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8987发布日期:2020-04-28 21:3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新风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风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小型全热交换新风机的原理为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进入机内,经过全热交换芯由排风风机排出室外;室外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机内,经过全热交换新风机由送风风机送入室内,两股气流在全热交换芯交汇时完成温度与湿度的交换。如此循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降低能耗的目的,一般采用整机吊挂安装方案安装,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全热交换新风机的长度尺寸或厚度尺寸过大,占用过大的室内空间,影响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全热交换新风机体积过大占用空间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堆叠设置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且使全热交换芯体的过风面与出风方向平行的新风处理设备。

一种新风处理设备,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全热交换芯体以及处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同一侧的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堆叠设置,且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过风面与所述新风处理设备的出风方向平行。

在所述壳体水平放置时,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上下堆叠,且所述新风风机的轴线和所述排风风机的轴线均沿竖直方向设置。

所述新风风机的轴线和所述排风风机的轴线共线。

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左侧,所述全热交换芯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右侧,且在由左至右的方向上,所述新风风机的轴线的投影和所述排风风机的轴线的投影均处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上。

所述新风处理设备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之间,且所述电机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传动连接。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相互密封的新风进风气室、排风进风气室、新风出风气室和排风出风气室,所述新风进风气室和所述排风进风气室上下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一侧,所述新风出风气室和所述排风出风气室上下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另一侧,且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气室内,所述排风风机设置于所述排风出风气室内。

所述新风处理设备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之间,且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和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密封设置将所述壳体内部分为所述新风出风气室和所述排风出风气室。

所述新风进风气室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所述排风进风气室上设置有排风进风口,所述新风出风气室上设置有新风出风口,所述排风出风气室上设置有排风出风口,且新风依次经过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进风气室、所述全热交换芯体、所述新风排风气室和所述新风出风口进入室内,排风依次经过所述排风进风口、所述排风进风气室、所述全热交换芯体、所述排风出风气室和所述排风出风口排至室外。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的截面为四边形,且所述四边形的四边分别设置于所述新风进风气室、所述排风进风气室、所述新风出风气室和所述排风出风气室中。

所述新风进风气室内设置有过滤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处理设备,将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堆叠设置,降低新风处理设备的体积,并且将全热交换芯体的过风面与出风方向平行设置,避免气流弯折后进入风机而产生过风不均匀并产生阻力的问题,而且将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的轴线设置在全热交换芯体的两个端面的范围内,能够保证进入芯体内气流的均匀性,同时将新风进风气室与排风进风气室并列设置以及将新风出风气室与排风出风气室并列设置,提升了新风处理设备内的气压平衡,解决了普通机组因为新风进风与排风进风气室或新风出风与排风出风气室不相邻而导致的机内较大压力差的问题,从而提升了机组内部的气密性和新风输送量,实现提高机外静压,减小能耗,减小整机噪音的效果,提高热交换效率和有效换气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处理设备的实施例的新风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处理设备的实施例的新风处理设备的侧剖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处理设备的实施例的新风处理设备的另一侧剖示意图;

图中:

1、壳体;2、全热交换芯体;3、新风风机;4、排风风机;5、电机;11、新风进风气室;12、排风进风气室;13、新风出风气室;14、排风出风气室;6、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的新风处理设备,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全热交换芯体2以及处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同一侧的新风风机3和排风风机4,所述新风风机3和所述排风风机4堆叠设置,降低新风处理设备的长度尺寸和体积,且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的过风面与所述新风处理设备的出风方向平行,使得在增加全热交换芯体2的长度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减小阻力,并在提升热交换效率的同时不增加机组的宽度尺寸。

在所述壳体1水平放置时,所述新风风机3和所述排风风机4上下堆叠,且所述新风风机3的轴线和所述排风风机4的轴线均沿竖直方向设置,使得新风风机3和排风风机4的出风方向平行,减小机组的噪音,特别的新风风机3和排风风机4均采用大直径且宽度小风叶结构的风机,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新风处理设备的尺寸。

所述新风风机3的轴线和所述排风风机4的轴线共线,最大限度的减小新风处理设备的尺寸。

特别的壳体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新风风机3和所述排风风机4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左侧,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右侧,且在由左至右的方向上,所述新风风机3的轴线的投影和所述排风风机4的轴线的投影均处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上,也即新风风机3的轴线和排风风机4的轴线处于全热交换芯体2在前后方向上的端面之间,从而使新风处理设备的气流分布更为均匀,进一步提升热交换效率,降低因气流通过热交换芯体不均匀而产生的阻力增加、噪音增大的问题。

所述新风处理设备还包括电机5,所述电机5设置于所述新风风机3和所述排风风机4之间,且所述电机5与所述新风风机3和所述排风风机4传动连接,使用一个电机5能够进一步提升新风处理设备的内部空间利用率,进而减小尺寸。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分为相互密封的新风进风气室11、排风进风气室12、新风出风气室13和排风出风气室14,所述新风进风气室11和所述排风进风气室12上下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的一侧,所述新风出风气室13和所述排风出风气室14上下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的另一侧,且所述新风风机3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气室13内,所述排风风机4设置于所述排风出风气室14内,新风进风气室11与排风进风气室12相邻,两侧气室件气压差较小;新风出风气室13与排风出风气室14相邻,该两侧气室压差较小。从而避免了机内由于阻力差产生的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间的气流渗漏的问题,提升机组的新风的有效换气率。

所述新风处理设备还包括隔板6,所述隔板6设置于所述新风风机3和所述排风风机4之间,且所述隔板6与所述壳体1的内表面和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密封设置将所述壳体1内部分为所述新风出风气室13和所述排风出风气室14。

所述新风进风气室11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所述排风进风气室12上设置有排风进风口,所述新风出风气室13上设置有新风出风口,所述排风出风气室14上设置有排风出风口,且新风依次经过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进风气室11、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所述新风排风气室和所述新风出风口进入室内,排风依次经过所述排风进风口、所述排风进风气室12、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所述排风出风气室14和所述排风出风口排至室外。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2的截面为四边形,且所述四边形的四边分别设置于所述新风进风气室11、所述排风进风气室12、所述新风出风气室13和所述排风出风气室14中,也即在四边形的四个边上分别设置有全热交换芯体2的四个连通口,每一连通口与一个气室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气室11内设置有过滤机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