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风装置、基站新风拦尘设备及基站循环净化联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6487发布日期:2020-11-10 11:4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混风装置、基站新风拦尘设备及基站循环净化联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行业用智能新风节能系统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风净化设备及基站循环净化联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去除空气中颗粒物的空气净化技术主要有两种:(1)过滤式净化,主要通过纤维以及以纤维为基础做的过滤材料,过滤或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从而净化空气;(2)静电式净化,通过使空气中颗粒物带电,利用集尘装置的电场捕捉带电颗粒物,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相比过滤式净化,静电式净化只需定期清洗集尘装置,不用更换,运行阻力低、运行费用少、后期维护费用低,市场应用前景好。

基站(机房)内电子设备正常运行需要良好的空气环境,包括热环境、湿环境和空气品质。其中热环境和湿环境通过设置在机房内的基站空调设备进行调整,保证温度、湿度达到理想状态。

基站(机房)智能新风系统是移动通信行业基站基站(机房)降低能耗的一项重要举措,即开启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关闭基站(机房)空调,利用室外的自然冷空气对基站(机房)内部的设备进行降温,从而减少基站(机房)空调的运行时间,节约基站(机房)的耗电量,从而节约能源。

现阶段,针对基站(机房)的节能降耗措施主要是利用传统基站新风系统,即采用传统的物理过滤技术进行节能降耗。由于传统物理过滤技术固有的技术瓶颈,导致在实际使用中,传统智能基站新风系统存在进风口堵、滤网堵、新风和空调联控故障的技术痛点;加之基站(机房)的特点是量大、分布范围广且分散、无人值守,导致传统基站新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人工费、材料费、运行维护费极大,很难实现节能收益,导致传统基站新风系统被弃用。

目前缺乏一种可以有效解决基站(机房)智能新风系统进风口堵、滤网堵、新风和空调联控故障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风装置、基站新风拦尘设备及基站循环净化联控系统,提升基站(机房)内空气环境的洁净度,避免基站(机房)由于室外和室内空气的温度差过大引起的结露、结霜问题,并且节能降耗。

本专利发明的混风装置可以缓解室外空气和基站(机房)内部空气的温度差,避免基站(机房)由于室外和室内空气的温度差过大引起的结露、结霜问题,进一步增加了该技术的应用区域和范围,同时,该混风装置由于增加了基站(机房)内空气的单位时间净化次数,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基站(机房)内空气环境的洁净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混风装置,包括:

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内为供空气流通的风道;所述风道构造有进风侧、回风侧和出风侧;

为所述风道配置的回风控制机构,其用于控制所述回风侧的至少部分开启和至少部分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混风装置还包括:

为所述风道配置的进风控制机构,其用于控制所述进风侧的的至少部分开启和至少部分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控制机构为自垂百叶,当自垂百叶自然下垂时,将所述风道与室外空气隔绝,当所述风道内部气压小于风道外部气压时,空气将自垂百叶吹开,使得室外空气流入所述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回风控制机构为自垂百叶。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控制机构为手动或自动控制的进风风阀,所述进风风阀能够至少部分开启和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回风控制机构为手动或自动控制的回风风阀,所述回风风阀能够至少部分开启和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回风控制机构为开设在外壳表面的至少一个回风开口;所述回风开口的通风面积和所述进风侧的通风面积根据回风量和进风量的比例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壳连接有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新风净化设备。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新风拦尘设备,包括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构造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自所述进风口侧至所述出风口侧依次设有电离段和集尘装置,所述外壳内还设有用于清理所述集尘装置的自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新风拦尘设备还包括上述的混风装置,所述混风装置的出风侧连接所述基站新风拦尘设备的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离段包括点环电离装置、线板电离装置或线筒电离装置。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循环净化联控系统,包括新风系统、排风系统、空调、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传感器、新风系统、排风系统和空调分别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云服务器;所述新风系统包括上述的基站新风拦尘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基站循环净化联控系统具有智能控制系统,所述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参数智能控制新风系统、排风系统和空调的联动,所述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包括远程智能控制和/或本地智能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提供了一个具有外壳的混风装置,用于对接新风净化设备和基站联控系统,混风装置配置有回风控制机构,用于控制风道回风侧的至少部分开启和至少部分关闭。

混风装置可以缓解室外空气和基站(机房)内部空气的温度差,避免基站(机房)由于室外和室内空气的温度差过大引起的结露、结霜问题,进一步增加了该技术的应用区域和范围,实用性更强;

该混风装置由于增加了基站(机房)内空气的单位时间净化次数,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基站(机房)内空气环境的洁净度;

在室外的空气不利于引入基站(机房)内部时,通过该混风装置,通过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的混合,缓解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的温度差,从而增加了基站(机房)利用室外冷空气的时间,同样条件下增加智能新风系统的运行时间,减少了基站(机房)空调的运行时间,最大化的节约了电费,节能降耗效果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新风拦尘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基站新风拦尘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圆盘型集尘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圆盘型集尘装置上的吸嘴的主视图;

图6是图5所示圆盘型集尘装置上卡件的主视图;

图7是图5所示圆盘型集尘装置上卡件的侧视图;

图8是图5所示圆盘型集尘装置上卡件的俯视图;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圆盘型集尘装置上吸嘴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圆盘型集尘装置及其自清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a处放大图;

图12为矩形集尘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矩形集尘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带状电极件带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带状电极件带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新风拦尘设备集尘装置的自清洁系统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新风拦尘设备集尘装置的自清洁系统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新风拦尘设备集尘装置的自清洁系统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新风拦尘设备集尘装置的自清洁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只含有吸嘴和刮片的自清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导电结构为导电环的新型电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侧视图。

图2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导电结构为导电环的新型电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导电结构为导电环的新型电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导电结构为导电板的新型电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的侧视图。

图27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离装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电离装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循环净化联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30为基站循环净化联控系统的电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风;2-拦尘网;3-防雨百叶;4-进风罩;5-自清洁系统;6-碳纤维刷;7-固定件;8-支撑体;9-集尘装置;10-电绝缘体;11-风机;12-出风;13-电动进风风阀;14-连接段;15-电动回风风阀;16-电离段;17-支撑架;100-外壳;

51-吸嘴;52-卡件;521-槽;53-凸出部;54-固定部;55-固定管件;551-第一管件;552-第二管件;553-第三管件;56-垫片;

501-元件;502-喷管;503-安装管;504-第四管件;505-第五管件;506-第六管件;507-气源;508-管道;509-转接头;510-托盘;511-限位部;512-集尘袋;513-三通接头;92-带状电极件;

301-高电位带状电极件;302-低电位带状电极件;303-集尘装置框架;304-电线;305-电线;306-喷管;307-刮片;308-动力伸缩杆;309-铜套;310-第一伸缩管路;311-集尘袋;312-引风机;313-出风口;314-吸嘴;315-连接件;316-托盘;317-气源;318-空心圆柱;319-连接管;320-第二伸缩管路;330-第三伸缩管路;3101-第一内管;3102-第一外管;3201-第二内管;3202-第二外管;3301-第三内管;3302-第三外管;60-导电材料70-非金属材料;

80-混风装置;801-第一外壳;802-风道;803-进风侧;804-出风侧;805-进风风阀;806-回风开口;

91-电离部件;92-支撑体;93-导电环;94-非金属体;95-导电板;96-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中示出的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描述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实用新型,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风装置80,包括:第一外壳801,第一外壳内为供空气流通的风道802。风道802构造有进风侧803、回风侧和出风侧804。其中混风装置作为一个独立的部件,也可以和基站新风拦尘设备进行对接(如下文叙述),实现混风。

混风装置还包括为风道配置的回风控制机构,回风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回风侧的至少部分开启和至少部分关闭。回风控制机构可以设置在风道801的内部、外部或一部分位于风道801的内部、另一部分位于风道802的外部,即回风控制机构可以有多种的形式。

混风装置还包括为风道配置的进风控制机构,其用于控制所述进风侧的的至少部分开启和至少部分关闭。一般而言,进风控制机构位于回风控制机构的上风侧。与进风控制机构类似,回风控制机构也可以有多种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控制机构为自垂百叶,当自垂百叶自然下垂时,将所述风道与室外空气隔绝,当风道内部气压小于风道外部(如基站机房室外)的气压时,空气将自垂百叶吹开,使得室外空气流入所述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控制机构也为自垂百叶。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控制机构为手动或自动控制的进风风阀805,进风风阀805能够至少部分开启和关闭。有一些进风风阀只能保持完全打开和完全关闭两种状态,而另一些进风风阀可以控制阀门的开闭大小、角度等。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进风量或者进风/回风比时,可以采用阀门开闭大小、角度可调的自动风阀或手动风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控制机构为手动或自动控制的回风风阀,所述回风风阀能够至少部分开启和关闭。回风风阀的结构可以和进风风阀相同或基本相似,只不过回风风阀设置在进风侧,用于控制进风侧的打开、关闭或是开闭的大小和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控制机构为开设在第一外壳表面的多个均匀分布的回风开口806;回风开口806的通风面积和进风侧的通风面积可以根据回风量和进风量的比例确定。回风开口806可以在风道的单侧开设、两侧开设(如图1所示)、三侧开设、四侧开设,开口的形状不做限定,可以是长条形、方形、圆形、椭圆形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壳801连接有连接部件(图1中未示出),该连接部件用于连接基站新风拦尘设备。连接部件可以是风管、壳体结构等,例如,将第一外壳801连接在基站新风拦尘设备的进风一侧,就可以实现基站新风拦尘设备的回风。

请参考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新风拦尘设备,包括第二外壳100以及构造在第二外壳100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图1中,左侧为进风1,右侧为出风12。自进风口至出风口依次大体平行间隔地设有拦尘网2、防雨百叶3、进风罩4、电动进风风阀13、连接段14、电离段16和集尘装置9,系统还包括带动风从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的风机11,本实施例中,风机11设置于外壳100内最靠近出风口的一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安装在出风口外面。

拦尘网2拦截树叶、塑料袋、鸟、毛发等进入机房内。防雨百叶3用于防止雨水的进入。

电离段16中的电离部件可以采用平行间隔排布的电离丝,空气经过电离后,其上的灰尘带上电荷,在风力的带动下进入集尘装置9,被集尘装置9吸附,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电离段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点环电离装置、线板电离装置、线筒电离装置等。其中:

线筒电离装置的结构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208115987u记载的电离装置的结构。

线板电离装置指的是在一个大体上呈方形或类似形状的框架上,平行间隔设置多道电离丝的形式。

请参考图21-28,点环电离装置包括电离部件91、非金属体94、接地的导电结构和支撑电离部件91的支撑体92。导电结构可以为导电环93或导电板95等;导电环93可以是铝箔、铜箔、金箔和其他导电材料等形成的环状体,非金属体94可以位于导电环93的外周,非金属体94能够固定导电环93;导电板95可以是铝箔、铜箔、金箔、和其他导电材料等形成的板状结构,导电板95中间留有圆形或近圆形的通道,通道可以通过流体,比如空气;新型电离装置中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电离部件91,多个电离部件91可以平行或交叉排布在导电结构中,电离部件91可以是一根或多根金属丝组成,也可以是由一根根导电丝组成的束状结构,该电离部件91会有多种变体,可以将电离部件91通过连接部件或者紧固部件连接在支撑体92上,然后再通过导电体连接高压电源,该导电体可以是导线,或者其他材料;支撑体92一般选择不导电的非金属材料,比如塑料体、木质体等,结构形式可以多样,任何可以支撑起电离部件91的形式都可以用在本专利中,支撑体92将电离部件91支撑在导电板95的通道内,支撑体92可以和导电结构在一个平面,也可以不在一个平面,比如支撑体92固定在导电结构的一侧,但是电离部件91一般在导电结构的通道的中间部位,一般和导电结构在一个平面,也可以在轴向上与导电结构有一定距离。

上述的新型电离装置既可以在新风设备中单独使用,也可以是将多个新型电离装置组合后,形成一个电离装置组件。如图27所示,是将多个具有导电板95的新型电离装置进行拼接后组合在一起。如图28所示,是将多个具有导电环93的新型电离装置安装在一个安装板96上进行组合。

在基站新风拦尘设备中还设置有混风装置,混风装置具体包括电动回风风阀15、连接段14和电动进风风阀13。

电动回风风阀15设置在连接段14上,且在连接段的位置可以是多种,比如在连接段14的侧面设置,左右两面设置、上下两面设置、任意三面设置等;也可以通过管道连接,该管道的进风口在风机11的出风口的远端,或者离出风口有一定距离。

另外,在外壳100内还设有用于清洁集尘装置9的自清洁系统5。

本实施例相对于相关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在新风净化设备中增加电动回风风阀15、电动进风风阀13和连接段14组成的混风装置,其中电动回风风阀15即为上述混风装置中的回风控制机构,电动进风风阀13即为上述混风装置中的进风控制机构。连接段14部分对应的外壳相当于混风装置中的第一外壳。因此,该新风净化设备中相当于连接了一个完整的混风装置。

该电动回风风阀15是在室外空气不利于引入基房内部进行净化时,通过控制系统关闭电动进风风阀13,进而通过内部循环增加机房内部空气环境的净化;或者人工于控制系统设置,在某一时间段进行内部循环净化,即关闭电动进风风阀13,开启电动回风风阀15;或者根据室内空气环境,如机房内部环境需要增加净化,则关闭电动进风风阀13,开启电动回风风阀15,当达到设定的机房内部空气环境值,开启电动进风风阀13,关闭电动回风风阀15;或者根据机房空气环境,部分开启电动进风风阀13,同时部分开启电动回风风阀15,此设置主要增加机房内部空气环境的净化需求。

集尘装置9的构造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多条带状部件平行排列组成的矩形集尘装置,另一种是由带状部件卷绕形成的圆盘状集尘装置。其中,带状部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具有不同电位的带状电极件,即具有静电吸附性,更有利于吸附被电离处理的灰尘。另外,对于以上两种集尘装置,其所对应的自清洁系统也不相同。下面,分别示例性地介绍以上两种不同的集尘装置及其对应的自清洁系统。

<圆盘状集尘装置>

集尘装置9包括电绝缘体和至少两个电位不同的带状电极件92(如图3所示),带状电极件92卷绕在电绝缘体上,两个相邻电极件间留有供空气流通的间隙,该间隙用于空气流通。集尘装置9可以呈一倾角设置在外壳100中(如图3所示),相较于垂直设置的方式,倾斜设置允许壳体内容纳面积更大的集尘装置,从而提高除尘效率。当倾斜设置时,可以采用支撑架17对集尘装置9进行支撑。

其中,如前所述,带状电极件也可以仅采用普通的不带电的带状部件,仅凭借带状体之间狭小的缝隙吸附颗粒物,相应地,此时装置不需要设置电离部件进行电离。带状部件可仅仅采用一条,卷绕成圆盘状。

如采用带状电极件,则其可以直接由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是由可以导电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带状电极件的核心作用是导电、集尘,因此任何可以满足此要求的材料和结构都可以采用,在此不做限制。除此之外,带状电极件还可以由至少两层材料层复合而成。例如,可以在金属材料外部复合非金属材料层,或者高电阻或抗静电材料,材料上设有导电层,材料和导电层外部复合非金属材料。

碳纤维刷6一端连接滤芯高电位的带状电极件,一端连接导线并连接高压电源。碳纤维刷6可以是导电泡棉,也可以是其他导电体。

固定件7用于限制滤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固定件7可以很好的取下和安放,固定件为多个。这种固定方式不是唯一,可以有很多变体。

支撑体8用于限制滤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同时水平方向上支撑滤芯。支撑体8的材料优选非金属材料,但也可以是金属体。支撑体8还可以是和带状电极件卷绕后尺寸适配的盘状结构,带状电极件卷绕后,可以采用背面打胶的方式和支撑体结合固定。

本实施例中的自清洁系统5可以有多种构造,但主要均包含一个或多个吸嘴,用于吸入附着在带状电极件上的灰尘。

在第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8所示,自清洁系统5包括吸嘴51、固定管件55和驱动装置,吸嘴51上设置有能够卡住集尘装置上电极件的卡件52。当集尘装置工作时,卡件52会将集尘装置9的电极件上吸附的空气颗粒物剥落,进一步的由吸嘴1将被剥落的颗粒物吸入到布袋中,进而达到去除灰尘,即清洁集尘装置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自清洁系统上的吸嘴51与固定管件55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可以选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在吸嘴51朝向电极件的一侧设有带螺纹的凸出部3,该凸出部53与吸嘴1固定连接在一起,卡件52通过固定部54与凸出部53连接在一起。固定部54内设有螺纹,以使固定部54能够旋转进入凸出部53内,当固定部54与凸出部53配合完成后,凸出部53顶部与固定部54的内部会留有间隙,该间隙可能够容纳卡件52的一部分。在固定部54上还设置有一个开孔,该孔能够使卡件52穿过。卡件52的一端呈带状开口,以使卡件52能够卡住集尘装置上的电极件,进而剥落其上的颗粒物;卡件52的另一端呈圆形,且在该圆形端上设置有一个槽521。在卡件52与固定部54连接时,将卡件52穿过固定部上的孔,并使槽521刚好位于孔的位置,此时在孔的两侧通过垫片56卡入槽521内,以固定卡件52,在将它们固定完成后,卡件52能够相对于固定部54旋转,以使卡件52更好的将集尘装置的电极件上的颗粒物剥落。为了更好的使卡件52能够剥落集尘装置的电极件上的颗粒物,优选卡件52为固有刚性件。对于卡件52与固定部54件的固定方式并不唯一,只要能够将它们固定并使卡件52能够相对于固定部54旋转即可。

综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吸嘴51朝向电极件的一侧设置带螺纹的凸出部3,并将卡件52通过与该凸出部53配合的固定部54与凸出部53连接,使得集尘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卡件52剥落的颗粒物可以毫无阻碍的通过吸嘴51且不会有颗粒物积累,使得自清洁系统停止工作后,颗粒物不会随气流进入空气中,进而不会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提高了空气净化设备的净化效率。

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其是在前一个实施例中自清洁系统的基础上将吸嘴51设计为两个。对于此种设计,发明人发现当空气净化装置中的集尘装置的电极件卷绕的圈数较多时,该设备的自清洁工作时间增加,因自清洁系统的功率较大,工作时间增加将会增加耗电量,进而造成整体设备的耗电量增加。鉴于上述原因,发明人将吸嘴51设计成了两个,当然了对于吸嘴51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管件55包括第一管件551、第二管件552和第三管件553,两个吸嘴51分别位于第一管件551的一端和第二管件552的一端,第一管件551的另一端、第二管件552的另一端和第三管件553的一端交汇于一处并贯通连接,并且第一管件551和第二管件552沿第三管件553的轴向呈中心对称布置。第一管件551与第三管件553之间的夹角同第二管件552与第三管件553之间的夹角相同,且该夹角为90度的直角或90度到180度之间的钝角。

考虑到,在空气流量一定时,管件的直径越小,其内的气流流通速度越快,因此为了使自清洁系统在吸附颗粒物时,与吸嘴51相连的第一管件551和第二管件552能够产生较高的吸附力,优选将第一管件551的直径和第二管件552的直径设计成均不大于第三管件553的直径,对于第一管件551的直径、第二管件552的直径及第三管件553的直径的具体的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第三个实施例中,自清洁系统包括吸嘴51、第四管件504、第六管件506、集尘袋512和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吸嘴51与第四管件504可拆卸连接,第四管件504与第六管件506连通,第六管件506连接至集尘袋512中,吸嘴51内设置有安装管503和元件501,元件501为两个且至少部分位于安装管503外,两个元件501能够卡住集尘装置上带状电极件92。当自清洁系统工作时,元件501会将集尘装置的带状电极件92上吸附的空气颗粒物剥落,进一步的由吸嘴51将被剥落的颗粒物吸入到集尘袋512中,进而达到清洁集尘装置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的自清洁系统,包括喷管502、气源507和吸尘部。相邻的两个元件间间隔排列并构造出一放置空间,放置空间可以是位于两个元件之间,也可以是位于两个元件错开排列时构造出的缺口空间;喷管502设置于放置空间内,喷管502通过管道508与气源507连接,喷管502的前端与元件501的前端留有距离,喷管502至少部分位于安装管503内,气源507通过管道508向喷管502输送气体,吸尘部位于吸嘴51的对侧(吸嘴51和吸尘部分别位于集尘装置9的两侧)。该喷管502位于集尘装置1中带状电极件92的上方,其没有穿入带状电极件92间。为了使元件501卡住带状电极件92,同时固定喷管50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元件501、喷管502、安装管503三者间的间隙内填充密封胶圈进行封闭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喷管502为两个,这两个喷管可以设置在两个元件中间形成的放置空间内,也可以位于两个元件错开排列时构造出的缺口空间内。两个喷管通过转接头509与管道508连接,该转接头509包括一个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其中进气端用于与管道508连接,出气端用于连接喷管502。对于喷管50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考虑道吸嘴51内空间有限,同时为了更好的发挥喷管502的作用,喷管502的直径最好不大于两个元件间垂线的距离。

吸尘部包括托盘510和第五管件505,托盘510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五管件505上,第四管件504、第五管件505和第六管件506通过三通接头51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吸嘴51和托盘510相对设置或对称设置。当自清洁系统工作时,吸嘴51与第五管件505同时吸收颗粒物。第五管件505与托盘510连接的一端呈坡口状,通过此种设计增大了第五管件505的吸附面积,第五管件505的另一端连接至三通接头513处。通过托盘510能够阻挡未被吸嘴51吸收的颗粒物的移动,使得第五管件505能够充分吸收颗粒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五管件505上还设有一个限位部511,该限位部511主要用于限制本发明中自清洁系统的旋转半径。为了便于安装和检修,管道508可选用橡胶管,具体的可以根据使用环境进行选择。为了便于元件501容易的剥落带状电极件92上的颗粒物,在本实施例中元件501自身具有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清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当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集尘装置进行旋转时,集尘装置上的一个电极件将引导自清洁系统上的元件501由电绝缘体10的边缘向集尘装置1的边缘运动,或者由集尘装置的边缘向电绝缘体10的边缘运动,在此过程中,自清洁系统上的限位部511能够使集尘装置刚好旋转至电绝缘体10的边缘或集尘装置9的边缘。相应的,自清洁系统通过元件501将集尘装置中带状电极件92上的颗粒物剥落,并由吸嘴51吸收至集尘袋512中,但吸嘴51不能全部将颗粒物吸收,此时,喷管502喷出的气流会将此部分颗粒物吹向吸嘴51的对侧,由吸尘部上的第五管件505吸收,由于颗粒物被喷管502赋予了一定的移动速度,因此其并不能全部被第五管件505吸收,而未被第五管件505吸收的颗粒物经托盘510的阻挡,被阻留在托盘510上,此部分颗粒物可由第五管件505进一步吸收或者沉积在托盘510上。通过元件501和喷管502的双重作用,本实用新型中的自清洁系统能够较大程度的清除集尘装置的电极件上的颗粒物,避免了未被吸收的颗粒物重新被吸附到集尘装置上的情况,从而使集尘装置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吸附能力,较大程度的净化空气,进而而提高了设备的净化效率和室内的空气质量。为了更好的发挥集尘装置的清洁作用,可不定期的对集尘袋进行更换。

<矩形集尘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集尘装置9包括一个大体上呈矩形的集尘装置框架303和安装在集尘装置框架303上的多组高电位带状电极件301和低电位带状电极件302(可统称为带状电极件)。本实施例中,高电位带状电极件301和低电位带状电极件302交替地、平行间隔地排列在集尘装置框架303中。参考图11、图12,带状电极件的端部嵌入集尘装置框架303一定深度,其中带状电极件的导电材料未覆盖非金属材料的一端通过电线连接直流正高压电源或者连接电源接地极。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直流正高压电源的带状电极件的端部位于集尘装置的上部,带状电极件的另一端部位于集尘装置下部;连接接地极的带状电极件的端部位于集尘装置的下部,带状电极件的另一端部位于集尘装置上部。当然,带状电极件也可以用普通的不带电的带状体代替,仅凭借带状体之间狭小的缝隙吸附颗粒物,相应地就不需要设置电离部件。

参看图14、图15。高电位带状电极件和低电位带状电极件均包括带状体,带状体呈板状,具有一定长度、一定宽度和一定厚度。本实施例中的带状体由导电材料60和包裹在导电材料外部的非金属材料70组成,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带状电极件带状体的其中一个端部的导电材料60覆盖非金属材料70、另一个端部的导电材料未覆盖非金属材料。当然也可以是两个端部的导电材料均覆盖金属材料(如图14所示)或均不覆盖非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70可采用高分子化合物,比如塑料。

导电材料60可以为碳粉或金属。导电材料60的结构形式不限,导电材料60在非金属材料70内部可以是呈一定间隔排布的两个或多个;导电材料60也可以是涂覆在非金属材料的一面或两面,同时导电材料外部覆盖有防水防潮的非金属材料。

带状电极件可以直接由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是由可以导电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带状电极件的核心作用是导电、集尘,因此任何可以满足此要求的材料和结构都可以采用,在此不做限制。除此之外,带状电极件还可以由至少两层材料层复合而成。例如,可以在金属材料外部复合非金属材料层,或者高电阻或抗静电材料,材料上设有导电层,材料和导电层外部复合非金属材料。

本实施例中,集尘装置9大致为矩形,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集尘装置。

集尘装置框架303由绝缘材料制成,要有一定刚度和强度,足以支撑带状电极件,可以充分保证带状电极件的稳定可靠,图中框架结构可以是其他结构形式。

集尘装置9根据结构需求可以对带状电极件进行固定,固定形式不限。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集尘装置上灰尘的自清洁装置。

如图16-20所示,本实施例中,自清洁装置包括用于吸入电极件上颗粒物的吸嘴314,吸嘴314内设有用于穿入所述电极件之间间隙的元件。吸嘴314位于电极件的上方,元件位于吸嘴314内,且向下伸出穿入电极件314之间的空隙。本实施例中,元件为两枚刮片307,两枚刮片307分别位于一条电极件的两侧,刮片307能够摩擦电极件的表面,从而使得电极件表面的颗粒物脱落。

吸嘴314和元件数量与待清洁电极件的数量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所称的对应设置并非指吸嘴314和元件的数量与待清洁电极件的数量完全相同,而是根据相关部件的实际构造、布局等因素相匹配的配置数量。例如,当元件采用上述两枚刮片307的结构时,每两枚刮片307对应一条待清洁的电极件,如果有n条待清洁的电极件,则对应设置2n枚刮片,从而实现本实施例所称的对应设置。吸嘴314的数量通常和电极件的数量是相同的,即在每一条待清洁的电极件上均设有一个吸嘴314。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待清洁电极件,既可能是高电位电极件302和低电位电极件301中的其中一类,也可能是两类均需要清洁。如果是两类都需要清洁,如图16所示,在每一条电极件上都对应设置一组吸嘴314和两枚刮片307,而如果只需要清洁一类电极件时,如图17所示,仅在一类电极件(如低电位电极件)上对应设置一组吸嘴314和两枚刮片307。

吸嘴314通过第一伸缩管路310连接引风设备,即吸嘴314可以在第一伸缩管路310的带动下进行伸缩运动。引风设备可以有多种形式,本实施例中的引风设备为引风机312,在引风机312上设置有出风口313。此外,引风机312还连接有集尘袋311,用于收集吸嘴314吸入的颗粒物。自清洁装置还包括带动吸嘴314和元件沿着所述电极件往复运动的动力伸缩机构。

元件用于通过机械接触的方式剥落电极件上的颗粒物,吸嘴314通过风力将剥落的颗粒物带走,进入集尘袋311等回收设备,从而实现对电极件一定程度的清理。但有时候,电极件表面还有一部分颗粒残留,为此,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吸嘴314内还设有用于吹落电极件上颗粒物的喷管306,喷管306从吸嘴314内伸出的距离略短于刮片307,使得喷管306可以位于电极件的上方。喷管306具体可以设置在两枚刮片307之间或刮片307的边侧等位置。喷管306顶部从吸嘴314伸出,可以在其周围套设一空心圆柱318。相应地,在喷管306对应的集尘装置下方设有用于接收吹落颗粒物的托盘316,托盘316通过第二伸缩管路320连接引风设备,喷管306通过第三伸缩管路330连接气源317(如空压机),动力伸缩机构用于一并带动托盘316和喷管306做往复运动。通过向喷管306供气,可以将残留在电极件上的部分颗粒物吹落,落入到下方的托盘316上收集,由第二伸缩管路320将落下的颗粒物带走回收。当然,喷管306的设置并非是必须的,自清洁装置中直接实现清洁的机构可以仅包括上述的吸嘴314和刮片307(如图20所示)。

第一伸缩管路310、第二伸缩管路320和第三伸缩管路330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中,第一伸缩管路310包括与引风设备连接的第一外管3102和嵌套在所述第一外管3102内的第一内管3101,第一内管3101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外管3102伸缩,第一内管3101从第一外管3102伸出的一端连接吸嘴314。第一内管3101可以是逐级嵌套的多段管道,或者如本实施例中仅设置一段。第一内管3101和第一外管3102之间可以采用位于第一外管3102内壁和第一内管3101外壁之间的铜套309实现嵌套配合。类似地,本实施例中第二伸缩管路320包括与引风设备连接的第二外管3202和嵌套在所述第二外管3202内的第二内管3201,第二内管3201可相对于第二外管3202伸缩,第二内管3201从第二外管3202伸出的一端连接托盘316。第三伸缩管路330包括与气源317连接的第三外管3302和嵌套在第三外管3302内的第三内管3301,第三内管3301可相对于第三外管3302伸缩,第三内管3301从第三外管3302伸出的一端连接喷管306。第二内管3201和第三内管3301也可以设置成逐级嵌套的多段管道,第二内管3201和第二外管3202之间、第三内管3301和第三外管3302之间也可以通过铜套309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管3101和吸嘴314通过具有多个吸入口的连接管319连接,每个吸入口对应连接一个吸嘴314。例如,连接管319可以采用笛型构造,在一条和第一内管3101垂直连接的管道上,在管道远离第一内管3101的一面间隔开设多个吸入口,每个吸入口连接一个吸嘴。如此,多个吸嘴314就可以通过一组第一伸缩管路310来控制同步的往复运动,实现对多个电极件的清理。

动力伸缩机构为动力伸缩杆308,动力伸缩杆308的端部连接在吸嘴314、托盘316、第一伸缩管路310、第二伸缩管路320、第三伸缩管路330等部件上,当动力伸缩杆308往复运动时,就可以带动相关部件沿着电极件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动力伸缩杆308可以为电动伸缩杆、电液伸缩杆、液压伸缩杆和气动伸缩杆中的任意一种。这些类型的动力伸缩杆通常也称为动力推杆,在相关技术中是已知的,在此不再赘述。

动力伸缩杆308可以设置一组或两组。如图18所示,若设置两组,其中一组动力伸缩杆308连接吸嘴314,另一组动力伸缩杆308连接托盘316,通过控制两组伸缩杆同步运动来实现吸嘴314、元件、喷管306和底部托盘316的同步运动。如图16所示,动力伸缩杆308为一组时,第一伸缩管路310和第二伸缩管路320通过连接件315(如连接管、连接杆等)连接,此时动力伸缩杆308只要连接在吸嘴314、托盘316、第一伸缩管路310、第二伸缩管路320、第三伸缩管路330中的任一一个部件上,就可以带动其余的部件同步运动,省去了一组动力伸缩杆8,且更容易保持各个部件之间的同步性。

当需要清洁电极件呈平行排布的集尘装置时,控制动力伸缩杆308往复运动,刮片剥落电极件上的灰尘,一部分被吸嘴314吸走进入集尘袋311,另一部分落入到底部的托盘316中,喷管306可以喷落电极件上残留的部分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也落入托盘316中,再随着引风设备产生的风力吸入集尘袋311中。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联控系统,如图29所示,包括新风系统、排风系统、空调、传感器和控制器;传感器、新风系统、排风系统和空调分别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控制器通信连接云服务器。所述新风系统包括上述的智能免维护基站新风系统。空调可以为多组,如图30就示出了空调a和空调b两组空调。

控制器具体可以和新风系统的风机通信连接,如果风机采用的电机为伺服电机,控制器可以和其中的伺服电机连接,来控制其工作频率,并获取其相关的工作参数供云服务器计算运行能耗等数据。

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颗粒物检测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中,在机房的室内和室外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pm2.5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内外的温湿度和pm2.5数值。

其中,温度传感器包括室内传感器和室外传感器,分别用于采集室内的温湿度、颗粒物数据和室外的温湿度和颗粒物数据。

控制器将采集到传感器数据和空调、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的运行数据上传到云服务器上,并可以接收云服务器下发的控制指令。

基于云平台的远程监控系统可监控机房温度、湿度,室外环境温度、湿度,新风系统、排风系统以及空调系统的工作状态,可自动计量新风及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数据可远传至云平台,系统软硬件利于实现合同能源管理。温湿度和pm2.5数据可以上传到云端,可实时监测,便于维护,数据可读取和下载分析。新风和基站空调可单独配备电能表。分别计量耗电量。控制器也可通过通信连接电能表,读取电表数据,并可存储在本地或上传云端。电能表可以采用安科瑞电气的dtsd1352电能表,但不限于此,其他能够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电能表亦可。电能表采用的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rs-485,rs-422,rs-232等。

本发明实施提供的基站联控系统具有智能控制系统,该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参数智能控制新风系统、排风系统和空调的联动,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包括远程智能控制和本地智能控制。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实用新型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