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冷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72947发布日期:2020-06-26 23:03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冷却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降温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循环冷却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化工厂在进行化工产品生产的时候,需要对一些液体的原料进行降温,目前通常采用的降温方式是液体输送管道的下方设置蓄水池,蓄水池内设置有水泵,将蓄水池内的水抽出后不断的喷射在液体输送管道上进行降温,这样蓄水池内的水对液体管道就形成了循环降温。但是通过该种方法对液体输送管道进行降温的话,液体输送管道上会产生大量的水蒸发损耗,损耗大概是冷却循环水总量的1/5,在缺少水地区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冷却装置,通过将冷却液设置在降温箱内,使其具有可以避免水蒸气蒸发减少水资源浪费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循环冷却机构,包括降温箱,降温箱内穿设有降温管,降温管的两端分别从降温箱两端的端面伸出,降温箱上固接有水泵,水泵的进水口处固接有进水管,进水管的一端穿设到降温箱内,水泵的排水口处固接有排水管,排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固接有散热管,散热管与排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固接且连通,降温箱上固接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与散热管固接且连通,连接管的另一端固接在降温箱上且与降温箱内连通,降温箱内填充有冷却液,循环冷却装置安装在液体输送管上,降温管的两端分别与液体输送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液体输送管内的液体进行降温的时候,液体从降温管的一端进入到降温管内,而后经过降温管的另一端继续输送到液体输送管内,在这个过程中水泵保持启动的状态,降温管内的液体将热量传递到冷却液内,冷却液通过降温箱散发到外部,从而达到对液体输送管内的液体进行降温的目的。同时水泵将冷却液抽入到散热管内,冷却液经过散热管后能够更加快速的将热量散发到外部。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降温箱上固接有朝向散热管吹风的鼓风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加快散热管内热量向外部的散失。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降温管在降温箱内呈螺旋状的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降温管与降温箱内的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降温管内的冷却液可以更加高效的将热量散发到冷却液中。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散热管包括两根第一管和多根第二管,两根第一管分别与连接管和排水管固接且连通,多根第二管均位于两根第一管之间,第二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一管连通,第二管呈螺旋状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散热管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得散热管的散热效果更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降温箱的下表面固接有底座,底座的下表面设置有至少三个万向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推动底座可以更加方便的将冷却机构更换位置。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三个矩形的容纳槽,多个万向轮分别位于多个容纳槽内,容纳槽的底面上均开设有沿底座的高度方向开设的连接孔,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圆柱形的容纳腔,容纳腔沿底座的高度方向开设,容纳腔的上壁开设有圆柱形的调节腔,容纳腔内周面上多个连接腔,多个连接腔的一端均与容纳腔连通,多个连接腔的另一端分别与多个连接孔连通,连接孔内滑移连接有支撑杆,多个连接腔内均设置有连接杆,容纳腔内滑移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内开设有圆柱形的旋转腔,旋转腔内转动连接有旋转块,连接块的上表面开设有旋转孔,旋转孔内转动连接有旋转杆,旋转杆的一端与旋转块固接,旋转杆的另一端固接有驱动杆,驱动杆的顶端固接有控制杆,控制杆的外周面与调节腔的内周面螺纹连接,调节腔的外周面上开设有控制腔,控制腔内设置有控制杆,控制杆沿底座的厚度方向布设,且控制杆的两端分别与控制腔的侧壁转动连接,控制杆上固接有控制齿轮,驱动杆的外周面上开设有与控制齿轮适配的齿槽,齿槽沿旋转杆的长度方向布设,驱动杆与控制齿轮啮合,控制杆上固接有第一锥齿轮,底座的侧壁上开设有驱动腔,驱动腔内固接有驱动电机,驱动腔的底面上开设有与控制腔连通的通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从通孔伸入到控制腔内,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接有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多个万向轮分别固接在四根支撑杆的底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冷却装置需要移动的时候,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带动控制齿轮转动,控制齿轮带动旋转杆旋转,旋转杆旋转带动控制杆旋转,控制杆向下移动,进而将四个万向轮顶出底座下表面的容纳槽内,从而可以推动冷却机构移动。当冷却机构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可以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此时做反向旋转,控制杆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向上运动,进而将四个万向轮收入到四个容纳槽内,底座的下表面与地面接触,进而使得冷却机构更加的稳定。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座的侧壁上固接有方便冷却机构移动的推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杆使得冷却机构在移动的时候更加的省力。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降温管的两端均固接有软管,两根软管远离降温管的一端均固接有固定管,固定管远离软管的一端固接有直径比固定管大的安装管,安装管朝向固定管的一端封闭,固定管背离软管的一端固接在安装管朝向固定管的端面上,且固定管与安装管连通,液体输送管的外周面上固接有环形的垫板,液体输送管的一端穿设在安装管内,安装管朝向固定管的端面上穿设有多个第一固定螺栓,第一固定螺栓穿设进液体输送管内,垫板背离安装管的侧壁上穿设有多个第二固定螺栓,多个第二固定螺栓穿设进安装管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管有一定的活动余量,这样设置方便了冷却机构安装在液体输送管上。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垫板朝向安装管的侧壁上以及液体输送管位于安装管内的端面上均固接有密封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液体输送管与安装管之间的密封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降温箱,降温箱内设置降温管,降温管的两端分别与液体输送管连桶,降温箱上设置水泵和散热管,在对液体输送管内的液体进行降温的时候,液体从降温管的一端进入到降温管内,而后经过降温管的另一端继续输送到液体输送管内,在这个过程中水泵保持启动的状态,降温管内的液体将热量传递到冷却液内,冷却液通过降温箱散发到外部,从而达到对液体输送管内的液体进行降温的目的。同时水泵将冷却液抽入到散热管内,冷却液经过散热管后能够更加快速的将热量散发到外部。

2.通过在降温箱的下方设置底座,底座上设置万向轮,底座的下表面上设置容纳槽,底座内设置连接孔、连接腔、容纳腔、调节腔,连接孔内设置支撑杆,连接腔内设置连接杆,容纳腔内设置连接块,调节腔内设置驱动杆和调节杆,调节腔的内侧壁上设置设置控制腔,控制腔内设置旋转杆,旋转杆上设置控制齿轮和第一锥齿轮,底座上设置驱动腔,驱动腔内设置用于驱动旋转杆旋转的驱动电机,当冷却装置需要移动的时候,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带动控制齿轮转动,控制齿轮带动旋转杆旋转,旋转杆旋转带动控制杆旋转,控制杆向下移动,进而将四个万向轮顶出底座下表面的容纳槽内,从而可以推动冷却机构移动。当冷却机构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可以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此时做反向旋转,控制杆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向上运动,进而将四个万向轮收入到四个容纳槽内,底座的下表面与地面接触,进而使得冷却机构更加的稳定。

3.通过在降温管的两端设置软管,软管上设置固定管,固定管上设置安装管,同时在有液体输送管上设置垫板,软管有一定的活动余量,这样设置方便了冷却机构安装在液体输送管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循环冷却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凸显降温箱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凸显万向轮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凸显底座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凸显驱动电机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中凸显支撑杆、连接杆、连接块、驱动杆和控制杆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实施中凸显连接块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降温箱;11、降温管;111、软管;1111、固定管;12、连接管;13、鼓风机;14、排液管;141、盖体;2、水泵;21、进水管;22、排水管;3、散热管;31、第一管;32、第二管;4、液体输送管;41、垫板;5、底座;51、容纳槽;511、连接孔;5111、支撑杆;52、容纳腔;521、调节腔;522、连接腔;5221、连接杆;53、控制腔;531、转动杆;5311、控制齿轮;5312、第一锥齿轮;54、驱动腔;541、驱动电机;5411、第二锥齿轮;55、推杆;551、第一杆;552、第二杆;6、万向轮;7、连接块;71、旋转腔;711、旋转块;72、旋转孔;721、旋转杆;8、驱动杆;81、控制杆;9、安装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循环冷却装置,包括矩形的降温箱1,降温箱1内穿设有降温管11,降温管11的两端分别从降温箱1两端的端面伸出,降温箱1上表面固接有水泵2,水泵2的进水口处设置有进水管21,进水管21的一端与水泵2的进水口固接且连通,进水管21的另一端穿过降温箱1的上表面伸入到降温箱1内,水泵2的排水口处设置有排水管22,排水管22的一端与水泵2的排水口固接且连通,排水管22的另一端连接有散热管3,散热管3与排水管22远离水泵2的一端固接且连通,降温箱1的上表面固接有连接管12,连接管12的一端与散热管3固接且连通,连接管12的另一端固接在降温箱1的上表面且与降温箱1内连通,降温箱1内填充有冷却液。循环冷却装置安装在液体输送管4上,降温管11的两端分别与液体输送管4连通。

在对液体输送管4内的液体进行降温的时候,液体从降温管11的一端进入到降温管11内,而后经过降温管11的另一端继续输送到液体输送管4内,在这个过程中水泵2保持启动的状态,降温管11内的液体将热量传递到冷却液内,冷却液通过降温箱1散发到外部,从而达到对液体输送管4内的液体进行降温的目的。同时水泵2将冷却液抽入到散热管3内,冷却液经过散热管3后能够更加快速的将热量散发到外部。

降温箱1的上表面固接有鼓风机13,鼓风机13朝向散热管3吹风。这样可以加快散热管3内热量的散失。

降温管11在降温箱1内呈螺旋状的分布。这样就增加了降温管11与降温箱1内的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降温管11内的冷却液可以更加高效的将热量散发到冷却液中。

散热管3包括两根第一管31和三根第二管32,两根第一管31平行设置,两根第一管31分别与连接管12和排水管22固接且连通。三根第二管32均位于两根第一管31之间,三根第二管32沿第一管3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第二管32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一管31连通。第二管32呈螺旋状分布。通过这个设置就增加了散热管3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得散热管3的散热效果更好。

参照图2、图4,降温箱1的正下方设置有矩形的底座5,降温箱1固接在底座5的上表面,底座5的下表面设置有四个万向轮6。通过推动底座5可以更加方便的将冷却机构更换位置。

参照图4、图5,底座5的下表面开设有四个矩形的容纳槽51,四个容纳槽51分别位于底座5的四角位置处,且四个万向轮6分别位于四个容纳槽51内。四个容纳槽51的底面上均开设有矩形的连接孔511,连接孔511沿底座5的高度方向开设。

参照图5、图7,底座5的内部开设有圆柱形的容纳腔52,容纳腔52位于底座5的中心位置处,且容纳腔52沿底座5的高度方向开设,容纳腔52的上壁开设有圆柱形的调节腔521,调节腔521的中心线与容纳腔52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容纳腔52内周面上开设有四个连接腔522,四个连接腔522的一端与容纳腔52连通,四个连接腔522的另一端分别与四个连接孔511的顶端连通。连接孔511内滑移连接有截面为矩形的支撑杆5111,四个连接腔522内均设置有连接杆5221,连接杆5221的侧壁与连接腔522的侧壁滑移连接。容纳腔52内滑移连接有圆柱形的连接块7。

参照图10,连接块7内开设有圆柱形的旋转腔71,旋转腔71内转动连接有旋转块711,连接块7的上表面开设有旋转孔72,旋转孔72内转动连接有旋转杆721,旋转杆721的一端与旋转块711固接,旋转杆721的另一端固接有驱动杆8,驱动杆8沿调节腔521的长度方向布设,且驱动杆8的顶端固接有控制杆81,控制杆81的外周面与调节腔521的内周面螺纹连接。

参照图6、图8,调节腔521底部的外周面上开设有控制腔53,控制腔53内设置有转动杆531,转动杆531沿底座5的厚度方向布设,且转动杆531的两端分别与控制腔53的侧壁转动连接,转动杆531上套设有控制齿轮5311,控制齿轮5311与转动杆531固接,旋转杆721的外周面上开设有与控制齿轮5311适配的齿槽,齿槽沿旋转杆721的长度方向布设,旋转杆721与控制齿轮5311啮合。转动杆531上套设有第一锥齿轮5312,底座5的侧壁上开设有驱动腔54,驱动腔54内固接有驱动电机541,驱动腔54的底面上开设有通孔,通孔的一端与驱动腔54连通,通孔的另一端与控制腔53连通,驱动电机541的输出轴从通孔伸入到控制腔53内。且驱动电机541位于控制腔53内的部分固接有与第一锥齿轮5312啮合的第二锥齿轮5411(参照图9)。

四个万向轮6分别固接在四根支撑杆5111的底端。当冷却装置需要移动的时候,启动驱动电机541,驱动电机541通过第一锥齿轮5312和第二锥齿轮5411带动控制齿轮5311转动,控制齿轮5311带动旋转杆721旋转,旋转杆721旋转带动控制杆81旋转,控制杆81向下移动,进而将四个万向轮6顶出底座5下表面的容纳槽51内,从而可以推动冷却机构移动。当冷却机构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可以启动驱动电机541,驱动电机541的输出轴此时做反向旋转,控制杆81在驱动电机541的驱动下向上运动,进而将四个万向轮6收入到四个容纳槽51内,底座5的下表面与地面接触,进而使得冷却机构更加的稳定。

参照图1,底座5的侧壁上设置有u形的推杆55,推杆55包括两个第一杆551和第二杆552,推杆55的两端均与底座5的侧壁固接,且两根第一杆551远离底座5的一端倾斜向上布设。推杆55使得冷却机构在移动的时候更加的省力。

降温箱1的侧壁上固接有排液管14,排液管14与降温箱1连通,且排液管14位于降温箱1的底部,排液管14上螺纹连接有盖体141。在冷却液需要更换的时候可以将盖体141从排液管14上旋拧下来,对冷却液进行更换。

参照图3,降温管11的两端均固接有软管111,两根软管111均与降温管11连通,且两根软管111远离降温管11的一端均固接有固定管1111,固定管1111远离软管111的一端固接有直径比固定管1111大的安装管9,安装管9朝向固定管1111的一端封闭,固定管1111背离软管111的一端固接在安装管9朝向固定管1111的端面上,且固定管1111与安装管9连通。固定管1111与安装管9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液体输送管4的外周面上固接有环形的垫板41,液体输送管4的一端穿设在安装管9内,且液体输送管4的内径与固定管1111的内径相同,垫板41的外径与安装管9的外径相同。安装管9朝向固定管1111的端面上穿设有多个第一固定螺栓,第一固定螺栓穿设进液体输送管4内,垫板41背离安装管9的侧壁上穿设有多个第二固定螺栓,多个第二固定螺栓穿设进安装管9内。第一固定螺栓和第二固定螺栓将安装管9与液体输送管4固定。通过这样设置方便了冷却机构安装在液体输送管4上。

垫板41朝向安装管9的侧壁上以及液体输送管4位于安装管9内的端面上均固接有密封垫。这样就增加了液体输送管4与安装管9之间的密封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将液体输送管4穿设进安装管9内,用第一固定螺栓和第二固定螺栓将液体输送管4和安装管9固定,在对液体输送管4内的液体进行降温的时候,液体从降温管11的一端进入到降温管11内,而后经过降温管11的另一端继续输送到液体输送管4内,在这个过程中水泵2保持启动的状态,降温管11内的液体将热量传递到冷却液内,冷却液通过降温箱1散发到外部,从而达到对液体输送管4内的液体进行降温的目的。同时水泵2将冷却液抽入到散热管3内,冷却液经过散热管3后能够更加快速的将热量散发到外部。

当冷却机构需要移动的时候,启动驱动电机541,驱动电机541通过第一锥齿轮5312和第二锥齿轮5411带动控制齿轮5311转动,控制齿轮5311带动旋转杆721旋转,旋转杆721旋转带动控制杆81旋转,控制杆81向下移动,进而将四个万向轮6顶出底座5下表面的容纳槽51内,从而可以推动冷却机构移动。当冷却机构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可以启动驱动电机541,驱动电机541的输出轴此时做反向旋转,控制杆81在驱动电机541的驱动下向上运动,进而将四个万向轮6收入到四个容纳槽51内,底座5的下表面与地面接触,进而使得冷却机构更加的稳定。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