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4467发布日期:2019-08-07 01:5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领域,尤其涉及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设备领域中,风管式空调设备常常被使用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风管式空调设备通常由室外机和室内机组成。其中风管式空调室内机通常包括壳体、容纳在壳体内的换热器组件和风扇组件等。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当空调设备运行时,风扇组件旋转引起气流从进风口进入,流经换热器组件并与其热交换,最后从出风口流出。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通常被安装在室内的吊顶中,吊顶上安装适于气流通过的进风格栅和出风面板,空调室内机的进风口的出风口分别与之对应。在一种常见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中,出风面板以水平状态设置在吊顶下方,这样,经过热交换的气流将最终从吊顶进入室内空间中。

对于风管式空调室内机,为了引导气流有均匀地流向整个室内空间,通常,在出风面板上设有多个垂直导风叶片和水平导风叶片,这些导风叶片可转动地设置,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这些导风叶片的位置,从而将气流向远侧送出。

但是,现有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使用状态时气流的布置均匀性仍然不够理想。风管式空调室内机,气流在离开出风口时会有垂直往下趋势,尽管有导风叶片引导,但还是容易出现室内某一空间局部气流过于集中的现象,室内空间的温度不均匀,造成用户体感差。因此,仍需要对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构造进行改进,以提高气流输送的效率和均匀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管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壳体内容纳有热交换器组件和风扇组件,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面板组件,面板组件具有面板出风口,壳体的出风口和面板出风口连通;其中,在风扇组件的作用下,气流沿气流路径从壳体的进风口进入,流经热交换器组件、经过出风口、最后从面板组件的面板出风口送出;其中,面板组件具有与流经气流路径的气流相邻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朝向气流路径成拱形的附壁部, 附壁部包括至少一段弧形面,附壁部引起从气流路径中流过的气流产生附壁效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面板出风口上设置多个垂直导风叶片和驱动垂直导风叶片转动的连杆,连杆设置在面板组件的气流路径中,并且在气流沿气流路径朝着所述面板出风口送出的方向上,连杆位于附壁部的上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附壁部包括设置在第一侧壁上的第一附壁部,第二侧壁上不具备附壁部。

较佳地,面板出风口还包括至少一水平导风叶片,水平导风叶片将气流朝着第一侧壁的第一附壁部导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连杆相对第二侧壁的距离比连杆相对第一侧壁的距离更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附壁部包括:设置在第一侧壁上的第一附壁部;以及设置在第二侧壁上的第二附壁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连杆相对第一侧壁的距离和相对第二侧壁距离的基本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风扇组件包括贯流风扇,贯流风扇包括蜗壳组件,蜗壳组件包括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第一蜗壳上设有后蜗舌,第二蜗壳上设有前蜗舌,第一侧壁对应第一蜗壳,第二侧壁对应第二蜗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连杆相对第二侧壁的距离比连杆相对第一侧壁的距离更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面板出风口还包括多个水平导风叶片,水平导风叶片分成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第一组导风叶片将气流导向第一侧壁的第一附壁部,第二组导风叶片将气流导向第二侧壁的第二附壁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第一组导风叶片和第二组导风叶片具有不同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垂直导风叶片设有凹部,凹部的大小和位置设定成当面板出风口处设置的水平导风叶片旋转时避让开水平导风叶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连杆连接到垂直导风叶片中的连杆安装部。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面板组件的侧壁上设置的附壁部能够有效地产生附壁效应气流,气流将沿着天花板顶板朝着室内空间远侧输送,不会有气流直往下吹,改善了人体的舒适性。

面板组件中的连杆设置在了附壁部的上游,因此,连杆不会对附壁部的附壁效应气流产生阻碍,从面板组件出风口流出的气流更顺畅。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剖示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面板组件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面板组件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面板组件正视图。

图6示出了沿图5中的A-A截面剖取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面板组件的剖示图。

图7A、图7B和图7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个较佳实施例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剖示图,其中面板组件中的连杆设置在不同位置。

图8示出了用在面板组件中的垂直导风叶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 空调室内机

20 壳体

21 进风口

22 出风口

30 面板组件

31 第一侧壁

32 第二侧壁

131 第一附壁部

132 第二附壁部

33 面板出风口

36 维修开口

37 盖板

38 隔热材

50 垂直导风叶片

51 缺口

52 凹部

56、156、256 连杆

57 连杆安装部

60 水平导风叶片

161、261 第一组水平导风叶片

162、262 第二组水平导风叶片

70 风扇组件

71 第一蜗壳

72 第二蜗壳

80 热交换组件

90 滤网

P 面板组件中的气流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10的立体图,而图2示出了该风管式空调室内机的侧剖示图。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10包括壳体20以及容纳在壳体20内的热交换组件80和风扇组件70。壳体 20大致为长方体形状,其上设有允许气流进入的进风口21和将气流送出的出风口22。从图2中可以看到,空调室内机10为侧进风下出风的形式,即,进风口21设置在壳体20的一侧板或侧部上,而出风口22设置在壳体20的底板或底部上。进风口21处设有过滤网90,用于对进入风管式空调室内机10气流进行过滤。

在其他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也可以为侧进风侧出风的形式,即进风口和出风口相对地设置壳体的两侧。

这样,空调室内机10的壳体20内部形成气流路径。当空调室内机10工作时,借助于风扇组件70的运转,气流沿该气流路径自上游朝下游方向,从进风口21进入、经过热交换组件80和风扇组件70、从下方的出风口22送出。接着,空调室内机10的气流从出风口22进入到面板组件30中,进一步沿面板组件30中的气流路径向下游行进,最终从面板组件30的出风口33送出,随后进入室内空间,从而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

空调室内机10的面板组件30是一个与壳体20分离的独立部件。它通常对应于空调室内机10的壳体20的出风口22的位置,安装到天花板吊顶处,例如在下出风安装在壳体20的底板的下方。面板组件30具有面板出风口33,面板出风口33与壳体20上的出风口22连通。在空调室内机10使用时,从壳体20的出风口22流出的气流将进一步沿面板组件30中的气流路径,从面板出风口33送入室内空间中。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面板组件30为长条形,面板组件30的长度方向大致沿着出风口22延伸方向设置。面板组件30的长度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壳体20的长度尺寸,这里壳体20的长度尺寸是壳体20 的设有插入开口26的侧板23及与之相对的侧板23’之间的距离,即壳体20 的在两个侧板23和23’之间的横向于气流路径方向上的尺寸。面板组件30的一端与壳体20的侧板23’大致对齐或向外突出一定距离。在壳体20设有用于插入过滤网90的插入开口的侧板23的一侧,面板组件30的端部比壳体20的侧板23延伸超出一定距离,面板组件在该位置处设有用于更换过滤网90的一个维修开口36。

此外,如图3所示,在面板组件30与维修开口36相对的另一侧还可以设置用于维护电气部件的维修开口36。

较佳地,如图5所示,两个维修开口36处分别具有盖板37,盖板37通过诸如转轴之类的连接装置连接到面板组件30。这样,在需要时盖板37可以打开进行过滤网90的更换以及电气部件的维修,在正常使用时,盖板37可以关上遮蔽维修开口36,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避免灰尘等进入空调室内机 10的内部。

如图3所示和图5所示,在两个维修开口36之间为面板组件30的面板出风口33,出风口33上覆盖有水平导风叶片60。如图2所示,面板组件30中的气流路径P将面板出风口33连接到壳体20上的出风口22,该气流路径P由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构成。侧壁31和32与面板组件30的外框39之间可设有隔热材38,以防凝露产生。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侧壁31 和第二侧壁3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朝向气流路径成拱形的附壁部131。附壁部131设置在侧壁31、32的靠近面板出风口33的一部分上。

较佳地,如图6所示,附壁部131由多段平滑过渡的弧线段相连而成,并且附壁部131与面板组件30的外表面连续。

该附壁部131可以在第一侧31一侧产生康达效应气流,即附壁效应气流,即,沿气流路径P送出的气流会随着弧形附壁部131表面流动,使从面板出风口33送出的气流基本会沿天花板向远侧均匀输送。

具体而言,在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一侧壁31靠近进风口21,第一侧壁31在邻近面板出风口33处具有第一附壁部131,而第二侧壁32为远离进风口21的一侧壁,其不具有附壁部,而是在气流路径P的出口附近具有一个内凹的表面。该空调室内机10安装在室内的天花板周边的吊顶中时,通常,第二侧壁32靠近墙壁放置,而进风口21和第一侧壁31面对着室内空间。这样,从气流路径P送出的大部分气流,会在第一侧壁31的第一附壁部131的附壁效应或康达效应作用下,沿第一附壁部131流动,最后大致吊顶或墙壁向外送出。

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两个侧壁上均设置附壁部。如图7B和图 7C所示,第二侧壁32在邻近面板出风口33处具有第二附壁部132。具有两个相对的附壁部131、132的空调室内机10适于安装在室内空间中间位置,这样可以相对的两个方面实现气流的康达效应。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特别适合安装在客厅和餐厅之间,可以一边朝着客厅,一边朝着餐厅送风,并且送出的气流均是具有康达效应的。

如图2和4所示,面板组件30还具有多个垂直导风叶片50和驱动垂直导风叶片50转动的连杆56,垂直导风叶片50在连杆56的作用下可围绕各自的枢转轴线在气流路径中转动。连杆56设置在面板出风口33处的气流路径P中,并且如图6所示,沿气流路径P的方向,连杆56位于附壁部131的上游,从而可以避免连杆56对附壁部131引起的康达效应气流产生阻碍,确保康达效应气流顺畅地流动。

为了实现连杆56这一安装位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采用了如图 8所示的垂直导风叶片50。该垂直导风叶片50上设有缺口51,连杆安装部57 被容纳在该缺口51中。优选地,该缺口51形成在垂直导风叶片50的一角。

从图8中可以看到,在垂直导风叶片50的下边缘,即靠近面板出风口33 一侧的边缘特别设置了凹部52,该凹部52提供水平导风叶片60摆动时避让其尾部的所需空间,相应地,该凹部52的大小设定成允许面板出风口33处设置的水平导风叶片60旋转。

图7A、图7B和图7C示出了具有三种不同设置位置的连杆56的三个较佳实施例。

在图7A示出的较佳实施例中,连杆56在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之间的中间位置和第二侧壁32之间,同时沿气流路径P方向,连杆56也保持在第一侧壁31上的附壁部的上游位置。换言之,在水平方向上,连杆56靠近不具有附壁部的第二侧壁32设置。

图8所示的垂直导风叶片50适用于连杆56的这一设置位置。如图8所示,垂直导风叶片50具有靠近第一侧壁31的前侧边缘和靠近第二侧壁32的后侧边缘,用于安装连杆56的缺口51形成在其靠近第二侧壁32的后侧边缘处,这样,连杆56能够可以通过连杆安装部装配到垂直导风叶片50的后侧边缘的大致中间位置。

当该空调室内机10运行时,连杆56对于第一侧壁31上的附壁部131引起的康达效应气流阻碍可减至最低,而送出的气流将更流畅。

此外,当连杆56靠近第二侧壁32设置时,可以在面板组件30的出风口33 上设置多个水平导风叶片60,这些导风叶片60设置成朝同一方向旋转打开。

在图7B所示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面板组件30的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对称地具有第一附壁部131和第二附壁部132,同时,沿气流路径P方向,连杆156也保持在侧壁131和132上的附壁部的上游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连杆156设置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中间位置,即,连杆156相对于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距离基本相等。

在面板组件30的气流路径P中,连杆156位于第一附壁部131和第二附壁部132的上游,因此连杆156对于第一侧壁31上的附壁部131引起的康达效应气流阻碍可减至最低,而送出的气流将更流畅。

相应地,多个水平导风叶片被分成两组:第一组导风叶片161和第二组导风叶片162,两组水平导风叶片161、162以不同的旋转方向转动,第一组导风叶片161将气流导向第一侧壁31的第一附壁部131,第二组导风叶片162将气流导向第二侧壁32的第二附壁部132。在该空调室内机10使用时,可以在面板组件30的两侧形成均匀的康达效应气流。

不同组的水平导风叶片160可以根据气流需要而设置成具有不同的长度。这样,根据不同空间的需求,进行气流量的分配,例如客厅、餐厅由于面积不同,相应的气流量的需求不同。另外,水平导风叶片的旋转角度也可单独调节,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的使用灵活性。

在图7C所示的再一种较佳实施例中,面板组件30的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对称地具有附壁部131和132。风扇组件70特别地包括贯流风扇,而贯流风扇包括蜗壳组件,蜗壳组件包括第一蜗壳71和第二蜗壳72,第一蜗壳 71上设有后蜗舌,第二蜗壳72上设有前蜗舌,第一侧壁31对应连接第一蜗壳 71,第二侧壁32对应连接第二蜗壳72。此时,用于安装垂直导风叶片50的连杆256设置在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之间中间位置和第一侧壁31之间,即连杆256偏置在第一侧壁31的一侧。

在面板组件30的气流路径P中,连杆156位于第一附壁部131和第二附壁部132的上游,因此,连杆156阻碍附壁部131和132引起的具有附壁效应的气流,使得气流更通畅。

同时,多个水平导风叶片被分成两组:第一组导风叶片261和第二组导风叶片262,两组水平导风叶片261和262以不同的旋转方向转动,第一组导风叶片261将气流导向第一侧壁31的第一附壁部131,第二组导风叶片262将气流导向第二侧壁32的第二附壁部132。第一组导风叶片261和第二组导风叶片 262的数量可以不一致,如图7C所示,第一组导风叶片具有一片水平导风叶片 60,第二组导风叶片具有两片导风叶片。

在使用贯流风扇的空调室内机10中,连杆256如图7C所示的设置位置是尤为有利的。经研究发现,贯流风扇的使用使得靠近第一蜗壳71处的气流风速快,靠近第二蜗壳72处的气流风速慢,此时,连杆256被设置成相对所述第一侧壁132的距离比连杆256相对第一侧壁131的距离更近,即将连杆256 靠近第一侧壁131设置,也就是使连杆256靠近第一蜗壳71设置,可以有效地均衡两个侧壁131和132附近的气流量。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面板组件30的侧壁上设置的附壁部能够有效地产生附壁效应气流,气流将沿着天花板顶板朝着室内空间远侧输送,不会有气流直接往下吹,改善了人体的舒适性。

面板组件30中的连杆56、156和256设置在了附壁部131、132的上游,因此,连杆56、156和256不会对附壁部131、132的附壁效应气流产生阻碍的影响。

此外,通过连杆56、156和256相对于侧壁31、32、131、312的位置调整,可以有利地均布或根据要求分布附壁效应气流。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是以下出风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描述的。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侧出风的风管式空调室内机,其中的面板组件将以出风面垂直于地面的形式布置,面板组件的侧壁上的附壁部同样可以有效地引起附壁效应气流。在该变化形式中,连杆同样也应当沿面板组件中的气流路径被布置在附壁部的上游,避免连杆对附壁效应气流产生阻碍。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