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89205发布日期:2022-07-16 09:21阅读:76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2.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换热介质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两个换热介质之间进行热量交换。
3.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包括集流件和隔板,隔板插接于集流件,从而将集流件内腔分隔为两个,隔板贯穿集流件的相对两个侧壁部,且隔板的两侧均位于集流件的外壁面的外侧。由于隔板贯穿集流件的相对两个侧壁部,集流件的相对两个侧部均需设置开设通孔,隔板与两个通孔的孔壁分别密封连接,集流件的内腔与外界之间具有两个缝隙密封处,集流件具有两个可能的密封泄露发生点。因此,换热器发生泄漏的可能性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靠性较好的换热器。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和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集流件包括第一主体件,所述第一主体件具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主体件包括第一孔部和第一凹槽部,所述第一隔板包括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所述第二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三部之间;所述第一部位于第一孔部内,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一孔部的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二部位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之间;所述第三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部内,所述第三部与所述第一凹槽部的槽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件包括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外壁面相对所述内壁面远离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一凹槽部自所述内壁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孔部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三部自所述第二部沿远离第一孔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部未超出所述外壁面。
7.本技术中,第一隔板的第三部自第二部沿远离第一孔部的方向延伸,且第一隔板的第三部未延伸超出第一主体件的外壁面,也即第一隔板的第三部不穿透第一主体件的外壁面,减少了第一主体件与外界之间的密封焊缝,从而减少了可能的泄漏点,进而提升了换热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8.图1是本技术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9.图2是本技术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0.图3是本技术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11.图4是本技术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12.图5是本技术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13.图6是本技术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14.图7是本技术的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第一集流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5.图8是本技术的换热器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16.图9是本技术的换热器又一实施例的第一集流件和第一隔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10是本技术的换热器再一实施例的第一集流件和第一隔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19.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
“”
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20.应当理解,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22.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以及换热芯体3,换热芯体3的一端与第一集流件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集流件2连接,换热芯体3的内腔连通第一集流件1的内腔和第二集流件2的内腔,第一集流件1位于换热芯体3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集流件2位于换热芯体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
23.换热芯体3包括多个换热管31,每个换热管31的两端分别密封连接于第一集流件1和第二集流件2。可选的,换热管31为扁管,也就是说,换热管31的长度大于宽度,换热管31的宽度大于厚度,换热管31的横截面的长边大于短边。换热管31内分布有多个沿扁管的长边方向排列的流通通道,流通通道的两端分别贯穿换热管31的两端,换热介质流动于换热管31内设置的流通通道内,增加了换热介质与换热管31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介质的换热效率。在换热芯体3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最外侧可以设有边板32,用于保护换热芯体3。相邻两个第一换热管31之间、相邻两个第二换热管31之间、第一换热管31与边板32之间、以及第二换热管31与边板32之间可以设有换热件33,用于增强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以及提升换热器的强度。
24.本技术中,换热芯体3内的换热介质的流动路径呈s形状。可选的,换热介质为四流程的流动路径。可选的,也可以为六流程的流动路径。本实施例以换热器为六流程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
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一主体件11、第二主体件12和第三主体件13。
第一主体件11设置于第二主体件12背离换热芯体3的一侧,并与第二主体件12连接;第三主体件13设置于第二主体件12朝向换热芯体3的一侧,并与第二主体件12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件11、第二主体件12和第三主体件13均为板状结构,第一集流件1采用第一主体件11、第二主体件12和第三主体件13叠加形成的三层结构,只需要在第二主体件12上根据需要加工出相应形状的通孔,并使第一主体件11和第三主体件13分别连接于第二主体件12的两侧即可,这种结构使第一集流件1能够更容易地加工形成多个互不连通的腔体状结构。
26.第一主体件11具有第一腔10、第二腔20、第三腔30以及第四腔40,第一腔10、第二腔20、第三腔30以及第四腔40在第一集流件1内相互不连通,第一腔10和第三腔30中的一个与换热器的入口连通,另一个与换热器的出口连通。
27.具体地,参照图3至图5,第一主体件11包括第一凸起部111、第二凸起部112以及第一板部113,第一凸起部111与第一板部113为一体结构,第二凸起部112与第一板部113为一体结构。第一凸起部111与第二凸起部112均沿第一主体件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凸起部111与第二凸起部112位于第一主体件11的厚度方向上的同侧,第一凸起部111与第二凸起部112沿第一主体件11的宽度方向间隔且并排布置。第一腔10和第二腔20位于第一凸起部111和第一板部113之间,第一腔10与第二腔20沿第一主体件1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一腔10与第二腔20在第一集流件1中相互隔离不连通。第三腔30和第四腔40位于第二凸起部112和第一板部113之间,第三腔30与第四腔40沿第一主体件1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三腔30与第四腔40在第一集流件1中相互隔离不连通。
28.换热器包括第一隔板41,第一隔板41插接并固定于第一主体件11,第一隔板41与第一主体件11密封连接。第一凸起部111包括第一孔部101,第一孔部101沿第一凸起部111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凸起部111。第一板部113包括第一凹槽部117,第一凹槽部117为自第一板部113面向第一凸起部111的内表面向远离第一凸起部111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凹槽部117不贯穿第一凸起部111,第一凹槽部117具有底壁、侧壁以及位于底壁和侧壁之间的槽腔。参照图7,第一隔板41包括第一部412、第二部413和第三部414,第二部413连接于第一部412和第三部413之间,第一隔板41从第一孔部101的孔口插入第一主体件11,使得第一部412位于第一孔部101内,第二部413位于第一腔10和第二腔20之间,第三部414位于第一凹槽部117的槽腔。第一部412与第一孔部101的孔壁密封连接,第三部414与第一凹槽部117的槽壁密封连接,第二部413隔离第一腔10和第二腔20。第一腔10远离第一隔板41的一端口与换热器的出口或入口连通,第二腔20远离第一隔板41的一端口封闭设置。可选的,第一隔板41为一体结构。
29.参照图7,根据第一隔板41的加工工艺,第一隔板41的自身厚度方向的两侧面均具有复合层,第一隔板41的周侧没有复合层,在换热器的加工过程中,复合层融化从而填充第一隔板41与第一主体件11的连接处的缝隙,从而形成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41自身厚度方向的带复合层两平面与第一凹槽部117的槽壁配合,由于具有复合层的侧面焊料充足,使得第一隔板41与第一板部113的连接较为可靠。另一方面,由于复合层融化会填充缝隙,因为对第一隔板41与第一板部113之间的公差,以及第一隔板41与第一凸起部111之间的公差要求没那么严格,可以降低换热器的加工难度。
30.在本技术中,第一隔板41贯穿第一凸起部111但不贯穿第一板部113,第一隔板41不穿透第一板部113,可以减少第一主体件11与第一隔板41之间的焊缝数量,因此可以减少
第一集流件1的泄漏点,提升第一集流件1的可靠性。具体地,参照图6,第一隔板41具有第一末端部411,第一末端部411为第一隔板41与第二主体件12距离最小的部位,第一主体件11包括内壁面和外壁面,外壁面为第一板部113与第二主体件12密封连接的侧面,内壁面为第一板部113围绕第一腔10和第二腔20设置的侧面,内壁面相对于外壁面靠近第一腔10和第二腔20,第一末端部411相对于外壁面较为远离第二主体件12,第一隔板41的第一末端部411为第一隔板41与第一凹槽部117的底壁的贴合处。可选的,第一板部113为平板状,第一隔板41与第一板部113配合部位为平面。
31.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隔板41还包括第四部,第四部自第一部412向第一集流件1外延伸,第四部露出于第一集流件1外。沿第一集流件1的宽度方向,第四部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一孔部101的宽度,从而使得第一孔部101的周侧壁面与第一隔板41的厚度方向的侧壁面充分配合,第一隔板41的厚度方向的侧壁面具有复合层,从而使得第一隔板41与第一孔部101的密封连接更加可靠。
32.换热器包括第二隔板42,第二隔板42插接并固定于第一主体件11,第二隔板42与第一主体件11密封连接。第二凸起部112设有第二孔部102,第二孔部102贯穿第二凸起部112。第一板部113包括第二凹槽部118,第二凹槽部118为自第一板部113面向第二凸起部112的内表面向远离第二凸起部112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凹槽部118不贯穿第二凸起部112,第二凹槽部118具有底壁、侧壁以及位于底壁和侧壁之间的槽腔。第二隔板42从第二孔部102的孔口插入第一主体件11,使得第二隔板42有部分位于第二孔部102内,另有一部分第二隔板42位于第三腔30和第四腔40之间,还有一部分位于第二凹槽部118的槽腔。第二隔板42与第二孔部102的孔壁密封连接,第二隔板42与第二凹槽部118的槽壁密封连接,第二隔板42隔离第三腔30和第四腔40。第二隔板42具有第二末端部421,第二末端部421为第二隔板42与第二主体件12距离最小的部位,第二末端部421与第二主体件1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凹槽部118的槽口与第二主体件12之间的距离,第二隔板42贯穿第二凸起部112但不贯穿第一板部113,可以减少第一集流件1的泄漏点,提升第一集流件1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第二隔板42的结构与第一隔板41的结构相同,第二隔板42与第一主体件11的配合结构和第一隔板41与第一主体件11的配合结构相同,可参考相关描述。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的结构也可以不相同,但满足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与第一主体件11的配合关系即可,本技术不予限制。
33.第一板部113具有多个第一通孔114,第一通孔114沿第一板部113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板部113,第一腔10、第二腔20、第三腔30以及第四腔40分别与不同的第一通孔114连通。
34.第二主体件12上包括多个第一孔121,相邻两个第一孔121之间设置有间隔筋,第一孔121沿第二主体件12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二主体件12。本实施例中,第一孔121呈“工”字形状,第一通孔114与第一孔121连通且一一对应,一个第一孔121对应两个换热管31,两个换热管31的内腔与同一个第一孔121连通。
35.第三主体件13具有与换热管31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沿第三主体件13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三主体件13,换热管31的端部有部分容纳于第一安装孔,换热管31的外壁面与形成第一安装孔的孔壁密封连接,从而将换热管31连接于第一集流件1。换热管31的端面可以位于第一安装孔内,也可以与第三主体件13朝向第二主体件12的侧面齐平,也
可以穿过第一安装孔位于第一孔121内,只要能够将换热管31固定于第一集流件1,并使换热管31的内腔连通第一集流件1的内腔即可。
36.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件1可以设置成两层结构,此时,第二主体件12与第一主体件11为一体结构,或者第二主体件12与第三主体件13为一体结构。在又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件1可以设置成四层结构,此时,可以在第二主体件12与第一主体件11之间,增加一个中间件,中间件的两侧分别与第二主体件12和第一主体件11密封连接,中间件上包括与第二主体件12上的孔相对应的孔,中间件上的孔尺寸大于第二主体件12上的孔的尺寸。或者在第二主体件12与第三主体件13之间,增加一个中间件,中间件的两侧分别与第二主体件12和第三主体件13密封连接,中间件上包括与第二主体件12上的孔相对应的孔,中间件上的孔的尺寸小于第二主体件12上的孔的尺寸。通过增加中间件,使中间件上的孔与第二主体件12上的孔共同构成各个流通腔,并且中间件上的孔的尺寸与第二主体件12上的孔的尺寸不同,可以使各流通腔形成阶梯结构,也就是说,沿着靠近换热管31的方向,流通腔的孔径逐渐减小,从而起到增速的作用,使换热介质的流动更加顺畅。
37.第二集流件2包括第四主体件21、第五主体件22和第六主体件23。第四主体件21设置于第五主体件22背离换热芯体3的一侧,并与第五主体件22连接;第六主体件23设置于第五主体件22朝向换热芯体3的一侧,并与第五主体件22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五主体件22、第四主体件21和第六主体件23为板状结构,第二集流件2采用第四主体件21、第五主体件22和第六主体件23叠加形成的三层结构,只需要在第五主体件22上根据需要加工出相应形状的通孔,并使第四主体件21和第六主体件23分别连接于第五主体件22的两侧即可,这种结构使第二集流件2能够更容易地加工形成多个互不连通的腔体状结构。与第一集流件1类似地,第二集流件2也可以设置成两层板状结构或者四层板状结构。
38.第四主体件21具有第五腔50、第六腔60、第七腔70以及第八腔80,第五腔50、第六腔60以及第七腔70在第二集流件2内相互不连通,第六腔60和第八腔80在第二集流件2内连通。
39.具体地,参照图3至图4,第四主体件21包括第三凸起部211、第四凸起部212以及第二板部213,第三凸起部211与第二板部213为一体结构,第四凸起部212与第二板部213为一体结构。第三凸起部211与第四凸起部212均沿第四主体件2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凸起部211与第四凸起部212位于第四主体件21的厚度方向上的同侧,第三凸起部211与第四凸起部212沿第四主体件21的宽度方向间隔且并排布置。第五腔50和第六腔60位于第三凸起部211和第二板部213之间,第五腔50与第六腔60沿第四主体件2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五腔50与第六腔60在第二集流件2中相互隔离不连通。第七腔70和第八腔80位于第四凸起部212和第二板部213之间,第七腔70与第八腔80沿第四主体件21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七腔70与第八腔80在第二集流件2中相互隔离不连通。
40.换热器包括第三隔板43和第四隔板44,第三隔板43和第四隔板44均插接并固定于第四主体件21,第三隔板43和第四隔板44分别与第四主体件21密封连接。第三隔板43有部分位于第五腔50和第六腔60之间,第五腔50远离第三隔板43的一端口封闭设置,第六腔60远离第三隔板43的一端口封闭设置。第四隔板44有部分位于第七腔70和第八腔80之间,第七腔70远离第四隔板44的一端口封闭设置,第八腔80远离第四隔板44的一端口封闭设置。
41.第三隔板43与第三凸起部211和第二板部213配合,第四隔板44与第四凸起部212
和第二板部213配合,上述配合结构与第一隔板41和第一主体件11之间的配合结构相同,可参考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42.第二板部213具有多个第二通孔214,第二通孔214沿第二板部213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二板部213,第五腔50、第六腔60、第七腔70以及第八腔80分别与不同的第二通孔214连通。
43.第五主体件22上包括多个第二孔221、多个第三孔222以及多个第四孔223,第二孔221、第三孔222以及第四孔223之间设有间隔筋,相邻第二孔221之间设有间隔筋,相邻第三孔222之间设有间隔筋,相邻第四孔223之间设有间隔筋,第二孔221、第三孔222以及第四孔223分别沿第五主体件22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五主体件22。第二孔221与第五腔50连通,第三孔222与第七腔70连通,第四孔223与第六腔60和第八腔80连通,即第四孔223连通第六腔60和第八腔80。第二孔221、第三孔222以及第四孔223分别与不同的换热管31的内腔连通。
44.第六主体件23具有与换热管31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沿第六主体件23的厚度方向贯穿第六主体件23。换热管31和第二安装孔的配合结构与换热管31和第一安装孔的配合结构相同,可参考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45.第一集流件1具有第一端a和第一端b,第一端a和第一端b分别位于第一集流件1的自身长度方向的相反两侧。第一腔10位于第一隔板41与第一端a之间,第二腔20位于第一隔板41与第一端b之间,第三腔30位于第二隔板42与第一端a之间,第四腔40位于第二隔板42与第一端b之间。第二集流件2具有第三端c和第四端d,第三端c和第四端d分别位于第二集流件2的自身长度方向的相反两侧。第五腔50位于第三隔板43与第四端d之间,第六腔60位于第三隔板43与第三端c之间,第七腔70位于第四隔板44与第四端d之间,第八腔80位于第四隔板44与第三端c之间。
46.本实施例中,在与换热芯体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第一凸起部111的投影与第三凸起部211的投影至少有部分重合,第一隔板41的投影与第三隔板43的投影不重合,第三隔板43的投影相对于第一隔板41的投影远离第一端a;第二凸起部112的投影与第四凸起部212的投影至少有部分重合,第二隔板42的投影与第四隔板44的投影不重合,第四隔板44的投影相对于第二隔板42的投影远离第一端a。一部分换热管31的内腔连通第一腔10和第五腔50,另有一部分换热管31连通第五腔50和第二腔20,另有一部分换热管31连通第二腔20和第六腔60,另有一部分换热管31连通第八腔80和第四腔40,另有一部分换热管31连通第四腔40和第七腔70,另有一部分换热管31连通第七腔70和第三腔30。
47.在本实施例中,在与换热芯体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第二隔板42的投影到第一端a的距离与第一隔板41的投影到第一端a的距离相同;第三隔板43的投影到第三端c的距离与第四隔板44的投影到第三端c的距离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各自独立成型,然后各自与第一主体件11配合;第三隔板43和第四隔板44各自独立成型,然后各自与第四主体件21配合。
48.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参照图8,第一隔板41与第二隔板42为一体结构,连接形成一体式隔板4。第一隔板41的第一末端部411和第二隔板42的第二末端部421为一体结构,连接形成一体式末端部401。第一凹槽部117和第二凹槽部118为一体结构,连接形成一体式凹槽部119,一体式隔板4与一体式凹槽部119配合。可选的,第三隔板43与第四隔板44为一体结构,连接形成另一个一体式隔板;第三凹槽部和第四凹槽部为一体式结构,连接形成另一
个一体式凹槽部。使用一体式隔板4和一体式凹槽部119可以减少装配工序和加工工序,提升加工效率。
49.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在与换热芯体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第二隔板42的投影到第一端a的距离与第一隔板41的投影到第一端a的距离不同,第一隔板41与第二隔板42错位布置;第三隔板43的投影到第三端c的距离与第四隔板44的投影到第三端c的距离不同,第三隔板43与第四隔板44错位布置。
50.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换热器在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换热器可用作蒸发器,也可用作冷凝器。换热器中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有两种:第一种为第一腔10、第五腔50、第二腔20、第六腔60、第八腔80、第四腔40、第七腔70和第三腔30;第二种为第三腔30、第七腔70、第四腔40、第八腔80、第六腔60、第二腔20、第五腔50和第一腔10。本技术实施例以第一种流动方向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即第一腔10与换热器的入口连通,第三腔30与换热器的出口连通。
51.首先,换热介质通过换热器的入口进入第一腔10,接着换热介质进入与第一腔10连通的换热管31的内腔,并沿此部分换热管31流动,此时换热介质与其他介质(例如空气)进行换热;
52.换热介质进入第五腔50,并且由于第三隔板43的作用,换热介质会流入位于第一隔板41和第三隔板43之间且连通第二腔20和第五腔50的换热管31的内腔,并沿此部分换热管31流动,再次与其他介质换热;
53.随后换热介质进入第二腔20,接着换热介质进入与第六腔60连通的换热管31的内腔,并沿此部分换热管31流动,再次与其他介质换热;
54.换热介质进入第六腔60,由于第四孔223的作用,换热介质进入第八腔80,之后换热介质流入与第八腔80连通的换热管31的内腔,并沿此部分换热管31流动,再次与其他介质换热;
55.换热介质进入第四腔40,由于第二隔板42的作用,换热介质流入位于第二隔板42和第四隔板44之间且连通第四腔40和第七腔70的换热管31的内腔,并沿此部分换热管31流动,在此过程中换热介质与其他介质换热;
56.换热介质进入第七腔70,之后换热介质进入与第三腔30连通的换热管31的内腔,并沿此部分换热管31流动,再次与其他介质换热,最终进入第三腔30,并通过换热器的出口流出,完成一次换热过程。
57.换热器包括第一转接件5和第一配管7,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一接管115,第一接管115与第一凸起部111和第一板部113密封连接,第一接管115的内腔与第一腔10连通。第一转接件5连接第一接管115和第一配管7,第一转接件5的内腔连通第一接管115的内腔和第一配管7的内腔。可选的,第一接管115与第一板部113为一体结构。
58.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至图5以及图7,第一转接件5为内部中空的筒状部件。第一转接件5包括第一接口部51、第二接口部52和第一孔道部53,第一接口部51和第二接口部52分别位于第一孔道部53轴向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第一接管115至少有部分位于第一接口部51的内腔,第一接管115与第一接口部51密封连接,第一配管7至少有部分位于第二接口部52的内腔,第一配管7与第二接口部52密封连接。第一孔道部53具有第一孔道,第一孔道连通第一接管115的内腔和第一配管7的内腔。
59.作一个与第一集流件1的宽度方向垂直且经过第一转接件5的剖面(参图7),第一孔道部53的剖面呈喇叭状。第二接口部52的内径大于第一接口部51的内径,沿第一接口部51朝向第二接口部52的方向,第一孔道部53的水力直径逐渐增大。可选的,第一孔道为锥形流道,可以形成换热介质碰撞较少的过度结构,与阶梯式过度结构相比,加工成本不增加的同时降低换热介质的流阻。
60.换热器包括第二转接件6和第二配管8,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二接管116,第二接管116与第二凸起部112和第一板部113密封连接,第二接管116的内腔与第三腔30连通。第二转接件6连接第二接管116和第二配管8,第二转接件6的内腔连通第二接管116的内腔和第二配管8的内腔。可选的,第二接管116与第一板部113为一体结构。
61.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至图5,第二转接件6为内部中空的筒状部件。第二转接件6包括第三接口部61、第四接口部62和第二孔道部63,第三接口部61和第四接口部62分别位于第二孔道部63轴向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第二接管116至少有部分位于第三接口部61的内腔,第二接管116与第三接口部61密封连接,第二配管8至少有部分位于第四接口部62的内腔,第二配管8与第四接口部62密封连接。第二孔道部63具有第二孔道,第二孔道连通第二接管116的内腔和第二配管8的内腔。
62.作一个与第一集流件1的宽度方向垂直且经过第二转接件6的剖面,第二孔道部63的剖面呈喇叭状。第四接口部62的内径大于第三接口部61的内径,沿第三接口部61朝向第四接口部62的方向,第二孔道部63的水力直径逐渐增大。可选的,第二孔道为锥形流道,可以形成换热介质碰撞较少的过度结构,与阶梯式过度结构相比,加工成本不增加的同时降低换热介质的流阻。
63.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本实施的换热器结构与上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换热介质为四流程的流动路径。
64.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换热器不设置第三隔板43和第四隔板44,在第二集流件2中,第五腔50与第六腔60连通,第七腔70与第八腔80连通,第六腔60与第八腔80不连通。在第一集流件1中,第二腔20与第四腔40连通,第一腔10、第二腔20以及第三腔30相互不连通。上述连通关系可以通过对第二主体件12和第五主体件22的设计实现。
65.根据换热器在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换热器可用作蒸发器,也可用作冷凝器。换热器中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有两种:第一种为第一腔10、第五腔50(第六腔60)、第二腔20、第四腔40、第七腔70(第八腔80)和第三腔30;第二种为第三腔30、第七腔70(第八腔80)、第四腔40、第二腔20、第五腔50(第六腔60)和第一腔10。
66.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其他具体实施例,本实施的换热器结构与上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一集流件1或第二集流件2的结构不同。以第一集流件1的结构不同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参照图9,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集流件1仅包括第一主体件11,第一主体件11的截面为大致呈d形的环形,第一主体件11的d形结构的平直段或弧形段的内侧设有第一凹槽部117,第一隔板41插入第一凹槽部117的槽腔中,且第一隔板41与第一凹槽部117的槽壁密封连接。可选的,第一主体件11为一体结构。
67.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其他具体实施例,本实施的换热器结构与上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一集流件1或第二集流件2的结构不同。以第一集流件1的结构不同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参照图10,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集流件1仅包括第一主体件11,第一主体件11
的截面大致呈圆环形,第一主体件11的内侧设有第一凹槽部117,第一隔板41插入第一凹槽部117的槽腔中,且第一隔板41与第一凹槽部117的槽壁密封连接。可选的,第一主体件11为一体结构。
68.以上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