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15541发布日期:2022-09-14 11:5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加湿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改善室内湿度的加湿器开始逐渐普及,随之而来的,用户对加湿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加水式加湿器具有补水方便的优点,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下加水式加湿器。上加水式加湿器利用补水阀来控制水箱与雾化腔之间的水路通断,因此补水阀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3.然而,传统的加湿器在使用补水阀时,由于补水密封圈存在正反面,正反面很容易装配错误,如果补水密封圈反装了会导致漏水的问题;并且,现有的补水密封圈有的造型带骨位、凸凹面等,表面不方便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至少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之一。
5.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所述加湿器包括底壳以及在底壳上方的水箱,所述底壳内设置有雾化腔,所述水箱的底部与雾化腔之间连通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的四周设置为斜面结构,所述出水孔处设置有补水控制阀,所述补水控制阀包括阀芯和封水件,所述封水件为上封面和下封面对称的扁球形结构,所述封水件设置在水箱底部的出水孔处,所述阀芯活动穿设于出水孔处并且阀芯末端与所述封水件连接,所述雾化腔内设置有用于根据雾化腔水位来控制所述阀芯和封水件同步移动的阀芯控制机构。
7.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封水件的厚度由中部向四周逐渐减小。
8.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封水件由弹性材料一体制成。
9.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封水件的中部设置有贯穿上封面和下封面的通孔,所述阀芯末端穿过通孔与封水件卡接。
10.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阀芯上接近末端处设置有一环形凹槽,所述封水件通过通孔穿进阀芯中并卡接在环形凹槽处。
11.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阀芯的末端为圆锥体结构。
12.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封水件的上封面和下封面上位于通孔四周处设置为平面结构。
13.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当雾化腔不需要补水时,所述封水件的底面与所述出水孔的斜面结构相抵接,当雾化腔需要补水时,所述封水件的底面与所述出水孔的斜面结构之间为分离状态。
14.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阀芯控制机构包括复位弹簧和设置于雾化腔内的浮子,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阀芯上,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水箱底壁的底面相抵,另一端及阀芯
底端的凸块端面相抵,所述浮子的顶杆端位于阀芯下方,当雾化腔内的水位下降到预定高度后,浮子的顶杆端向上移动而向上顶起阀芯,进行补水作业,当雾化腔内的水位升高到预定高度后,浮子的顶杆端向下移动而与阀芯脱离接触,阀芯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
15.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水箱内设置有水位监测器。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通过把所述封水件设置为上封面和下封面对称的扁球形结构,扁球形结构表面光滑,有利于清洗表面的污积,扁球形结构的斜面可以更好地与出水孔四周的斜面结构密封配合,密封效果更好,同时,由于上封面和下封面为对称结构,在安装封水件时不存在装反的问题,不需要判断正反面,安装更便捷,防止由于封水件装反导致的漏水问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中雾化腔不需要补水时的剖视结构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中雾化腔需要补水时的剖视结构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图2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的阀芯和封水件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的阀芯和封水件配合结构剖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底壳;2、水箱;3、雾化腔;4、出水孔;5、斜面结构;6、阀芯;7、封水件;8、上封面;9、下封面;10、通孔;11、环形凹槽;12、圆锥体结构;13、平面结构;14、复位弹簧;15、浮子;16、凸块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附图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与”、“和”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9.请参考附图1-附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防漏水的加湿器,所述加湿器包括底壳1以及在底壳1上方的水箱2,所述底壳1内设置有雾化腔3,所述水箱2的底部与雾化腔3之间连通有出水孔4,所述出水孔4的四周设置为斜面结构5,所述出水孔4处设置有补水控制阀,所述补水控制阀包括阀芯6和封水件7,所述封水件7为上封面8和下封面9对称的扁球形结构,所述封水件7设置在水箱2底部的出水孔4处,所述阀芯6活动穿设于出水孔4处并且阀芯6末端与所述封水件7连接,所述雾化腔3内设置有用于根据雾化腔3水位来控制所述阀芯6和封水件7同步移动的阀芯控制机构。
30.本实用新型通过把所述封水件7设置为上封面8和下封面9对称的扁球形结构,扁球形结构表面光滑,有利于清洗表面的污积,扁球形结构的斜面可以更好地与出水孔4四周的斜面结构5密封配合,密封效果更好,同时,由于上封面8和下封面9为对称结构,在安装封水件7时不存在装反的问题,不需要判断正反面,安装更便捷,防止由于封水件7装反导致的漏水问题。
3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水件7的厚度由中部向四周逐渐减小,使得上封面8和下封面9均形成锥面结构,锥面结构可以更好地与出水孔4上的斜面结构5配合密封。
3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水件7由弹性材料一体制成,可以简化制造难度及过程,从而降低成本。具体地,所述弹性材料可以硅胶材料,也可以是橡胶材料等。
3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水件7的中部设置有贯穿上封面8和下封面9的通孔10,所述阀芯6末端穿过通孔10与封水件7卡接,所述通孔10的形状大小可以根据阀芯6的大小而设置。当阀芯6上下移动时可以带动封水件7一起上下运动,从而实现出水孔4的打开与封闭。
34.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6上接近末端处设置有一环形凹槽11,所述封水件7通过通孔10穿进阀芯6中并卡接在环形凹槽11处。
35.通过设置环形凹槽11,从而使得阀芯6上与封水件7的连接段的直径小于阀芯6其它段的直径,阀芯6其它段的直径大于通孔10的直径大小,由于弹性的原因,所述封水件7通过通孔10穿进直径比其大的阀芯6中,当穿入到环形凹槽11段的时候,封水件7的通孔10处恢复原状大小,从而使封水件7卡接入环形凹槽11中,由于封水件7的弹性作用,阀芯6与封水件7之间形成一定的挤压作用,可以防止通孔10漏水。
36.具体地,所述阀芯6的末端为圆锥体结构12。圆锥体结构12的底面构成了环形凹槽11的一部分,圆锥体结构12的底面的直径大于通孔10的直径大小,从而使封水件7可以卡接在环形凹槽11中。同时,把阀芯6的末端设置成圆锥体结构12,在安装封水件7时,阀芯6的末端可以更容易插入封水件7的通孔10中。
37.优选地,所述封水件7的上封面8和下封面9上位于通孔10四周处设置为平面结构13,平面结构13可以与圆锥体结构12的底面更好地密封配合,密封性能更加好。
38.在本实施例中,当雾化腔3不需要补水时,所述封水件7的底面与所述出水孔4的斜面结构5相抵接,当雾化腔3需要补水时,所述封水件7的底面与所述出水孔4的斜面结构5之间为分离状态。
39.具体地,所述阀芯控制机构包括复位弹簧14和设置于雾化腔3内的浮子15,所述复位弹簧14套设于阀芯6上,所述复位弹簧14的一端与水箱2底壁的底面相抵,另一端及阀芯6底端的凸块端面16相抵,所述浮子15的顶杆端位于阀芯6下方,当雾化腔3内的水位下降到
预定高度后,浮子15的顶杆端向上移动而向上顶起阀芯6,进行补水作业,当雾化腔3内的水位升高到预定高度后,浮子15的顶杆端向下移动而与阀芯6脱离接触,阀芯6在复位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从而停止补水作业。上述阀芯控制机构早已广泛应用于加湿器内,当然,阀芯控制机构还可以为根据雾化腔3水位情况来驱动阀芯6的电磁阀等,此处不再赘述。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箱2内设置有水位监测器(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水位监测器,可以随时监测水箱2中水位的高度。
41.由于加湿器内部的其它部分结构属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并没有对其进行改进,因此加湿器内部的其它部分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参考现有技术即可实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详述。
42.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