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膜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1274发布日期:2019-03-30 07:58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膜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热膜取暖器。



背景技术:

电热膜取暖器是一种以电力为能源、电阻为发热体,将热量以远红外热的形式向室内供暖的加热设备。电热膜取暖器加热时自身无氧化具有使用寿命长、体积小、造型美观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泛使用。目前的电热膜取暖器通常包括固定架及安装于其上的若干电热膜片,如何保证电热膜取暖器的产品可靠性的同时提高取暖器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从而提高其产品竞争力是电热膜取暖器生产厂家的研发方向。

现有技术中的电热膜取暖器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7781893A,如图4所示,公开了一种电热膜发热结构,包括固定架101,若干电热膜片102,及若干瓷座103,电热膜片102上成型有通孔,瓷座103通过设置在其上的螺纹连接组件104套装于所述电热膜片102的所述通孔上从而将电热膜片102和瓷座103固定在一起,螺纹连接组件104包括插入所述通孔的螺杆以及与螺杆相配合的螺母,所述瓷座103和所述固定架101的横梁106上还分别设置有相互适配的连接孔,所述瓷座103和所述横梁106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紧固件105连接在一起,接线端子106安装在所述电热膜片102下侧表面上,通过所述瓷座103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固定架101底部的横梁106与电热膜取暖器的发热部件相连。

上述电热膜取暖器的电热膜片上和固定架横梁上均需要开设连接孔,再通过连接件穿过上述连接孔将瓷座分别与电热膜片和固定架固定在一起,上述电热膜片安装方式具有以下问题:1.电热膜片又薄又脆容易开裂在其上下两端分别穿孔容易损伤电热膜片,需要更换新的电热膜片造成材料浪费,如果无法及时发现甚至引起电气安全隐患造成严重事故。2.每个电热膜片均需要两组连接件才能够完成安装工作,取暖器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大量连接件提高了取暖器的生产成本。3.通过相互配合的螺杆和螺母对电热膜片进行固定需要预先将螺杆插入连接孔且需要两个人配合工作,一个人将电热膜片摆放至固定架的上下横梁之间另一个人将螺母拧紧,其具有安装效率低和人力成本高的问题,提高了电暖气的安装生产成本,降低了其产品竞争力。4.电热膜片上的接线端子位于瓷座以及固定架的横梁旁边,接线端子的接线过程中需要避开瓷座和横梁,接线端子处的操作空间小会导致严重影响接线端子的装配接线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电热膜取暖器其电热膜片安装过程中容易损伤电热膜片造成材料浪费以及电热膜取暖器装配效率慢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热膜取暖器,包括:

电热膜片,所述电热膜片的端部设置有接线端子;

固定架,包括与所述电热膜片卡接相连的卡接梁以及与所述卡接梁相连用于支撑所述电热膜片的支撑部件,所述卡接梁上设有供所述电热膜片的其中一侧插入的第一插槽;

绝缘结构,设置在所述电热膜片与卡接梁之间和/或所述卡接梁与所述支撑部件之间,防止所述电热膜片与所述支撑部件之间导电。

所述卡接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所述第一插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朝向所述第二卡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卡板上朝向所述第一卡板的一侧设有供所述电热膜片的另一侧插入的第二插槽。

所述电热膜片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二卡板相抵接限制所述电热膜片和所述卡接梁相分离的凸出部。

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二卡板垂直于所述电热膜片表面设置。

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二卡板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插槽围成与所述电热膜片其截面形状相适配的容腔。

所述卡接梁为至少两根,每根所述卡接梁均具有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凸出部且所述凸出部位于任意两个所述卡接梁之间。

所述凸出部沿所述第一插槽和/或所述第二插槽的径向方向设置。

所述电热膜片的外轮廓边缘设置有保护套,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保护套上。

所述支撑部件为设置在所述卡接梁两端的支撑板,所述卡接梁和所述支撑板拼装相连。

所述绝缘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卡接梁和所述支撑板之间将其二者隔开的绝缘片,所述卡接梁和所述支撑板分别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绝缘片相连。

所述卡接梁与所述电热膜片其远离所述接线端子的位置卡接相连。

所述电热膜片为多个,卡接在所述卡接梁的长度方向上且与所述卡接梁互成锐角。

一种上述电热膜取暖器的拼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卡板安装在支撑部件上;

将所述电热膜片的其中一侧插入所述第一卡板的所述第一插槽内,所述电热膜片上的凸出部位于其中一组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卡板之间;

将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卡板通过所述第二插槽安装至所述电热膜片的另一侧;

将所述第二卡板安装在支撑部件上;

将所述接线端子连接至与其相对应的接线端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将电热膜片插入卡接梁的第一插槽内并将电热膜片和卡接梁二者卡接相连,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组装电热膜取暖器时需要在电热膜片上和固定架横梁上开设连接孔,再通过连接件穿过上述连接孔将瓷座分别与电热膜片和固定架固定在一起,其开设连接孔容易损伤电热膜片造成电热膜片损坏和需要多个相互配合的螺杆连接件和紧固螺母才能完成上述组装工作,装配过程中配件需求多的问题,而且本申请中只需要将电热膜片插入卡接梁即可无需螺杆螺母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安装难度,一个工作人员即可独立完成上述工作在降低安装难度的同时提高了安装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卡接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且分别设置在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上的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分别与电热膜片的两侧插接相连,通过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组成的插接腔体能够有效的包围电热膜片,相对于只有一个卡板的一侧插接固定方式其固定更牢固也能够为电热膜片提供更多保护,保护电热膜片不发生倾斜或损坏从而提高电热膜取暖器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在电热膜片上设置分别与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相抵接的凸出部,凸出部限制电热膜片穿过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组成的插接腔体从而将电热膜片卡接在卡接梁上,通过凸出部限位的方式只需要将电热膜片插入卡接梁,电热膜片受重力作用通过凸出部抵接在卡接梁上具有安装方便操作简单的优点,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安装效率。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将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设置为与电热膜片表面相垂直,避免电热膜片倾斜设置时电热膜片会与第一卡板或第二卡板相接触,第一卡板或第二卡板容易划伤电热膜片的问题从而保证电热膜片的正常使用提高其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将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并将设置在其二者上的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组成的插接腔体设置为与电热膜片相适配的形状,使凸出部可以对称设置在电热膜片两侧分别与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相抵接并无需加工成体积很大即可与第一卡板或第二卡板相抵接,方便了凸出部的加工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美观度。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将卡接梁设置为至少两根,相对设置的两根卡接梁的其中一根通过其中一组凸出部限制电热膜片从其一端移出,另一根卡接梁通过另一组凸出部限制电热膜片从其另一端移出,从而牢固可靠地将电热膜片卡接在卡接梁上,避免只设置一根卡接梁时电热膜片可以受驱动地竖直向上移出卡接梁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将凸出部设置在第一插槽和/或第二插槽的径向方向上,从而有效地增加凸出部与其相对应的第一卡板或第二卡板的连接面,使凸出部能够更好地起到限位作用限制电热膜片与卡接梁相分离。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在电热膜片的外轮廓设置有保护套,将凸出部设置在保护套上从而有效地将凸出部设置在电热膜片上,并防止凸出部安装过程中损伤电热膜片,而且保护套也可以有效地保护电热膜片的边缘位置防止其划伤用户。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在卡接梁和支撑板之间设置将其二者隔开的绝缘片,再分别通过连接件将支撑板和绝缘片以及卡接梁和绝缘片固定在一起从而有效地在卡接梁和支撑板之间做绝缘处理,具有绝缘效果好和安装方便的优点。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将卡接梁设置在电热膜片其远离接线端子的位置,可以有效地为位于电热膜片下端部的接线端子腾出接线空间,避免现有技术中的卡接梁需要设置在电热膜片两端时卡接梁会妨碍接线端子接线的问题,从而提高电热膜取暖器的装配接线效率。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将多个电热膜片倾斜卡接在卡接梁的长度方向上,倾斜设置的电热膜片可以减少电热膜取暖器的厚度从而方便安装减小其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取暖器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热膜取暖器的拼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电热膜取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热膜片;2-接线端子;3-固定架;4-第一卡板;5-第二卡板;6-卡接梁;7-第一插槽;8-第二插槽;9-凸出部;10-保护套;11-支撑部件;12-连接件;101-固定架;102-电热膜片;103-瓷座;104-螺纹连接组件;105-紧固件;106-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热膜取暖器,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

电热膜片1,所述电热膜片1的下端部设置有接线端子2,每个所述电热膜片1上的所述接线端子2为两个,且所述电热膜片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组凸出部9,所述凸出部9设置在所述电热膜片1其外轮廓边缘的保护套10上;

固定架3,包括与所述电热膜片1卡接相连的两个卡接梁6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梁6两端相连用于支撑所述电热膜片1的支撑板,所述卡接梁6包括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所述电热膜片1表面相垂直的第一卡板4和第二卡板5,所述第一卡板4上朝向所述第一卡板4的一侧设有供所述电热膜片1的其中一侧插入的第一插槽7,所述第二卡板5上朝向所述第一卡板4的一侧设有供所述电热膜片1的另一侧插入的第二插槽8,上述第一插槽7和第二插槽8围成与所述电热膜片1横截面形状相适配的槽体,其中一组所述凸出部9与位于电热膜片1上侧的卡接梁6其下表面相抵接限制电热膜片1从下至上移出卡接梁6,另外一组所述凸出部9与位于电热膜片1下侧的卡接梁6其上表面相抵接限制电热膜片1从上至下移出卡接梁6;

绝缘结构,设置在所述卡接梁6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绝缘片,所述卡接梁6和绝缘片通过一组连接件12相连,所述支撑板和绝缘片通过另外一组连接件12相连,两组连接件12相分离使绝缘片有效地将卡接梁和支撑板隔开,防止所述电热膜片1与所述支撑部件11之间导电。

本申请中的电热膜取暖器,通过将电热膜片两侧分别插入由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的插槽内并通过凸出部对电热膜片进行限位从而使电热膜片和卡接梁二者卡接相连,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组装电热膜取暖器时需要在电热膜片上和固定架横梁上开设连接孔,再通过连接件穿过上述连接孔将瓷座分别与电热膜片和固定架固定在一起,其开设连接孔容易损伤电热膜片造成电热膜片损坏和需要多个相互配合的螺杆连接件和紧固螺母才能完成上述组装工作配件需求多的问题,而且本申请中只需要将电热膜片插入两个卡接梁即可无需螺杆螺母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安装难度,一个工作人员即可独立完成上述工作在降低安装难度的同时提高了安装效率。而且本技术方案中卡接梁远离接线端子的位置,可以有效地为位于电热膜片下端部的接线端子腾出接线空间,避免现有技术中的卡接梁需要设置在电热膜片两端时卡接梁会妨碍接线端子接线的问题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热膜取暖器的装配效率。

在本申请中所述凸出部9沿所述第一插槽7和所述第二插槽8的径向方向设置。从而有效地增加凸出部与其相对应的第一卡板或第二卡板的连接面,使凸出部能够更好地起到限位作用限制电热膜片与卡接梁相分离。

当然,本实用新型申请对所述接线端子2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电热膜片1上的接线端子2可以为四个、六个或八个等偶数个。

当然,本实用新型申请对所述卡接梁6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卡接梁6可以为3个,所述电热膜片1上的两组凸出部9与其中两个所述卡接梁6的上表面相抵接,所述电热膜片1上的另外一组凸出部9与所述卡接梁6的下表面相抵接。

本实施例中电热膜取暖器的拼装步骤如下:

将两个所述第一卡板4安装在支撑部件11上;

将所述电热膜片1的其中一侧插入所述第一卡板4的所述第一插槽7内,所述电热膜片1上的凸出部9位于一组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卡板4之间;

将两个所述第二卡板5通过所述第二插槽8安装至所述电热膜片1的另一侧;

将所述第二卡板5安装在支撑部件11上;

将所述接线端子2连接至与其相对应的接线端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卡接梁6只有一个,所述电热膜片1竖直设置受重力作用通过所述凸出部9抵接在卡接梁6的上表面。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