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片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72462发布日期:2020-03-10 09:05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翅片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相关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翅片换热器。



背景技术:

翅片换热器是气体与液体热交换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设备,目前,现有的翅片换热器包括两排换热管,且两排换热管沿翅片换热器的纵向方向排布设置,使得换热介质在翅片换热器上能够形成进出的回路,并利用换热介质在翅片换热器上流动时的热传导来实现该翅片换热器的热交换的性能。

可以理解,上述的翅片换热器因横向设置有两排换热管,并需为此配套设置两个集流管,使得对应得到的翅片换热器的整体体积大,满足不了人们对应翅片换热器小型化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翅片换热器。

具体地,一种翅片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插设于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多根换热管,以及集流管;所述换热管间隔排列设置,且一端连接并连通至所述集流管,另一端密封;每根所述换热管的内部设置有换热内管,所述换热内管与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的内壁之间具有换热介质流通的间隙,所述集流管内设有集流内管,所述集流管与对应的所述集流内管之间具有换热介质流通的间隙,所述换热内管一端穿过所述集流管并连通至所述集流内管,另一端开口且伸入对应的所述换热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流内管上设置有进口管,所述集流管上设置有出口管,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出口管相对于所述集流管向外伸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出口管与所述进口管相互平行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出口管的口径大于等于所述进口管的口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流内管贴靠在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上,并相对于所述集流管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流内管的长度小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换热内管设置在所述换热管的中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换热内管的管径小于等于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管径的二分之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换热内管伸入所述换热管的一侧邻近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的端部设置。

或者,一种翅片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插设于所述换热器壳体的一排换热管,及与所述换热管连接并连通的一根集流管;所述翅片换热器还包括回路组件,以使所述翅片换热器上形成用于换热介质进出流动的回路;所述回路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换热管内的多根换热内管,及设于所述集流管内的一根集流内管,其中多根所述换热内管与所述集流内管连接并连通。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翅片换热器,通过合理的结构设置,使得该翅片换热器可用换热管,与换热内管、集流管及集流内管配合共同构成该翅片换热器上换热介质进出流动的回路,以此实现该翅片换热器工作时换热的基本功能;且换热管的单排设置,使得该翅片换热器的整体体积小,对应的材料成本低,进而满足人们对应翅片换热器小型化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翅片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翅片换热器的剖视图。

其中,10、换热器壳体;20、换热管;30、集流管;31、出口管;40、换热内管;41、连接弯管;50、集流内管;51、进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翅片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10,插设于所述换热器壳体10的多根换热管20,用于与多根所述换热管20连接并连通的集流管30,其中每根换热管20内分别设置有一根换热内管40,用于与多根所述换热内管40连接的集流内管50,所述集流内管50设置在所述集流管30的内部。其中,所述集流内管50的长度小于所述集流管30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根所述换热管20沿所述换热器壳体10的纵向方向依次间隔排列设置,其中多根所述换热管20设于所述换热器壳体10内的部分固定有翅片(图未示),伸出所述换热器壳体10的一端与所述集流管30连接,另一端密封。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翅片换热器具有一排换热管20,及用于与一排换热管20连接的一个集流管30。

其中,每根所述换热内管40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换热管20的内部,所述换热内管40与对应的所述换热管20的内壁之间具有换热介质流通的间隙,所述换热内管40一端穿过所述集流管30并连通至所述集流内管50,另一端开口且伸入对应的所述换热管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内管40设置在所述换热管20的中部,且所述换热内管40的管径小于等于对应的所述换热管20管径的二分之一,使得由所述换热内管40导入的换热介质从所述换热内管40设于所述换热管20内部的一端开口流向所述换热管20,可以从对应的所述换热管20及时向外排出,进而确保了换热介质在该翅片换热器上流动的顺畅性。具体地,由所述换热内管40流出的换热介质可在所述换热内管40与对应的所述换热管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从所述换热管20向外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内管40伸入至所述换热管20内的一侧邻近对应的所述换热管20的端部设置,使得由所述换热内管40排出的换热介质能够途经整根换热管20,且尽可能地沿所述换热管20的一个方向向外排出,以此确保了所述换热管2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流内管50贴靠在所述集流管30的内壁上,并相对于所述集流管30连接固定,具体可由焊接的方式实现所述集流管30与所述集流内管50之间的连接固定。

其中,设于两外侧的两根换热内管40各自通过连接弯管41与所述集流内管50的两侧端部连接,剩余部分的换热内管40沿所述集流内管50的纵向方向间隔排列设置,并分别与所述集流内管50连接。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的多根换热内管40和集流内管50在所述翅片换热器上的装配,具体通过所述集流内管50与所述集流管30之间的连接固定来实现。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流内管50上设置有进口管51,所述进口管51相对于所述集流管30向外伸出;所述集流管30上设置有出口管31。优选地,所述出口管31与所述进口管51相互平行设置,以便于该翅片换热器与外置管路之间的连接。且所述出口管31的口径大于等于所述进口管51的口径,以此确保换热介质从该翅片换热器上及时向外排出。

综上,本实施方式的翅片换热器在工作时,换热介质从所述集流内管50上的进口管51导入至所述集流内管50,流入至所述集流内管50内的换热介质会流向连接在所述集流内管50上的多根换热内管40,由于每根换热内管40在远离所述集流内管50的一端开口设置在对应的换热管20内,这样从所述换热内管40流出的换热介质会途经所述换热管20内所述换热内管40的外壁与所述换热管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从所述换热管20流向所述集流管30,最后再从所述集流管30上的出口管31向外排出,以此实现换热介质在该翅片换热器上进出的流动,以此实现该翅片换热器工作时换热的基本功能。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翅片换热器通过合理的结构设置,可用换热管20,与换热内管40、集流管30及集流内管50配合共同构成该翅片换热器上换热介质进出流动的回路,进而实现该翅片换热器工作时换热的基本功能,相比目前现有的翅片换热器上具有两排换热管,及两个集流管的结构,起到了削减翅片换热器的整体体积,减少材料成本的作用,进而满足人们对应翅片换热器小型化的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