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路减震圈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1199发布日期:2019-06-11 23:45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路减震圈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路减震圈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当压缩机等激励源传递到空调管路系统上的激振力对应的频率与管路系统的固有频率相近时,会激发管路系统的对应模态,导致管路系统发生共振,使得空调系统的振动和噪声变大,空调器的减震圈是用来通过改变空调器管路的重量,使得空调管路的固有频率避开激振力较大的一些频率范围,从而降低空调管路的振幅和应力,减震圈也起到配重块的作用,达到避开空调管路共振的目的。

然而,由于目前减震圈的通用性差、种类多,对于不同直径的空调管路,需要单独设计相应的减震圈与之进行针对性安装,导致安装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管路减震圈,旨在提高减震圈的通用性,从而提高其安装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管路减震圈,所述管路减震圈包括:

减震本体,所述减震本体包括具有安装入口的腔体;

可调节夹持范围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设于所述腔体内,并用于夹持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的一端均设于所述腔体的内壁,另一端形成有夹紧空间,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所述空调管路能够夹持于所述夹紧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的自由端弹性抵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两个第二弹性夹持件,两个所述第二弹性夹持件相对设置于所述安装入口的边沿,并与所述腔体的内侧壁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夹持件相对设置于所述腔体远离所述安装入口的内腔壁上,所述第一弹性夹持件和两个所述第二弹性夹持件的自由端均悬置于所述腔体内并形成所述夹紧空间。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夹持件呈圆弧状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夹持件的凹面背离所述第二弹性夹持件。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弹性夹持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入口边沿的过渡段、和与所述过渡段连接的并朝向所述腔体内延伸的支撑段,所述支撑段与所述腔体的内侧壁呈夹角设置,且所述支撑段的自由端用于支撑所述空调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段朝向所述安装入口的表面设置为弧形面,和/或,所述过渡段呈圆弧状。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段的自由端设置有适配所述空调管路的凹部。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至少一加强件,一所述加强件临近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设置,所述加强件抵接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背离所述安装入口的表面,和/或;

一所述加强件临近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设置,所述加强件抵接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背离所述安装入口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管路减震圈的重量为50-100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管路减震圈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管路减震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根据夹持机构的弹性形变,可以夹持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夹持范围广,通用性强,该管路减震圈实用性强,易于形成标准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具有上述管路减震圈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管路和至少一个管路减震圈,所述空调管路卡设于所述夹持机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具有以下优势:

该空调器装配方便,使用一种减震圈可以固定不同直径的空调管路,能够较好解决空调管路的共振现象,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管路减震圈的示意图;

图2为管路减震圈是第一种结构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管路减震圈是第二种结构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管路减震圈是第三种结构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管路减震圈和空调管路装配后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管路减震圈,2-减震本体,3-腔体,4-安装入口,5-夹持机构,6-第一夹持组件,7-第二夹持组件,8-夹紧空间,9-第一弹性夹持件,10-第二弹性夹持件,11-过渡段,12-支撑段,13-加强件,14-空调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管路减震圈1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管路减震圈1的横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

管路减震圈1包括减震本体2和可调节夹持范围的夹持机构5,减震本体2包括具有安装入口4的腔体3,夹持机构5位于减震本体2的腔体3内部,且与减震本体2相连接,夹持机构5能够调节其夹持范围,从而用于夹持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14。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种管路减震圈1,用于安装于空调管路14上进行配重和减震,通过在减震本体2的腔体3内设置可调节夹持范围的夹持机构5,夹持机构5能够与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14相适配,从而提高该管路减震圈1的通用性,使得一种管路减震圈1就可以适用安装于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14上,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

具体地,通过在减震本体2的腔体3内设置有夹持空调管路14的夹持机构5,由于该夹持机构5可调节夹持范围,具体的调节方式有多种,例如:该夹持机构5可设计为弹性夹持件,通过弹性夹持件弹性形变的方式调节夹持范围,进行夹持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14;或者可以设计为螺钉调节位置改变夹持范围等方式。从而使得管路减震圈1可以安装在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14上进行配重和减震。

由于该管路减震圈1通用性强,基本采用一种该管路减震圈1即可夹持大部分管径的空调管路14,从而不需分类针对性装配,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且由于其易于形成标准化,便于大批量生产,从而大大降低了该管路减震圈1的生产成本。

下面对该管路减震圈1的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2所示,减震本体2为中空结构,即减震本体2沿延伸方向设置有腔体3,在侧壁开设有安装入口4,安装时,将空调管路14从管路减震圈1的侧壁安装入口4处卡入到腔体3内,在夹持机构5的夹持作用下,实现夹持牢固,其能够适应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14,通用性好。

具体的,夹持机构5包括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其中,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的一端均设置于腔体3的内壁,且第一夹持组件6位于腔体3的内侧,第二夹持组件7位于安装入口4处,即第一夹持组件6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减震本体2的腔体3内壁,第二夹持组件7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安装入口4处。

其中,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的延伸端均朝向腔体3中心位置延伸,且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配合,能够形成用于夹持空调管路14的夹紧空间8,即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的另一端形成有夹紧空间8。

可选的,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弹性,空调管路14能够夹持于夹紧空间8内,在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共同夹持作用下,空调管路14能够与具有弹性的夹持组件的自由端弹性抵持,与没有弹性的夹持组件的自由端抵接。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管路14可以只与第一夹持组件6或者第二夹持组件7弹性抵持,或者,空调管路14可以同时和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弹性抵持,从而将空调管路14夹持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均具有弹性,且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能够形成夹持空调管路14的夹紧空间8,针对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14,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的弯曲变形程度不同,所形成的夹持力也不同,即通过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的弹性变形程度,将管路减震圈1安装于不同管径尺寸的空调管路14上,从而提高管路减震圈1的通用性。

装配时,空调管路14从安装入口4处进入第二夹持组件7和第一夹持组件6形成的夹紧空间8内,且卡设于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之间,当夹持空调管路14的管径不同时,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发生的弹性形变不同,确保空调管路14夹紧。本实施例,通过在减震本体2的腔体3内设置有夹持空调管路14的夹持机构5,该夹持机构5可调节夹持范围,从而使得管路减震圈1可以安装在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14上进行配重和减震,提高其通用性,基本采用一种该管路减震圈1即可夹持大部分管径的空调管路14,从而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

可选的,夹持机构5为塑胶件,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第二夹持组件7抵压空调管路14,进而空调管路14抵压第一夹持组件6,在反作用力下,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共同作用,将空调管路14夹紧固定。

可选的,夹持机构5和减震本体2一体成型,易于生产,且强度好,韧性大,可以夹持空调管路14的管径范围大,且夹持牢固。

可选的,夹持机构5可以沿减震本体2的延伸方向全部设置,即从管路减震圈1的一端延伸设置到另一端,也可以沿减震本体2的延伸方向部分设置,部分设置时,可以分为多段依次间隔分布,也可以仅在两端处间隔分布,具体设置方式不做限定,只要满足在减震本体2内部设置有夹持机构5,通过夹持机构5来夹持不同管径范围的空调管路14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2所示,第一夹持组件6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夹持件9,第一弹性夹持件9为圆弧状结构,其从减震本体2的腔体3底壁延伸,且凹面背离第二夹持组件7,使得空调管路14与第一弹性夹持件9的凸面贴合。第一弹性夹持件9采用此结构设计,相比于第一弹性夹持件9的凹面朝向安装入口4方向,且空调管路14与第一弹性夹持件9的凹面贴合的结构设计,第一弹性夹持件9凹面背离第二夹持组件7的结构在夹持空调管路14发生弹性形变时,抵持力更大,夹紧效果更好。

可选的,第一弹性夹持件9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个,根据具体需要而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夹持件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弹性夹持件9相对设置,且凹面均背离第二弹性夹持件10,两个第一弹性夹持件9的自由端能够弹性抵持空调管路14。

第二夹持组件7包括两个第二弹性夹持件10,两个第二弹性夹持件10相对设置于安装入口4的边沿,并与腔体3的内侧壁呈夹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夹持件10与腔体3的内侧壁呈锐角,即每个第二弹性夹持件10均朝向减震本体2的腔体3倾斜延伸,使得安装入口4由大变小,空调管路14从安装入口4处逐渐滑入腔体3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夹持件9相对设置于腔体3远离安装入口4的内腔壁上,第一弹性夹持件9和两个第二弹性夹持件10的自由端均悬置于腔体3内并形成夹紧空间8。

呈圆弧状设置的第一弹性夹持件9,采用凹面背离第二弹性夹持件10的方式设置,在配合第二弹性夹持件10的弹性支撑,进一步的增强弹性抵持力,使其夹持空调管路14的夹紧效果较好。

图3为管路减震圈1是第二种结构时的横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所示。

第二弹性夹持件10包括过渡段11和支撑段12,过渡段11位于安装入口4的边沿,支撑段12和过渡段11连接,且朝向腔体3内延伸,支撑段12可以为直线段也可以为圆弧段,当支撑段12为直线段时,支撑段12从过渡段11向腔体3内直线延伸,当支撑段12为圆弧段时,支撑段12的凹面背离安装入口4,使得两个第二弹性夹持件10的支撑段12凸侧形成安装入口4。

可选的,支撑段12与腔体3的内侧壁呈夹角设置,且支撑段12的自由端用于支撑空调管路14。

可选的,支撑段12朝向安装入口4的表面设置为弧形面,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空调管路14滑入夹紧空间8。

可选的,过渡段11呈圆弧状,使得第二弹性夹持件10和减震本体2之间为圆弧过渡,增强第二弹性夹持件10的强度和弹性变形力。

可选的,支撑段12的自由端设置有适配空调管路14的凹部,装配时,空调管路14从安装入口4处滑入夹紧空间8,当装配完成后,支撑段12自由端的凹部正好和空调管路14的外壁贴合抵接。

可选的,第一弹性夹持件9的自由端或者凸侧设置有适配空调管路14的凹部,当装配完成后,夹持机构5能够和圆柱型的空调管路14的外壁实现面接触,从而有利于贴合效果。

可选的,第一弹性夹持件9和/或第二弹性夹持件10与减震本体2的连接端的厚度尺寸大于自由端的厚度尺寸,从而提高夹持机构5的强度。

可选的,为了提高夹持机构5的强度,在第一夹持组件6和/或第二夹持组件7的内侧还设置有加强件13,即夹持机构5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件13,加强件13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其延伸方向与管路减震圈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横截面可以为矩形、三角形、棱形等,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管路减震圈1为第三种结构时的横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所示。

夹持机构5还包括至少一加强件13,且分别为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第一加强件与第一夹持组件6相对应,即第一加强件临近第一夹持组件6设置,且该第一加强件抵接第一夹持组件6背离安装入口4的表面;

可选的,第二加强件与第二夹持组件7相对应,第二加强件临近第二夹持组件7设置,且该第二加强件抵接于第二夹持组件7背离安装入口4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夹持机构5可以只有一个加强件13,其可选择的与第一夹持组件6或第二夹持组件7配合,或者,加强件13可以为多个,既有一部分可以和第一夹持组件6相对应,也有一部分可以和第二夹持组件7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13包括了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第一加强件位于第一夹持组件6背离第二夹持组件7的一侧,第一加强件的一端与减震本体2固定连接,另一端靠近于第一弹性夹持件9,第一加强件可以与第一弹性夹持件9贴合,也可以不贴合,只要满足,在外力作用下,第一弹性夹持件9被挤压变形时,第一加强件与第一弹性夹持件9贴合,且能够增强第一弹性夹持件9的反作用力,使得第一弹性夹持件9配合第二弹性夹持件10,更加牢固的卡紧空调管路14。

可选的,第二加强件位于第二夹持组件7背离安装入口4的一侧,第二加强件的一端与减震本体2固定连接,另一端靠近于第二弹性夹持件10,同理,第二加强件可以与第二弹性夹持件10贴合,也可以不贴合,只要满足,在外力作用下,第二弹性夹持件10被挤压变形时,第二加强件与第二弹性夹持件10贴合,且能够增强第二弹性夹持件10的反作用力,使得第二弹性夹持件10配合第一弹性夹持件9,更加牢固的卡紧空调管路14。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可以选择性的设置,即仅设置有第一加强件,或者仅设置有第二加强件,或者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均设置,具体根据管路减震圈1和空调管路14的装配需求而定,不做过多限制。

可选的,加强件13、减震本体2、第一夹持组件6以及第二夹持组件7为一体成型,夹持机构5中的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均为圆弧形结构,可以较好的避免装配时划伤空调管路14。

可选的,该管路减震圈1作为配重块,其重量为50-100克,优选地,管路减震圈1的重量为70克,重量可以在开发初期选择管路减震圈1高度以及壁厚,选择一个比较适合各空调管路14的重量,这个重量范围内基本适用对大部分的空调管路14进行减震和配重,且效果均较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管路减震圈1,不局限与和空调管路14配合,还可以和类似管状结构的产品或零部件配合,起到夹紧、固定、缓冲以及配重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管路减震圈1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设计合理、巧妙,结构简单,管路减震圈1能够针对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14进行配合使用,通过夹持机构5的塑形形变,来调节夹持机构5的夹持范围,从而可以夹持不同管径的空调管路14,提高了管路减震圈1的通用性,实用性强,缩短生产、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管路减震圈1的种类,易于管理。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管路14和至少一个如实施例1提供的管路减震圈1,请参考图5所示,具体说明如下:

空调管路14从管路减震圈1的安装入口4处进行安装,随着第二夹持组件7滑入腔体3内,使得空调管路14正好卡设于第一夹持组件6和第二夹持组件7形成的夹紧空间8内。

优选地,管路减震圈1的重量为70克,能够适配于大部分的空调管路14,由于夹持机构5为塑胶件,且为圆弧状结构,具有较好的弹性形变,起到缓冲、减震以及配重的作用,且减震、配重效果均较好,通用性强。

针对特大机型的空调器,可以同时采用多个管路减震圈1,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实现配重和减震效果,提高了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