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均温防冷却漏水防尘型真空蠕变矫形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0809发布日期:2019-06-22 00:05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高均温防冷却漏水防尘型真空蠕变矫形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蠕变矫形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均温防冷却漏水防尘型真空蠕变矫形炉。



背景技术:

真空蠕变矫形炉被广泛的应用于完成钛薄板和厚板轧件的最终校平、除气和热处理,以满足所有航空、商业、国防对板材有关平直度公差的要求。目前国内研发的真空蠕变矫形炉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真空蠕变矫形炉均采用炉床平面加热,加热体布置在炉床耐火砖预制的孔洞内,距离炉床上表面有一定的距离,热场只是炉床底部加热、四周保温,如此导致热场均温性较差,温场四周散热大,四周温度明显低于热场内温度,最大温差达40°左右。如此大的温差导致钛薄板材矫平有一定的困难,应力不能完全释放彻底,出炉后的板材不定点的有波浪状存在。二、真空蠕变矫形炉上保温层采用很厚的蛭石上覆盖一层硅酸铝纤维毡保温,蛭石因为自身的材料特性,粉尘和细微颗粒特别多,每次装出炉,设备现场尘土飞扬、工作环境很差,不利于操作工的身体健康;同时操作工劳动强度很大,需将炉内蛭石人工用铁锹分袋装卸,现场工人需全身着装防尘服,如同防辐射生化服装一样笨重,原始而低级。三、现有真空蠕变矫形炉炉底板冷却采用的是平面夹套式冷却,因为平面抗压力变形能力有限,遇水压增大时,焊缝撑开,造成底部到处漏水。因此有必要提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均温防冷却漏水防尘型真空蠕变矫形炉,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主加热体和侧辅助加热体共同保证真空蠕变矫形炉内热场的均温型,使炉内热场均温性可以控制在±5°范围之内,从而能够有效保证薄板材的矫平;硅酸铝纤维毡防尘层代替了现有的蛭石保温层,大大的改善了现场的工作环境,没有粉尘污染,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装出炉效率;均布的槽钢冷却结构彻底解决炉底板漏水问题,同时槽钢还起到加强筋板的作用,提高了炉底板的抗变形能力。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高均温防冷却漏水防尘型真空蠕变矫形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炉底座和炉侧壁,所述炉底座上表面设有炉床,所述炉床上设有耐火砖,所述耐火砖预制孔洞内设有主加热体,所述炉侧壁内侧设有侧保温墙,所述侧保温墙内部设有侧辅助加热体,所述炉床上主加热体和侧保温墙上的侧辅助加热体共同保证真空蠕变矫形炉内热场的均温型;所述炉体上部开口通过防尘型上炉盖密封盖合,所述炉底座底部设有防漏水型槽钢冷却结构。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侧辅助加热体采螺旋丝或直丝制成,所述螺旋丝两端直段丝轴向在一条直线上。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防尘型上炉盖包括炉盖上板和炉盖下板,所述炉盖上板和炉盖下板之间设有硅酸铝纤维毡防尘层,所述炉盖上板、硅酸铝纤维毡防尘层和炉盖下板通过螺栓螺母组件连接在一起,所述炉盖上板上表面上设有提手,所述提手通过卡子与炉盖上板转动连接。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炉盖上板采用钢板制成,所述炉盖下板采用不锈钢板制成,所述硅酸铝纤维毡防尘层是采用缝制好的不同厚度和大小的多层硅酸铝纤维毡子叠加而成。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防漏水型槽钢冷却结构包括相互平行均匀的设于炉底座下部的多个槽钢,所述槽钢槽口上边沿与炉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槽钢两端口通过端头堵板堵住,所述槽钢内部通入冷却水,所述端头堵板上设有将相邻两槽钢串接的水管,所述槽钢内底部沿长度方向上均匀通过多个加强筋管与炉底座底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

1、本方案中不但在炉床上设主加热体,而且还在侧保温墙上设侧辅助加热体,以此来补偿热场四周的热损耗,主加热体和侧辅助加热体共同保证真空蠕变矫形炉内热场的均温型,经此改造,炉内热场均温性可以控制在±5°范围之内,从而能够有效保证薄板材的矫平;

2、本方案中炉体上部开口通过防尘型上炉盖密封盖合,防尘型上炉盖的结构中的保温层为硅酸铝纤维毡防尘层,硅酸铝纤维毡防尘层是采用缝制好的不同厚度和大小的多层硅酸铝纤维毡子叠加而成,代替了现有的蛭石保温层,大大的改善了现场的工作环境,没有粉尘污染,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装出炉效率;

3、本方案中在炉底座底部设防漏水型槽钢冷却结构,代替现有的平面夹套式冷却结构,均布的槽钢冷却结构彻底解决炉底板漏水问题,同时槽钢还起到加强筋板的作用,提高了炉底板的抗变形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的C-C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防尘型上炉盖的结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防尘型上炉盖的结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螺旋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直丝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1-7,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已给出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未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高均温防冷却漏水防尘型真空蠕变矫形炉,如图1、2和3所示,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包括炉底座2和炉侧壁6,所述炉底座2上表面设有炉床3,所述炉床3上设有耐火砖4,所述耐火砖4预制孔洞内设有主加热体5,所述炉侧壁6内侧设有侧保温墙7,在主加热体5上的基础之上,本实用新型又在四周所述侧保温墙7内部设有侧辅助加热体8,以此来补偿热场四周的热损耗,炉床3上主加热体5和侧保温墙7上的侧辅助加热体8共同保证真空蠕变矫形炉内热场的均温型。同时,炉床3上主加热体5采用尽可能多的分区来控温,根据炉膛大小,每一竖排台耐火砖4内设置两区单相主加热体5,每一区设置一个对应的控温热电偶,热电偶位于耐火砖4预制好的孔内,热电偶从炉体1侧部插入,高度位置稍高于主加热体5的位置,控温热偶置于在炉床3上的物料上,直接反馈炉内温差。经上述改造后,炉内热场均温性可以控制在±5°范围之内,从而能够有效保证薄板材的矫平。优选的,所述侧辅助加热体8采螺旋丝9或直丝10制成,如图6所示,所述整个螺旋丝9为一整根,不允许有焊接,两端直段丝轴向在一条直线上,方便后续现场折弯;所述螺旋丝9的丝直径优选为6mm,前端螺旋丝和后端螺旋丝外径为30mm、节距为15mm,中段螺旋丝的外径为30mm、节距为30mm。如图7所示,所述直丝10的直径优选为6mm,所述直丝10的长度保证其可卷成直径≥1米的环状。

所述炉体1上部开口通过防尘型上炉盖16密封盖合,具体的,如图4和5所示,所述防尘型上炉盖16包括炉盖上板17和炉盖下板19,所述炉盖上板17和炉盖下板19之间设有硅酸铝纤维毡防尘层18,所述炉盖上板17、硅酸铝纤维毡防尘层18和炉盖下板19通过螺栓螺母组件20连接在一起,所述炉盖上板17上表面上设有提手21,所述提手21通过卡子22与炉盖上板17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炉盖上板17采用钢板制成,所述炉盖下板19采用不锈钢板制成,所述硅酸铝纤维毡防尘层18是采用缝制好的不同厚度和大小的多层硅酸铝纤维毡子叠加而成。本实用新型采用硅酸铝纤维毡防尘层18代替了现有的蛭石保温层,毯子缝制时上表面预留数个纤维绳起吊勾,用设计好的工装借助于天车层层起吊装卸,大大的改善了现场的工作环境,没有粉尘污染,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装出炉效率。

所述炉底座2底部设有防漏水型槽钢冷却结构11,具体的,如图1和3所示,所述防漏水型槽钢冷却结构11包括相互平行均匀的设于炉底座2下部的多个槽钢12,所述槽钢12槽口上边沿与炉底座2固定连接,所述槽钢12两端口通过端头堵板13堵住,所述槽钢12内部通入冷却水,所述端头堵板13上设有将相邻两槽钢12串接的水管14,均布的槽钢冷却结构彻底解决炉底板漏水问题,同时槽钢12还起到加强筋板的作用,提高了炉底板的抗变形能力。所述槽钢12内底部沿长度方向上均匀通过多个加强筋管15与炉底座2底面连接,用以防止槽钢12变形焊缝开裂。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