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支架及包含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36865发布日期:2021-05-04 11:28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锅支架及包含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灶具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锅支架及包含其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烧器主要通过火盖上的火孔喷射火焰对锅具进行加热,对于圆锅底的锅具来说,由于火盖设置在锅支架的下方,火盖上的火孔与锅底的外边部区域有较远的距离,可能会导致火盖上喷射的火焰无法触及到锅具的外边部区域,影响烹饪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火盖的火孔距离圆底锅的外边部表面区域较远导致锅底的部分区域无法被加热的缺陷,提供一种锅支架及包含其的燃烧器。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锅支架,所述锅支架具有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爪,所述锅支架还包括混气圈,所述混气圈安装在所述支撑爪上,所述混气圈上具有连通所述混气圈的内腔的火孔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与外界的燃气源连通。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支撑锅具的锅支架上设置可以喷射火焰的混气圈,可以使得锅底与火焰的距离变近,进而使得火焰可以覆盖锅底大部分区域,增强锅具被加热的效果。

较佳地,所述支撑爪具有用于与锅具底部接触的锅具支撑面,所述混气圈的上表面低于所述锅具支撑面。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避免在支撑爪上放置锅具时,锅底与混气圈接触,导致锅具无法放置稳定,还避免锅具底部离混气圈上的火孔距离过近,影响加热效果。

较佳地,所述支撑爪的上表面具有卡槽,所述混气圈嵌入所述卡槽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卡槽便于对混气圈进行放置及定位,避免混气圈在使用时因外界因素掉落或产生偏移,影响使用效果。

较佳地,所述支撑爪上具有贯穿所述支撑爪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贯穿孔的另一端用于与外界的燃气源连通。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支撑爪上设置贯穿孔来连通混气圈的内腔和外界的燃气源,不需设置额外的连接部件,简化了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较佳地,所述支撑爪上具有卡槽,所述混气圈嵌入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混气圈的下表面,所述贯穿孔延伸至所述卡槽的底面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卡槽便于对混气圈进行放置及定位,在卡槽内设置贯穿支撑爪的贯穿孔,方便向混气圈内输送燃气。

较佳地,所述火孔设于所述混气圈的上表面。

在本方案中,将混气圈的火孔设于混气圈的上表面,一方面不仅能使得火焰离锅具的外边部区域较近,增强对锅具的加热区域,还使得混气圈在燃烧时有足够的空气从上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使得混气圈上火孔与火盖上的火孔具有充足的距离,有利于空气进入混气圈的内侧,为是内部的火盖补充二次空气。

一种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含如上所述的锅支架。

在本方案中,燃烧器采用上述的锅支架,增强了燃烧器对锅具的加热效果。

较佳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第一火盖,所述第一火盖设于所述锅支架内且位于所述混气圈的下方。

在本方案中,混气圈下方设置第一火盖,增强燃烧器的燃烧负荷,增强加热效果。

较佳地,所述第一火盖上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火盖的混气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对应且连通。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方便对混气圈进行送气。

较佳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第二火盖,所述第二火盖设于所述第一火盖的内侧。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在第一火盖内侧设置第二火盖,不仅可以增加锅底火焰的覆盖面积,增强燃烧器的加热效果,还能增加燃烧器的燃烧负荷,提高加热效率。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在支撑锅具的锅支架上设置可以喷射火焰的混气圈,可以使得锅底与火焰的距离变近,进而使得火焰可以覆盖锅底大部分区域,增强锅具被加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锅支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锅支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锅支架的锅支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燃气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锅支架100

支撑爪110

卡槽111

贯穿孔112

第一支撑部113

第二支撑部114

混气圈120

火孔121

环形底座130

灶具台面200

第一火盖300

第二火盖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该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锅支架100,该锅支架100包括锅支脚和混气圈120,锅支脚包括一个环形底座130和沿该环形底座130的周向设置的四个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爪110,混气圈120安装在支撑爪110上,混气圈120上具有连通混气圈120的内腔的火孔121和第一通孔(图中未标示),第一通孔用于与外界的燃气源连通。

该锅支架100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向混气圈120内通入燃气,通过火孔121喷射火焰对锅具进行加热。通过在支撑锅具的锅支架100上设置可以喷射火焰的混气圈120,可以使得锅底与火焰的距离变近,进而使得火焰可以覆盖锅底大部分区域,增强锅具被加热的效果。

如图3所示,支撑爪110具有用于与锅具底部接触的锅具支撑面,混气圈120的上表面122低于锅具支撑面。

采用上述结构,避免在支撑爪110上放置锅具时,锅底与混气圈120接触,导致锅具无法放置稳定,还避免了锅具底部离混气圈120上的火孔121距离过近,影响加热效果。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爪110的上表面具有第一支撑部113和第二支撑部114,第二支撑部114相对第一支撑部113靠近环形底座130的中心,第二支撑部114的上表面低于第一支撑部113的上表面,第一支撑部113的上表面为锅具支撑面,混气圈120固定在第二支撑部114的上表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混气圈120也可以固定在支撑爪110的下表面,如此,支撑爪110的上表面也可以只为一个平面。

请再参照图1和图4,本实施例中,支撑爪110的第二支撑部114的上表面具有卡槽111,混气圈120嵌入卡槽111内。设置卡槽111便于对混气圈120进行放置及定位,避免混气圈120在使用时因外界因素掉落或产生偏移,影响使用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混气圈120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支撑爪110上,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2和图4所示,支撑爪110上具有贯穿支撑爪110的贯穿孔112,贯穿孔112的一端与第一通孔连通,贯穿孔112的另一端用于与外界的燃气源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设于混气圈120的下表面,贯穿孔112延伸至卡槽111的底面上,将混气圈120卡在卡槽111内时,第一通孔与贯穿孔112对应连通。通过在支撑爪110上设置贯穿孔112来连通混气圈120的内腔和外界的燃气源,不需设置额外的连接部件,简化了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爪110上也可以不设置贯穿孔112,混气圈120的第一通孔可以通过额外设置的输气管道与外界的燃气源连通。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混气圈120上的火孔121设于混气圈120的上表面122。将混气圈120的火孔121设于混气圈120的上表面122,一方面不仅能使得火焰离锅具的外边部区域较近,增强对锅具的加热区域,还使得混气圈120在燃烧时有足够的空气从上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使得混气圈120上火孔121与火盖上的火孔具有充足的距离,有利于空气进入混气圈120的内侧,为内部的火盖补充二次空气。

在其他实施例中,混气圈120上的火孔121还可以设置在混气圈120的外周面、内周面等位置,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含燃烧器和如上述的锅支架100。该燃气灶的灶具台面200上安装有燃烧器,锅支架100放置在燃烧器的上方。该燃气灶采用上述的锅支架100,增强了对锅具的加热效果。

如图5所示,该燃烧器包括第一火盖300,第一火盖300设于锅支架100内且位于混气圈120的下方。通过在混气圈120下方设置第一火盖300,增强燃烧器的燃烧负荷,增强加热效果。

第一火盖300上具有连通第一火盖300的混气腔的第二通孔(图中未标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对应且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一火盖300的上表面,第一火盖300的上表面与支撑爪110的下表面贴合,混气圈120的第一通孔和火盖的第二通孔通过支撑爪110的贯穿孔112连通。采用上述结构,方便对混气圈120进行送气。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还可通过额外设置的输气管道连通。或者,第二通孔设在第一火盖300的其他位置的表面。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燃烧器还包括第二火盖400,第二火盖400设于第一火盖300的内侧。通过在第一火盖300内侧设置第二火盖400,不仅可以增加锅底火焰的覆盖面积,增强燃烧器的加热效果,还能增加燃烧器的燃烧负荷,提高加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火盖300的火孔设在第一火盖300的外周面,使得空气可以从第一火盖300和混气圈120之间进入燃烧器的内部区域,为第二火盖400燃烧提供充足的二次空气,避免因燃气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且提高燃气的燃烧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