圈,所述灶头内衬嵌套在灶头外圈中,所述挡风圈截面为八字形,扣合在灶头内衬上端,所述活动夹层位于灶头外圈与灶头内衬之间,并可在灶头外圈与灶头内衬之间上下滑动;所述活动夹层包括位于灶头外圈与灶头内衬之间的夹层套和位于顶部的炉头圈,所述夹层套与炉头圈之间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至少为3根,支撑杆上套有弹簧;所述灶头外圈、活动夹层、灶头内衬下段分别设有若干周向均匀分布的第三进气孔、夹层进气孔、第四进气孔,当弹簧被压缩,炉头圈与挡风圈接触时,第三进气孔、夹层进气孔、第四进气孔一一对应连通,形成灶头主体的径向进气通道。

所述弹簧下端同时支撑在灶头外圈和灶头内衬顶部,且支撑杆的直径小于或等于夹层套的壁厚。

所述由第三进气孔、夹层进气孔、第四进气孔一一对应连通形成的径向进气通道至少为10组。

所述灶头底座包括底座内层和底座外层,所述底座内层外壁与底座外层内壁围成第一进气腔;灶头主体外壁与底座内层的内壁围成第二进气腔。

在所述底座外层底部中心设有第一进气孔,底座内层侧壁设有若干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在底座内层上周向均匀分布,位于第一进气腔中最高位置。

所述底座内层底部为倒锥面结构,且锥顶正对第一进气孔中心,所述底座内层底部倒锥面的锥面倾角α为5~15°。

所述炉丝螺旋盘绕并布满灶头外圈内腔底部,炉丝结构呈弹簧状。

所述灶头外圈底部为靠边缘的内台阶结构,所述灶头内衬安装在灶头外圈底部的台阶面上,灶头内衬底部设有底部进气孔,底部进气孔位于灶头内衬中心。

所述夹层进气孔最低处到夹层套下端的距离小于夹层进气孔、第三进气孔、第四进气孔任意孔的直径,当活动夹层上行,活动夹层下边缘的夹层壁无法将由第三进气孔、夹层进气孔、第四进气孔构成的径向进气通道完全阻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燃气炉节能灶头结构,设置了分离式的灶头主体结构,设置浮动式的活动夹层,灶头在使用过程中,当灶头上受到锅具的压力时,与正常灶头一样正常进气,正常工作;当灶头顶部的锅具离开灶头时,进气通道被部分阻断,限制了进气量,从而将火焰减到最小,但又不至于熄灭,当锅具回到灶头上时火焰自动恢复正常;本技术方案达到了对火焰进行自动控制,减少燃气无效消耗的效果,并减少了火焰热量散发到厨房中,减缓了厨房温度上升的速度。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由于是纯机械结构,不涉及自动或智能控制,制造和维护成本低,不易出现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常使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活动夹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灶头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灶头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灶头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挡风圈,2-炉丝,3-灶头外圈,301-第三进气孔,4-灶头底座,41-底座内层,411-第二进气孔,42-底座外层,421-第一进气孔,5-第一进气腔,6-第二进气腔,7-活动夹层,701-夹层进气孔,702-支撑杆,703-炉头圈,704-弹簧,705-夹层套,8-灶头内衬,801-第四进气孔,802-底部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燃气炉节能灶头结构,包括灶头底座4以及安装在灶头底座4上的灶头主体,灶头主体中设有炉丝2;所述灶头主体包括灶头外圈3、活动夹层7、灶头内衬8和挡风圈1,所述灶头内衬8嵌套在灶头外圈3中,所述挡风圈1截面为八字形,扣合在灶头内衬8上端,所述活动夹层7位于灶头外圈3与灶头内衬8之间,并可在灶头外圈3与灶头内衬8之间上下滑动,所述活动夹层7包括位于灶头外圈3与灶头内衬8之间的夹层套705和位于顶部的炉头圈703,所述夹层套705与炉头圈703之间通过支撑杆70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702至少为3根,支撑杆702上套有弹簧704,所述弹簧704下端同时支撑在灶头外圈3和灶头内衬8顶部,且支撑杆702的直径小于或等于夹层套705的壁厚。

所述灶头外圈3、活动夹层7、灶头内衬8下段分别设有若干周向均匀分布的第三进气孔301、夹层进气孔701、第四进气孔801,当弹簧704被压缩,炉头圈703与挡风圈1接触时,第三进气孔301、夹层进气孔701、第四进气孔801一一对应连通,形成灶头主体的径向进气通道,该进气通道至少为10组,以保证各方向上足够的进气量。

所述灶头底座4包括底座内层41和底座外层42,所述底座内层41外壁与底座外层42内壁围成第一进气腔5;灶头主体外壁与底座内层41的内壁围成第二进气腔6。在所述底座外层42底部中心设有第一进气孔421,底座内层41侧壁设有若干第二进气孔411,所述第二进气孔411在底座内层41上周向均匀分布,位于第一进气腔5中最高位置。所述底座内层41底部为倒锥面结构,且锥顶正对第一进气孔421中心。当生物质气体进入到第一进气腔5中,可随底座内层41的倒锥面被均匀引导到底座内层41周围,实现各方向均匀进气。所述底座内层41底部倒锥面的锥面倾角α为5~15°,锥面倾角越大,则进气速度越快,对燃气的消耗量就越大。

所述炉丝2螺旋盘绕并布满灶头外圈3内腔底部,炉丝2结构呈弹簧状。

所述灶头外圈3底部为靠边缘的内台阶结构,所述灶头内衬8安装在灶头外圈3底部的台阶面上,灶头内衬8底部设有底部进气孔802,底部进气孔802位于灶头内衬8中心。

所述夹层进气孔701最低处到夹层套705下端的距离小于夹层进气孔701、第三进气孔301、第四进气孔801任意孔的直径,当活动夹层7上行,活动夹层7下边缘的夹层壁无法将由第三进气孔301、夹层进气孔701、第四进气孔801构成的径向进气通道完全阻断。

实施例一

工作状态下,如图1所示,炒菜锅放置在灶头上,受炒菜锅压力作用,炉头圈703压缩弹簧,夹层套705下行,第三进气孔301、夹层进气孔701、第四进气孔801一一对应连通,径向进气通道形成。生物质气从灶头底部的第一进气孔421进入到第一进气腔5中,气体遇底座内层41底部的锥形面,随锥形面倾斜方向上行,进入底座内层41侧壁周围的空间,通过第二进气孔411进入到第二进气腔6中,气体在第二进气腔6中分为两个部分,大部分通过径向进气孔301、夹层进气孔701、第四进气孔801进入到灶头主体内部,很少部分直接从底部进气孔802进入灶头内衬8内部,两部分气体在底部汇合,均匀分布到螺旋盘绕在灶头外圈3内部的炉丝周围,与灶头主体中的空气混合,点火即可产生均匀的火焰,并可调整通过第一进气孔421的进气量来调整灶头内的火力大小。

将挡风圈1盖到灶头外圈3上,一方面进一步减小气流对灶头外圈3中的气流影响,另一方面可使灶头外圈3中产生的热量更加集中作用到挡风圈1上端的炒菜锅底部,同时,作为炉头圈703的支撑和安装定位。

实施例二

当炒菜锅离开灶头,如图2所示,在弹簧704的作用下,炉头圈703被顶起,也即是在支撑杆702的带动下,夹层套705上升,并在上升到与灶头外圈3顶面平齐位置时不再上行;此时,夹层套705下端边缘将第三进气孔301和第四进气孔801大部分阻断,从第三进气孔301、夹层进气孔701、第四进气孔801进入灶头主体内的生物质燃气大大减少,但又没有被完全阻断。此时,只有少部分生物质燃气从第三进气孔301、夹层进气孔701、第四进气孔801、底部进气孔802进入灶头主体中,以确保灶头中的火焰不会熄灭。当再次将炒菜锅放回灶头时,火焰自动恢复正常。从而实现对火力的自动控制,炒菜锅离开灶头时火力减小,炒菜锅放到灶头上时火力恢复正常。

本灶头不但可用于生物质燃气炉中,同样可用于煤气、天然气等以气体作为燃料的燃气炉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