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消毒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84040发布日期:2020-06-05 20:21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智能消毒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消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消毒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畜禽运输车辆是导致不同养殖场之间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因而养殖场对于进出的运输车辆一般都要求清洗消毒。近年来随着非洲猪瘟等病毒对我国畜牧业造成的严重影响,对于运输车辆的消毒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运输车辆本身结构较为复杂,简单地冲洗或喷淋消毒液往往存在消毒死角。尤其在车辆底盘、车厢缝隙等部位,清洗液往往很难有效地对其进行清洁消毒。

车辆在清洗消毒后,为了避免潮湿滋生病毒导致二次污染,一般还需要在烘干房通过暖风机等设备进行烘干。由于重力原因,残留水一般将流向车辆底部并堆积,导致车辆底部是烘干最慢的区域。此外,现有的烘干温度一般在45-65℃,同时采用连通至室外的排气扇除湿。若能提升烘干温度至80℃以上,则可以在进行烘干的同时实现进一步的高温消毒。然而当烘干温度在80℃以上,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当需要除湿换气时普通的烘干房中热损失也会增大,导致需要的热负荷、电能消耗等都显著增加,直接影响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烘干房在进行烘干及高温消毒时,单纯使用暖风机时效率低,热损失过大,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智能消毒控制系统,包括密闭的烘干房,所述烘干房包括设有槽沟的地面、设有暖风机的左侧壁与右侧壁、用于车辆进出的前侧壁和设有热交换装置的后侧壁,所述暖风机用于对室内加热,所述槽沟的内部设有排风扇,所述排风扇的出风口朝上设置,所述槽沟的底部设有连通至后侧壁的通风管道,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排气通道、进气通道与换热芯体,所述排气通道贯穿于后侧壁,所述进气通道连通室外与通风管道,所述换热芯体用于对排气通道与进气通道内的气体进行传热。通过在烘干房地面设置槽沟与排风扇,实现了对车辆底部残留水的高效烘干,而热交换装置用过将排气管道的热量传导至进气管道,实现了热能的循环利用,降低了烘干房在高温消毒时的热损失。

优选的,所述换热芯体为叉流式换热板,所述排气通道设置于所述烘干房的后侧壁的下部,所述进气通道沿竖直方向设置。由于湿气比重较大多分布于烘干房的下方,排气通道的位置有利于湿气的排出。

优选的,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烘干房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均设有温控传感器,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温控传感器的温度值并控制暖风机的输出功率。通过控制单元的精确调节,避免温度过高造成能源浪费。

优选的,所述烘干房的后侧壁的下部设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排气通道和进气通道均设有百叶板,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湿度传感器的湿度值并控制百叶板的开关,从而在湿度降低后能够通过百叶板关闭排气通道,减小热能浪费。

优选的,所述烘干房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的暖风机数量均为三台,所述烘干房的左侧壁的暖风机等距分布,所述烘干房的右侧壁的暖风机等距分布,所述暖风机的出风口离地高度均为0.6m-1.2m,从而使得加热更为均匀、高效,且有利于暖风机与排风扇吹出的气体合流。

优选的,所述烘干房的后侧壁的中部设有吹风扇,从而可以对车厢内部吹风,有利于车厢内部的烘干与高温消毒。

优选的,所述进气通道的上方设有遮雨棚,从而避免雨水对进气通道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消毒控制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消毒控制系统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中:1-烘干房;1a-槽沟;1b-通风管道;1c-进出门;1d-暖气管道;2-排风扇;3-暖风机;4-热交换装置;4a-排气通道;4b-进气通道;4c-换热芯体;4d-百叶板;5-控制单元;6-温控传感器;7-湿度传感器;8-吹风扇;9-遮雨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消毒控制系统中,烘干房1由前、后、左、右四个侧壁环绕形成封闭状,进出门1c设置于烘干房1的前侧壁,暖气管道1d环绕设置于烘干房1的左侧壁与右侧壁的外侧。暖风机3分别设置于烘干房1的左侧壁与右侧壁,且暖风机3的出风口正对室内的车辆停放区域。烘干房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的暖风机3的数量均为三台,暖风机3均通过暖气管道1d供气。暖风机3的间距均为1.5m,使得暖风分布均匀,加强对车辆的烘干效果。

烘干房1的后侧壁设有热交换装置4,热交换装置4包括排气通道4a、进气通道4b与换热芯体4c。排气通道4a位于烘干房1的后侧壁的下方,且排气通道4a贯穿于烘干房1的后侧壁。由于湿气比重较大,湿气一般多分布在烘干房1的下方,故排气通道4a的设置方式有利于将烘干房1内的湿气排出至室外。进气通道4b沿垂直方向设置于烘干房1的后侧壁内,进气通道4b的上端开口与室外相连通,进气通道4b的下端开口与通风管道1b(图1中虚线部分)的一端相连通。排气通道4a与进气通道4b相互交叉而形成交汇区域,换热芯体4c设置于该交汇区域处。换热芯体4c为叉流式换热板,换热芯体4c一方面对排气通道4a与进气通道4b内的气体进行分隔,另一方面在排气通道4a进行排气时将排出气体的热量传导至进气通道4b内,实现对进气通道4b内的空气的加热。进气通道4b的上方还设有遮雨棚9,从而防止雨水灌入进气通道4b。

进一步的,烘干房1的后侧壁的中部设有吹风扇8,从而对具有封闭式车厢的车辆具有更好的烘干效果。

槽沟1a设置于烘干房1的地面的中部,且槽沟1a以平行于车辆前进方向的方式设置。槽沟1a的内部设有两台间隔1.8米的排风扇2,排风扇2的出风口向上设置,排风扇2的入风口与通风管道1b的另一端相连通。排气扇2启动时,进气管道4b内的经换热芯体4c加热后的空气由于排风扇2的负压作用而吹向车辆底部,在实现对车辆底部的残留水的进行烘干的同时,又避免了新补充空气温度过低导致暖风机3耗能增加的问题,实现了热量的循环利用。

进一步的,暖风机3的出风口离地高度均为0.6m-1.2m,使得暖风机3吹出的暖风主要对车身进行烘干,并避免与排风扇2从车辆底部吹出的风相互干扰。

使用时,车辆倒向驶入烘干房1内部,并关闭进出门1c。暖风机3根据初始设定的温度对烘干房1内进行加热,车辆上的残留水随之蒸发,并从排气通道4a排出至室外。排风扇2与吹风扇8在暖风机3运行4-8分钟时间后同时启动。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烘干房1由前、后、左、右四个侧壁环绕形成封闭状,进出门1c设置于烘干房1的前侧壁,暖气管道1d环绕设置于烘干房1的左侧壁与右侧壁的外侧。暖风机3分别设置于烘干房1的左侧壁与右侧壁,且暖风机3的出风口正对室内的车辆停放区域。烘干房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的暖风机3的数量均为三台,暖风机3均通过暖气管道1d供气。

烘干房1的后侧壁的中部设有吹风扇8。槽沟1a设置于烘干房1的地面的中部,且槽沟1a以平行于车辆前进方向的方式设置。槽沟1a的内部设有两台间隔1.8米的排风扇2,排风扇2的出风口向上设置,排风扇2的入风口与通风管道1b的一端相连通。

烘干房1的后侧壁设有热交换装置4,热交换装置4包括排气通道4a、进气通道4b、换热芯体4c和百叶板4d。排气通道4a位于烘干房1的后侧壁的下方,且排气通道4a贯穿于烘干房1的后侧壁。进气通道4b沿垂直方向设置于烘干房1的后侧壁内,进气通道4b的上端开口与室外相连通,进气通道4b的下端开口与通风管道1b(图1中虚线部分)的另一端相连通。排气通道4a与进气通道4b相互交叉而形成交汇区域,换热芯体4c设置于该交汇区域处。换热芯体4c为叉流式换热板,换热芯体4c一方面对排气通道4a与进气通道4b内的气体进行分隔,另一方面在排气通道4a进行排气时将排出气体的热量传导至进气通道4b内,实现对进气通道4b内的空气的加热。排气通道4a与进气通道4b内均设有百叶板4d,百叶板4d通过微型电机驱动,从而实现对排气通道4a或进气通道4b的打开或关闭。

控制单元5为plc,当然也可以是ddc、单片机等其他控制器。plc应设置于烘干房1的角落的隔间内,防止烘干房1内温度过高对其性能产生影响。烘干房1的左侧壁与右侧壁均设有温控传感器6,温控传感器6包括热敏探头与温度信号线,热敏探头朝向车辆设置,从而实现对烘干或消毒时车辆周围的温度的精确检测,温度信号线与plc的接收端相连接。烘干房1的后侧壁的下部设有湿度传感器7,湿度传感器7包括湿度探头与湿度信号线,湿度探头朝向车辆设置,提升对室内湿度的检测准确度,湿度信号线与plc的接收端相连接。plc的输出端信号控制排风扇2、暖风机3、吹风扇8和微型电机的启停。

本实施例通过增加了百叶板4d、控制单元5、温控传感器6和湿度传感器7,实现了对烘干房1内温度和湿度的精确调节,具体使用方法为:车辆由进出门1c倒向驶入烘干房1内部,关闭进出门1c后,plc控制暖风机3启动,室内温度上升。当温控传感器6检测到室内温度到达烘干温度后,plc控制吹风扇8启动。当湿度传感器7检测到室内湿度高于70%时,plc控制微型电机驱动百叶板4d由封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排风扇2随后启动。当湿度下降至35%以下时,plc控制排风扇2停止,车辆烘干完成,随后plc控制微型电机驱动百叶板4d由打开状态变为封闭状态,plc通过温控传感器6的反馈信号而调节暖风机3的输出功率,使得室内温度达到消毒温度。当车辆在80℃条件下持续25-40分钟后,暖风机3停止,车辆消毒完成。

所述烘干温度为45-65℃,所述消毒温度为75-85℃。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任何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