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板组件、导风机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5582发布日期:2021-05-25 12:2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导风板组件、导风机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风板组件、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家用电器,一般具有制冷和制热功能,以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为用户提供一个适宜的室内环境。

然而,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导风板的送风功能单一,只能通过改变导风板的位置来实现送风模式的改变,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导风板组件,可通过改变分流板的位置来改变导风板组件的导风作用,可使得空调器具有多种送风模式,有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导风板组件的导风机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导风机构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具有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导风板组件可运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设有第一散风孔;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上设有间隔开的分流孔和导流柱,所述分流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运动地设在所述第一导风板上,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导流柱与所述第一散风孔配合以封闭所述第一散风孔;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导流柱打开所述第一散风孔以使得所述分流孔与所述第一散风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当分流板处于第一位置时,导流柱封闭第一散风孔,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无法通过第一散风孔流出,气流可在导风板组件的表面流动,当分流板处于第二位置时,导流柱打开第一散风孔,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散风孔和分流孔打散后流出,从而可通过改变分流板的位置来改变导风板组件的导风作用,可使得空调器具有多种送风模式,有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板沿所述分流孔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导风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齿轮件和齿条结构,所述齿条结构设在所述分流板上,且所述齿条结构沿所述分流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驱动电机设在所述第一导风板上以用于驱动所述齿轮件转动,所述齿轮件与所述齿条结构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分流板中的一个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在所述分流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风板和分流板中的另一个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向块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设有第二散风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游端,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相连以限定出保温空间,所述分流板可运动地设在所述保温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表面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均朝向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表面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导流柱与所述第一散风孔之间的距离为l,l满足:2mm≤l≤8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孔的等效直径为2mm-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机构,包括:上述的导风板组件;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板组件相连以驱动所述导风板组件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机构,通过设置上述的导风板组件,可通过改变分流板的位置来改变导风板组件的导风作用,可使得空调器具有多种送风模式,有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沿所述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内;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连杆移动;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出风口延伸,所述导风板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不可活动的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一连杆转动,且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杆可相对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为两个,所述第一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导风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导风机构,可使得空调器具有多种送风模式,有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空调器的整机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4是图2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局部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图5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过流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f处的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截面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处于状态一;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截面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处于状态二;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截面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处于状态三;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截面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处于状态四;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截面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处于状态五;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截面图,其中导风板组件处于状态六。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导风机构100;

导风板组件10;

第一导风板1;第一散风孔11;导向块12;第一面1a;第二面1b;

分流板2;分流孔21;导流柱22;导向槽23;避让孔24;

第二导风板3;第二散风孔31;保温空间32;

驱动装置4;驱动电机41;齿轮件42;齿条结构43;

驱动机构20;

第一连杆201;第一齿条2011;

第一驱动组件202;第一驱动电机2021;第一齿轮2022;

第二连杆203;滑槽2031;

第二驱动组件204;第二驱动电机2041;第二齿轮2042;第三连杆2043;第二齿条2044;滑块2045;

壳体200;出风口2001;出风通道2002;上出风部2003;下出风部2004;

换热器300;

风机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导风机构100及空调器1000。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导风板组件10用于空调器1000,空调器1000包括壳体200,壳体200设有出风口2001,壳体200内具有与出风口2001连通的出风通道2002(参照图4),导风板组件10可运动地设在出风口2001处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2001。

例如,导风板组件10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2001处,又如,导风板组件10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2001处,再如,导风板组件10既可移动又可转动地设在出风口2001处(参照图16)。

参照图5-图7所示,导风板组件10包括第一导风板1、分流板2和第二导风板3,例如,第一导风板1和分流板2可以层叠设置,第一导风板1设有第一散风孔11,分流板2上设有间隔开的分流孔21和导流柱22,分流板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运动地设在第一导风板1上,例如,分流板2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转动或者可移动地设在第一导风板1上,在第一位置,导流柱22与第一散风孔11配合以封闭第一散风孔11,在第二位置(参照图7),导流柱22打开第一散风孔11以使得分流孔21与第一散风孔11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分流板2处于第一位置时,导流柱22封闭第一散风孔11,从出风口2001排出的气流无法通过第一散风孔11流出,气流可在导风板组件10的表面流动,当分流板2处于第二位置时,导流柱22打开第一散风孔11,从出风口2001排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散风孔11和分流孔21打散后流出,从而可通过改变分流板2的位置来改变导风板组件10的导风作用,可使得空调器1000具有多种送风模式,有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当分流板2处于第一位置时,导流柱22封闭第一散风孔11,从出风口2001排出的气流无法通过第一散风孔11流出,气流可在导风板组件10的表面流动,当分流板2处于第二位置时,导流柱22打开第一散风孔11,从出风口2001排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散风孔11和分流孔21打散后流出,从而可通过改变分流板2的位置来改变导风板组件10的导风作用,可使得空调器1000具有多种送风模式,有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可选地,参照图7-图9所示,导流柱22和第一散风孔11均为多个,多个导流柱22和多个第一散风孔11一一对应设置。由此,在第二位置,可提高第一导风板1对气流打散效果,有利于实现在空调器1000制冷时达到凉而无风感的送风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0-11所示,分流板2为格栅板且包括多个分流孔21,多个分流孔21呈多行多列排布(参照图13所示),由此,在第二位置,可提高分流板2对气流打散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导风板组件10的散风效果,实现柔化送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分流板2沿分流孔21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第一导风板1上。换言之,分流板2沿分流孔21的轴向方向可移动地设在第一导风板1上。由此,便于导流柱22和分流孔21配合以及脱离配合,有利于提高分流板2与第一导风板1配合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导风板组件10包括:驱动装置4,驱动装置4包括驱动电机41、齿轮件42和齿条结构43,齿条结构43设在分流板2上(参照图11),且齿条结构43沿分流孔21的长度方向延伸,驱动电机41设在第一导风板1上以用于驱动齿轮件42转动,齿轮件42与齿条结构43啮合。可以理解的是,驱动电机41的电机轴与齿轮件42相连,齿轮件42与齿条结构43啮合,在驱动电机41的带动下,驱动电机41带动齿轮件42转动,齿轮件42与齿条结构43啮合以带动齿条结构43和分流板2沿分流孔21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通过齿轮件42与齿条结构43的啮合,可以使得分流板2的移动平稳顺畅,且便于实现对第一导风板1的行程的控制,可靠性高,成本低廉。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驱动装置4还可以为丝杆驱动机构,分流板2与丝杆连接,随丝杆移动,丝杆驱动机构的结构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详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第一导风板1和分流板2中的一个设有导向槽23(参照图11),导向槽23在分流孔2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导风板1和分流板2中的另一个设有导向块12(参照图9),导向槽23与导向块12滑动配合。例如,第一导风板1上设有导向槽23,分流板2上设有适于与导向槽23配合的导向块12;又如,第一导风板1上设有导向块12,分流板2上设有适于与导向块12配合的导向槽2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导向块12和导向槽23的滑动配合,可以提高分流板2与第一导向板之间移动配合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和图9所示,第一导风板1的内侧壁上设有两个导向块12,参照图9和图11所示,分流板2上设有两个导向槽23,两个导向槽23与两个导向块12一一对应配合,可选地,导向块12形成为柱状,驱动电机41上设有两个连接耳,两个连接耳与两个导向块12一一对应地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由此,结构简单,且有利于提高第一导风板1的移动稳定性。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13所示,分流板2的侧壁上设有避让孔24,齿条结构43设在避让孔24的部分内周壁上,避让孔24位于两个导向槽23之间,从而可实现对齿条结构43的可靠安装,且结构紧凑,有利于缩小导风板组件10的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第二导风板3上设有第二散风孔31,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二导风板3位于第一导风板1的下游端,第二导风板3与第一导风板1相连以限定出保温空间32,分流板2可运动地设在保温空间32内。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导风板1和第二导风板3之间限定出保温空间32,可以减小第二导风板3的外表面与室内空间的温差,从而有利于避免产生凝露,有利于防止凝露水滴落到地面上,减少安装隐患,同时,通过将分流板2设在保温空间32内,有利于保证分流板2工作的可靠性,并且当分流板2处于第二位置时,从出风口2001排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散风孔11流入保温空间32内,分流板2的导流柱22可将气流分散,接着通过分流孔21进行分流,起到打散气流的作用,打散后的气再通过第二导风板3上的第二散风孔31扩散到室外,降低风速,从而进一步达到柔化出风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3上设有多个的第二散风孔31,第二散风孔31呈多行多列排布。由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二导风板3的散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第一导风板1朝向出风口2001的一侧表面在第一导风板1的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一面1a和第二面1b,第一面1a的一端与第二面1b的一端连接,第一面1a和第二面1b均朝向第二导风板3的远离出风口2001的一侧表面方向延伸。例如,如图7所示,第一面1a位于第二面1b的上方。

可以理解的是,在导风板组件10打开出风口2001,且导风板组件10的上下两侧均出风时,当分流板2处于第一位置时,导流柱22与第一散风孔11配合以封闭第一散风孔11,第一面1a和第二面1b均为导风面,且出风口2001的上下两侧均出风时,第一面1a和第二面1b均为迎风面且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第一面1a和第二面1b将出风通道2002的出风端分成上出风部2003和下出风部2004(参照图7所示),其中从上出风部2003流出的气流可沿天花板形成一路康达气流,从下出风部2004流出的气流沿墙体形成另一路康达气流,两股气流实现双流模式,即环绕气流。

当分流模块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导流柱22打开分流孔21,从出风口2001排出的气流可还可通过第一散风孔11流入保温空间32内,分流板2的导流柱22可将气流分散,接着通过分流孔21进行分流,起到打散气流的作用,打散后的气再通过第二导风板3上的第二散风孔31再次打散扩散到室外,降低风速,从而实现环绕气流和中部无风扩散气流相结合的多维康达气流,在空调器1000制冷时达到凉而无风感的效果。

可选地,参照图7所示,分流板2与第一导风板1的配合面的形状相配合,从而当分流板2处于第一位置时,有利于增大分流板2与第一导风板1之间的配合面积,提高密封配合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在第二位置,导流柱22与第一散风孔11之间的距离为l,l满足:2mm≤l≤8mm。换言之,l可以取2mm-8mm中的任意一值。例如,l可以取值为2mm、3mm、4mm、5mm、6mm、7mm或8mm等。由此,一方面使得l的值不至于过小,从而可保证导向柱和第一散风孔11之间的间距,进而保证导风柱的导风效果以及分流孔21的分流效果,另一方面可使得l的值不至于过大,从而可以使得导风板组件10的体积不至于过大,有利于实现导风板组件10的小型化,减小导风板组件10的空间占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所示,第一散风孔11的等效直径为2mm-5mm。换言之,换言之,第一散风孔11的等效直径中的任一值。例如,第一散风孔11的等效直径可以取值为2mm、2.5mm、3.mm、3.5mm、4mm、4.5mm或5mm。

例如,第一散风孔11可形成为椭圆形,多边形或圆形。其中,第一散风孔11的等效直径指的是与第一散风孔11截面积相等的圆形的直径。由此,一方面使得第一散风孔11的等效直径的值不至于过小,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导风板1的过风量,另一方面使得第一散风孔11的等效直径的值不至于过大,从而便于保证第一散风孔11对气流的打散效果。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机构1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和驱动机构20,驱动机构20与导风板组件10相连以驱动导风板组件10打开或关闭出风口200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机构100,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可通过改变分流板2的位置来改变导风板组件10的导风作用,可使得空调器1000具有多种送风模式,有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6和图17所示,驱动机构20包括:第一连杆201、第一驱动组件202、第二连杆203和第二驱动组件204,第一连杆201沿出风通道2002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在壳体200内,第一驱动组件202设在壳体200上,第一驱动组件202与第一连杆201连接以驱动第一连杆201移动,第二连杆203的一端与第一连杆201的靠近出风口200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203的另一端朝向出风口2001延伸,导风板组件10与第二连杆203的远离第一连杆201的一端不可活动的连接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2001,第二驱动组件204设在壳体200上,第二驱动组件204与第二连杆203连接以驱动第二连杆203相对第一连杆201转动,且第二驱动组件204与第二连杆203可相对滑动。

如图16-2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当第一连杆201和第二连杆203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连杆201位于壳体200内相对较里面的位置,第一连杆201和第二连杆203沿出风通道2002的延伸方向延伸,导风板组件10关闭出风口2001,其中,当分流板2处于第一位置时,导流柱22与第一散风孔11配合以封闭第一散风孔11,从而有利于防止外界杂物通过第一散风孔11流入空调器1000内;当分流板2处于第二位置时(参照图7所示),导流柱22打开第一散风孔11以使得分流孔21与第一散风孔11连通,从出风口2001排出的气流通过第一散风孔11和分流孔21打散后流出,对气流的打散效果好,可降低风速,使得气流缓慢扩散到室内,可实现空调器1000的全无风感出风。

如图17所示,第一驱动组件202驱动第一连杆201朝向出风口2001移动一定距离,第二驱动组件204不工作,第二连杆203随第一连杆201朝向出风口2001移动一定距离,且第二连杆203相对第二驱动组件204滑动,导风板组件10打开出风口2001,当分流板2处于第一位置时,导流柱22与第一散风孔11配合以封闭第一散风孔11,导风板组件10将出风通道2002的出风端分成上出风部2003和下出风部2004(参照图4所示),其中从上出风部2003流出的气流可沿天花板形成一路康达气流,从下出风部2004流出的气流沿墙体形成另一路康达气流,两股气流实现双流模式,即环绕气流,特别在空调器制冷时,有利于保证风量,并且提高用户的风感体验;当分流板2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气流不仅可以通过上出风部2003和下出风部2004出风,还可以通过第一散风孔11和分流孔21打散后出风,降低风速,从而实现环绕气流和中部无风扩散气流相结合的多维康达气流,进而实现空调器1000的第一无风感送风模式,从而有利于保证不同用户对于风感的要求。

如图18所示,在图17的基础上,第一驱动组件202不工作,第二驱动组件204驱动第二连杆203相对第一连杆201向上转动,例如,在导风板组件10与壳体200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mm时,第二驱动组件204停止,可以使得导风板组件10位于上极限位置,此时分流板2可处于第一位置,导流柱22与第一散风孔11配合以封闭第一散风孔11,空调器1000可以实现向下吹风,当空调器1000处于制热模式时,有利于实现空调器1000的快速制热;

如19图所示,在图17或图18的基础上,第一驱动组件202不工作,第二驱动组件204驱动第二连杆203相对第一连杆201向下转动,例如,在导风板组件10与壳体200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mm时,第二驱动组件204停止,可以使得导风板组件10位于下极限位置,此时分流板2可处于第一位置,导流柱22与第一散风孔11配合以封闭第一散风孔11,空调器1000可以实现向上吹风,可以实现防直吹,例如当空调器1000处于制冷模式时,有利于实现空调器1000的快速制冷。

如图21所示,在图17的基础上,第一驱动组件202工作,驱动第一连杆201继续朝向出风口2001移动一定距离,可以使得导风板组件10的上下两端与出风口2001之间限定的上出风部2003和下出风部2004的出风空间更大,便于气流的流出。如图20所示,在图21的基础上,第一驱动组件202不工作,第二驱动组件204驱动第二连杆203向下转动,导风板组件10的下摆角度可以比图19中更大,使得导风板组件10避开气流,使气流直接吹出,实现快速降温,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分流板2可以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从而可进一步增加空调器1000的出风模式。

当然,在图21的基础上,第一驱动组件202不工作,第二驱动组件204还可以驱动第二连杆203向上转动,导风板组件10的上摆角度可以比图18中更大,使得导风板组件10避开气流,使气流直接通过出风口2001吹出。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机构100,通过设置第一连杆201和第二连杆203,第一连杆201沿出风通道2002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在壳体200内,第二连杆203的一端与第一连杆201的靠近出风口2001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朝向出风口2001延伸,导风板组件10与第二连杆203的远离第一连杆201的一端连接,并且结合第一驱动组件202驱动第一连杆201移动,以及第二驱动组件204驱动第二连杆203相对第一连杆201转动,可以使导风板组件10的转动中心可变,实现导风板组件10的摆动角度大小及相对空调器1000的壳体200的位置的调整,具有多种不同的导风功能,同时,分流板2的位置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改变导风板组件10的导风模式,进一步丰富了空调器1000的送风模式。

参照图16和图21所示,第一连杆201上设有第一齿条2011,第一齿条2011沿第一连杆20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驱动组件202包括第一驱动电机2021和第一齿轮2022,第一驱动电机2021设在壳体200上,第一齿轮2022与第一驱动电机2021的输出轴连接,第一齿轮2022与第一齿条2011啮合。第一驱动电机2021工作,驱动第一齿轮2022转动,通过第一齿轮2022与第一齿条2011的配合,可以驱动第一连杆201移动,可以简化第一连杆201的驱动方式,且可以保证第一连杆201移动的可靠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驱动组件202还可以为丝杆驱动机构20,第一连杆201与丝杆连接,随丝杆移动,丝杆驱动机构20的结构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详述。

如图1和图7所示,第二连杆203上设有沿第二连杆20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2031,第二驱动组件204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041、第二齿轮2042和第三连杆2043,具体的,第二驱动电机2041设在壳体200上,第二齿轮2042与第二驱动电机2041的输出轴连接,第三连杆2043可移动地设在壳体200上,第三连杆2043上设有第二齿条2044,第二齿条2044沿第三连杆2043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齿条2044与第二齿轮2042啮合,第三连杆2043上设有滑块2045(参照图17所示),滑块2045可滑动地设在滑槽2031内。

第二驱动电机2041工作可以驱动第二齿轮2042转动,通过第二齿轮2042与第二齿条2044的配合驱动第三连杆2043移动,通过滑块2045与第二连杆203上滑槽2031的配合,第三连杆2043驱动第二连杆203转动,从而驱动导风板组件10摆动,实现导风板组件10不同角度的导风。

另外,在第二驱动电机2041不工作,第一驱动组件202驱动第一连杆201移动时,第二连杆203随第一连杆201移动,滑块2045可以在滑槽2031内滑动,从而保证第二连杆203移动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所示,驱动机构20为两个,第一导风板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杆203相连。两个驱动机构20分别驱动导风板组件10长度方向的两端,可以保证导风板组件10运动的可靠性,保证导风板组件10更加准确的移动至预设位置。

参照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导风机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导风机构100,可使得空调器1000具有多种送风模式,有利于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空调器1000的整机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换热器300、风机400等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