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机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18281发布日期:2021-08-27 10:5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机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换机,具体为一种换热机组结构。



背景技术:

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1926年,英国人奥斯顿·淳以采用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分别成正交叉方式,由于平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度差和水蒸汽分压力差,两股气流间同时产生热传质,引起全热交换过程,通过热交换达到室内外空气循环内置送排风机,双向等量置换,抑制室温变化,使室内保持足够的新鲜空气,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

然而,现有的换热机组结构在使用时不能有效的对设备内的水流进行过滤除杂质,导致在热换之后出来的采暖或者生活用水之类的使用时带有异味,且现有的换热机组结构不能有效控制不同的温度,不能有循环加热,在加热时不能及时将水打入进去来保持系统压力的恒定,在实际使用时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机组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设计简单,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换热机组结构在使用时不能有效的对设备内的水流进行过滤除杂质,导致在热换之后出来的采暖或者生活用水之类的使用时带有异味,且现有的换热机组结构不能有效控制不同的温度,不能有循环加热,在加热时不能及时将水打入进去来保持系统压力的恒定,在实际使用时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机组结构,包括底板、电机和固定板,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底板上端右侧,所述底板上端中部相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

所述固定板相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相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螺栓,所述固定板一侧上端固定连接有水箱,所述水箱内部相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一侧均活动连接有过滤网,所述水箱下端固定连接有换热机,所述换热机下端固定连接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下端固定连接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下端固定连接有温控阀,所述温控阀左侧下端固定连接有补水泵,所述温控阀下端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换热机下端固定连接有分汽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块和过滤网以转动杆为中心点,且转动杆分别连接固定块和过滤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水箱、换热机和分汽缸依次排列在固定板内,且水箱、换热机和分汽缸为纵向排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杆贯穿于固定板内部,且固定杆和螺栓为一体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器、循环泵和温控阀为平行设置,且温控阀垂直于补水泵和控制器之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补水泵上端呈逐渐递减状贯穿于温控阀连接于循环泵,且循环泵和补水泵对等分布在温控阀两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机组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种改进过的换热机组结构在使用时能有效的对设备内的水流进行过滤除杂质,不会导致在换热之后出来的采暖或者生活用水内的使用时带有异味,且改进过的换热机组结构能有效的控制不同的温度,能有效的循环加热,在加热时能及时将水打入进去来保持系统压力的恒定,在实际使用时实用性强。

1、通过设置固定块、转动杆和过滤网,使设备在使用时将水抽至水箱内,由水箱内部的转动杆固定在固定块上,使转动杆在使用时更加牢固,再由转动杆旋转带动的过滤网,使水箱内的水在经过过滤网时将水中的杂质拦截在过滤网上,水就分流下去进行加热,就不会导致换热后生产出来的采暖或者生活用水会有异味。

2、通过设置换热器、循环泵、温控阀、补水泵、控制器,将水箱输送过来的水输送至换热机内部的补水泵内,由补水泵将水通过温控阀再输送至循环泵,在经过温控阀时水温就会上升,加热时补水泵能及时将水打入循环泵内来保持系统压力的恒定,再由循环泵将水运输到换热器内进行循环加热,然后通过控制器可以调节换热器内的温度,根据需要控制换热器内的温度,在实际使用时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换热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电机;3、固定板;4、固定杆;5、螺栓;6、水箱;601、固定块;602、转动杆;603、过滤网;7、换热机;701、换热器;702、循环泵;703、温控阀;704、补水泵;705、控制器;8、分汽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换热机组结构,包括底板1、电机2和固定板3,电机2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端右侧,底板1上端中部相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

固定板3相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4,固定杆4相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螺栓5,固定板3一侧上端固定连接有水箱6,水箱6内部相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601,固定块601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杆602,转动杆602一侧均活动连接有过滤网603,水箱6下端固定连接有换热机7,换热机7下端固定连接有换热器701,换热器701下端固定连接有循环泵702,循环泵702下端固定连接有温控阀703,温控阀703左侧下端固定连接有补水泵704,温控阀703下端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705,换热机7下端固定连接有分汽缸8。

其中,固定块601和过滤网603以转动杆602为中心点,且转动杆602分别连接固定块601和过滤网603。

本实施例中,通过转动杆602分别连接固定块601和过滤网603的设计,由转动杆602固定在固定块601上,使转动杆602在使用时更加牢固,再由转动杆602旋转带动的过滤网603,使水箱6内的水在经过过滤网603时将水中的杂质拦截在过滤网603上。

其中,水箱6、换热机7和分汽缸8依次排列在固定板3内,且水箱6、换热机7和分汽缸8为纵向排列。

本实施例中,通过水箱6、换热机7和分汽缸8依次排列在固定板3内的设计,让固定板3内的水箱6、换热机7和分汽缸8在作业运行中更加顺畅,进行作业时逐一输送至下一个工位。

其中,固定杆4贯穿于固定板3内部,且固定杆4和螺栓5为一体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杆4和螺栓5为一体设置的设计,让固定杆4贯穿固定板3再由螺栓5进行固定,加强固定板3的牢固性,也可以将固定杆4上的螺栓5打开进而检修,使设备在运行的更加稳定。

其中,换热器701、循环泵702和温控阀703为平行设置,且温控阀703垂直于补水泵704和控制器705之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温控阀703垂直于补水泵704和控制器705之上的设计,由补水泵704将水通过温控阀703再输送至循环泵702,在经过温控阀703时水温就会上升,使循环泵702将水运输到换热器701内进行循环加热,然后通过控制器705可以调节换热器701内的温度,根据需要控制换热器701内的温度,在实际使用时实用性强。

其中,补水泵704上端呈逐渐递减状贯穿于温控阀703连接于循环泵702,且循环泵702和补水泵704对等分布在温控阀703两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循环泵702和补水泵704对等分布在温控阀703两侧的设计,由补水泵704将水通过温控阀703再输送至循环泵702,在经过温控阀703时水温就会上升,加热时补水泵704能及时将水打入循环泵702内来保持系统压力的恒定。

工作原理:通过固定杆4和螺栓5为一体设置的设计,让固定杆4贯穿固定板3再由螺栓5进行固定,加强固定板3的牢固性,也可以将固定杆4上的螺栓5打开进而检修,使设备在运行的更加稳定,再通过水箱6、换热机7和分汽缸8依次排列在固定板3内的设计,让固定板3内的水箱6、换热机7和分汽缸8在作业运行中更加顺畅,进行作业时逐一输送至下一个工位,且设备在使用时将水抽至水箱6内,由水箱6内部的转动杆602固定在固定块601上,使转动杆602在使用时更加牢固,再由转动杆602旋转带动的过滤网603,使水箱6内的水在经过过滤网603时将水中的杂质拦截在过滤网603上,水就分流下去进行加热,就不会导致换热后生产出来的采暖或者生活用水会有异味,并且再将水箱6输送过来的水输送至换热机7内部的补水泵704内,由补水泵704将水通过温控阀703再输送至循环泵702,在经过温控阀703时水温就会上升,加热时补水泵704能及时将水打入循环泵702内来保持系统压力的恒定,再由循环泵702将水运输到换热器701内进行循环加热,然后通过控制器705可以调节换热器701内的温度,根据需要控制换热器701内的温度,在实际使用时实用性强。

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