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空调器的内顶板、窗式空调器的壳体和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4528发布日期:2020-02-28 07:4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窗式空调器的内顶板、窗式空调器的壳体和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内顶板、窗式空调器的壳体和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窗式空调器的内顶板通常为金属薄板,因此内顶板通风孔经钣金冲压成型后,会形成较为锋利的通风孔边缘,当安装人员的手部抓住通风孔边缘处的内顶板进行拆装时,便很容易刮伤手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的内顶板,改善了在拆装内顶板时,易造成安装人员手部受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内顶板的窗式空调器的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壳体的窗式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内顶板,所述内顶板具有通风孔成型区,所述内顶板的位于所述通风孔成型区内的部分为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相对所述内顶板的其余部分弯折以形成通风孔,所述弯折部包括翻边和防刮手部,所述防刮手部的一端与所述内顶板的其余部分相连,所述翻边与所述防刮手部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翻边沿所述通风孔的径向方向、朝向远离所述通风孔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内顶板,由于内顶板的位于通风孔成型区内的部分为弯折部,而弯折部相对内顶板的其余部分弯折后形成了通风孔且弯折部包括翻边和防刮手部,因此降低了通风孔边缘的锋利程度,从而在拆装内顶板时,不易使安装人员手部受伤,降低了拆装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相对所述内顶板的其余部分向外弯折以形成所述通风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边与所述内顶板的其余部分的外表面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顶板的一部分向内凹入以限定出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具有所述通风孔成型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顶板的后部向下凹入以限定出抵接板,所述抵接板适于抵接至换热器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顶板包括:顶板本体,所述顶板本体水平设置;和抵接板,所述抵接板包括连接段和抵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顶板本体的后端面相连,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向下延伸,所述抵接段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抵接段的另一端向后水平延伸,所述抵接段适于抵接至所述换热器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段的另一端设有竖直向下延伸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适于与所述换热器的后表面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壳体,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水平设置的外顶板,所述外顶板上设有风口,所述外顶板的左端与位于左侧的所述侧板的上端相连,所述外顶板的右端与位于右侧的所述侧板的上端相连;顶部敞开的底盘,所述底盘位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且位于所述外顶板的下方,所述底盘的左端与位于左侧的所述侧板的下端相连,所述底盘的右端与位于右侧的所述侧板的下端相连;上述的内顶板,所述内顶板位于所述外顶板的内侧且与所述外顶板层叠设置,所述通风孔与所述风口正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壳体,由于内顶板的位于通风孔成型区内的部分为弯折部,而弯折部相对内顶板的其余部分弯折后形成了通风孔且弯折部包括翻边和防刮手部,因此降低了通风孔边缘的锋利程度,从而在拆装内顶板时,不易使安装人员手部受伤,降低了拆装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的后侧壁向前凹入以限定出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上端和下端均敞开;至少一个所述侧板包括侧板本体、配合板和密封板,所述侧板本体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配合板的一端与所述侧板本体的后端面相连,所述配合板的另一端朝向靠近另一个所述侧板的方向延伸后向前弯折,所述密封板的一端与所述配合板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密封板朝向靠近另一个所述侧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密封板适于抵接至换热器的后表面,所述密封板的下端伸入所述避让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侧板均包括所述侧板本体、配合板和密封板,所述底盘的后侧壁上设有两个所述避让槽,两个所述避让槽与两个所述侧板的密封板一一对应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由于内顶板的位于通风孔成型区内的部分为弯折部,而弯折部相对内顶板的其余部分弯折后形成了通风孔且弯折部包括翻边和防刮手部,因此降低了通风孔边缘的锋利程度,从而在拆装内顶板时,不易使安装人员手部受伤,降低了拆装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分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内顶板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顶板安装在换热器上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圈示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5是图3中b处圈示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的另一方向的立体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和底盘的安装视图;

图8是图7中c处圈示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板、换热器和底盘的分解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板、换热器和底盘安装后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c处圈示部分的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

窗式空调器100;

内顶板1;通风孔成型区11;弯折部12;翻边121;防刮手部122;通风孔13;加强部14;抵接板15;连接段151;抵接段152;顶板本体16;连接板17;

换热器2;侧板3;侧板本体31;配合板32;密封板33;外顶板4;风口41;底盘5;避让槽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100的内顶板1。内顶板1安装在窗式空调器100的换热器2的上方,可起到防护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100的内顶板1,内顶板1具有通风孔成型区11,如图4所示,内顶板1的位于通风孔成型区11内的部分为弯折部12,如图3所示,弯折部12相对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弯折以形成通风孔13。

可选地,通风孔13可以是进风口,当然,也可以是出风口,通风孔13具体作为进风口还是出风口,还需要根据窗式空调器100的整机布局进行具体限定。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当内顶板1安装在窗式空调器100上时,通风孔13位于窗式空调器100的室外部分且通风孔13作为室外部分的进风口,由此,室外空气可经通风孔13进入窗式空调器100的室外部分的内部,通风孔13的设置有利于窗式空调器100内部的风机等部件抽取室外空气。

如图4所示,弯折部12包括翻边121和防刮手部122,防刮手部122的一端与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相连,翻边121与防刮手部122的另一端相连且翻边121沿通风孔13的径向方向、朝向远离通风孔13的方向延伸。由此,降低了通风孔13边缘的锋利程度,在拆装内顶板1时,不易使安装人员手部受伤,方便了拆装。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3和图4,通风孔13的径向方向即为图中所示的水平方向,远离通风孔13的方向即为靠近内顶板1四周边缘的方向,也就是说,当弯折部12相对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弯折后,整个通风孔13的一周边缘均形成有所述的防刮手部122,防刮手部122一端与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相连,另一端与翻边121相连,而翻边121则沿水平方向朝向内顶板1的四周边缘延伸。

更具体地来说,由于相关技术中窗式空调器100的内顶板1通常为金属薄板,因此通风孔13经钣金冲压成型后,会形成较为锋利的通风孔13边缘,当人的手部抓住通风孔13边缘处的内顶板1进行拆装时,很容易刮伤手部。而且由于内顶板1的板体较薄,因此即便对通风孔13边缘进行圆角或倒角的处理,仍难以改善自身的锋利情况。鉴于上述原因,这里对内顶板1上通风孔13的边缘部分采用了折弯和拍平处理,因此形成了具有翻边121和防刮手部122的弯折部12,从而可有效降低通风孔13边缘的锋利程度,改善了拆装内顶板1时易刮伤手部的情况,降低了拆装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100的内顶板1,由于内顶板1的位于通风孔成型区11内的部分为弯折部12,而弯折部12相对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弯折后形成了通风孔13且弯折部12包括翻边121和防刮手部122,因此降低了通风孔13边缘的锋利程度,从而在拆装内顶板1时,不易使安装人员手部受伤,降低了拆装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弯折部12相对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向外弯折以形成通风孔13。具体而言,“向外弯折”即弯折部12朝向远离窗式空调器100的内部的方向弯折,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翻边121与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的外表面贴合。具体而言,“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的外表面”即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的远离窗式空调器100内部的表面,该表面可与翻边121贴合,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可以理解的是,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弯折部12还可相对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向内弯折以形成通风孔13。具体而言,“向内弯折”即弯折部12朝向靠近窗式空调器100内部的方向弯折,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可选地,翻边121与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的内表面贴合。具体而言,“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的内表面”即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的面对窗式空调器100内部的表面,该表面可与翻边121贴合,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内顶板1的一部分向内凹入以限定出加强部14,加强部14具有通风孔成型区11。由此,可提高内顶板1上通风孔成型区11部分的强度,从而在拆装时不易变形。

具体而言,“向内”即为面向窗式空调器100的内部。例如,参照图2和图4,“向内”为图中所示的向下方向,也就是说内顶板1的一部分向下凹陷限定出加强部14,其中加强部14的部分环绕在通风孔成型区11的四周,从而可有效提高该部分区域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内顶板1的后部向下凹入以限定出抵接板15,抵接板15适于抵接至换热器2的顶部。由此,可减小抵接板15与换热器2顶部的间隙,从而加强内顶板1对换热器2的密封效果,降低了窗式空调器100内部的室外空气从上述间隙泄漏的可能性,保证了窗式空调器100内的室外空气只能是与换热器2换热后从出风口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内顶板1包括顶板本体16和抵接板15,顶板本体16水平设置,通风孔成型区11位于顶板本体16,抵接板15包括连接段151和抵接段152,连接段151的一端与顶板本体16的后端面相连,连接段151的另一端向下延伸,抵接段152的一端与连接段151的另一端相连且抵接段152的另一端向后水平延伸,抵接段152适于抵接至换热器2的顶部。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5,抵接板15位于顶板本体16的后方,顶板本体16和抵接板15的抵接段152均呈水平排布,并且顶板本体16高于抵接板15的抵接段152。抵接板15的连接段151位于二者之间,连接段151的一端与顶板本体16的后端面相连,另一端与抵接段152相连。抵接段152呈水平排布的方式,有利于增大抵接段152与换热器2的顶部的抵接区域,从而使内顶板1能对换热器2具有更好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抵接段152的另一端设有竖直向下延伸的连接板17,连接板17适于与换热器2的后表面贴合。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5,抵接板15的抵接段152的后端设有连接板17,连接板17竖直向下延伸,由于抵接段152呈水平排布,因此抵接板15与连接板17之间便形成了一个为直角的夹角区域,由此,在安装时,该夹角区域可与换热器2配合对内顶板1进行定位,从而方便了内顶板1与换热器2的装配。此外,安装完毕后,内顶板1上的抵接段152与换热器2的顶部抵接,内顶板1上的连接板17与换热器2的后表面贴合,从而可进一步地提高内顶板1对换热器2的密封效果,使得窗式空调器100内的室外空气只能是与换热器2换热后从出风口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100的壳体,如图1所示,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侧板3、水平设置的外顶板4、顶部敞开的底盘5和上述的内顶板1。两个侧板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外顶板4上设有风口41,外顶板4的左端与位于左侧的侧板3的上端相连,外顶板4的右端与位于右侧的侧板3的上端相连,底盘5位于两个侧板3之间且位于外顶板4的下方,底盘5的左端与位于左侧的侧板3的下端相连,底盘5的右端与位于右侧的侧板3的下端相连;内顶板1位于外顶板4的内侧且与外顶板4层叠设置,通风孔13与风口41正对。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1,两个侧板3相对设置,并分布在外顶板4的左右两侧,左侧的侧板3的上端与外顶板4的左端相连,右侧的侧板3的上端与外顶板4的右端相连,由于两个侧板3竖直设置,外顶板4水平布置,因此两个侧板3均与外顶板4垂直。外顶板4上设有风口41,内顶板1位于外顶板4的内侧且与外顶板4层叠设置,通风孔13与风口41正对,也就是说,外顶板4的风口41位于窗式空调器100的室外部分,由于外顶板4位于内顶板1外侧,因此外顶板4可对内顶板1起到防护作用,使得内顶板1不会裸露在外,从而延长内顶板1的使用寿命。底盘5位于两个侧板3之间且位于外顶板4的下方,底盘5的左端与位于左侧的侧板3的下端相连,底盘5的右端与位于右侧的侧板3的下端相连。底盘5上可安装窗式空调器100的风机以及换热器2等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100的壳体,由于内顶板1的位于通风孔成型区11内的部分为弯折部12,而弯折部12相对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弯折后形成了通风孔13且弯折部12包括翻边121和防刮手部122,因此降低了通风孔13边缘的锋利程度,从而在拆装内顶板1时,不易使安装人员手部受伤,降低了拆装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外顶板4与两个侧板3为一体件,例如,可为钣金加工成型的一体件,由此,可增大外顶板4与两个侧板3的连接强度,不易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两个的侧板3均设有进风格栅,并且进风格栅位于窗式空调器100的室外部分,由此,可进一步地增大窗式空调器100的室外进风区域,有利于提高窗式空调器100的室外进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底盘5的后侧壁向前凹入以限定出避让槽51,避让槽51的上端和下端均敞开。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8,由于位于室外部分的换热器2通常安装在底盘5上的后侧区域,因此这里在底盘5的后侧壁上设置了避让槽51,避让槽51向前凹陷,避让槽51的前槽壁可与换热器2抵接,从而便于对换热器2进行安装定位。

如图9和图11所示,至少一个侧板3包括侧板本体31、配合板32和密封板33,侧板本体31沿前后方向延伸,配合板32的一端与侧板本体31的后端面相连,配合板32的另一端朝向靠近另一个侧板3的方向延伸后向前弯折,密封板33的一端与配合板32的另一端相连且密封板33朝向靠近另一个侧板3的方向延伸,密封板33适于抵接至换热器2的后表面,密封板33的下端伸入避让槽51内。

具体而言,至少一个侧板3包括侧板本体31、配合板32和密封板33,这包括两种情况,即只有一个侧板3包括侧板本体31、配合板32和密封板33以及两个侧板3均包括侧板本体31、配合板32和密封板33,本实施例中选择将右侧的侧板3设置成包括侧板本体31、配合板32和密封板33。由于两个侧板3左右间隔设置,因此靠近另一个侧板3的方向即为图中所示的朝向左侧方向。参照图9,侧板本体31、配合板32和密封板33均竖向设置,其中侧板本体31沿前后方向延伸,配合板32沿左右方向延伸,配合板32的右端与侧板本体31的后端面相连,因此配合板32与侧板3垂直。参照图11,配合板32的左端向前弯折后与密封板33相连,密封板33沿左右方向延伸。当右侧的侧板3与底盘5进行装配时,密封板33可位于避让槽51内,并且密封板33可与换热器2的后表面抵接,因此可减小右侧的侧板3与换热器2之间的间隙,从而加强右侧的侧板3对换热器2的密封效果,也使得进入窗式空调器100内部的室外空气不易从上述二者之间的间隙中泄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侧板3均包括侧板本体31、配合板32和密封板33,底盘5的后侧壁上设有两个避让槽51,两个避让槽51与两个侧板3的密封板33一一对应配合。也就是说,左右两侧的侧板3均包括密封板33,两密封板33均可与换热器2的后表面抵接,由此可进一步地减小两侧侧板3与换热器2之间的间隙,从而加强两侧侧板3对换热器2的密封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100,包括上述的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100,由于内顶板1的位于通风孔成型区11内的部分为弯折部12,而弯折部12相对内顶板1的其余部分弯折后形成了通风孔13且弯折部12包括翻边121和防刮手部122,因此降低了通风孔13边缘的锋利程度,从而在拆装内顶板1时,不易使安装人员手部受伤,降低了拆装难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的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