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60805发布日期:2020-04-28 21:42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加工机械,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



背景技术:

干燥工艺是茶叶制茶操作的重要工序,对茶叶感官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干燥过程中,在传热和水分扩散的作用下,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茶叶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活性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形成茶叶特有的感官品质,和生物活性成分的性质差异和含量差异;茶叶干燥的过程,脱除水分的同时需要完成气氛、滋味转香,最终形成茶叶特有色、香、味、形等品质。

根据文献记载,崔文锐等人,采用云南大叶种制备红茶研究优化干燥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其分别以锅式炒干、烘箱烘干和微波干燥三种方式进行干燥处理,应用感观评定和生物活性成分检测,其检测结果如下:微波干燥的红茶外形较好,但内在品质却较差,且有闷味、香气低,内在品质的各项因子均达不到要求;烘干的红茶基本符合要求;炒干的红茶除色泽稍有灰褐色外,其余各项因子都比烘干的红茶好,茶叶中生物活性成分,茶多酚、氨基酸都以炒制最佳,综合各项因子的评定,以炒干的红茶最佳。

表1不同干燥方式的功夫红茶的内含成分测定结果

以上内容是基于以下期刊所记载的内容:[崔文锐,杨绪旺,三种干燥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福建茶叶2005年第2期]。

茶叶中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茶多酚是茶叶抗氧化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质,茶多酚含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叶品质优劣。

其它文献还记载:侯腾飞等人,针对荷叶中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挥发油等成分,其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为荷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抑菌、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为了提高荷叶制剂对健康的贡献,研究了干燥方式对荷叶中活性成分的影响,实验表明,炒干荷叶的荷叶碱含量0.9877mg/g,槲皮素含量7.1282mg/g,烘干荷叶的荷叶碱含量0.6733mg,槲皮素含量0.7297mg/g;炒干荷叶的荷叶碱含量是烘干荷叶的荷叶碱含量的1.46倍,炒干荷叶的槲皮素含量是烘干荷叶的9.76倍[侯腾飞等,不同干燥方式及清炒对荷叶中荷叶碱和槲皮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9年第22卷第1期]。

上述文献表明了,含多酚类、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的植物,不适宜的干燥方法,对多酚类、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的破坏是显著的,以茶多酚生物活性物质为主要功效成分的茶叶干燥工艺,与茶叶品质同样具有显著影响,而现有的茶叶干燥机械中,大多数采用烘干方式干燥工艺,与炒干的干燥结果差异显著。

依照传统手工制茶要点,炒干手法要求:“抖得高”、“散得匀”,使茶叶均匀受热,充分散发水汽;所谓“抖得高”是将茶叶从炒锅中抓起再撂下。所谓“散得匀”是将炒热的茶叶在空中飘散,使茶叶组织中蒸发出来的水汽充分散发,与此同时得到适度的冷却,传统手工制茶要点给出了炒干过程被炒制的茶叶是间歇加热,间歇散热的过程,实践证明,适度的冷却可以避免产生“闷味”。通过上述频繁的间歇加热、间歇散热,近似脉冲方式的操作,达到茶叶水分脱除,制成的茶叶香气得于保留的优质茶叶。

但是,在现有茶叶干燥机种类中,都采用箱式干燥箱或隧道箱式烘干。与传统经典制茶手法相比,既不能“抖得高”,也无法达到“散得匀”,造成了茶叶品质差异突出,茶叶中的多酚类、黄酮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茶叶干燥工艺的设备存在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其包括:机架;红外辐射加热筒,用于放置待干燥的茶叶且对所述茶叶进行红外辐射脉冲加热;驱动支撑装置,设于所述机架上,用于支撑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且驱动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旋转;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设于所述机架上且与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相连通,用于产生由红外辐射加热的热风并将所述热风输送至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之内以对所述茶叶进行干燥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内设有第一红外辐射薄膜,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内设有第二红外辐射薄膜,所述第一红外辐射薄膜和第二红外辐射薄膜为相同结构的薄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所述第一红外辐射薄膜和第二红外辐射薄膜均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红外辐射发生层;所述红外辐射发生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包括外筒、弧形侧板、密封门、不锈钢丝网、第一红外辐射薄膜、防水保温胶布;其中,所述弧形侧板、所述不锈钢丝网均通过定位螺钉与所述外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红外辐射薄膜设置于所述不锈钢丝网和所述外筒的内壁之间,所述防水保温胶布设置于所述红外辐射薄膜和所述外筒的内壁之间,所述密封门设置在所述弧形侧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所述外筒的左右两端均通过封头密封,所述封头上还设置有空气过滤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所述驱动支撑装置包括轴承座、变径短轴、联轴器、减速电机和空心轴;其中,所述轴承座包括左位轴承座和右位轴承座,所述减速电机固定在所述机架的上端面并连接所述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连接所述变径短轴,所述变径短轴连接所述空心轴,所述空心轴依次贯穿所述右位轴承座、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所述左位轴承座后与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右位轴承座、所述左位轴承座、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均固定在所述机架的上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所述驱动支撑装置上还设置有导电滑环,所述导电滑环位于所述左位轴承座和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之间,所述空心轴贯穿所述导电滑环,所述导电滑环用于供电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与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之间还设置有吸附过滤器,所述吸附过滤器的一端与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空心轴相切。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包括红外辐射加热箱、离心风机和红外辐射器;其中,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箱的一端与所述离心风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支撑装置连接,所述红外辐射器设置在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箱的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所述红外辐射器,包括红外辐射器支座和第二红外辐射薄膜;所述红外辐射器支座固定在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箱的内壁,所述第二红外辐射薄膜固定在所述红外辐射器支座上;所述第二红外辐射薄膜上通过多个复合铝质薄板形成回形格栅形状,所述复合铝质薄板固定在所述红外辐射器支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针对现有茶叶干燥工艺采用开放式系统加热存在的缺陷,采用红外辐射对茶叶中水分匹配性吸收,茶叶烘炒过程中茶叶在红外辐射加热筒转动过程中进行抖动散热,另外在红外旋转加热过程中通过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对红外辐射加热筒中的茶叶进行热风输送,加快茶叶内部的水分扩散,提高扩散速度,在保证茶叶中有效成分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更好的提高了茶叶脱水的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辐射加热筒结构,避免了茶叶干燥过程受环境污染物污染,对我国茶叶生产起到降低能耗,提高品质的积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筒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筒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封头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封头的左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圆盘式封板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槽式补强筋板的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槽式补强筋板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活性炭纤维布空气过滤器的主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活性炭纤维布空气过滤器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密封门的门扣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吸附过滤器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滑动密封环的主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滑动密封环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内圆槽密封圈座的主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空心轴主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变径短轴的主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变径短轴的剖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变径短轴的左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的主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的右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的左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箱的主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箱的右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箱的左视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器支座的主视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圆口转方口法兰的主视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圆口转方口法兰的右视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圆口转方口法兰的左视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器的主视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器的左视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包括机架10、红外辐射加热筒1、驱动支撑装置以及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其中,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用于放置待干燥的茶叶且对所述茶叶进行红外辐射脉冲加热;所述驱动支撑装置设于所述机架10上,用于支撑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且驱动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旋转;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设于所述机架10上且与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相连通,用于产生由红外辐射加热的热风并将所述热风输送至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之内以对所述茶叶进行干燥处理。茶叶干燥机处于工作状态下,将茶叶放入红外辐射加热筒1中,此时红外辐射加热筒1自身通过红外辐射传热,进而对茶叶进行加热,同时机架10上的驱动支撑装置驱动红外辐射加热筒1旋转以及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输送自身红外加热后的热风进入到红外辐射加热筒1中,使茶叶在抖动加热的情况下能迅速蒸发水分,在保证茶叶的品质的情况下,提高茶叶烘干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茶叶干燥机的某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如图4所示和图31所示,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内设有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内设有第二红外辐射薄膜600p,所述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和第二红外辐射薄膜600p为相同结构的薄膜。红外辐射薄膜具有散热均匀、造价低的优势,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筒1、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均为圆柱形构造,为了安装方便、节省安装空间以及使烘干机中的茶叶能受热均匀,本实用新型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筒1、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均采用相同的红外辐射薄膜进行辐射传热。

在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某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所述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和第二红外辐射薄膜600p均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红外辐射发生层;所述红外辐射发生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可选用聚亚酰胺薄膜、聚四氟乙烯薄膜、聚酯薄膜中的任意一种;红外辐射发生层为石墨烯涂层、碳纤维涂层、碳纳米管涂层中任一种涂层或其中任意两种材料混合物涂层。另外,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外沿周边通过高温粘合剂粘接密封,以保持空气中水分子不得进入红外辐射发生层;红外辐射发生层是红外辐射薄膜的核心部分,通电后可发热,属红外辐射。由于红外辐射发生层属面状电阻,故其转换效率高,属远红外低温辐射,红外辐射波长2um~15um。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筒的主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筒的剖视图。在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某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包括外筒100、弧形侧板101、密封门104、不锈钢丝网110、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防水保温胶布(图未示);其中,所述弧形侧板101、所述不锈钢丝网110均通过定位螺钉113与所述外筒100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红外辐射薄膜设置于所述不锈钢丝网110和所述外筒100的内壁之间,所述防水保温胶布设置于所述红外辐射薄膜和所述外筒100的内壁之间,所述密封门104设置在所述弧形侧板101上。其中,外筒100是红外辐射加热筒1的刚性支撑,弧形侧板101占外筒100径向弧长的四分之一,占外筒100轴向为90°,而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占外筒100径向弧长的四分之三,占外筒100轴向270°,另外,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与弧形侧板101不重叠。另外,弧形侧板101、不锈钢丝网110、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和防水保温胶布均通过定位螺钉113固定在红外辐射加热筒1的外筒100内壁上。

当红外辐射加热筒1旋转工作时,红外辐射加热筒1的外筒100内侧弧形侧板101属非加热区,外筒100内侧的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属加热区。茶叶投放在红外辐射加热筒1内即可,当茶叶在外筒100内侧的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区域处于加热状态,当茶叶在红外辐射加热筒1的内侧弧形侧板101区域属于散热状态。红外辐射加热筒1连续旋转工作时,被加热的茶叶即可形成加热-散热-加热-散热的脉冲加热模式,此时处于脉冲加热模式的茶叶形成近似传统手工制茶要点的炒干手法要求,即“抖得高”、“散得匀”,使茶叶均匀受热,充分散发水汽的特点。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不锈钢丝网110,不锈钢丝网110置于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的内侧,不仅能防止钢丝网生锈后脱落至加热筒中污染茶叶,而且也起到了压紧固定红外辐射薄膜的作用,另外还可以起到减少红外辐射加热筒1旋转工作时被加热的茶叶在筒内运动过程中对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的磨损,从而提高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保温胶布采用的是覆铝二氧化硅气凝胶布112,并于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的外侧安装。覆铝二氧化硅气凝胶布112的铝层与红外辐射薄膜外侧紧贴,使得铝层反射红外辐射薄膜的红外辐射,使红外辐射薄膜的红外辐射仅限于向被加热的茶叶辐射加热,提高了红外辐射薄膜的红外辐射利用。另外,覆铝二氧化硅气凝胶布112中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是以二氧化硅气凝胶为主体材料,并复合于增强性纤维中,合成的柔性保温材料。400℃温度区域内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绝热材料密度:180~220kg/m3。适用温度:-200℃~1000℃;导热系数:0.013~0.018w/m·k(25℃)。二氧化硅气凝胶不仅具有憎水性和防火性,可有效防止吸收水分减弱隔热性能,其防火性能达到建筑a1级,而且还可以起到阻隔红外辐射加热筒1中的第一红外辐射薄膜111产生的热量通过传热向外筒100散失,减少能源浪费。

图5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封头的主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封头的左视图。在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某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如图5-图6所示,所述外筒100的左右两端均通过封头密封,所述封头上还设置有空气过滤器。其中,封头包括左端封头102z和右端封头102y,左端封头102z和右端封头102y的结构相同,另外左端封头102z和右端封头102y上均含有槽式补强筋板1021、圆盘式封板1020、端轴套法兰1022、轴套法兰锁紧螺栓1023、端轴套法兰1022固定螺栓孔1020a、空气过滤器安装孔1020n、封头锁紧螺栓孔1021a、空心轴穿孔1020d、轴向底板1020m、径向立边1020l、槽底1021c和槽立边1021b。左端封头102z和右端封头102y均由封头锁紧螺栓103通过槽式补强筋板1021的封头锁紧螺栓孔1021a与外筒100的外筒法兰边的螺孔100k锁紧,组成封闭容器的结构。

图7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圆盘式封板的主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槽式补强筋板的主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槽式补强筋板的左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端轴套法兰1022固定螺栓孔1020a、空心轴穿孔1020d、轴向底板1020m、径向立边1020l均设置在圆盘式封板1020上,圆盘式封板1020的径向立边1020l套入在外筒100的内圆;如图8-图9所示,封头锁紧螺栓孔1021a、槽底1021c、槽立边1021b均设置在槽式补强筋板1021上,其中槽立边1021b分成两条,分别位于槽底1021c的左右两边,构成两边直角的槽式结构,使其具有更好的刚度,封头中采用6块相同的槽式补强筋板1021等分布置于圆盘式封板1020的轴向底板1020m焊接,构成左端封头102z、右端封头102y的补强结构;端轴套法兰1022,由轴套法兰锁紧螺栓1023,通过轴向底板1020m上的端轴套法兰固定螺栓孔1020a锁紧安装,端轴套法兰1022的法兰内孔键槽11c与空心轴键槽11c配合楔入平键11e,由旋转的空心轴11向端轴套法兰1022传递扭矩,使得红外辐射加热筒1与空心轴11同步旋转。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活性炭纤维布空气过滤器的主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活性炭纤维布空气过滤器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空气过滤器采用的是活性炭布空气过滤器1024,活性炭布空气过滤器1024由外螺纹环形座1024a、活性炭纤维布1024c、内螺纹环形扣1024b组成,其中外螺纹环形座1024a的外螺纹穿过圆盘式封板1020的轴向底板1020m上的空气过滤器安装孔1020n,内螺纹环形扣1024b的内螺纹旋入外螺纹环形座1024a的外螺纹,活性炭纤维布1024c置外螺纹环形座1024a与内螺纹环形扣1024b之间,外螺纹环形座1024a与内螺纹环形扣1024b锁紧之后将活性炭纤维布1024c夹紧固定在圆盘式封板1020的轴向底板1020m上。活性炭布空气过滤器1024隔离了茶叶干燥加工场所环境空气中飘尘颗粒和一些异味气体进入红外辐射加热筒1;来自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的气体以及加热蒸发茶叶中水分经活性炭布空气过滤器1024排出。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密封门的门扣的主视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使用到的密封门104上设置有门扣107和门手柄108,密封门104的一端与弧形侧板101铰接,另一端通过门扣107与弧形侧板101扣紧。其中,密封门104通过门铰链106安装于弧形侧板101径向,由门手柄108操作开启或关闭,密封门104关闭时由安装于弧形侧板101径向的门扣107扣紧,保持关闭状态。当密封门104随着红外辐射加热筒1旋转向上位式,即可作为投料口使用;当密封门104随着红外辐射加热筒1旋转向下位式,即可作为取料口使用。

在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某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所述驱动支撑装置包括轴承座、变径短轴3、联轴器4、减速电机5和空心轴11;其中,所述轴承座包括左位轴承座2z和右位轴承座2y,所述减速电机5固定在所述机架10的上端面并连接所述联轴器4,所述联轴器4连接所述变径短轴3,所述变径短轴3连接所述空心轴11,所述空心轴11依次贯穿所述右位轴承座2y、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所述左位轴承座2z后与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右位轴承座2y、所述左位轴承座2z、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均固定在所述机架10的上端面。轴承座主要用于将驱动支撑装置固定在机架10上,减速电机5通过联轴器4、变径短轴3以及空心轴11驱动空心轴11上的红外辐射加热筒1转动。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空心轴主视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变径短轴的主视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变径短轴的剖视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变径短轴的左视图。如图17所示,所述空心轴11上设置有瓦形键槽11g1、窄缝出风口11f、键槽11c、轴用挡圈槽11d。如图18-图20所示,所述变径短轴3上设置有平键11e、小径段11b1、大径段11b2、大径段11b2内圆孔11b0、圆弧键槽11b3,其中窄缝出风口11f是来自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的被升温的空气向红外辐射加热筒1输出的出口,来自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的被升温的空气经窄缝出风口11f以扁平带状气流组织向被加热茶叶喷出吹拂,即时的吹散被加热茶叶蒸发湿蒸汽,加速茶叶组织内部的水分扩散,提高干燥速度。空心轴11的瓦形键槽11g1和变径短轴3的圆弧键槽11b3槽内楔入有瓦形键,使得变径短轴3与空心轴11达到良好的传递扭矩。

为了增加红外辐射加热筒1和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之间连接的密封性能,在红外辐射加热筒1和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之间设置了一个滑动密封环8,其中空心轴11贯穿滑动密封环8,滑动密封环8与红外辐射加热筒1之间通过圆口转方口法兰603连接。滑动密封环8在旋转空心轴11的径向由星型密封圈803补偿机构弹力的密封作用,保持相对旋转的空心轴11滑动,构成的来自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的出风向红外辐射加热筒1输入过程,避免向外泄漏。

如图29-图30所示,圆口转方口法兰603由方口法兰座603f、圆口法兰座603y组成,其中方口法兰座603f连接红外辐射加热筒1,圆口法兰座603y连接滑动密封环8。

如图14-图15所示,滑动密封环8上设置有法兰座、内圆槽密封圈座802、星型密封圈803和限位固定螺栓804,其中,法兰座一端与圆口转方口法兰603的圆口法兰座603y连接,另一端与内圆槽密封圈座802连接,限位固定螺栓804将法兰座与内圆槽密封圈座802固定,星型密封圈803置内圆槽密封圈座802的内圆槽802a。

如图16所示,内圆槽密封圈座802上设置了限位螺栓孔802b、环形座圈802c、内圆槽802a,内圆槽802a与星型密封圈803的外径匹配。星型密封圈803是一种唇口密封件特点,自身具有结构弹性密封性能力和材料弹性的双作用密封件,可以将所受压力均匀向各个面传递。

在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某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所述驱动支撑装置上还设置有导电滑环9,所述导电滑环9位于所述左位轴承座2z和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之间,所述空心轴11贯穿所述导电滑环9,所述导电滑环9用于供电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导电滑环9是一种机械结构电器器件,导线需连接旋转部件360度无限制连续旋转时可导通供电,常常称之电旋转连接器,或称导电滑环9。导电滑环9用来传输电力供电和信号的旋转连接专用器件,也是各种精密转台、离心机和惯导设备的关键器件,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导电滑环9符合hb6217-1989标准。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吸附过滤器的主视图。在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某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与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筒1之间还设置有吸附过滤器7,所述吸附过滤器7的一端与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空心轴11相切。如图13所示,吸附过滤器7,包括环形边框701、活性炭纤维毡702、安装孔700。吸附过滤器7嵌入于滑动密封环8与圆口转方口法兰603的圆口法兰603f座603y之间,由锁紧螺栓锁紧。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的主视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的右视图;图2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的左视图。在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某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如图21-图23所示,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包括红外辐射加热箱601、离心风机602和红外辐射器600;其中,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箱601的一端与所述离心风机60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支撑装置连接,所述红外辐射器600设置在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箱606601的内部。红外辐射器600工作时,对来自离心机空气加热,来自离心机的空气被加热后,空气比容增大,空气中所含水分被稀释,进入红外辐射加热筒1内的空气由于温度升高,比容增大,空气含水分被稀释,能减少被加热干燥的茶叶对水分的重吸收;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的出风须流经安装于红外辐射加热箱601圆口转方口法兰603出口的吸附过滤器7,来自离心机从环境吸入气体中的飘尘和颗粒以及异味气体被过滤,克服现有茶叶干燥过程其开放系统直接接触环境空气带来各种污染。

如图24-图26所示,红外辐射加热箱601,包括连接风机法兰601f、加热箱606、方口法兰、红外辐射器600、保温层604,其中,加热箱606左端是方口法兰,右端是连接风机法兰601f,加热箱606箱内安装红外辐射器600,由红外辐射器600支座与加热箱606内壁连接通过红外辐射器600固定螺钉固定,保温层604置红外辐射器600与加热箱606内壁之间,隔离红外辐射器600与加热箱606箱体之间的辐射和对流传热。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在工作过程中,由离心风机602向红外辐射加热箱601鼓风,由于离心风机602向红外辐射加热箱601鼓风受到安装于红外辐射加热箱601圆口转方口法兰603出口的吸附过滤器7气流阻力,即形成相对较大的气流静压,红外辐射加热热风静压箱6以相对较大的气流静压能保持经过空心轴11的窄缝出风口11f出风压强相对稳定。

在一种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的某些实施例中,例如本实施例,所述红外辐射器600,包括红外辐射器600支座和第二红外辐射薄膜600p;所述红外辐射器600支座固定在所述红外辐射加热箱601的内壁,所述第二红外辐射薄膜600p固定在所述红外辐射器600支座上;所述第二红外辐射薄膜600p上通过多个复合铝质薄板形成回形格栅形状,所述复合铝质薄板固定在所述红外辐射器600支座上。

如图27所示,所述红外辐射器600支座,包括带螺钉孔平边600b1、带螺钉孔凸沿600b2,其中,带螺钉孔平边600b1与带螺钉孔凸沿600b2成90°直角,带螺钉孔凸沿600b2与第二红外辐射薄膜600p通过红外辐射器600固定螺钉固定,带螺钉孔平边600b1用于红外辐射器600固定螺钉与加热箱606内壁固定。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器的主视图;图3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器的左视图;图3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辐射加热的茶叶干燥机中的红外辐射器的俯视图。从图31-图33中可以看出,红外辐射器600中的第二红外辐射薄膜600p中的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任意外层设立复合铝质薄板,使第二红外辐射薄膜600p形成回形格栅形状,其中,铝质薄板具有导热良好,机械加工后形状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