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7695发布日期:2019-06-15 00:3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可以分为管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在板式热交换器中,由于引流板与液体进口之间距离存在差异,液体流过的距离也存在差异,因此热交换效果较差。

公开于2014年4月30日的中国专利文献CN203572278U记载了一种钎焊板式换热器,由几片换热器板片B叠加组成,所述换热器板片B包括:板片左翻边、板片右翻边、流体入口B、流体出口B、和隔板,所述流体入口B和流体出口B分别位于换热器板片B的两端,所述隔板的数量为复数,隔板的长度小于换热器板片B的宽度,相邻两片隔板分别与左右翻边连接,相邻隔板成一种错位的排布,并且隔板间形成流道。在该技术方案中仅具有液体入口B、流体出口B,缺少换热液入口和换热液出口,因此不能解决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以解决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热交换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包括前端板、后端板、引流板和隔板;所述引流板的两侧板面上分别设有热液引流槽、冷液引流槽,在引流板上设有两个热液通孔和两个冷液通孔,两个热液通孔通过热液引流槽连通,两个冷液通孔通过冷液引流槽连通,在热液引流槽的一侧,在引流板上分别围绕热液引流槽、冷液通孔设有第一止水槽,在冷液引流槽的一侧,在引流板上分别围绕冷液引流槽、热液通孔设有第二止水槽;所述隔板夹设在两个相邻设置的引流板之间,在隔板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用于连通热液通孔、冷液通孔的接续通孔,在隔板后侧和前端板的后侧均钎焊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止水槽配合的第一止水条,在隔板的前侧和后端板的前侧均设钎焊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二止水槽配合的第二止水条;在所述前端板上设有用于与热液通孔连通的热液入口和用于与冷液通孔连通的冷液出口,在后端板上设有用于与热液通孔连通的热液出口和用于与冷液通孔连通的冷液入口;所述引流板和隔板采用导热材料制作而成。

优选的,导热材料有铁、铝、铜、锌、锡或合金材料。

优选的,在所述引流板上,所述两个热液通孔与两个冷液通孔设置在矩形的四个角上,且热液通孔与冷液通孔相隔设置;所述热液引流槽和冷液引流槽均为多条并列但相互独立的波浪槽构成。这样,一条波浪槽堵塞后,热液引流槽、冷液引流槽仍能够导通,换热效果均匀,小通道使换热效果高。

优选的,所述波浪槽弯折偶数次。这样,这些波浪槽的长度均近似相等,换热均匀。

优选的,还包括梯形杆、压板,在所述前端板、引流板、隔板、后端板的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固定穿口,固定穿口选择燕尾槽,梯形杆与燕尾槽相适配,梯形杆穿入固定穿口内,梯形杆的两端分别钎焊连接有压板,压板分别抵压前端板或后端板,以使第一止水条伸入第一止水槽内,第二止水条伸入第二止水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止水条与止水槽形成密封环境,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密封效果好,液体的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前端板和后端板上,使液体的流经长度相等,换热效果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沿图3中A-A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C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的引流板的立体图。

图8为图7的前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的隔板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的前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的后端板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的前视图。

图中,1-前端板,2-引流板,211-第一止水槽,212-第一止水槽,22-热液引流槽,231-热液通孔,2311-环形槽,232-冷液通孔,2321-第一止水槽,24-固定穿口,3-隔板,31-第二止水条,32-第二止水条,331-接续通孔,332-接续通孔,34-固定穿口,4-后端板,41-第二止水条,42-第二止水条,431-冷液通孔,432-热液通孔,44-管接头,45-固定穿口,5-U形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图1-12中,采用两个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的上下叠放形成,这样冷液入口、冷液出口、热液入口、热液出口均设置在换热器的一侧。

实施例1: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参见图1-12,包括前端板1、后端板4、引流板2和隔板3;引流板2、隔板3均设置在前端板1和后端板4之间,且在两个引流板2之间夹设一块隔板3设置。

引流板2的两侧板面上分别设有热液引流槽22、冷液引流槽(未显示),冷液引流槽与引流板2前侧面上的热液引流槽22形状相同,与引流板2前侧面不同之处在于,冷液引流槽的上端仅与上部的冷液通孔连通,冷液引流槽的下端仅与下部的冷液通孔连通;

在引流板2上设有两个热液通孔231和两个冷液通孔232,两个热液通孔231通过热液引流槽22连通,两个冷液通孔232通过冷液引流槽连通,在热液引流槽22的一侧,在引流板2上围绕热液引流槽22设有第一止水槽211,在引流板2上围绕冷液通孔232设有第一止水槽2321,第一止水槽211贴合于引流板2的外轮廓设置,并将热液引流槽22、热液通孔231、冷液通孔232围合在其内部,用于与第一止水条配合避免热液的外流;第一止水槽2321将冷液通孔232围合在其内部,并将冷液通孔与热液引流槽22、热液通孔231相分隔,用于与第一止水条配合避免热液与冷液的混合。

在冷液引流槽的一侧,在引流板2上分别围绕冷液引流槽、热液通孔231设有第二止水槽,第二止水槽与第一止水槽的形状相同,与引流板2前侧面不同之处在于,在引流板的后侧面上,第二止水槽不是围绕冷液通孔232设置,而是围绕热液通孔231设置,以将热液通孔231与冷液引流槽、冷液通孔232相分隔,用于与第二止水条配合避免热液与冷液的混合。

隔板3夹设在两个相邻设置的引流板2之间,在隔板3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用于连通热液通孔231的接续通孔332,用于连通冷液通孔232的接续通孔331,在隔板3后侧钎焊连接有分别用于与第一止水槽211、第一止水槽2321配合的第一止水条,在隔板3的前侧钎焊连接分别用于与第二止水槽配合的第二止水条31、第二止水条32。

在前端板1的后侧钎焊连接有分别用于与第一止水槽211、第一止水槽2321配合的第一止水条,在后端板4的前侧钎焊连接有分别用于与第二止水槽配合的第二止水条41、第二止水条42。

在如图4所示装配时,在相邻的前端板与引流板之间,第一止水条插入第一止水槽内,在相邻的引流板、隔板、引流板之间,第二止水条插入第二止水槽内,第一止水条插入第一止水槽内,在相邻的引流板与后端板之间,第二止水条插入第二止水槽内,这样就能够避免热液或冷液的外溢、热液与冷液的混合。

在前端板1上设有用于与热液通孔231连通的热液入口和用于与冷液通孔232连通的冷液出口,在后端板4上设有用于与热液通孔231连通的热液出口和用于与冷液通孔232连通的冷液入口。这样,使用时,热液从热液入口流入至从热液出口流出所经的任一引流板时,其所行经的长度均相等,冷液从冷液入口流入至从冷液出口流出所经的任一引流板时,其所行经的长度均相等,所受压力均相等、换热效果均匀。而现有的冷液入口、冷液出口、热液入口、热液出口均设置在换热液一侧的情况下,热液经由靠近热液出口一侧的引流板时所行经的长度最短,所受压力最大,热液经由远离热液出口一侧的引流板时所行经的长度最长,所受压力最小,换热效果不均匀。

优选的,在引流板2上,两个热液通孔231与两个冷液通孔232设置在矩形的四个角上,且热液通孔231与冷液通孔232相隔设置;热液引流槽22为多条并列但相互独立的波浪槽构成,在图7-8中,可以明显看出是8条并列的波浪槽形成的热液引流槽,并弯折4次,为偶数次。冷液引流槽同样为多条并列但相互独立的波浪槽构成,本实施例中,同样是8条并列的波浪槽形成的冷液引流槽,并弯折4次,为偶数次。这样,一条波浪槽堵塞后,热液引流槽、冷液引流槽仍能够导通,且这些波浪槽的长度均近似相等,换热效果均匀,且小通道使换热效果高。

优选的,引流板2和隔板3采用导热材料制作而成。导热材料有铁、铝、铜、锌、锡或合金材料。前端板1和后端板4也可以采用导热材料制作。

在图1-12中,采用两个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的上下对称叠放形成,这时,液入口、冷液出口、热液入口、热液出口均设置在换热器的一侧。参见图4,这时,两个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的后端板5处的热液出口通过U形弯管5连通,两个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的钎焊换热器的后端板5处的冷液入口也通过U形弯管5连通,这样,在图1中的前端板1处,从上部开始,顺时针的四个口分别为热液入口、冷液出口、冷液入口、热液出口。

本实施例中,在前端板1、引流板2、隔板3、后端板4的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固定穿口,固定穿口选择燕尾槽,固定时,将与燕尾槽匹配的梯形杆穿入固定穿口内,并挤压前端板、后端板,以使第一止水条伸入第一止水槽内,第二止水条伸入第二止水槽内,并将抵压前端板设置的压板与梯形杆钎焊连接,抵压后端板设置的压板与梯形杆钎焊连接。

使用时,热液入口、冷液出口、冷液入口、热液出口分别接入热液管道、冷液管道中,热液经上部的热液入口、热液通孔、接续通孔灌入导引板上的热液导引槽内,并从热液导引槽的出口汇入下部的热液通孔、接续通孔经热液出口流出,冷液经下部的冷液入口、冷液通孔、接续通孔灌入导引板上的冷液导引槽内,并从冷液导引槽的出口汇入上部的冷液通孔、接续通孔经冷液出口流出,完成热交换。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