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风叶片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9476发布日期:2019-07-03 03:38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扫风叶片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扫风叶片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空调的功能和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技术中,空调在出风口设置的扫风叶片具有导风的作用,但现有扫风叶片的叶面光滑,扫风叶片表面的结构单一,导致扫风叶片控制风向的作用比较有限和单一,只能对空调出风进行简单的方向调节,无法进行有效及合理的风向控制,因而现有扫风叶片的光滑叶面不利于扫风叶片导风能力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扫风叶片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扫风叶片的光滑叶面不利于导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扫风叶片,所述扫风叶片具有位于两侧的两个导风面,所述导风面上设有多个用于导风的叶脉,所述叶脉为设置于所述导风面且沿出风方向延伸的槽。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将扫风叶片设计为仿生叶片结构,叶脉纹理类似自然界的叶片纹理分布,使得扫风叶片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风向,起到更好的导风作用,增加了用户使用舒适度,同时有助于扫风叶片的美观程度提高,有利于提升用户观感。

进一步地,所述叶脉包括主脉和分脉,所述主脉由叶柄向叶尖延伸,所述分脉由所述主脉向叶缘延伸。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在扫风叶片导风面上设置主脉和分脉,提高扫风叶片处理风向的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叶缘包括第一叶缘、第二叶缘、第三叶缘和第四叶缘;所述第一叶缘和所述第三叶缘在叶尖处相接;所述第二叶缘和所述第四叶缘在所述叶柄处相接;所述第一叶缘、所述第二叶缘、所述第三叶缘和所述第四叶缘的曲线方程不完全相同。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设置各段叶缘的曲线方程不完全相同,以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出风角度、风速和强度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叶缘的曲线方程为y12=2p1x,其中,所述p1的取值范围为:40~60,所述第一叶缘的曲率范围为:1.2~1.4;所述第二叶缘的曲线方程为y22=2p2x,其中,所述p2的取值范围为:15~20,所述第二叶缘的曲率范围为:1.1~2。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设置第一叶缘和第二叶缘的曲线方程为如上的抛物线方程,以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出风角度、风速和强度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叶缘的曲线方程为y32=2p3(x-30),其中,所述p3的取值范围为:-35~-30,所述第三叶缘的曲率范围为:1.1~3;所述第四叶缘的曲线方程为x2+ay2+bxy+c=0,其中,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10~20,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5~10,所述c的取值范围为-1200~-1000,所述第四叶缘的曲率范围为:1.2~10。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设置第三叶缘和第四叶缘的曲线方程为如上的抛物线及椭圆方程,以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出风角度、风速和强度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叶缘、所述第二叶缘、所述第三叶缘和所述第四叶缘的曲线方程分别为圆型、椭圆型及抛物线方程的一种。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设置第一叶缘、第二叶缘、第三叶缘和第四叶缘的曲线方程为如上的圆型、椭圆型及抛物线方程的一种,以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出风角度、风速和强度等。

进一步地,所述分脉的宽度范围为:0.5mm~1mm。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设置分脉的宽度范围为:0.5mm~1mm,使得扫风叶片在单位时间内梳理的风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因而能在保证分脉的长期工作强度的基础上,有效梳理风向,使得出风紊流在经过扫风叶片后更加顺畅。

进一步地,所述分脉的深度范围为:0.1mm~1mm。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设置分脉的深度范围为:0.1mm~1mm,使得扫风叶片在单位时间内梳理的风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因而能在保证分脉的长期工作强度的基础上,提高扫风叶片处理风向的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分脉的延伸方向和所述主脉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范围为:45°~135°。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设置分脉的延伸方向和主脉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范围为:45°~135°,使得分脉的羽状形状能够起到有效的导风作用,有效控制风向,防止乱流,使得空调出风更加顺畅,增加用户使用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主脉沿所述扫风叶片的中轴延伸。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设置主脉沿扫风叶片的中轴延伸,有利于提高叶脉的导风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分脉的方程包括直线型、椭圆型、圆型和抛物线方程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设置分脉的方程包括直线型、椭圆型、圆型和抛物线方程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仿照生物结构来实现扫风叶片导风能力的提高,不仅节省了设计及生产成本,也提高了用户的舒适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扫风叶片包括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d的范围为:3mm~5mm。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设置凹槽,提高了扫风叶片和连杆的有效联动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内设有圆弧段,所述圆弧段的半径r的范围为:1.5mm~2.5mm。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在凹槽内设置圆弧段,使得扫风叶片和连杆的联动更加顺畅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内设有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适于和连杆相连带动所述扫风叶片旋转。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在凹槽内设置联动机构,使得扫风叶片能够与连杆进行更加有效的联动过程,实现扫风叶片的正常及顺畅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扫风叶片的长度范围为:50mm~70mm;所述扫风叶片的宽度范围为:20mm~40mm。

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限定扫风叶片的长度和宽度范围,节省设计及生产成本,提高了用户的舒适程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总体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将扫风叶片设计为仿生叶片结构,叶脉纹理类似自然界的叶片纹理分布,使得扫风叶片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风向,起到更好的导风作用,增加了用户使用舒适度,同时有助于扫风叶片的美观程度提高,有利于提升用户观感。

(2)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凹槽内设置联动机构和圆弧段,使得扫风叶片能够与连杆进行更加有效的联动过程,实现扫风叶片的正常及顺畅转动。

(3)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将叶缘分为多段,每段的曲率不完全相同,并且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设计每段的曲率,以满足不同出风角度、风速和风力强度的需求,因而有助于导风能力的提升,更好满足用户需求。

(4)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通过在安装有扫风叶片的支撑板上设置卡扣、定位块和转轴,实现支撑板和扫风叶片的顺畅定位、固定及拆卸过程,有助于扫风叶片的稳固,同时使得在需要更换或清理扫风叶片时,需要进行的人工操作更少,节省了人力成本,防止频繁操作造成的零件损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扫风叶片,所述空调器与上述扫风叶片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和支撑板的侧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的叶脉纹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的叶片凹槽的尺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的叶缘段曲率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的叶缘段曲率的另一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的叶缘段曲率的再一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扫风叶片和支撑板的轴测图。

附图标记说明:

400-扫风叶片,401-叶尖,402-叶缘,4021-第一叶缘,4022-第二叶缘,4023-第三叶缘,4024-第四叶缘,403-叶脉,4030-主脉,4031-分脉,404-叶柄,405-凹槽,4051-联动机构,4052-圆弧段,410-支撑板,411-卡扣,412-定位块,413-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左”、“右”、“外”、“内”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须按照说明书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构造进行操作,该类方位名词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扫风叶片,如图1所示,扫风叶片400具有位于两侧的两个导风面,导风面上设有多个用于导风的叶脉403,叶脉403为设置于导风面且沿出风方向延伸的槽;其中,出风方向为空调器的出风方向,出风方向由空调器的出风口内侧指向出风口外侧。

进一步地,扫风叶片400包括叶尖401,叶缘402、叶脉403和叶柄404,扫风叶片400为仿生叶片结构,即扫风叶片400的整体形状按照自然界的叶片结构仿照设计而来,自叶柄404引出叶脉403至叶尖401;叶缘402分为多段,每段的曲率不完全相同,曲率对应叶缘402的弯曲程度,不同的弯曲程度对于风向的改变不同;扫风叶片400表面设置叶脉403,该叶脉403的凹槽纹理分布类似自然界的叶片纹理分布。

具体地,扫风叶片400通过叶柄404连接支撑板410,优选地,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即扫风叶片400固定连接在支撑板410上,使得扫风叶片400更为稳固。结合图2所示,叶脉403包括主脉4030和分脉4031,其中,主脉4030位于扫风叶片400的中轴,与自然界叶片的叶脉类似,分脉4031从主脉4030向两侧叶缘402延伸形成,具体地,分脉4031与自然界叶片的叶脉为向外凸起形成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分脉4031为扫风叶片400的导风面凹陷形成的结构,即分脉4031为设置于导风面上且沿出风方向延伸的槽;在本实施例中,叶脉403为羽状网脉,主脉4030向两侧分出羽状侧脉,即分脉4031,分脉4031的形状排列类似羽毛,分脉4031的延伸方向和主脉403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范围为:45°~135°;分脉4031的长度范围为:10mm~20mm,优选地,分脉4031的长度为13mm或16mm,该长度范围下,空调在出风时,扫风叶片400能对风起到较佳时间的梳理,因而这样设置在不显著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能对出风走向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有效提高扫风叶片的导风能力;分脉4031的宽度范围为0.5mm~1mm,优选地,分脉4031的宽度为0.68mm,该宽度范围下,扫风叶片400在单位时间内梳理的风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因而能在保证分脉4031的长期工作强度的基础上,有效梳理风向,使得出风紊流在经过扫风叶片后更加顺畅;分脉4031的深度范围为0.1mm~1mm,该深度范围下,扫风叶片400在单位时间内梳理的风量得到有效提升,因而能够在有效保证分脉4031的强度的前提下,同时提高扫风叶片400处理风向的能力,另外,分脉4031的深度范围限制为扫风叶片400厚度的5%-30%,能在保证扫风叶片400有效强度的情况下,提高扫风叶片400处理风向的能力;合理的长宽范围能在减轻设计和生产负担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扫风叶片的导风能力;当外来风吹至扫风叶片400时,分脉4031的羽状形状能够起到有效的导风作用,有效控制风向,防止乱流,使得空调出风更加顺畅,增加用户使用舒适度;同时有助于提升扫风叶片的美观程度,有利于提升用户观感。需要说明的是,叶脉403除采用羽状网脉的设置外,还可采用包括平行脉和分叉脉在内的多种设置形式,本实施例中举例的羽状网脉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具体设置以实际的空调导风情况为准。

结合图3所示,扫风叶片400在靠近叶尖401的位置设有凹槽405,凹槽405内设有与连杆联动的联动机构4051,凹槽405的宽度d的范围为:3mm-5mm,优选地,凹槽405的宽度d为4mm,合理的凹槽405的宽度使得扫风叶片400能与连杆进行有效的联动,进而实现扫风叶片400的正常转动。凹槽405内还设有圆弧段4052,圆弧段4052的开口朝向扫风叶片400外,圆弧段4052的半径r的范围为1.5mm~2.5mm,优选地,圆弧段4052的半径r为2mm,使得扫风叶片400在与连杆联动的过程更加顺畅稳固。

本实施例通过将扫风叶片设计为仿生叶片结构,叶脉纹理类似自然界的叶片纹理分布,使得扫风叶片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风向,起到更好的导风作用,增加了用户使用舒适度,同时有助于扫风叶片的美观程度提高,有利于提升用户观感;凹槽内设置联动机构和圆弧段,使得扫风叶片能够与连杆进行更加有效的联动过程,实现扫风叶片的正常及顺畅转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结合图4所示,叶缘402包括第一叶缘4021、第二叶缘4022、第三叶缘4023和第四叶缘4024。其中,第一叶缘4021盒第二叶缘4022位于扫风叶片400的左半部分,也是叶缘402的左半部分,第三叶缘4023和第四叶缘4024位于扫风叶片400的右半部分,同时也是叶缘402的右半部分;即第一叶缘4021和第三叶缘4023在叶尖401处相接,第二叶缘4022和第四叶缘4024在叶柄404处相接。

具体地,以图5所示建立oxy平面坐标系,扫风叶片400的长度范围为50mm~70mm,优选地,扫风叶片400的长度为60mm;宽度范围为20mm~40mm,优选地,扫风叶片400的宽度为30mm。在本实施例中,参照扫风叶片400的长度h和叶缘402的长度l来体现叶缘402段的曲率,例如第一叶缘4021的长度为l1,对应的扫风叶片400段的长度为h1。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缘4021、第二叶缘4022和第三叶缘4023的曲线方程为抛物线方程,第四叶缘4024的曲线方程为椭圆方程。第一叶缘4021的曲线方程为y12=2p1x,其中,p1的取值范围为:40~60;第二叶缘(4022)的曲线方程为y22=2p2x,其中,p2的取值范围为:15~20;第三叶缘(4023)的曲线方程为y32=2p3(x-30),其中,p3的取值范围为:-35~-30;第四叶缘(4024)的曲线方程为x2+ay2+bxy+c=0,其中,a的取值范围为:10~20,b的取值范围为5~10,c的取值范围为-1200~-1000;其中,坐标的单位为mm。第一叶缘4021的曲率参照l1和h1的比值,曲率范围为:1.2~1.4,第二叶缘4022的曲率参照l2和h2的比值,曲率范围为:1.1~2,第三叶缘4023的曲率参照l3和h3的比值,曲率范围为1.1~3,第四叶缘4024的曲率参照l4和h4的比值,其范围为1.2~10;其中,曲率的单位为mm-1。根据实际的导风需求设计不同曲率的叶缘402,将叶缘402分为多段,每段的曲率不完全相同,以针对实际情况需要的不同出风角度和风速、强度等。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第一叶缘4021、第二叶缘4022、第三叶缘4023和第四叶缘4024的曲线方程不限于上述的抛物线或椭圆方程,上述方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制,其它满足实际需求的曲线形状均可。

在本发明中,第一叶缘4021、第二叶缘4022、第三叶缘4023和第四叶缘4024的曲线方程不限于上述提到的抛物线方程和椭圆方程,其它能够提高导风能力的曲线方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例如第一叶缘4021的曲线方程还可以是:(x-q1)2+y2=q12,其中,q1的取值范围为:80-120,即第一叶缘4021为一段圆弧,这与上述说明中为抛物线的第一叶缘4021有所不同,但两者形状上大体类似,且都能够提高导风能力,满足不同角度、风速和风力强度的需求;当第一叶缘4021的曲线方程为上述圆方程(x-q1)2+y2=q12时,第一叶缘4021的曲率为圆半径的倒数,则第一叶缘4021的曲率范围为:1/120-1/80。另外,第二叶缘4022的曲线方程还可以是:(x-q2)2+y2=q22,其中,q2的取值范围为:10-30,同理第二叶缘4022的曲率范围为1/30-1/10。另外,第三叶缘4023和第四叶缘4024的曲线方程也可以是上述的圆方程,但具体的半径参数有所变化。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第一叶缘4021、第二叶缘4022、第三叶缘4023和第四叶缘4024可以是上述圆形、椭圆及抛物线方程中的任一种,具体的方程参数及曲率范围以实际需求为准,不为上述各方程的参数范围所限制;实际生产制作中,叶缘402也不限于分为上述四段,并且每段的曲线方程不完全相同,同时叶缘402部分段可以是直线等方程,针对上述说明的拓展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通过将叶缘402分为多段,每段的曲率不完全相同,并且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设计每段的曲率,以满足不同出风角度、风速和风力强度的需求,因而有助于导风能力的提升,更好满足用户需求。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2的基础上,结合图1-图3所示,叶脉403自叶柄404引出后延伸至叶尖401,叶脉403包括主脉4030和分脉4031,其中,主脉4030位于扫风叶片400的中轴,分脉4031从主脉4030向两侧叶缘402延伸形成。

具体地,主脉4030的曲线方程与叶缘402各个分段的方程有关,由于主脉4030位于扫风叶片400的中轴,而扫风叶片400的轮廓又是由叶缘402的曲线方程决定的,则根据上述实施例中叶缘402的曲线方程,主脉4030的曲线方程分为三段,由上至下起算,第一段为第一叶缘4021和第三叶缘4023的曲线方程的平均,第二段为第一叶缘4021和第四叶缘4024的曲线方程的平均,第三段为第二叶缘4022和第四叶缘4024的曲线方程的平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于主脉4030曲线方程的分段只是基于上述实施例中叶缘402的曲线方程来进行的说明,当叶缘402各段的位置及具体方程发生变化时,主脉4030的曲线方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另外,本发明中,当主脉4030不局限位于扫风叶片400的中轴时,主脉4030的曲线方程可对照叶缘402的曲线方程进行设定,但不完全取决于叶缘402的曲线方程,应以能够提高扫风叶片400导风能力的曲线方程为准,上述曲线方程设定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主脉4030的曲线方程奠定了分脉4031的大致分布走向,而在叶脉403中起主要导风作用的是分脉4031,则主脉4030的曲线方程同样对叶脉403的导风能力有重要影响。

分脉4031自主脉4030向两侧叶缘402延伸形成,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于分脉4031与主脉4030所成角度及分脉4031的长宽深度等内容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对分脉4031的曲线方程进行说明。

结合图1-图3所示,由于主脉4030向两侧叶缘402延伸形成的分脉4031为多个,且各个分脉4031的形状不完全相同,即各个分脉4031的曲线方程不完全相同,则各个分脉的曲线方程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直线型,方程为y=ax+b,具体方程以在何种坐标系建立的为准;(2)椭圆型,方程为x2+ay2+bxy+c=d,具体方程以在何种坐标系下建立的为准;(3)抛物线型,方程为y2=2px,具体方程以在何种坐标系下建立的为准;(4)圆型,方程为(x-a)2+b2=c2,具体方程以在何种坐标系下建立的为准,例如在上述oxy坐标系下建立分脉4031的方程都能得到方程的具体参数,而基于其它坐标系下建立的方程,以能够将方程形式简化的为最优;在曲线方程确立后,曲线的曲率也就相应的确立了,具体过程参照叶缘402方程计算曲率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接着对于各个分脉4031对应的方程形式进行说明,例如从主脉4030的中段延伸出的分脉4031的曲线方程多为直线型和抛物线型,从主脉4030靠近叶尖401或叶柄404的部分延伸出的分脉4031的曲线方程多为圆型或椭圆型,这样设置使得叶脉403的形状结构更加贴近自然界的叶脉形状,仿照生物结构来实现扫风叶片400导风能力的提高,不仅节省了设计及生产成本,也提高了用户的舒适程度。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的需求设计主脉和分脉的曲线方程及曲率,以满足不同出风角度、风速和风力强度的需求,因而有助于导风能力的提升,更好满足用户需求。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3的基础上,结合图7所示,多个扫风叶片400安装在支撑板410上,支撑板410下方设有卡扣411、定位块412和转轴413,卡扣411适于和空调中框上的扣孔配合实现支撑板410的固定,定位块412适于和空调中框上的定位孔配合实现支撑板410的定位,转轴413适于和空调中框上的轴孔配合实现支撑板410的旋转,在不拆卸下支撑板410及扫风叶片400的情况下,打开风道对空调出风口进行清理。

本实施例通过在安装有扫风叶片的支撑板上设置卡扣、定位块和转轴,实现支撑板和扫风叶片的顺畅定位、固定及拆卸过程,有助于扫风叶片的稳固,同时使得在需要更换或清理扫风叶片时,需要进行的人工操作更少,节省了人力成本,防止频繁操作造成的零件损坏。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扫风叶片。空调器还包括连杆、卡扣、定位块和转轴等与扫风叶片配合工作的零件以及其它空调器工作必需的零件。

所述空调器通过将扫风叶片设计为仿生叶片结构,使得扫风叶片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风向,起到更好的导风作用,增加了用户使用舒适度,同时有助于扫风叶片的美观程度提高,有利于提升用户观感;同时通过在安装有扫风叶片的支撑板上设置卡扣、定位块和转轴,实现支撑板和扫风叶片的顺畅定位、固定及拆卸过程,有助于扫风叶片的稳固,同时使得在需要更换或清理扫风叶片时,需要进行的人工操作更少,节省了人力成本,防止频繁操作造成的零件损坏,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整体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