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走线机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8308发布日期:2019-11-12 21:3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走线机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走线机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及现有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成为家庭的常见用电器。

申请人早期对空调进行了研究,递交了申请号为CN201620884911.X的专利申请,其中公开了一种空调外机,在空调外机壳体内部设置隔风立板,将空调外机的腔体分成风扇配置区和电控配置区,在隔风立板的右侧设置有电器架,所述的电器架整体竖向布置,电器架第一连接板的上端与隔风立板形成可拆卸的第一连接部,在电器架第二连接板上设置电控盒装置安装部,所述的电器架第四连接板靠近右侧板的一侧设置有电容器装置,所述的电容器装置横躺式的固定在电器架第四连接板上,在电器架第四连接板的上部与右侧板形成可拆卸的第二连接部。其具体结构见附图28,但随着申请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申请中电器元件主要安装于电器架了三个连接板上,电控盒、电容器装置、接线端子分别安装于三个连接板上,且其中安装接线端子的安装板与安装电容器装置的安装板之间形成夹角以与室外机壳体上的开口相对应。该申请中电器架由单层连接板连接形成,空间层次性差,导致电器元件安装过于分散;电器元件安装过于分散导致走线繁乱,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走线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走线机构,电控盒安装于安装架上,所述安装架包括呈台阶式分布的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上边沿与第二安装板的下边沿通过第五连接板连接,且第三安装板位于第二安装板的前侧;所述第五连接板上设有卡线圈;所述第三安装板上安装有第三电器组件,并设有压线件;所述第二安装板上安装有第二电器组件,所述第二电器组件右侧靠近后边沿处设有第二走线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连接板的右边沿处设有第一走线口,所述第一走线口靠近第五连接板上的卡线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器组件上端部靠近后边沿处设有卡线槽。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包括第四安装板,所述第四安装板位于第二安装板后侧,且与第二安装板垂直;所述第四安装板上安装有第四电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板左侧设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位于第二安装板后侧,且与第四安装板相平行;所述第三连接板上端部设有卡线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连接板上端部边沿处设有第二走线口,所述第二走线口靠近第三连接板上的卡线圈。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三连接板相平行,且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后边沿与第三连接板的后边沿通过第二连接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安装有第一电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器组件前边沿处设有第一走线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器组件的左侧设有第六卡勾。

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以上所述的走线机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走线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安装板上设置压线件,所述第五连接板上卡线圈,所述第二电器组件上设第二走线槽,最终将安装于不同安装板上的电器组件连接为一体,使走线整齐。虽然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第四安装板的位置不同,相对错开并分层设置,但以上走线结构的设置,使各安装板上的电器组件有序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电控盒组件布局错落有序、走线整齐,一方面充分利用空间,使电控盒结构紧凑;另一方面走线合理,走线情况简明整洁。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室外机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架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架的第四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式安装盒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式安装盒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式安装盒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式安装盒第四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板式安装盒与散热组件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角状安装盒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角状安装盒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角状安装盒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角状安装盒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角状安装盒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角状安装盒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角状安装盒的第四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角状安装盒与第二角状安装盒配合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角状安装盒与第二角状安装盒配合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三电器组件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三电器组件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8为现有技术中电器元件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架,11-第一安装板,111-避让孔,112-第七螺钉孔,113-第一缺口,12-第二安装板,121-第一螺钉孔,122-第二卡孔,123-第八螺钉孔,124-第六固定孔,125-第七固定孔,13-第三安装板,14-第一连接板,141-第三螺钉孔,15-第二连接板,151-第一卡孔,152-第三翻边,16-第六连接板,17-第四连接板,171-第四螺钉孔,18-第五连接板,181-第一通孔,182-第一走线口,19-第四安装板,191-第九螺钉孔,192-第二卡槽,10-第三连接板,101-第二走线口,102-第二通孔,2-板式安装盒,21-底板,211-散热孔,22-盒壁,221-第一盒壁,2211-第一卡勾,222-第二盒壁,23-槽底,231-第十螺钉孔,232-第一卡板,24-定位卡勾,25-第一安装腔,26-环壁,27-第一走线槽,28-散热组件,3-室外机,31-角板,311-后面板,312-右侧板,313-第一翻边,3131-第五螺钉孔,3132-第二螺钉孔,32-前面板,321-第六螺钉孔,33-隔板,331-第一挡板,3311-突起,33111-第一侧壁,33112-第二侧壁,3312-第一卡槽,332-第二挡板,333-第二翻边,34-左侧板,4-换热器,41-换热器左侧板,5-第四电器组件,51-第一固定板,511-第二缺口,52-第二固定板,521-第三缺口,53-元件主体,6-第一角状安装盒,61-第一腔底,611-第一支撑柱,612-第一加强筋,613-第一安装面,614-第六卡勾,62-第一连接壁,621-第二卡板,622-第四卡孔,63-第一侧板,631-第一固定孔,64-第三卡板,65-第二卡勾,66-第一腔壁,661-第二固定孔,662-第四卡板,67-第三卡勾,68-第一卡线槽,69-第二安装腔,7-第二角状安装盒,71-第二腔底,711-第二支撑柱,712-第二安装面,713-第二加强筋,72-第二连接壁,721-第三固定孔,722-第三加强筋,723-第三卡孔,73-第二腔壁,74-第三安装腔,75-第二走线槽,751-槽侧壁,752-第五卡板,753-第四卡勾,754-第四固定孔,755-第五固定孔,756-卡条,76-连接片,77-第五卡勾,70-第二卡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有”、“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电控盒组件,如图1所示,所述电控盒组件包括安装架1,所述安装架1安装在空调器上,所述安装架1上安装电器元件。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安装架1包括第二连接板15,所述第二连接板15的相对两侧边上依次设有第一安装板11、第三连接板10,所述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三连接板10位于第二连接板15的同一侧,即所述第一安装板11、第二连接板15、第三连接板10依次连接呈U型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11和第三连接板10均与第二连接板15垂直。所述第三连接板10上端部设有第二走线口101、第二通孔102;所述第二通孔102内安装有卡线圈(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走线口101、安装于第二通孔102内的卡线圈内安装导线,对导线进行固定。

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前边沿处设有第一连接板14,所述第一连接板14与第二连接板15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一组相对侧边上,且所述第一连接板14、第二连接板15分别位于第一安装板11的左侧和右侧,即所述第一连接板14、第一安装板11、第二连接板15依次连接形成Z字形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4与第一安装板11相互垂直。即所述第一连接板14与第二连接板15相平行。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14上沿上下方向设有第三螺钉孔141。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上设有避让孔111;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上设有第七螺钉孔112,多个所述第七螺钉孔112设于避让孔111的前边沿处;所述避让孔111的后边沿处设有多个第一缺口113。

所述第三连接板10的前边沿上设有第二安装板12,所述第二安装板12与第二连接板15位于第三连接板10的一组相对侧边上,且所述第二连接板15、第二安装板12分别位于第三连接板10的左侧和右侧,即所述第二连接板15、第三连接板10、第二安装板12依次连接形成Z字形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板12与第三连接板10相互垂直。即,所述第二安装板12、第二连接板15及第一连接板14互相平行。

所述第二连接板15靠近上侧位置设有第一卡孔151,所述第二连接板15及第一安装板11上边沿和下边沿处均设有第三翻边152,所述第三翻边152与第一连接板14分别位于第一安装板11的相对两侧,即所述第三翻边152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右侧,所述第一连接板14位于第一安装板11的左侧。

所述第二安装板12下边沿设有第五连接板18,所述第五连接板18与第二安装板12相垂直,且位于第二安装板12前侧。所述第五连接板18远离第二安装板12的边沿上设有第三安装板13,所述第三安装板13与第五连接板18相垂直;且所述第二安装板12、第三安装板13依次位于第五连接板18的上侧、下侧。

所述第三安装板13右边沿处设有第六连接板16,所述第六连接板16垂直于第三安装板13,且位于第三安装板13后侧。所述第六连接板16后边沿设有第四连接板17,所述第四连接板17与第六连接板16相垂直,且位于第六连接板16的右侧。即所述第四连接板17与第二安装板12相平行。优选的,所述第四连接板17与第二安装板12共面。所述第二安装板12靠近右边沿的位置设有第一螺钉孔121;所述第四连接板17上设有第四螺钉孔171。所述第四螺钉孔171与多个所述第一螺钉孔121沿直线分布。所述第二安装板12上设有第八螺钉孔123,多个所述第八螺钉孔123设于第二安装板12的左边沿处。所述第二安装板12上位于右边沿处设有第六固定孔124、第七固定孔125,所述第六固定孔124位于右边沿靠近上部的位置,所述第七固定孔125位于右边沿靠近下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安装板12上设置有第二卡孔122,所述第二卡孔122位于第二安装板12下边沿处。优选的,所述第五连接板18与第二安装板12的交线与所述第二卡孔122的下边沿平行。

所述第五连接板18上设有第一通孔181,所述第一通孔181内安装有卡线圈(图中未示出);所述卡线圈能够对导线进行限位。所述第五连接板18右边沿处设有第一走线口182,所述第一走线口182内能够通过导线;安装于所述第一通孔181内的卡线圈与第一走线口182配合,对导线进行固定整。

如图3-图4所示,所述安装架1包括第四安装板19,所述第四安装板19位于第二安装板12后侧,且与第三连接板10相平行。所述第四安装板19一边沿翻折90度形成第一翻折边,所述第一翻折边与第二安装板12固定;另一边沿翻折90度形成第二翻折边,所述第二翻折边与第二连接板15固定。所述第四安装板19上设有第二卡槽192,两个所述第二卡槽192相对设置,即两个所述第二卡槽192的槽口相对;两个所述第二卡槽192设置于第四安装板19的前边沿处。所述第四安装板19上设有第九螺钉孔191,两个第九螺钉孔191设置于第四安装板19的后边沿处。

所述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12、第三安装板13及第四安装板19上安装电器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安装板12与第三安装板13相互平行,且相对错位设置;所述第四安装板19与第二安装板12垂直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板12后侧;而且第二安装板12的前侧安装电器元件。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与第二安装板12相垂直,且相距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右侧面、第二安装板12的前侧面、第三安装板13的前侧面及第四安装板19右侧面为安装电器元件安装面。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右侧面与第四安装板19右侧面相平行,所述第二安装板12的前侧面与所述第三安装板13的前侧面相平行,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右侧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2的前侧面相垂直;本实施例中设四个电器元件的安装板,且相对错位并分层设置,并能够根据具体安装电器元件的体积设置安装板的尺寸,以有效利用空间层次,且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能够有效减小安装电器元件所占用的空间,且有利于电器元件的散热。该设置充分利用了空调外机电控配置区的空间,有效缩小了空调外机壳体的占地面积,便于空调外机的安装。

如图4-图9,所述空调外机由前面板32、左侧板34、角板31、上盖板、底盘组成的外部壳体,在空调外机壳体内部设置隔板33;所述隔板33将空调外机的腔体分成风扇配置区和电控配置区,所述的风扇配置区设置有换热器4,所述的换热器4包括换热器主侧板和换热器左侧板41,所述换热器左侧板41与左侧板34固定连接;所述换热器4左侧与左侧板34连接,右侧与角板31相连接。所述角板31包括依次连接的后面板311、右侧板312及第一翻边313,所述后面板311与换热器4右侧相连接,所述右侧板312与后面板311呈直角。所述右侧板312向左侧翻折形成第一翻边313。所述第一翻边313由上到下设有第五螺钉孔3131、第二螺钉孔3132。所述第五螺钉孔3131、第二螺钉孔3132依次与安装架1上所述第二安装板12上的第一螺钉孔121、所述第四连接板17上的第四螺钉孔171相对应,并通过螺钉将第二安装板12、第四连接板17均与第一翻边313固定连接。

在换热器4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排风扇,用于将空调器排出的空气排出到环境外部,在隔板33上设置过线槽,配置为将排风扇的电线与电控配置区连接起来。所述隔板33包括第一挡板331、第二挡板332及第二翻边333,所述第一挡板331、第二翻边333均与第二挡板332垂直,且均位于第二挡板332的右侧。所述第一挡板331与换热器4前表面相配合,且所述第一挡板331与换热器4共边沿;所述第二翻边333与前面板32相配合,且所述第二翻边333与前面板32共边沿;所述前面板32与第二翻边333层叠的边沿区域设有第六螺钉孔321,所述第六螺钉孔321穿过前面板32和第二翻边333;所述第六螺钉孔321与安装架1上第一连接板14上的第三螺钉孔141相对应,并通过螺钉将前面板32、第二翻边333与第一连接板14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挡板331上设有突起3311,所述突起3311下端与第一挡板331相连接,上端与第一挡板331相分离,并于所述突起3311与第一挡板331之间形成第一卡槽3312。所述第一卡槽3312呈长条形,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线型槽;所述第二连接板15的第一卡孔151边沿与所述第一卡槽3312相一致;如此线型槽与第二连接板15的第一卡孔151配合,承力区域大,能够有效限制第二连接板15的位置,避免第二连接板15绕突起3311旋转。所述突起3311与第二连接板15上的第一卡孔151相对应,所述突起3311穿过第一卡孔151,并将第二连接板15安装于第一卡槽3312内。

优选的,所述突起3311呈角形,所述突起3311包括均与第一挡板331相连接的第一侧壁33111、第二侧壁33112,所述第一侧壁33111和第二侧壁33112连接呈一定角度。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331经过冲压形成角状的突起3311。

所述隔板33、角板31绕电控配置区设置。所述安装架1安装在电控配置区内,所述安装架1竖向安装。安装时,所述安装架1上的第一连接板14与室外机3上的第二翻边333及前面板32相配合,所述第三螺钉孔141与第六螺钉孔321相对应;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与第二挡板332相配合;所述第二连接板15与第一挡板331相配合,所述第一卡孔151与所述突起3311相对应;所述第二安装板12、第四连接板17均与第一翻边313相配合,所述第一螺钉孔121、第四螺钉孔171依次与第五螺钉孔3131、第二螺钉孔3132相对应。所述第三连接板10、第二安装板12、后面板311及右侧板312形成环形空间,以容纳安装于第四安装板19上的电器元件。

安装时,将安装架上的第二连接板15上的第一卡孔151与第一挡板331上的突起3311相对应,并将突起3311穿过第一卡孔151,将第二连接板15靠近第一卡孔151的边沿安装至第一卡槽3312内。此时,安装架1上的第一连接板14与第二翻边333及前面板32相对应;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与第二挡板332相对应;所述第二安装板12、第四连接板17均与第一翻边313相对应;且所述第六螺钉孔321与安装架1上第一连接板14上的第三螺钉孔141相对应;所述第一翻边313上的第五螺钉孔3131、第二螺钉孔3132依次与安装架1上第二安装板12上的第一螺钉孔121、所述第四连接板17的第四螺钉孔171相对应;向以上四组对应的螺钉孔内安装螺钉,将前面板32、第二翻边333及第一连接板14固定,并将第二安装板12、第四连接板17均与第一翻边313固定,将安装架1与室外机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卡槽与卡孔的配合,能够快速对应安装架1与室外机上的螺钉孔,只需微调安装架的位置,即可安装螺钉并完成安装。本实施例中的安装方式快速、方便,有效提高安装效率。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12、第三安装板13及第四安装板19上依次安装第一电器组件、第二电器组件、第三电器组件及第四电器组件。

所述第一安装板11上安装有第一电器组件。所述第一电器组件包括板式安装盒2,如图10-图15所示,所述板式安装盒2内安装有电器元件。所述板式安装盒2包括底板21和盒壁22,所述盒壁22环绕底板21形成第一安装腔25,所述第一安装腔25内安装电器元件。所述盒壁22包括第一盒壁221和第二盒壁222,所述第一盒壁221和第二盒壁222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盒壁221位于底板21的前边沿处。优选的,所述第一盒壁221与底板21垂直。所述板式安装盒2于所述第一盒壁221相邻位置设有第一走线槽27,所述第一走线槽27包括槽底23,所述槽底23与第一盒壁221相连接,并与底板21共面。所述第一盒壁221远离底板21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勾2211,所述第一卡勾2211与所述第一走线槽27的槽底23相对应。即所述第一盒壁221的右边沿设有第一卡勾2211,且所述第一卡勾2211位于槽底23的正右侧,即所述第一卡勾2211与槽底23并列设置。所述槽底23一侧与第一盒壁221相连接,另一侧边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板232。所述第一卡板232与第一卡勾2211相对错位,且相间设置。所述第一卡板232垂直于槽底23。所述槽底23、第一卡板232、第一卡勾2211及第一盒壁221形成第一走线槽27。导线通过第一卡板232与第一卡勾2211之间的间隙安装入第一走线槽27内,并由第一卡勾2211进行限位。

所述槽底2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十螺钉孔231,所述第十螺钉孔231与第一安装板11上的第七螺钉孔112相对应,并通过螺钉将板式安装盒2与第一安装板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盒壁222与底板21相连接处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卡勾24,所述定位卡勾24与第一安装板11上的第一缺口113相对应,且与第一缺口113处的第一安装板11相卡接。安装时,将板式安装盒2上的定位卡勾24与第一安装板11上的第一缺口113相对应,通过第一缺口113使定位卡勾24与第一安装板11相卡接,此时,板式安装盒2上的第十螺钉孔231与第一安装板11上的第七螺钉孔112相对应,向第十螺钉孔231内安装螺钉,将板式安装盒2与第一安装板11固定连接。此处通过卡接进行定位,快速对准螺钉孔,再通过螺钉进行固定,能够快速安装定位,并减小螺钉数目,提高安装效率。

所述底板21上设有散热孔211,所述板式安装盒2位于底板21外侧设有环壁26。优选的,所述环壁26环绕散热孔211。所述底板21外侧安装有散热组件28。所述第一电器组件安装在第一安装板11,所述散热组件28穿过避让孔111。所述散热组件28包括散热板和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垂直于散热板设置。所述散热板安装于底板21外侧,所述散热组件28被环壁26环绕。所述板式安装盒2的第一安装腔25内安装有电器元件,所述底板21外侧安装有散热组件28,且所述底板21上设有散热孔211,以上设置能够有效将电器元件上的热量通过散热孔211传递至散热组件28上,从而及时散去电器元件产生的热量,有效保障电器元件的正常功能。所述第二安装板12上安装第二电器组件。所述第二电器组件包括第一角状安装盒6和第二角状安装盒7,所述第一角状安装盒6和第二角状安装盒7均呈L型,相互连接形成环形安装盒。

如图16-图20所示,所述第一角状安装盒6包括第二安装腔69,所述第二安装腔69内安装电器元件。所述第二安装腔69包括第一腔底61和第一腔壁66,所述第一腔壁66环绕第一腔底61设置。所述第二安装腔69内设置有第一安装面613,所述第一安装面613用于安装电路板;所述第一腔底61位于第二安装腔69内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撑柱611,所述第一支撑柱611与第一安装面613配合共同支撑电路板。所述第一腔底61位于第二安装腔69外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强筋612,所述第一加强筋612交叉设置。所述第一腔底61位于第二安装腔69外的一侧设有第六卡勾614,所述第六卡勾614卡勾面向第二安装腔69的后腔壁。

所述第二安装腔69的后腔壁处设有第一连接壁62、第一侧板63,所述第一连接壁62位于第一腔底61的右侧,且与第一腔底61相垂直。所述第一侧板63位于第一腔底61的左侧。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壁62与第一侧板63为一体。所述第一侧板63上设有第一固定孔631,多个所述第一固定孔631沿上下方向排列。所述第一侧板63和第一连接壁62安装于第二安装板12上,所述第一固定孔631与第一安装板12上的第八螺钉孔123相对应,并通过螺钉将第一连接壁62与第二安装板12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壁62远离第一腔底61的边沿上设有多个第四卡孔622。所述第一连接壁62的上端部,于远离第一腔底61的边沿处设有第二卡板621。所述第一连接壁62的上端部,于第一连接壁62与第一腔壁66相连接处设有第三卡板64;所述第一腔壁66的上腔壁上设有第二卡勾65,所述第二卡勾65与第三卡板64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二卡勾65的卡勾面向第三卡板64,所述第二卡勾65与第三卡板64配合形成第一卡线槽68,电器元件上的导线能够通过第二卡勾65与第三卡板64之间的缝隙安装进去,并由第二卡勾65卡住。

所述第二安装腔69的前腔壁上设有第四卡板662、第二固定孔661;所述第四卡板662与第二固定孔661相间设置。所述第一侧板63的下端部设有第三卡勾67,所述第三卡勾67的卡勾方向朝下。所述第三卡勾67与第二安装板12上的第二卡孔122相对应,并通过第二卡孔122与第二安装板12相卡接。安装时,先将第三卡勾67安装入第二卡孔122内,并与第二安装板12相卡接,再向相对应的第一固定孔631与第八螺钉孔123内安装螺钉,将第一连接壁62与第二安装板12固定连接,即将第一角状安装盒6与安装架1固定连接。

如图21-图23所示,所述第二角状安装盒7包括第三安装腔74,所述第三安装腔74内安装电器元件。所述第三安装腔74包括第二腔底71和第二腔壁73,所述第二腔壁73环绕第二腔底71设置。所述第三安装腔74内设置有第二安装面712,所述第二安装面712用于安装电路板;所述第二腔底71位于第三安装腔74内部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柱711,所述第二支撑柱711与第二安装面712配合共同支撑电路板。所述第二腔底71位于第三安装腔74外的一侧设有第二加强筋713,所述第二加强筋713交叉设置。

所述第三安装腔74的前腔壁处设有第二连接壁72,所述第二连接壁72位于第二腔底71的左侧,且与第二腔底71相垂直。所述第二连接壁72远离第二腔底71的边沿上设有第三固定孔721、第三卡孔723,所述第三固定孔721与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第二安装腔69的前腔壁上的第二固定孔661相对应,并通过螺钉将第一角状安装盒6与第二角状安装盒7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卡孔723与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第二安装腔69的前腔壁上的第四卡板662相对应。

所述第二角状安装盒7上远离第二连接壁72的一侧设有卡条756,所述卡条756与第一角状安装盒6的第一连接壁62的第四卡孔622相配合;所述卡条756安装于第四卡孔622内。安装时,先将第二角状安装盒7上的卡条756安装在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的第四卡孔622内,并将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的第四卡板662安装在所述第二角状安装盒7的第三卡孔723内,此时所述第二角状安装盒7上的第三固定孔721与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的第二固定孔661相对应,再穿过螺钉将第一角状安装盒6与第二角状安装盒7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卡板662与第三卡孔723配合、及所述卡条756与第四卡孔622配合能够快速定位,减小螺钉数量,提高安装效率。所述第一角状安装盒6与第二角状安装盒7相连接形成环状安装盒,所述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的第二安装腔69与所述第二角状安装盒7上的第三安装腔74层叠设置,形成双层电控盒结构,能够有效利用空间,使结构紧凑,且便于散热。

所述第二连接壁72上设有第三加强筋722,所述第三加强筋722与第二加强筋713连接为一体,能够有效加强第三安装腔74与第二连接壁72的连接强度。

所述第三安装腔74的后腔壁处设有第二走线槽75,所述第二走线槽75的槽底与第二腔底71相平行。所述第二走线槽75靠近第三安装腔74的一侧设有多个第四卡勾753;所述第二走线槽75包括远离第三安装腔74的槽侧壁751,所述槽侧壁751与第二腔底71相垂直;所述槽侧壁751上设有多个第五卡板752,多个所述第五卡板752与第四卡勾753相对应,且所述第四卡勾753的卡勾面向第五卡板752。位于最下端的第五卡板752上设有第五固定孔755,所述第五固定孔755与第二安装板12上的第七固定孔125相对应,并通过螺钉将第二角状安装盒7与第二安装板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走线槽75的槽侧壁751上端部设有第四固定孔754,所述第四固定孔754与第二安装板12上的第六固定孔124相对应,并通过螺钉将第二角状安装盒7与第二安装板12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走线槽75的槽底上端部向左侧翻折形成连接片76,所述连接片76与第二走线槽75的槽底相垂直。所述连接片76上设有第五卡勾77,所述第五卡勾77的卡勾面向远离第二连接壁72的一侧。所述第五卡勾77与所述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第一连接壁62上的第二卡板621相对应,如图24-图25所示,所述第二角状安装盒7上的第五卡勾77与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的第二卡板621配合形成第二卡线槽70。电器元件上的导线能够通过第五卡勾77与第二卡板621之间的缝隙安装进去,并由第五卡勾77卡住。

安装第二电器组件时,先将第二角状安装盒7上的卡条756安装在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的第四卡孔622内,并将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的第四卡板662安装在所述第二角状安装盒7的第三卡孔723内,此时所述第二角状安装盒7上的第三固定孔721与第一角状安装盒6上的第二固定孔661相对应,再穿过螺钉将第一角状安装盒6与第二角状安装盒7固定连接。此时,第一角状安装盒6与第二角状安装盒7固定连接形成装配体,将第一角状安装盒6与第二角状安装盒7形成的装配体上的第三卡勾67安装入第二安装板12上的第二卡孔122内,并与第二安装板12相卡接;再向相对应的第一固定孔631与第八螺钉孔123内安装螺钉,向相对应的第四固定孔754与第六固定孔124内内安装螺钉,及向相对应的第五固定孔755与第七固定孔125内安装螺钉,从而将第一角状安装盒6与第二角状安装盒7固定连接形成的装配体与安装架1固定连接,即完成第一角状安装盒6与第二角状安装盒7的安装。以上安装能够快速定位,方便安装;且螺钉数量小,提高安装效率。

所述第三安装板13上安装第三电器组件。所述第三电器组件为端子。所述第三电器组件相邻位置设有压线件,以对第三电器组件(即端子)上的导线进行定位整理。

所述第四安装板19上安装第四电器组件5。如图26-图27所示,所述第四电器组件5为变压器。所述第四电器组件5包括元件主体53,所述元件主体53整体呈长方体。所述第四电器组件5包括第一固定板51和第二固定板52,所述第一固定板51设置于元件主体53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板52设置于元件主体53的另一侧;即所述第一固定板51与所述第二固定板52位于元件主体53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板51位于元件主体53的前侧,所述第二固定板52位于元件主体53的后侧。所述第一固定板51与第二固定板52与元件主体53底面共面。且所述第一固定板51上边沿、下边沿依次与元件主体53上边沿、下边沿共线。所述第一固定板51的上下两端设有第二缺口511;所述第一固定板51上端的第二缺口511的开口朝上;所述第一固定板51下端的第二缺口511的开口朝下。所述第一固定板51的上端部、下端部安装于第四安装板19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卡槽192内。

所述第二固定板52上边沿与下边沿之间的距离大于元件主体53的上边沿与下边沿的距离,且所述元件主体53的上边沿、下边沿均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52的上边沿、下边沿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板52上下两端设有第三缺口521,所述第三缺口521的开口方向均朝向远离元件主体53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板52上端的第三缺口521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52的上边沿与元件主体53的上边沿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板52下端的第三缺口521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52的下边沿与元件主体53的下边沿之间。所述第三缺口521与所述第四安装板19上的第九螺钉孔191相对应,并通过螺钉将第四电器组件5与第四安装板19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安装时,先将第一固定板51的两端部安装于第四安装板19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卡槽192内,微调,使所述第三缺口521与所述第四安装板19上的第九螺钉孔191相对应,并安装螺钉,使第四电器组件5与第四安装板19固定连接。以上通过先插接,再螺钉固定连接,能够快速安装定位,并减小螺钉数目,提高安装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板52上端的第三缺口521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52的上边沿与元件主体53的上边沿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板52下端的第三缺口521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52的下边沿与元件主体53的下边沿之间;能够有效避免安装时受元件主体53的影响,方便螺钉的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一种电控盒组件,所述电控盒组件中安装于第三安装板13上的端子上的导线通过第一走线口182进行限位,并由安装于第一通孔181内的卡线圈进行定位,然后与第二电器组件上第二给角状安装盒7内的电器元件相连接;所述第二角状安装盒7内的电器元件上的导线安装于第二走线槽75内,并穿过第二卡线槽70和第一卡线槽68,之后再与板式安装盒2内的电器元件相连接;所述第一角状安装盒6内电器元件上的导线穿过第一卡线槽68,然后再与板式安装盒2内的电器元件相连接;所述第四电器组件上的导线穿过安装于第二通孔102内安装的卡线圈,然后穿过第二走线口101与板式安装盒2内的电器元件相连接。所述板式安装盒2内电器元件上的导线安装于第一走线槽27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安装板13上设置压线件,所述第五连接板18上设第一走线口182、第一通孔181内的卡线圈,所述第二电器组件上设第二走线槽75、第二卡线槽70、第一卡线槽68,所述第三连接板10上设第二走线口101、第二通孔102内的卡线圈,所述板式安装盒2上设第一走线槽27,以上走线结构通过在安装架和电控盒上设置相应的走线部件,最终将安装于不同安装板上的第一电器组件、第二电器组件、第三电器组件及第四电器组件5连接为一体,且走线整齐。虽然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第四安装板的位置不同,相对错开并分层设置,但以上走线结构的设置,使各安装板上的电器组件有序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电控盒组件布局错落有序、走线整齐,一方面充分利用空间,使电控盒结构紧凑;另一方面走线合理,走线情况简明整洁。

本实施例中设四个电器元件的安装板,且相对错位并分层设置,并能够根据具体安装电器元件的体积设置安装板的尺寸,以有效利用空间层次,且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能够有效减小安装电器元件所占用的空间,且有利于电器元件的散热。该设置充分利用了空调外机电控配置区的空间,有效缩小了空调外机壳体的占地面积,便于空调外机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第一角状安装盒与第二角状安装盒连接形成双层电器元件安装结构,一方面便于安装电器元件;另一方面双层安装设计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减小电控盒的平面面积;使结构紧凑,且便于散热。另一方面有助于电控盒与空调器的配合及稳定安装。安装时,先于第一角状安装盒、第二角状安装盒内安装各自的电器元件,再将安装有电器元件的第一角状安装盒与第二角状安装盒固定连接,最后将连接好的第一角状安装盒与第二角状安装盒整体安装于安装架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控盒为双层结构,其于双层电控盒上的第三安装腔右侧靠近后边沿处设有第二走线槽;并于第二安装腔上端部靠近后边沿处设有第一卡线槽,将两个安装腔上的电器组件有序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双层电控盒结构由第一角状安装盒和第二角状安装盒连接而成,并通过连接形成第二卡线槽。使电控盒安装电器元件时简单方便,且走线合理,走线情况简明整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