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挡烟板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7888发布日期:2019-09-03 20:00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挡烟板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挡烟板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最常用于壁挂炉等热交换装置,混合燃气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穿过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对流经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中的水进行加热,高温烟气被降温直至冷凝,加热后的水再流入壁挂炉中被热交换器使用,现有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根据燃烧器的设置位置,分为正置结构和倒置结构,即分为燃烧器位于壳体的下部(正置)、燃烧器位于壳体的上方(倒置)。

现有的倒置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一般包括壳体、翅片换热器、冷凝换热器和集烟罩,翅片换热器和冷凝换热器均设置在壳体内且翅片换热器位于冷凝换热器的上方,燃烧腔形成于壳体的上方,燃烧器在燃烧腔内燃烧形成高温烟气并在外力的作用下强迫向下运动,高温烟气依次通过翅片换热器和冷凝换热器后,直接从集烟罩排出,由于外力的作用,烟气的流动速度一般较快,从而烟气的换热效率较低,具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具有挡烟板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挡烟板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包括:

壳体,其由侧板围合形成且具有中空的腔体;

翅片换热器,其安装于壳体的腔体内并与壳体的侧板相配合、在翅片换热器的上方形成燃烧室;

冷凝换热器,其安装于壳体内且位于翅片换热器的下方;

挡烟板,该挡烟板沿其外沿向上翻折形成有围框结构并将壳体的下端口外部包围罩设,该挡烟板上开设有过烟口;

集烟罩,其设在挡烟板的下方并与壳体的下端固定连接,该集烟罩设置有出烟口。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烟板的中部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凸台,该凸台嵌置在壳体的下端口内,所述过烟口设置在凸台上。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台的板面的高度由外沿向中部逐渐降低。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台上还布设有若干分流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挡烟板设置在壳体的下端口,烟气通过挡烟板中部的过烟口后进入集烟罩,通过烟气与挡烟板的碰撞,能够有效减缓烟气的流速,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整体换热效率;再者,挡烟板上的围框结构和凸台结构的配合将壳体的下端口罩设,从而有效避免冷凝换热器冷凝产生的冷凝水直接从壳体的下端口的侧板配合处直接流出,从而提高了换热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当烟板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具有挡烟板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图3是挡烟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1、壳体;11、燃烧腔;2、翅片换热器;3、集烟罩;4、挡烟板;41、围框结构;42、凸台;421、过烟口;422、分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当烟板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1、翅片换热器2、冷凝换热器(图中未标识)、挡烟板4和集烟罩3,该壳体1由侧板围合形成且具有中空的腔体,翅片换热器2设置在壳体1的腔体内并与壳体1的侧板相配合、并在翅片换热器2的上方形成燃烧腔11,通过燃烧器在燃烧腔11内燃烧产生烟气,烟气依次与翅片换热器2和冷凝换热器3进行换热;冷凝换热器3设置在壳体1内并位于翅片换热器2的下方;挡烟板4设置在壳体1的下端口处,挡烟板4的中部设置有过烟口421,通过挡烟板4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减缓烟气的流速,从而提高烟气的换热效果;该集烟罩3设置在挡烟板4的下方且具有出烟口,用于引导烟气排出。

如图3所示,挡烟板4的矩形板体结构且沿其外沿向上翻折形成围框结构41,挡烟板4的中部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凸台42,过烟口421设置在凸台42上;挡烟板4的围框结构41将壳体1的下端口的外部包围罩设,挡烟板4的凸台42嵌置在壳体1的下端口内,通过围框结构41与凸台42结构的配合将壳体1的下端口罩设,能够有效的避免冷凝换热装置上冷凝产生的冷凝水直接从壳体1的下端口的侧板配合处流出。

进一步,挡烟板4的板体高度自外沿相中部逐渐降低,形成具有汇集作用的漏斗结构,能够有效的使得烟气汇集于过烟口421进入集烟罩3。

进一步,该挡烟板4的凸台42上还布设有若干分流孔42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挡烟板设置在壳体的下端口,烟气通过挡烟板中部的过烟口后进入集烟罩,通过烟气与挡烟板的碰撞,能够有效减缓烟气的流速,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整体换热效率;再者,挡烟板上的围框结构和凸台结构的配合将壳体的下端口罩设,从而有效避免冷凝换热器冷凝产生的冷凝水直接从壳体的下端口的侧板配合处直接流出,从而提高了换热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