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9406发布日期:2019-07-19 22:0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器在制冷或制热时,室内气流通常为内部循环,无新鲜空气引入,使得空调器使用舒适度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具有新风模块的空调器,市面上带新风模块的空调器普遍存在新风回风至换热模块中的风量低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提升换热模块的新风进风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设有换热进风口;新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换热模块一端,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进口、新风风道、新风风机、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出口均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换热进风口之间设有第一导流凸部,所述第一导流凸部具有背向所述换热进风口的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朝所述换热进风口的方向弯曲或者倾斜。换热风机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所述换热风道和所述新风风道;或者,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所述换热风道,且所述外壳内具有新风模块安装腔,所述新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新风模块安装腔内,所述新风模块内部形成所述新风风道,所述外壳于所述新风出口处设有开口;或者,所述换热模块具有换热外壳,所述换热风道设于换热外壳内,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外壳,所述新风风道设于新风外壳内,所述新风外壳与换热外壳连接且置于换热外壳外部。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面呈凸弧面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凸部设于所述新风出口的边缘。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凸部包括横设在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换热进风口之间的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面为所述导流板的靠近所述新风进口的板面。可选地,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形成有夹槽;所述第一导流凸部还包括两挡风侧板,所述夹槽的相对两端各封盖有一所述挡风侧板。可选地,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在所述新风出口的远离所述换热进风口的边缘还设有第二导流凸部,所述第二导流凸部具有靠近所述换热进风口的第二导流面,在背离所述外壳外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面朝靠近所述换热进风口的方向弯曲或倾斜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二导流面呈凹弧面设置。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的净化模块。可选地,所述换热进风口位于所述换热模块顶部,所述新风出口位于所述新风模块的顶部。可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所述壳体、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换热模块。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新风模块使得所述空调器能够吹送新风,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换热进风口之间设有第一导流凸部,所述第一导流凸部的第一导流面在新风风道的出风方向上向所述换热进风口弯曲或倾斜,因此所述第一导流面能够将所述新风风道吹出的风导向所述换热进风口,所述换热模块再将所述换热进风口处的新风吸入并进行换热,因此所述第一导流面具有增大所述换热进风口处新风的进风量的作用;新风的温度通常与所述空调器所要调节的目标温度具有差异,所述换热进风口处新风进风量的增加,使得更多的新风被所述换热模块调温,从而使得这部分新风温度适宜,有利于提升空调使用的舒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空调器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空调器AA处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空调器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图5空调器C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外壳110新风风道120换热风道130新风出口140换热进风口200新风模块210新风风机220净化模块300换热模块310换热器320换热风机400第一导流凸部410导流板411第一导流面420挡风侧板500第二导流凸部510第二导流面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技术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换热模块300,所述换热模块300设有换热进风口140,所述换热模块300还具有与所述换热进风口140连通的换热风道120,以及设置在所述换热风道120中的换热器310和换热风机320;所述换热风机320从所述换热进风口140处吸风,然后所述换热器310对所述换热风道120中的风进行调温;新风模块200,设置在所述换热模块300一端,所述新风模块200包括新风进口、新风风道110、新风风机210、新风出口130,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出口130均与所述新风风道110连通,所述新风风机210设于所述新风风道110内;所述新风模块200用于产生新风,并将新风送向所述新风出口130;所述新风出口130与所述换热进风口140之间设有第一导流凸部400,所述第一导流凸400部具有背向所述换热进风口140的第一导流面411,所述第一导流面411朝所述换热进风口140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一导流面411用于将所述新风出口130的风导向所述换热进风口140。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导流面411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导流面朝所述换热进风口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导流面为平面,具有将所述新风出口的风导向所述换热进风口的作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新风模块200实现空调器对室内吹送新风,所述新风模块200中的新风风机210驱动新风向所述新风出口130流出,所述第一导流凸部400位于所述新风出口130和所述换热进风口140之间,所述第一导流凸部400上的第一导流面411向所述换热进风口140弯曲,使得所述新风出口130流出的风在所述第一导流面411的引导下向所述换热进风口140处流动,所述换热风机320将所述换热进风口140处的气流吸入所述换热风道120进行换热调温;所述第一导流面411使得所述换热进风口140处被吸入所述换热风道120的的新风量增加,经过调温的新风吹送至室内能够提升该空调器使用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换热模块300吹送的新风量大,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高。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外壳100,所述外壳100内形成所述换热风道120和所述新风风道110,便于所述新风模块200和所述换热模块300的安装;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所述换热风道,且所述外壳内具有新风模块安装腔,所述新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新风模块安装腔内,所述新风模块内部形成所述新风风道,所述外壳于所述新风出口处设有开口;或者,所述换热模块具有换热外壳,所述换热风道设于换热外壳内,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外壳,所述新风风道设于新风外壳内,所述新风外壳与换热外壳连接且置于换热外壳外部。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第一导流面411呈凸弧面设置,使得新风出口130的新风经过所述第一导流面411时在新风气流压力作用和康达效应的作用下,康达效应能够增强所述第一导流面411对新风气流的导流效果,部分新风沿所述第一导流面411运动,流向所述换热进风口140,从而增加换热进风口140处的新风量。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导流面411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导流面为凹弧面;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导流面同时具有凹弧段和凸弧段,所述新风出口流出的气流沿所述第一导流面向所述换热进风口流动。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导流凸部400设于所述新风出口130的边缘,有利于增强所述第一导流凸部400对所述新风出口130出风的导流效果。所述第一导流凸部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导流凸部与所述新风出口间隔设置。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所述第一导流凸部400包括横设在所述新风出口130与所述换热进风口140之间的导流板410,所述第一导流面411为所述导流板410的靠近所述新风进口的板面。所述导流板410的板状结构有利于节省材料,且方便所述第一导流凸部400的制备。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导流凸部4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导流凸部为导流凸块,所述第一导流面为所述导流板的靠近所述新风进口的侧面。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所述导流板410与所述外壳100的外表面形成有夹槽;所述第一导流凸部400还包括两挡风侧板420,所述夹槽的相对两端各封盖有一所述挡风侧板420。所述挡风侧板420能够防止新风在所述第一导流面411上流动时从所述导流板410的两侧向导流板410背向所述第一导流面411的侧面流散,从而降低所述第一导流面411的导流效果。所述挡风侧板420同时还具有支撑所述导流板410的作用,使得所述导流板410在所述外壳100表面连接更加牢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导流凸部400与所述外壳100一体成型,具有便于生产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第一导流凸部400与所述外壳10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导流凸部通过螺钉与所述外壳连接,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导流凸部与所述外壳通过卡扣连接,具有方便拆装的优点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如图5、图6所示,所述外壳100的外表面在所述新风出口130的远离所述换热进风口140的边缘还设有第二导流凸部500,所述第二导流凸部500具有朝向所述换热进风口140的第二导流面510,在背离所述外壳100外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面510朝靠近所述换热进风口140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导流面510用于将所述新风出口130远离所述换热进风口140的一侧的风导向所述换热进风口14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面510呈凹弧面设置,能够有效减小气流的阻力,使得所述新风出口130出风更加流畅,所述第二导流面510也可以是平面。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新风模块200还包括设于所述新风风道110内的净化模块220,所述净化模块220用于净化新风,使得新风出口130送出的新风更加洁净;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净化模块220设置在所述新风风机出风方向的前端。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换热进风口140位于所述换热模块300顶部,所述新风出口130位于所述新风模块200的顶部。述新风出口130设置在所述新风模块200的顶部,使得所述空调器工作时,所述新风出口130处送出的风不直接吹向室内人体,由于新风模块200可以是净化室内的空气形成新风,也可以是直接引入室外的空气形成新风,当所述新风模块200引入的室外空气形成新风时,室外空气的温度使人体感觉不舒适,所述新风出口130设置所述新风模块200的顶部能够避免新风直接吹向室内人体;所述换热进风口140设置在所述外壳100的顶板有利于所述新风出口130处的风流向所述换热进风口14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空调器包括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所述新风风机210为离心风机,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所述外壳100、所述新风模块200和所述换热模块300,所述新风模块200设置在所述换热模块30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便于保持所述外壳100形状规整。本实施例所述空调器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空调器包括柜式空调室内机,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所述新风模块和所述换热模块。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换热模块300的换热风机320与所述新风风机210的轴向相同,有利于减小所述外壳100的长度;且所述净化模块220设置在所述新风风机210远离所述换热风机320的一侧,使得所述净化模块220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便于增大所述净化模块220的净化面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净化模块220相对所述新风风机210倾斜设置,具体地,所述净化模块220在所述新风风道110出风方向上朝远离所述新风风机210的方向倾斜。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净化模块设置在所述新风风机远离所述新风出口的一侧,有利于减小所述外壳的长度。本实施例所述外壳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新风出口处设有风门以及与所述风门连接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可以是马达驱动装置,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系统连接。所述空调器工作时所述风门开启,所述空调器停止工作时,所述风门闭合,防止所述空调器不工作时灰尘落入所述新风风道中。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