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1822发布日期:2020-05-22 21:3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烹饪过程中的煎炒烹炸等工序往往产生大量油烟分子,这些油烟分子会随着油烟机进入烟机内部、公共烟道以及排到室外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目前一些油烟机产品使用过滤网直接过滤或是采用静电除尘的方式去除油烟颗粒。然而上述方式仅能够过滤掉油烟中的一些大颗粒物,对于非甲烷总烃类气体分子等并没有作用,因此即使采用过滤网和静电除尘的方式,仍然会导致较多的有害物质排出到空气中造成空气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吸油烟机,旨在对油烟进行催化分解,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吸油烟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集烟腔;

催化分解模块,设于所述集烟腔;以及,

加热件,设于所述集烟腔,并用以对所述催化分解模块加热。

通过设置催化分解模块和加热件,催化分解模块在加热件对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发挥催化分解性能,有效吸附油烟气味分子,实现对油烟中非甲烷总烃类气体分子的催化净化,完全净化厨房空气。另外结合静电模块的吸附作用,有效降低了pm2.5的排放指数,提升了厨房和空气的整体环境。

可选地,所述集烟腔内还设有静电模块,所述静电模块包括静电极和收集极,所述收集极设于所述静电极的烟气输出侧,所述静电极用于电离烟气中的油污,所述收集极用于吸附电离后的油污。

当静电极通电时,静电极放电,使得静电极周围的空气发生电离并产生正离子或负离子,当油烟进入电离空间内,正离子或负离子吸附在油烟颗粒上,使得油烟颗粒带电,带电的油烟颗粒可以进入吸油烟机的收集极,在收集极的电场力的作用下,吸附在收集极上,从而实现去除油烟中的油烟颗粒。

可选地,所述静电模块与所述催化分解模块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加热件包括位于所述安装间隙内的第一加热件。

通过将第一加热件设置在静电模块和催化分解模块之间,能够同时对静电模块和催化分解模块进行加热,充分利用第一加热件的热量,减少能量的浪费。

可选地,所述催化分解模块和所述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静电模块的烟气输出侧。

烟气先经过静电模块,油烟颗粒被静电模块吸附后,烟气再流入催化分解模块,从而避免了油烟颗粒附着在催化分解模块上导致催化层的活性不能够较好释放。

可选地,所述催化分解模块和所述第一加热件分别与所述外壳连接。

催化分解模块和所述第一加热件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方便拆装过程中的操作。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并行设置的两加热管,所述加热管沿所述催化分解模块的长度方向延伸。

通过设置两加热管能够增大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加热件还包括穿插于所述收集极的第二加热件。

第二加热件产生的热量往上流动时,多余的热量会被催化分解模块吸收,从而对催化分解模块起到加热效果。

可选地,所述收集极包括多个收集极板和多个排斥极板,所述收集极板和所述排斥极板交替设置;

所述收集极板设有供所述第二加热件穿设的让位孔,所述排斥极板设有供所述第二加热件穿设的避让孔;

所述让位孔的孔缘和所述避让孔的孔缘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二加热件接触,另一者与所述第二加热件之间形成环向间隙。

如此可避免收集极板和排斥极板导电。

可选地,所述催化分解模块外框和催化单元,所述催化单元为多孔结构,并安装在所述外框内。

催化单元起到催化分解作用,催化单元内部形成的孔洞则构成供烟气流动的通道。外框对催化单元起到固定作用,

可选地,所述催化分解模块为多孔结构,所述催化分解模块的周侧与所述集烟腔的内壁抵接,以将所述集烟腔隔设为上下两个腔体,并且上下两个腔体通过所述催化分解模块的孔洞连通。

如此使得基本上所有的烟气都会经过催化分解模块充分催化分解后再排出,完全净化厨房空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吸油烟机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静电模块的剖切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静电模块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静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吸油烟机另一实施例中静电模块和催化分解模块的剖切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吸油烟机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静电模块和催化分解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静电模块和催化分解模块的剖切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静电模块和催化分解模块从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静电模块,该静电模块能够用于吸油烟机或其它对烟气进行处理的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静电模块20包括静电极21和收集极22(图2中虚线框a-a-a-a下方的部分为静电极21,虚线框a-a-a-a上方的部分为收集极22),静电极21用于电离烟气中的油污。一些实施例中,静电极21包括多个第一极板和多个第二极板,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的极性相反,也就是说,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中的其中一个为正极,且另一个为负极,换言之,当第一极板为正极时第二极板为负极,当第一极板为负极时第二极板为正极。多个第一极板和多个第二极板相互交错布置,也就是说,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之间正极和负极交错布置,这样,当静电极21通电时,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之间可以形成电场,相邻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之前形成电离空间,从而使得烟气进入到电离空间后,烟气中的油烟颗粒带电。一些实施例中,静电极21包括放电尖端和极板,放电尖端所放电荷与极板的极性相反,同样地,在放电尖端和极板之间形成电离空间。

收集极22设于所述静电极21的一侧,所述收集极22用于吸附电离后的油污。具体地,收集极22设置在静电极21的沿油烟流向的下游,收集极22内形成有收集空间,收集空间适于用于收集在静电极21带电并流入收集空间内的油烟颗粒。这里,“下游”是指,进入吸油烟机内的油烟先流入静电极21,然后再流入收集极22,并吸附在收集极22上。

静电模块20还包括高压电源,高压电源用于为静电极21和收集极22提供高压电,以保证静电极21和收集极22可以正常工作。

当静电极21通电时,静电极21放电,使得静电极21周围的空气发生电离并产生正离子或负离子,当油烟进入电离空间内,正离子或负离子吸附在油烟颗粒上,使得油烟颗粒带电,带电的油烟颗粒可以进入吸油烟机的收集极22,在收集极22的电场力的作用下,吸附在收集极22上,从而实现去除油烟中的油烟颗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油烟分离的静电模块20,可以提高对油烟中的油脂分离度,减少油烟在风机管道中的积累,避免吸油烟机长时间使用性能下降的问题,提高吸油烟机的使用寿命。

一实施例中,静电模块20还包括加热件(为方便区分,以该加热件为第二加热件42进行说明),第二加热件42用于对所述收集极22加热。第二加热件42对收集极22加热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第二加热件42可直接与收集极22接触加热,或者,第二加热件42与收集极22间隔设置加热。第二加热件42具体可以包括电阻丝加热、微波加热、电磁波加热以及交换、对流换热的模式或者结构等。

第二加热件42的功率根据加热温度和时间可以为100w及以上,例如,第二加热件42的功率可为200w及以上。另外第二加热件42的加热温度可以达到100°及以上,可选地,第二加热件42的加热温度可以是达到食用油的起烟点温度以上,例如可以为200°或300°及以上。

上述收集极22在第二加热件42加热启动后,收集极22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100°以上,可选地,收集极22的表面温度能够达到食用油的起烟点温度以上,例如,收集极22的表面温度可以为200°及以上,从而使得附着在收集极22上的油烟颗粒被加热蒸发。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二加热件42对收集极22加热,收集极22在第二加热件42加热启动后,收集极22迅速升温至所吸附油烟颗粒的沸点温度,对吸附的油烟加热使其碳化变成气体,随吸油烟机的风机排出室内,达到免清洗静电模块20的目的。同时,由于油烟颗粒在吸附到收集极22上就被加热蒸发,因此避免了油烟颗粒在收集极22大量沉积形成厚厚的油膜,如此保证了收集极22对油烟颗粒的吸附性能,延长了静电模块20使用寿命。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件42穿插于所述收集极22。这里的穿插指的是,收集极22上设有通孔,第二加热件42从通孔中穿设,如此第二加热件42类似于部分嵌设在收集极22内,形成接触式加热,使得导热更快。另外,第二加热件42穿插于收集极22能够对收集极22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减少静电模块20支撑结构的设置。再者,第二加热件42穿插于收集极22也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吸油烟机内部不需要预留其它安装空间供第二加热件42放置,减小了对吸油烟机内部空间的占用。

请结合参考图3,具体地,所述收集极22包括多个收集极板221和多个排斥极板222,所述收集极板221和所述排斥极板222交替设置。交替设置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收集极板221之间设有一个排斥极板222,并且相邻的两个排斥极板222之间也设有一个收集极板221。相邻的收集极板221和排斥极板222间隔设置,从而在相邻的收集极板221和排斥极板222之间形成收集空间。收集极板221和排斥极板222的极性相反,使得收集空间形成电场。例如,收集极板221接地,排斥极板222接正高压,在静电极21带上正电的油烟颗粒会被吸附到收集极板221上。

在第二加热件42穿插于收集极22的实施例中,所述收集极板221设有供所述第二加热件42穿设的让位孔2211,所述排斥极板222设有供所述第二加热件42穿设的避让孔2221,第二加热件42分别穿过收集极板221和排斥极板222,从而将收集极板221和排斥极板222均加热。由于收集极板221和排斥极板222的极性是不同的,为避免相近极板导电,即避免收集极板221和排斥极板222导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让位孔2211的孔缘和所述避让孔2221的孔缘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二加热件42接触,另一者与所述第二加热件42之间形成环向间隙,从而与第二加热件42间隔开来。

一实施例中,所述让位孔2211的孔缘与所述第二加热件42接触,第二加热件42直接对收集极板221进行接触加热,并且由于收集极板221的极性与带电后的油烟颗粒所带电荷极性相反,油烟颗粒最终吸附在收集极板221上,如此第二加热件42可快速将吸附在收集极板221上的油烟颗粒加热蒸发。并且,第二加热件42与收集极板221直接接触,第二加热件42可将多个收集极板221均串起,实现对多个收集极板221的支撑和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42与收集极板221为紧致配合,能够实现收集极板221的卡紧固定,防止收集极板221移动。具体而言,所述让位孔2211的孔缘设有抵接翻边2212,所述抵接翻边2212包裹所述第二加热件42。抵接翻边2212的设置增加了第二加热件42和收集极板22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第二加热件42和收集极板221之间的传热效果,实现了温度的高效传递。需要说明的是,该抵接翻边2212为沿着让位孔2211周向延伸的环形翻边。

请结合参考图4,为防止收集极板221的晃动,收集极板221上设有多个第二加热件42,多个第二加热件42沿收集极板221的长度方向即沿着烟气的流动方向间隔排布,从而使得收集极板221靠近两端部的位置均被固定。并且,多个第二加热件42的设置使得传热效果更好。

该实施例中,避让孔2221的孔缘与所述第二加热件42之间形成环向间隙,第二加热件42与排斥极板222是间隔设置的,从而避免了排斥极板222与第二加热件42导电。除此之外,在第二加热件42的外周且对应环向间隙可设置绝缘层,绝缘层填满环向间隙,因此第二加热件42同样可对排斥极板222起到固定支撑作用,并且绝缘层还可避免第二加热件42和排斥极板222两者之间导电。

一实施例中,所述避让孔2221的孔缘与所述第二加热件42接触,第二加热件42直接对排斥极板222进行接触加热。虽然收集极板221的极性与带电后的油烟颗粒所带电荷极性相反,油烟颗粒大部分吸附在收集极板221上,但是也有一部分油烟会附着在排斥极板222,因此第二加热件42直接接触排斥极板222能够快速将附着在排斥极板222上的油烟颗粒加热蒸发。并且,第二加热件42与排斥极板222直接接触,第二加热件42可将多个排斥极板222均串起,实现对多个排斥极板222的支撑和连接。再者,第二加热件42与收集极板221之间为对流传热,并且两者之间距离较近,因此第二加热件42同样可快速将收集极板221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42与排斥极板222为紧致配合,能够实现排斥极板222的卡紧固定,防止排斥极板222移动。具体而言,所述避让孔2221的孔缘设有抵接翻边,所述抵接翻边包裹所述第二加热件42。抵接翻边的设置增加了第二加热件42和排斥极板22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第二加热件42和排斥极板222之间的传热效果,实现了温度的高效传递。需要说明的是,该抵接翻边为沿着避让孔2221周向延伸的环形翻边。

为防止排斥极板222的晃动,排斥极板222上设有多个第二加热件42,多个第二加热件42沿排斥极板222的延伸方向即沿着烟气的流动方向间隔排布,从而使得排斥极板222靠近两端部的位置均被固定。

该实施例中,让位孔2211的孔缘与所述第二加热件42之间形成环向间隙,第二加热件42与收集极板221是间隔设置的,从而避免了收集极板221与第二加热件42导电。除此之外,在第二加热件42的外周且对应环向间隙可设置绝缘层,绝缘层填满环向间隙,因此第二加热件42同样可对收集极板221起到固定支撑作用,并且绝缘层还可避免第二加热件42和收集极板221两者之间导电。

请结合参考图5至图7,一实施例中,为实现多个排斥极板222的支撑固定,静电模块20还包括第一连接杆23,所述第一连接杆23沿多个所述排斥极板222的排布方向穿插于所述排斥极板222,以将多个所述排斥极板222连接,第一连接杆23与收集极板221间隔。具体地,排斥极板222上开设有安装孔,第一连接杆23从安装孔中穿设,并与安装孔的孔缘接触。可选地,第一连接杆23与安装孔紧致配合,从而防止排斥极板222的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23仅与排斥极板222接触,实现对排斥极板222的连接。由于排斥极板222和收集极板221是并排设置的,因此为方便第一连接杆23的设置,在收集极板221上同样可开设避位孔2213供第一连接杆23穿设,第一连接杆23与避位孔2213的孔缘之间形成环向间隙,以避免第一连接杆23与收集极板221接触。此外,第一连接杆23的外周还可设置绝缘层,绝缘层与避位孔2213的孔缘接触,即绝缘层填满环向间隙,如此第一连接杆23还可同时对收集极板221起到支撑固定效果。另外,第一连接杆23也可采用非导电件,因此即使第一连接杆23与收集极板221接触,也能够避免两者之间导电。此外,排斥极板222也可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凸出于收集极板221,第一连接杆23则连接在排斥极板222的凸出部位,以避开收集极板221。可选地,第一连接杆23可设置在两个第二加热件42之间。

一实施例中,为实现多个收集极板221的支撑固定,静电模块20还包括第二连接杆24,所述第二连接杆24沿多个所述收集极板221的排布方向穿插于所述收集极板221,以将多个所述收集极板221连接,且第二连接杆24与排斥极板222间隔。具体地,收集极板221上开设有连接孔2214,第二连接杆24从连接孔2214中穿设,并与连接孔2214的孔缘接触。可选地,第二连接杆24与连接孔2214紧致配合,从而防止收集极板221的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杆24仅与收集极板221接触,实现对收集极板221的连接。由于收集极板221和排斥极板222是并排设置的,因此为方便第二连接杆24的设置,在排斥极板222上同样可开设通孔2222供第二连接杆24穿设,第二连接杆24与通孔2222的孔缘之间形成环向间隙,以避免第二连接杆24与排斥极板222接触。此外,第二连接杆24的外周还可设置绝缘层,绝缘层与通孔2222的孔缘接触,即绝缘层填满环向间隙,如此第二连接杆24还可同时对排斥极板222起到支撑固定效果。另外,第二连接杆24也可采用非导电件,因此即使第二连接杆24与排斥极板222接触,也能够避免两者之间导电。此外,收集极板221也可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凸出于排斥极板222,第二连接杆24则连接在收集极板221的凸出部位,以避开排斥极板222。可选地,第二连接杆24可设置在两个第二加热件42之间。

请再次结合参考图5和图6,第二加热件42的具体加热类型以及结构具有多种,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件42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包括并行设置的两穿插段421和连接两所述穿插段421的连接段422,所述穿插段421穿插于所述收集极22。可选地,两穿插段421和连接段422形成u形结构。由于设置两个穿插段421并且穿插段421沿多个收集极板221的排布方向延伸而穿插在收集极22,因此使得每一收集极板221均能够接触到穿插段421,实现更好加热效果。并且,两个穿插段421的设置,使得收集极板221的多个位置均被加热,例如,两个穿插段421沿收集极板221的宽度方向分布,使得第二加热件42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至收集极板221的前后侧。另外,两个穿插段421也可沿收集极板221的长度方向分布,则第二加热件42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至收集极板221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此外,其它实施例中,加热管411也可仅包括一穿插段421或更多个穿插段421。同样地,连接杆也可包括多根并行设置的连接段422,每一连接段422均穿插于收集极22。

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6,一实施例中,所述静电极21包括电离段211和设于两所述电离段211之间的放电元件212;所述收集极22的收集极板221朝烟气的流动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电离段211,所述电离段211凸出于所述排斥极板222。如此收集极板221包括连接的收集段2215和电离段211,收集段2215和排斥极板222相对设置构成收集极22。收集段2215和电离段211共同形成一个板体的结构,有利于简化静电模块20的整体结构,并且静电极21和收集极22之间没有安装间隙,提高了结构的紧凑性。

该实施例中,仅部分收集极板221形成有电离段211,另外部分收集极板221未形成电离段211。具体地,相邻两个电离段211之间设有多个排斥极板222和多个收集段2215,例如,相邻两个电离段211之间的排斥极板222和收集段2215的总个数可为3、5、7或是3、5、7的奇数倍。当然,其它实施例中,每一收集极板221均形成有电离段211。

为方便放电元件212的设置,所述静电模块20还包括连接板25,所述连接板25沿多个所述收集极板221的排布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板25上设有多个所述放电元件212。将多个放电元件212整体设置在连接板25上形成模块化,既利于整体组装,也方便放电元件212走线,即线路可附着在连接板25上,方便线路的固定。可选地,静电模块20包括两连接板25,两连接板25沿收集极板221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两连接板25相向的表面均设有多个放电元件212。该放电元件212为放电尖端,例如放电元件212可连接正高压。此外,放电元件212也可为设置在连接板25上的锯齿。

一实施例中,所述静电模块20还包括两安装侧板26,所述安装侧板26沿所述静电极21和所述收集极22的分布方向延伸,所述静电极21和所述收集极22位于两所述安装侧板26之间,并且两安装侧板26沿着排斥极板222的宽度方向分布。安装侧板26对内部的静电极21和收集极22起到保护作用,避免静电极21和收集极22碰撞损毁。为保证整个模块的安全性,可选地,安装侧板26接地。

请再次结合参考图5,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件42安装在所述安装侧板26。具体地,第二加热件42与安装侧板26插接。具体地,第二加热件42沿着多个收集极板221的分布方向延伸并穿插于多个收集极板221和两个安装侧板26,第二加热件42的连接段422位于其中一个安装侧板26的外侧。第二加热件42安装在安装侧板26上后,相当于将收集极板221间接与安装侧板26进行固定。

一实施例中,连接杆安装在安装侧板26,具体地,连接杆与安装侧板26插接。具体地,连接杆沿着多个排斥极板222的分布方向延伸并穿插于多个排斥极板222和两个安装侧板26。连接杆安装在安装侧板26上后,相当于将排斥极板222间接与安装侧板26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静电模块20还包括两安装框27,两个安装框27分设于安装侧板26的两端,安装侧板26的端部连接安装框27的端部,两个安装框27和两个侧板连接形成容纳静电极21和收集极22的空间。该实施例中,连接板25安装在安装框27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吸油烟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吸油烟机包括外壳10,所述外壳10设有吸烟口和排烟口,且外壳10内形成集烟腔11,集烟腔11连通吸烟口和排烟口。具体地,集烟腔11内设有风机,可选地,该风机为离心风机,使得风压更大,吸油烟效果更好。烹饪的烟气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从吸烟口被吸入到集烟腔11内,并从排烟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吸油烟机的类型可以是侧吸吸油烟机、顶吸吸油烟机、侧吸和顶吸的混合式吸油烟机等。本实施例中的侧吸和顶吸是相对烟气的流动方向定义的,烹饪产生的烟气最初是朝上运动的,在吸烟口为侧吸吸烟口时,朝上流动的烟气会改变方向变为侧向流动而流入到吸烟口。在吸烟口为顶吸吸烟口时,朝上运动的烟气径直流动到吸烟口,而不需要侧向改变方向。

一实施例中,吸油烟机包括如上的静电模块20,所述静电模块20位于所述集烟腔11内。由于本吸油烟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静电模块20设置在外壳10上,具体地,静电模块20的安装框27和/或安装侧板26与外壳10固定。静电模块20与外壳10之间可采用螺钉固定的方式,或者是在外壳10的内表面设置支撑台阶对静电模块20进行支撑等。可选地,静电模块20的周侧与外壳10的内表面接触,并将集烟腔11隔设为上下两个腔体,两个腔体之间通过静电模块20上形成电离空间和收集空间连通。如此使得基本上所有的烟气都会经过电离空间和收集空间。具体地,静电模块20的安装框27与外壳10的内表面抵接。

静电模块20中的静电极21位于收集极22的下方,收集极板221和排斥极板222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烟气从下往上流动,依次经过静电极21和收集极22。

请结合参考图6至图11,图6至图11示出了在吸油烟机内设置催化分解模块30。一实施例中,吸油烟机还包括催化分解模块30,催化分解模块30设于所述集烟腔11。可选地,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为多孔结构,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的周侧与所述集烟腔11的内壁抵接,以将所述集烟腔11隔设为上下两个腔体,并且上下两个腔体通过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的孔洞连通。如此使得基本上所有的烟气都会经过催化分解模块30充分催化分解后再排出,完全净化厨房空气。

如图9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包括多孔结构的催化单元31以及安装在所述催化单元31外部的外框32,催化单元31起到催化分解作用,催化单元31内部形成的孔洞则构成供烟气流动的通道。催化单元31具体可呈蜂窝状、翅片状、或者瓦楞状结构等。外框32呈环形,外框32对催化单元31起到固定作用,并且外框32安装在外壳10或是静电模块20上。

上述中,所述催化单元31包括催化剂和具有吸附功能的吸附剂,所述催化剂包括金属氧化物以及沉积在所述金属氧化物表面的贵金属,所述金属氧化物包括mnox、ceox、co3o4、feox、cuxo、nio、tio2中的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共聚物;所述贵金属包括pt、pd、au、ru、rh、ag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所述吸附剂包括活性氧化铝、活性炭、羟基磷灰石和硅藻土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

催化单元31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上的催化层,可选地,催化层的厚度大于5mm,以避免催化层过薄导致催化效果较差。催化层包括上述中的催化剂和吸附剂。基体可为导热结构,例如蜂窝陶瓷或碳化硅陶瓷等。

请结合参考图10,吸油烟机还包括加热件40,加热件40设于所述集烟腔11,并用以对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加热。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40直接与催化分解模块30接触加热,例如加热件40与催化分解模块30的外表面接触,或者,加热件40嵌设在催化分解模块30的内部。由于加热件40是与催化分解模块30接触,而直接对催化分解模块30进行加热的,则加热件40的热量散失较少,能量利用率高,使得催化剂能够较为快速地被加热件40加热到催化温度,从而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40与催化分解模块30间隔设置而通过空气传热。另外,由于基体为导热结构,故能够快速将加热件40产生的热量输送到附着在基体上的催化层,使得催化层迅速升温到催化温度。

加热件40可以为电阻丝加热、微波加热、电磁波加热以及交换、对流换热的模式或者结构等。可选地,加热件40的功率可以为10w~500w,加热温度可以为20℃~400℃。

加热件40的材质可以为具有优良导热性能的al、au、fe、zr、cr、cu、ce、ti等金属材料的单体或者合金,或者加热件40的材质也可以为具有传热功能的陶瓷材料等。

为了增强加热效果,加热件40的数量可为多个。另外为增加加热件40的加热范围,使得催化分解模块30能够被快速加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40呈弯折状。通过将加热件40设置为弯折状,使得加热件40的整体长度变长,可加热的范围更大。可选地,加热件40呈u形、圆饼形、圆形、以及螺旋形等结构。可选地,所述加热件40沿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的周向延伸呈环状设置,如此,环状的所述加热件40产生的热量集中朝环内传递,从而更好地加热催化剂。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40也可靠近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的侧面,而沿该侧面边缘呈环状设置。另外,加热件40也可呈直条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催化分解模块30和加热件40,催化分解模块30在加热件40对其进行加热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发挥催化分解性能,有效吸附油烟气味分子,实现对油烟中非甲烷总烃类气体分子的催化净化,完全净化厨房空气。另外结合静电模块20的吸附作用,有效降低了pm2.5的排放指数,提升了厨房和空气的整体环境。

请结合参考图10和图11,一实施例中,所述静电模块20与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之间具有安装间隙,所述加热件40包括位于所述安装间隙内的第一加热件41。通过将第一加热件41设置在静电模块20和催化分解模块30之间,能够同时对静电模块20和催化分解模块30进行加热,充分利用第一加热件41的热量,减少能量的浪费。

可选地,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和所述第一加热件41设于所述静电模块20的烟气输出侧。具体地,催化分解模块30、第一加热件41以及静电模块20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由于催化分解模块30是设置在静电模块20的烟气输出侧的,则烟气先经过静电模块20,油烟颗粒被静电模块20吸附后,烟气再流入催化分解模块30,从而避免了油烟颗粒附着在催化分解模块30上导致催化层的活性不能够较好释放。

第一加热件41的形状同样可设置为弯折结构,例如圆形、u形或螺旋结构等等。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件41包括并行设置的两加热管411,所述加热管411沿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的长度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催化分解模块30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呈长条形,如此加热管411也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加热管411沿催化分解模块3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通过设置两加热管411能够增大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另外,两个加热管411的端部连接而使得第一加热件41呈u形。

一实施例中,所述催化分解模块30和所述第一加热件41分别与所述外壳10连接,催化分解模块30与外壳10可通过螺钉连接,或者外壳10上设置支撑凸起用以支撑催化分解模块30。同样地,在外壳10上也可设置安装凸起用于支撑第一加热件41,或者外壳10上也可设置卡槽,第一加热件41的端部伸入卡槽。此外,第一加热件41也可设置在静电模块20上,例如,第一加热件41位于静电模块20的安装框27上,通过安装框27进行支撑,安装框27上可设置限位凸起限制第一加热件41的移动。

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40还包括穿插于所述收集部的第二加热件42。第二加热件42为上述中静电模块20中的第二加热件42,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42产生的热量往上流动时,多余的热量会被催化分解模块30吸收,从而对催化分解模块30起到加热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