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9021发布日期:2019-03-27 09:4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食品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干燥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品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食品在进行包装前进行干燥,降低内部水分,以长时间进行保存、食用。目前,人们一般采用自然晾干或者人工控制条件促进水分蒸发,由于自然晾干持续时间比较长,而人工控制条件可达到和自然晾干基本一致的晾干效果,而且晾干周期比较短,因此,人工控制条件干燥食品受到大家的青睐,并得到广泛应用。

现在,人工控制条件主要是控制温度条件,比如人们采用人工烘干方式,就是在室内生火,将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进行烘干;热风烘干方式,通过向待烘干食品中通过热风,以降低水分;微波烘干方式,通过辐射产生的热能将食品烘干,而热风干燥方式较为常见。对于坚果来说,烘干保藏是必须的,否则因含水量高会引起霉变,食用后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有很多相关食品干燥的装置得到保护,但是从总体上看,有的是带有传送带,需占用大量面积,适合大型的加工厂使用;还有的在一个干燥箱内设置转盘,通过在转盘上摊晾,再结合热风或辐射烘干,不利于大量或者同时进行不同种类食品的晾干,有的分为上下层的设置多个转盘并能拆卸,可实现不同种类食品同时摊晾,但是如果烘干坚果的话,摊晾太薄可能在烘干过程造成坚果烧焦或裂果,如果太厚不利于烘干,即使可以同时使多个转盘在平面上的旋转,若转速太高从侧面挡板飞溅出来,不同种类间可能造成混淆及需要人工再进行处理,若速度低又不利于翻动干燥,加长烘干时间还可能造成霉变;还有的是在干燥箱内设置搅拌装置,一方面是占用干燥箱内面积,另一方面是可能会破坏食品结构,降低经济利益。

因此,利于全方位进行食品翻动并可互不影响的同时进行多种食品的干燥,还不会给人们后期增添新的分拣任务,这样的一种食品干燥的装置出现对解决现实问题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食品干燥装置,通过设置多个干燥室,可进行多种食品的干燥,并且通过转动干燥腔,对需干燥的食品进行全方位的翻动,利于空气流通和均匀受热,可提高烘干质量缩短烘干时间。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食品干燥装置,包括:

干燥腔,其包括腔底与腔盖,所述腔底内设置可拆卸的网架,所述网架上固定设有隔板,以将所述腔底分为多个干燥室;所述腔底上边缘沿周边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凹槽,所述腔盖下边缘沿周边间隔设置多个与所述第一凹槽适配的卡固件,以使所述腔盖与所述腔底以插接方式相盖合。

支撑机构,其为U型架,所述U型架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连接所述腔底一侧面,所述U型架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转轴连接所述腔底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水平延长线上。

烘干机构,其包括风机、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都设置在所述腔底上,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转轴的一侧;所述风机通过进风管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出风口设有适配的可开合盖板,所述风机内设置加热器,以向所述腔底内通入热风。

优选的是,所述腔底内设置可拆卸的网架,具体为:所述腔底内壁四周均匀设置多个凸块,所述网架四周设有框架,所述框架下方设置多个挡板组,所述挡板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当所述网架置于所述腔底内时,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卡接在所述凸块的两侧。

其中,所述网架距离所述腔底的底面为1-2cm。

优选的是,所述进风管上设有进风阀;所述出风口设置多个,所述出风口为凸出所述腔底表面的管道状,所述出风口内设置可拆卸的网状板,所述出风口远离所述腔底表面的端部设有所述盖板。

优选的是,所述U型架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分别设置适配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转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轴承内,所述第二转轴套设在第二轴承内。

其中,所述第一转轴第一端固定在所述腔底侧面上,所述第一转轴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所述第二转轴第一端固定在所述腔底另一侧面上,所述第二转轴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以使所述腔底绕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设置第一磁铁,当所述卡固件和所述第一凹槽插接时,所述第一磁铁对应所述卡固件的位置设置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磁性相吸,以使所述卡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均为电磁铁。

优选的是,所述腔盖和所述腔底盖合时,每个所述干燥室对应所述腔盖的位置设有与所述干燥室形状相同的围栏,所述围栏卡接于所述干燥室内壁;所述围栏的高度为0.5-1cm。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食品干燥装置,通过设置干燥腔为食品提供干燥空间,干燥腔有腔底和腔盖组成,通过隔板将腔底分为多个干燥室,多个干燥室的设置充分利用干燥腔的内部空间可进行大量食品摊晾,可同时将同种食品分开放入不同干燥室或同时将不同种类食品放入不同干燥室进行烘干,方便使用;而网架的可拆卸设置方式,可随时进行更换,方便连续进行烘干工作也利于拆卸后清洗。

支撑机构对干燥腔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而且通过U型架两端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可实现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带动下,干燥腔进行旋转,以在进行烘干食品时,不断的转动实现对干燥室内的食品进行360°的翻动,充分进行翻动,利于通风及食品均匀受热,可提高烘干质量缩短烘干时间。

烘干机构是为烘干食品提供热源的机构,通过在腔底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将有风机及加热器产生的热气通过进风管经进风口进入干燥腔内,在有网架结构的存在,使得热气迅速充满干燥腔,以使各个干燥室均匀接受供热,而在烘干过程产生的水蒸气可通过出风口的可开合盖板及时移出,以加速烘干的进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品干燥装置,设计简单实用,实现了将干燥腔内有限空间充分利用制作成多个干燥室,以同时进行大量同种或者不同种类食品的干燥,还可通过外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带动干燥腔的转动,改变常规的平面旋转所带来的弊端,可使干燥室内食品的360°的翻动,利于空气流通和食品均匀受热,可提高烘干质量及缩短烘干时间,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工劳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食品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腔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U型架和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网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品干燥装置,包括:

干燥腔,其包括腔底100与腔盖111,所述腔底100内设置可拆卸的网架101,所述网架101上固定设有隔板301,以将所述腔底100分为多个干燥室102;所述腔底100上边缘沿周边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凹槽,所述腔盖111下边缘沿周边间隔设置多个与所述第一凹槽适配的卡固件112,以使所述腔盖111与所述腔底100以插接方式相盖合;

支撑机构,其为U型架103,所述U型架103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203连接所述腔底100一侧面,所述U型架103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转轴204连接所述腔底100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转轴204位于所述第一转轴203水平延长线上;

烘干机构,其包括风机104、进风口及出风口106,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106都设置在所述腔底100上,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转轴203的一侧,所述出风口106位于所述第二转轴204的一侧;所述风机104通过进风管108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出风口106设有适配的可开合盖板107,所述风机104内设置加热器105,以向所述腔底100内通入热风。

在上述方案中,干燥腔设置为腔底100和腔盖111,通过第一凹槽和卡固件112插接,以将干燥箱形成一个可盖合的封闭箱体,利于烘干也方便进行待烘干食品的取放。腔底100上设置可拆卸的网架101,并由隔板301将腔底100分隔成多个干燥室102,充分利用了干燥室102内部有限空间,通过不同的干燥室102内可放置待烘干的食品,当然也可同时将不同种类食品放进不同干燥室102烘干,以方便区分。

U型架103可对干燥箱起到支撑作用,而且通过在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转轴203和第二转轴204,第二转轴204是在第一转轴203水平延长线上,以使转轴不占用干燥箱内部面积的同时,还能同时进行转动,从而可带动干燥腔进行360°的转动,可实现对内部待烘干的食品进行整体的翻动,利于通风和均匀受热,防止翻动不均匀加长干燥周期或者造成食品的霉变,可提高烘干质量缩短烘干时间,而且腔盖111的存在将腔底100封合,防止食品脱落或飞溅到干燥箱的其他部分,可避免将不同种类食品的混淆以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后期分拣工作。

通过在腔底100上设置进风口,可通过风机104及加热器105向腔底100内部通入热空气,因为网架101的存在,可使得热空气迅速充满干燥箱内,以对不同干燥室102内的食品同步进行烘干,在烘干过程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水蒸气,以通过设置的出风口106可及时进行排放,而出风口106上设有可开合盖板107,具体是盖板107的一侧通过铰接的方式和出风口106相连接,以使内部压力或蒸汽多时将盖板107自动顶起。此食品干燥装置的设置方式,简单实用,充分利用干燥箱有限的空间,可实现不同种类食品在单独密封环境进行烘干,干净卫生,U型架103的存在使得360°的转动可将食品及时进行整体的翻动,防止翻动不均匀带来的霉变及加长烘干时间的弊端。

如图4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腔底100内设置可拆卸的网架101,具体为:所述腔底100内壁四周均匀设置多个凸块,所述网架101四周设有框架302,所述框架302下方设置多个挡板组,所述挡板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挡板303和第二挡板304,当所述网架101置于所述腔底100内时,所述第一挡板303和第二挡板304卡接在所述凸块的两侧;

其中,所述网架101距离所述腔底100的底面为1-2cm。

在上述方案中,腔底100内设置可拆卸的网架101,以方便进行更换,根据食品的大小可选择具有大小不同网孔的网架101,利于热气在腔底100的流通,便于食品的烘干;使用时间长后可方便取下进行清洗。在网架101下方设置多个挡板组以及腔底100内壁四周设置的凸块,是能更稳固的将网架101固定在腔底100,以防止干燥腔转动时来回的晃动;网架101和腔底100的底面之间设置1-2cm的距离,是为热气流通制造环境,以便不同干燥室102能接受同等的受热机会。

如图1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进风管108上设有进风阀109;所述出风口106设置多个,所述出风口106为凸出所述腔底100表面的管道状,所述出风口106内设置可拆卸的网状板110,所述出风口106远离所述腔底100表面的端部设有所述盖板107。

在上述方案中,进风管108上设置进风阀109可控制热气的通过与否,不需要时要关闭进风阀109,以协助干燥腔形成整体的封闭腔;出门口设成管道状也是为缓和干燥腔内气体压力,防止一通热气就能打开盖板107,而网状板110是为防止出风口106一方面也起到缓和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有出风口106处正好是连接在干燥室102,且干燥室102内放置了食品,在转动干燥腔时食品漏出。

如图3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U型架103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分别设置适配的第一轴承201和第二轴承202,所述第一转轴203套设在所述第一轴承201内,所述第二转轴204套设在第二轴承202内;

其中,所述第一转轴203第一端固定在所述腔底100侧面上,所述第一转轴203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201的内圈,所述第二转轴204第一端固定在所述腔底100另一侧面上,所述第二转轴204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轴承202的内圈,以使所述腔底100绕所述第一转轴203和第二转轴204转动。

在上述方案中,还包括连接第一转轴203和第二转轴204的电机,电机连有电源,电机设置在干燥腔的外部。轴承包括外圈、内圈及位于内圈和外圈件的转珠。第一转轴203第一端固定在腔底100一侧面,第一转轴203第二端套设在第一轴承201的内圈,由此第一转轴203可带动干燥腔围绕第一转轴203进行转动;而在腔底100的另一侧同第一转轴203的设置方式一样设有第二转轴204,以使接通电源,再点击带动下第一转轴203和第二转轴204开始转动,并带动干燥腔随动,从而可实现干燥腔的360°旋转。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设置第一磁铁,当所述卡固件112和所述第一凹槽插接时,所述第一磁铁对应所述卡固件112的位置设置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磁性相吸,以使所述卡固件112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上述方案中,腔底100和腔盖111通过卡固件112和第一凹槽插接方式,实现相互盖合,为了防止在干燥腔进行转动时,腔盖111和腔底100间松动或脱离,设置了磁性相吸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以使腔盖111和腔底100更牢固的固定在一块。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均为电磁铁。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设置为电磁铁,可在干燥腔转动时接通电源,以使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间产生磁性,借助产生的磁性,使得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互固定连接,当不需要时,即可断开电源,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间磁性消失,即解除了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间的固定,方便操作,还不影响腔盖111和腔底100的分离。

如图2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腔盖111和所述腔底100盖合时,每个所述干燥室102对应所述腔盖111的位置设有与所述干燥室102形状相同的围栏113,所述围栏113卡接于所述干燥室102内壁;所述围栏113的高度为0.5-1cm。

在上述方案中,在腔盖111上设置围栏113,可以将腔底100和腔盖111进行盖合时,避免腔盖111和隔板301间的缝隙,将不同干燥室102内的食品混淆,设置的围栏113及对应腔盖111的部分共同构成每个单独干燥室102的盖子,使得腔底100和腔盖111盖合时,围栏113恰好卡接在干燥室102的内壁。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