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5327发布日期:2019-01-15 22:4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移动空调具有送风蜗壳组件和排风蜗壳组件,其中,送风蜗壳组件用于向室内送风,排风蜗壳组件用于向室外排风。现有移动空调的送风蜗壳组件一般采用离心风轮,离心风轮的出风噪声大,严重地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空调,旨在使得该移动空调具有结构紧凑、噪声低、风量大、换热效果好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移动空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上层安装空间和下层安装空间,所述上层安装空间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下层安装空间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送风蜗壳组件,设于所述上层安装空间中,所述送风蜗壳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贯流风轮,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贯流风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依次设置;排风蜗壳组件,设于所述下层安装空间中,所述排风蜗壳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离心风轮,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离心风轮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依次设置;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排风蜗壳组件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使所述贯流风轮呈立式设置。

优选地,所述排风蜗壳组件具有排风管,所述排风管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连通;所述上层安装空间内还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排风管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与所述贯流风轮呈并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密封板,所述收容腔上开设有用于取出所述排风管的敞口,所述密封板可拆卸地设于所述敞口以封盖所述收容腔。

优选地,所述敞口左右两侧的壳体上对应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密封板插设于所述滑槽中。

优选地,所述敞口底部的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密封板的下端搭接固定的搭接槽;所述敞口顶部的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密封板的上端卡接固定的卡扣。

优选地,所述贯流风轮的直径的范围为140mm至150mm。

优选地,所述送风蜗壳组件包括蜗壳和蜗舌,所述贯流风轮的周侧面与所述蜗舌的间隙的范围为6mm至15mm。

优选地,所述贯流风轮的周侧面与所述蜗壳的间隙的范围为范围5mm至10mm。

优选地,所述送风蜗壳组件的出风口的宽度在出风方向上呈渐扩设置,且所述送风蜗壳组件的出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80mm至100mm。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移动空调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送风蜗壳组件以及排风蜗壳组件,其中,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上层安装空间和下层安装空间,所述上层安装空间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下层安装空间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送风蜗壳组件设于所述上层安装空间中,用于向室内送风,所述送风蜗壳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贯流风轮,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贯流风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依次设置;所述排风蜗壳组件设于所述下层安装空间中,用于向室外排风,所述排风蜗壳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离心风轮,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离心风轮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依次设置;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排风蜗壳组件的上端。

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空调至少具有如下三点有益效果。首先,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空调的噪声低、风量大。由于本申请移动空调的送风蜗壳组件将常规使用的离心风轮改进为贯流风轮,贯流风轮的特点是风量大、噪声小,因此使用贯流风轮的送风蜗壳组件能够同时获得噪声小、风量大的优点。其次,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空调的换热效果好。由于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空调的排风蜗壳组件采用离心风轮,离心风轮具有送风距离远的特点,因此能够将热气流排到室外距离移动空调较远的地方,因此能够改善移动空调的换热效果;另外,由于离心风轮的轴向沿左右方向设置,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排风蜗壳组件的上端,排风管的一端与第二出风口相连通,排风管的另一端连通窗体上的密封板,由于窗体一般高于移动空调,因此,当第二出风口开设在排风蜗壳组件的上端时,能够减小排风管的长度,如此能够降低排风气流的风阻,改善换热效果。最后,由于排风管的长度更短,因此能够减少排风管对移动空调空间的占用,使得体积空调的体积更小,结构更为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移动空调与窗体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移动空调拆除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移动空调拆除面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拆除密封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移动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的风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空调,该移动空调的结构紧凑、噪声低、风量大、换热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移动空调2包括壳体10和设于壳体10内的送风蜗壳组件20以及排风蜗壳组件30,其中,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上层安装空间和下层安装空间,所述上层安装空间具有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2;所述下层安装空间具有第二进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所述送风蜗壳组件20设于所述上层安装空间中,用于向室内送风,所述送风蜗壳组件20包括第一换热器21和贯流风轮22,所述第一换热器21和所述贯流风轮22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2之间依次设置;所述排风蜗壳组件30设于所述下层安装空间中,用于向室外排风,所述排风蜗壳组件30包括第二换热器31和离心风轮32,所述第二换热器31和所述离心风轮32在所述第二进风口13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4之间依次设置;所述离心风轮32的轴向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14开设于所述排风蜗壳组件30的上端。

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空调2至少具有如下三点有益效果。

首先,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空调2的噪声低、风量大。由于本申请移动空调2的送风蜗壳组件20将常规使用的离心风轮32改进为贯流风轮22,贯流风轮22的特点是风量大、噪声小,因此使用贯流风轮22的送风蜗壳组件20能够同时获得噪声小、风量大的优点。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空调2并不是简单地将室内侧送风蜗壳组件20的风轮由离心风轮32替换为贯流风轮22,在将离心风轮32替换为贯流风轮22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移动空调2结构紧凑性、送风效果等诸多问题,因此移动空调2的其他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例如设置用于收纳排风管33的收容腔,后文会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其次,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空调2的换热效果好。由于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空调2的排风蜗壳组件30采用离心风轮32,离心风轮32具有送风距离远的特点,因此能够将热气流排到室外距离移动空调2较远的地方,因此能够改善移动空调2的换热效果;另外,由于离心风轮32的轴向沿左右方向设置,第二出风口14开设于排风蜗壳组件30的上端,排风管33的一端与第二出风口14相连通,排风管33的另一端连通窗体1上的密封板40,由于窗体1一般高于移动空调2,因此,当第二出风口14开设在排风蜗壳组件30的上端时,能够减小排风管33的长度,如此能够降低排风气流的风阻,改善换热效果。

最后,由于排风管33的长度更短,因此能够减少排风管33对移动空调2空间的占用,使得体积空调的体积更小,结构更为紧凑。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和图3,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移动空调2的换热效率,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轮22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使所述贯流风轮22呈立式设置。由于管理风轮呈立式结构设置,因此送风蜗壳组件20的出风方向为纵向出风,如此,出风范围覆盖的高度更高,从而能够提高移动空调2的换热效率,改善移动空调2的换热效果。

然本申请的设计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轮22的轴向还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或沿前后方向延伸,如此,贯流风轮22呈卧式结构设置,其出风方向为沿水平方向出风。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和图5,为了使得移动空调2的结构更为紧凑,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层安装空间内还设有用于收纳排风管33的收容腔100。具体地,所述收容腔100与所述贯流风轮22呈并行设置,由于所述排风蜗壳组件30具有排风管33,所述排风管33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4相连通,且所述排风管33位于所述收容腔100中,因此,所述排风管33的轴向与所述贯流风轮22的轴向呈并行设置,如此,能够充分利用所述上层安装空间,从而能够使得移动空调2的结构更为紧凑;另外,由于排风管33位于所述收容腔100中,且所述排风管3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4相连通,另一端形成自由端,如此,当移动空调2处于关机状态时,排风管33收纳在收容腔100中,当移动空调2处于开机状态时,拉出排风管33的自由端,使得自由端与窗体1上的密封板40相连,使用过程十分方便。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4至图6,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移动空调2结构的紧凑性,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空调2将密封板40作为其壳体10的一部分。具体地,所述移动空调2还包括密封板40,所述收容腔100上开设有用于取出所述排风管33的敞口,所述密封板40可拆卸地设于所述敞口以封盖所述收容腔10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敞口开设于壳体10的背面,密封板4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移动空调2处于关机状态时,密封板40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密封板40盖合于所述敞口,并将所述排风管33封盖在所述收容腔100中;当移动空调2处于开机状态时,密封板40处于第二状态,此时密封板40抽出所述敞口,密封板40安装于窗体1,排风管33从收容腔100中拉出,排风管3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4相连,排风管33的另一端与密封板40上的排气孔相连通。由于密封板40兼具壳体10背板的作用,因此能够提高移动空调2结构的紧凑性、降低移动空调2的整体重量。

在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4至图6,所述密封板40与所述空调本体滑动安装,所述敞口左右两侧的壳体10上对应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密封板40插设于所述滑槽中。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腔100的底部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板110,所述第一支撑板110的两端向上延伸设有两第一侧板120,两所述第一侧板120相向延伸设有前挡板130和后挡板140,所述前挡板130与所述后挡板140自前向后间隔设置;所述前挡板130、所述后挡板140、所述第一侧板120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板110围设形成所述滑槽。

然本申请的设计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滑槽还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密封板40沿左右方向插设于所述滑槽中。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6,为了方便密封板40插入滑槽,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前挡板130的顶端向上凸出于所述后挡板140的顶端设置,如此,插装密封板40时,前挡板130和后挡板140之间能够形成供密封板40插入的缺口,从而能够方便地将密封板40插入滑槽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前挡板130的高度为所述移动空调2的高度的1/4至3/4,由于前挡板130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移动空调2高度的3/4,因此,能够方便用户提起密封板40,进而能够方便用户将密封板40插入滑槽中;由于前挡板13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移动空调2高度的1/4,因此能够保证密封板40与滑槽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使得密封板40与壳体10稳固连接。

进一步地,请仍参照图6,为了减少密封板40与壳体10安装过程中的阻力,并使密封板40与壳体10稳固连接,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收容腔100的底部形成有风机安装腔200,所述风机安装腔200的后腔壁上设有凸筋210。具体地,所述排风管33收容在所述风机安装腔200上侧的收容腔100中,所述风机安装腔200的后腔壁上设有凸筋210,本实施例中,所述凸筋210在壳体10上自左向右间隔设有至少两个,由于凸筋210凸出风机安装腔200的后腔壁设置,因此密封板40与凸筋210的接触面积远小于密封板40与风机安装腔200的后腔壁的接触面积,如此,能够减小密封板40安装过程中的阻力,并使密封板40与壳体10稳固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凸筋210凸出于所述后侧腔壁的高度自上向下逐渐增大,由于凸筋210凸出于所述后侧腔壁的高度自上向下逐渐增大,因此能够使得密封板40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与滑槽越插越紧,如此,能够减小密封板40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板110之间的撞击力,使得安装密封板40的过程中不产生噪声。

进一步地,为了充分利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使得移动空调2的内部结构更为紧凑,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安装腔200的后腔壁向后呈外凸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为了方便密封板40的下端与滑槽顶部的槽口对齐,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安装腔200的顶部形成台阶形的导向面220;所述导向面220与所述滑槽相连,所述导向面22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介于所述后挡板140和所述前挡板130之间。如此,密封板40的底部能够沿着所述导向面220进入所述滑槽,从而能够提高密封板40与滑槽的安装效率。

请参照图7和图8,在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板40的下端与壳体10搭接定位,所述密封板40的上端与壳体10卡扣固定。具体地,所述敞口底部的壳体10上设有供所述密封板40的下端搭接固定的搭接槽;所述敞口顶部的壳体10上设有供所述密封板40的上端卡接固定的卡扣150。

进一步地,现结合图7对所述搭接槽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所述收容腔100的底部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撑板(图未示),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端向上延伸设有两第二侧板160,所述第二侧板160的后侧设有背板170,所述背板170、所述第二侧板160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板围设形成所述搭接槽。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8,为了方便密封板40的上端与卡扣150卡接,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扣150向后延伸设有供所述密封板40装入的导入部151,两所述卡扣150的导入部151的间距向后呈递增设置,如此,所述导入部151能够形成向后渐扩的扩口,因此密封板40能够沿所述导入部151方便地进入所述卡扣150中。

具体地,所述卡扣150包括与侧板固定连接的弹性臂,两所述卡扣150的弹性臂相向延伸设有卡凸,两所述卡凸的背离所述弹性臂的一侧沿互相背离的方向延伸设有所述导入部151。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为了方便用户取出所述密封板40,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收容腔100的顶部设有限位板180,所述限位板180上开设有扣手槽181。如此,用户的手指可以穿过所述扣手槽181,从而方便地提拉密封板40。优选地,所述限位板180呈下凹的弧形曲面设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收容腔100的顶部也设有限位板180,限位板180上开设有便于用户取出密封板40的扣手槽181。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和图5,为了提高送风蜗壳组件20的送风风量,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轮22的直径呈加大设置,具体地,所述贯流风轮22的直径的范围为140mm至150mm。由于本申请提出的移动空调2的上层安装空间布局合理,即:贯流风轮22和排风管33并行设置,因此,能够对贯流风轮22的直径进行加大,直径加大后的贯流风轮22的送风风量更大,因此能够改善移动空调2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9,考虑到蜗舌间隙L1对出风噪声和送风量至关重要,本申请通过大量试验后发现,当蜗舌间隙L1(贯流风轮22的周侧面与所述蜗舌的间隙)的范围为6mm至15mm时,能够在保持噪声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送风蜗壳组件20的送风量,从而能够达到提高移动空调2能效的目的。

相似地,考虑到蜗壳间隙L2对出风噪声和送风量至关重要,本申请通过大量试验后发现,当蜗壳间隙L2(贯流风轮22的周侧面与所述蜗壳的间隙)的范围为5mm至10mm时,能够在保持噪声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送风蜗壳组件20的送风量,从而能够达到提高移动空调2能效的目的。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9,考虑到出风口面积越大,出风噪声越小,送风距离越近;出风口面积越小,出风噪声越大,送风距离越远,即出风噪声和送风距离与出风口面积大小的关系是相反的,为了能够将噪声水平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提高送风蜗壳组件20的送风距离,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蜗壳组件20的出风口的宽度L3在出风方向上呈渐扩设置,且所述送风蜗壳组件20的出风口的宽度L3的范围为80mm至100mm。如此,既能够使得出风噪声较小,又能够提高出风口的送风距离,改善移动空调2的换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